认识米教学反思【经典6篇】

时间:2014-02-06 01:11: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认识米教学反思 篇一

米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备受关注。其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了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青睐。然而,我们也需要对米教学进行反思,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首先,米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这一点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应该得到个性化的教育。然而,有时候过分强调个性化教育也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如果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学习,教师如何保证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呢?因此,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在个性化教育和基础教育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确保学生既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又能掌握必备的知识。

其次,米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传统教学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然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确实是他们未来生活和工作中所必需的素质。因此,米教学在这一点上的理念是非常可贵的。但是,在实践中也需要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因此,教师在米教学中扮演的角色也需要重新定义,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总的来说,认识米教学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反思,既要看到其优点,也要看到其局限性。只有在认识到米教学的本质和目的后,我们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让米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认识米教学反思 篇二

米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备受关注。其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了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青睐。然而,我们也需要对米教学进行反思,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首先,米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让学生过分依赖老师,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米教学也并非完美无缺,有时候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也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可能缺乏自律性,无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和任务,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因此,米教学需要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时间管理能力。

其次,米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中所必需的素质。然而,有时候过分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可能过于追求结果,忽略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导致缺乏耐心和毅力。因此,在米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让他们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轻易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去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认识米教学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反思,既要看到其优点,也要看到其局限性。只有在认识到米教学的本质和目的后,我们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让米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认识米教学反思 篇三

  《认识米》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重点围绕让学生认识米、感受1米的长度、自主探究1米有多长展开,并开展多样的测量活动让学生自主操作以及合作操作。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米尺,找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学生对于单位的感性认识不够深刻,因此在教学中多次比划1米,量和1米差不多长的物体来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并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有多少米,让学生真正理解1米的含义。并联系生活,报出小朋友自己的身高,将身高的多少厘米和1米多少厘米联系起来,强化学生对于1米=100厘米的认识。

  本节课的操作性也比较强,学生学习时比较感兴趣,在合作和交流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认识米教学反思 篇四

  这部分教材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教材通过让学生用刻度吃量黑板的程度,感觉到这样量要量很多次,太麻烦了,由此引出米尺,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用迷作单位比较方便。然后教材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收效较好。

  1、学生已经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基本上掌握了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所以在认识米和1米=100厘米时,我先让学生在卷尺上找到“0”刻度,再依次找到1厘米、2厘米、3厘米……100厘米,然后左手捏住卷尺的“0”刻度,右手捏住100厘米的位置,拉直,举起来,老师告诉学生:“这就是1米”让学生仔细体会1米的实际长度。再让学生把卷尺放下,双手的位置不动,闭上眼睛,把1米的长度“印”在脑海里。睁开双眼,用手比一比“1米”有好长,看谁比的准,看谁比的快,结果全班没有一个人出错。通过以上的活动孩子们不仅对“米”有了较深刻的印象,而且对1米=100厘米也理解得比较到位,掌握得较好。

  2、这节课我在作业设计上也十分注意孩子的年龄特征,设计有层次,有梯度,针对性强,同时还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例如::通过排1米长的队伍需要几人,走1米长的路需要几步,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1米的认识。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静静的思考,通过闭眼想和再次比画,力求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1米的表象。进而,再次让学生根据表象剪出1米长的绳子,并借助测量加以调整,学生头脑中1米的表象将逐步精确,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手脑并用,协调发展,使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这样既深化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认识米教学反思 篇五

  这个模块的内容是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具体的长度,米和厘米的关系,知道在量什么物体时用米做单位,什么物体时用厘米做单位。

  首先,通过对上节课厘米的复习让学生知道厘米是在量一些较短的物体时所用的长度单位,那么在量一些较长的一些物体时该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呢,这时,学生会对课堂知识产生兴趣。进而引入长度单位米,并出示1米的具体长度,让学生对1米有多长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再让学生自己比划比划,更进一步的理解1米的具体的长度。

  1米和1厘米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通过对米尺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米尺一共是100厘米,就得出1米等于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这时再进行一些简单的米和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加深对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理解。

  最后举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判断选择用什么做单位。如教室的长,杯子的高,电线杆的长,道路的长,铅笔的长等,由学生来集体讨论,通过讨论能够实际应用这两个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的认识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在课堂上结合实际来学习,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并运用到生活中。

认识米教学反思 篇六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教学时,我以提问的方式引入:你想知道你的身高吗?要知道你的身高,必须要用到什么?从而引出尺子。然后介绍尺子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认识1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米的长度,体会尺子的长是1米——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五块瓷砖的长度﹑窗子的宽度、从脚到身子某部位的高度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比划出1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米的长度观念。

  在学生的脑海中,1米的概念不是很牢固,让学生硬把1米=100厘米记住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1米=100厘米”的转化中,我请学生拿出卷尺用20厘米长的学生用尺来测量,1米长的卷尺有几个20厘米,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明白1米长的卷尺上有5个20厘米,问5个20厘米想家得多少?20+20+20+20+20=100厘米。学生就明白1米实际长度。

  存在不足:

  1、米尺、1米长的线应该多准备几份,这样学生就可以常常感受一米的长度,也加深了学生对米的认识。

  2、在课堂教学中,在让学生汇报交流这一环节里,当学生表达不出或不清楚时,我不够耐心,急于给学生提示,这样不利于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如果当时我能不急于帮学生下定论,而是请其他同学发表意见,相互补充,将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更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

认识米教学反思【经典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