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
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契丹)订立的和约。是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澶渊之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宋、辽之间百馀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因澶州又名澶渊,遂史称“澶渊之盟”。
介绍
1004年( 宋真宗 景德 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 萧挞览 (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后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背景
宋真宗 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与辽圣宗 耶律隆绪 以收复 瓦桥关 (今 河北 雄县 旧南关 )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 萧挞凛 攻破遂城,生俘宋将 王先知 ,力攻 定州 ,俘虏 宋朝 云州 观察使 王继忠 ,宋军凭守坚城。宋廷朝野震动,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 王钦若 主张迁都 升州 (今 江苏 南京 ), 陈尧叟 主张迁都 益州 (今 四川 成都 )。因 同平章事 (宰相)寇准、 毕士安 坚持,无奈亲至澶州督战。
起因
自咸平二年(999)开始,辽朝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虽然宋军在 杨延朗 (又名杨延昭,也就是人们熟知的 杨六郎 )、杨嗣等将领率领下,积极抵抗入侵,但辽朝骑兵进退速度极快,战术灵活,给宋朝边防带来的压力愈益增大。
而从真宗时期的 定州 敌塔自雍熙北伐惨败后,对 辽朝 就一直心存畏惧,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相反,辽朝对宋朝却是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宋朝。
宋辽战争 长达25年,其目的在于争夺 燕云十六州 。由于燕云十六州是一个先进的农业区,它的农业、手工业和其他文化活动都比 契丹 本部地区发达。因此契丹统治者对这一地区的重要性有着足够的重视,他们把燕云十六州中的 幽州 升为 南京 ,改皇都为上京,把原先的 南京 (辽阳)改为 东京 ,又在南京幽州建立了相应的许多官职,视为腹地,俨然以大国的姿态屹立于宋朝对峙的北方,成为 大辽帝国 。从以上资料来看,辽国在北宋边境不断挑衅,直至挥师进逼,可见其觊觎中原之心,其妄图吞并北宋,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这便是之后两国所缔结的澶渊之盟的直接原因。
时间
北宋 真宗 景德 元年 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
地点
宋 澶州 (在今 河南 濮阳 )。澶州亦名澶渊郡,因而称“澶渊之盟”。 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的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阳而得名,是 中国古代文明 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分濮阳县一部置昆吾县,析临河、内黄、顿丘各一部分置澶渊县。唐初,为避唐高祖李渊之讳,改澶渊县为澶水县。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澶州,辖澶水、顿丘、观城等县。五代时期后晋 天福三年 (938年)澶州治所自顿丘(今清丰县城一带)移至澶水县,宋时仍然如此。也就是说,1004年宋辽澶州和约称“澶渊之盟”是与地名的历史沿革、习惯称谓有关。
人物
澶渊之盟北宋
宋真宗赵恒:在 辽国 进犯中原,打破数州直逼 京都 之时,本欲迁都金陵南逃,但被宰相 寇准 等主战派力荐其御驾亲征。真宗勉强到了澶州北城,在城楼上召见了各军将领。 宋军 将士看到城楼上的`黄龙旗,得知皇帝到了,立即高呼万岁,士气大振。将辽打退数十里。
宋·寇准:真宗朝名相寇准,对宋辽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澶渊一役中掌握军事大权,可谓是指挥若定。
宋·曹利用:真宗派出的澶渊城下议和的使臣。
澶渊之盟辽方
萧太后:挑起两国战争的主角,当时辽国手握实权的领导者。澶渊一役自大将萧挞凛被射杀后,辽军陷入进退两难,于是派人求和。 辽圣宗 耶律隆绪 :同萧太后共同进犯 北宋 ,辽国的领导者之一。
以后的宋辽关系
澶渊之盟以后,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治今河北 雄县 )、 霸州 (治今河北霸州)等地设置 榷场 ,开放交易。 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传往辽。北宋政府用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漆器、稻米和丝织品等,交换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民间的交易也很发达。考古工作者在今 内蒙古 和东北辽代古城和墓葬中,发现了宋朝制造的瓷器、漆器、铜钱等文物,这些都是通过贸易流入辽境的。辽宋贸易促进了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增进了两族人民的友谊。澶渊之盟后,寇准功高望重,受到宋真宗的疑忌。不久,宋真宗借故把他贬斥出朝,任命妥协派王钦若为宰相。这样,宋朝更不想收复 幽云十六州 了。辽这时也发生了变故,1009年,萧太后与 韩德让 同年病死。第二年,辽与 高丽 发生战争。接着,辽政权内部又开始发生分裂,辽再也无力大规模兴兵南下。澶渊之盟后,宋、辽在好几十年里没发生过战争。其间只发生了两次重要交涉。一次是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辽乘北宋同西夏交战的机会,向北宋勒索土地。北宋增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10万匹。另一次是1074年( 宋神宗 熙宁七年),辽借口北宋在 山西 边境增修堡垒破坏边界,要求划界。第二年,宋政府允许以分水岭为界,又放弃一些土地。
宋朝大臣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 四川 成都);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赵恒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这时寇准倚重的将领是在历次抗辽战斗中屡立战功的杨嗣和 杨延朗 (杨业之子,后改名延昭)等人
。杨延朗上疏,建议“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但未被采纳。宋军在澶州前线以 伏弩 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一作览),辽军士气受挫。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催促下,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宋军士气为之一振。宋、辽两军出现相峙局面。辽军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讹诈,因折将受挫,表示同意与宋议和。宋真宗只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不惜代价,于是遣使向辽求和。十二月,宋、辽商定和议,交换“誓书”,约定:宋朝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对方逃亡的“盗贼”,双方可以依旧修葺城池,但不得创筑城堡、改移河道。此外,又约定辽帝称宋帝为兄,宋帝称辽帝为弟,宋辽为兄弟之国。盟约缔结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