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优选4篇)

时间:2019-09-03 06:46:1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 篇一

在古代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实词负责表达具体的意义,而虚词则起到连接、衔接句子结构的作用。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而虚词则包括助词、连词、介词等。

在实词方面,名词在文言文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作为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人”、“天”、“水”等名词在文言文中常常被使用,表达出具体的事物。动词也是文言文中不可或缺的实词之一,它表示动作或状态,如“行”、“坐”、“思”等。形容词则用来修饰名词,如“美”、“大”、“善”等,起到描述事物的作用。

而在虚词方面,助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之一,它可以起到标记语法成分、语气、时态等作用。例如,“之”、“乎”、“于”等助词在文言文中常常被使用。连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它用于连接句子或短语,如“而”、“乃”、“若”等。介词则用来表示名词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如“在”、“以”、“为”等。

总的来说,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运用是相辅相成的,实词负责表达具体的意义,虚词则起到连接、衔接句子结构的作用。只有实虚结合,才能使文言文表达更加准确、流畅。

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 篇二

在古代文言文中,实词虚词的运用有着严格的规范,不同的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实词和虚词的搭配不当会导致句子表达不清晰、不准确。

在实词方面,名词是文言文中不可或缺的实词之一,它可以作为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等,承上启下,起到连接句子结构的作用。动词也是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它表示动作或状态,如“行”、“坐”、“思”等。形容词则用来修饰名词,描述事物的特征,如“美”、“大”、“善”等。

而在虚词方面,助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之一,它用来标记语法成分、语气、时态等,如“之”、“乎”、“于”等助词。连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用于连接句子或短语,如“而”、“乃”、“若”等。介词则用来表示名词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如“在”、“以”、“为”等。

综上所述,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运用是相辅相成的,实词负责表达具体的意义,虚词则起到连接、衔接句子结构的作用。只有实虚结合,才能使文言文表达更加清晰、准确。

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 篇三

  一、常见实词

  1、值:遇到、正好、价值

  2、去:离开、距离、除去

  3、引:牵,拉、伸长

  4、执:拿着、掌管、固执

  5、走:跑

  6、益:好处、更加、增加

  7、是:这、判断动词、正确

  8、若:如果、好像、你

  9、悉:全、都

  10、佯:假装

  11、徐:慢慢地

  12、颔:下巴、点头

  13、尝:曾经

  14、危:高、危险、端正

  15、举:选拔、全、发动

  16、居:停留、处在、居住

  17、比:等到、靠近

  18、鲜:少,鲜艳

  19、诸:几个、兼词

  20、向:从前、先前

  21、已:停止、罢了、通“以”

  22、讫:完结

  23、并:一起

  24、予:给予、我

  25、负:背、违背、凭借

  26、莫:没有、不要

  27、再:两次,第二次

  28、但:只是

  29、孰:谁、哪个、通“熟”

  30、盖:大概是、原来是

  31、田:田地、通“畋”打猎、通“佃”耕种

  32、顾:看、回头看、拜访、难道

  33、斋:屋舍、祭祀前清心洁身、素食

  34、子:子女、对人尊称、你

  35、闻:听说(使、、听到)、听闻、用鼻子嗅味道

  36、既:已经(之后)、既然、既、、又

  37、谢:道歉、推辞、凋谢、感激 固:原来、坚决、巩固、顽固、固守、固然

  39、亡:逃跑、丢失、灭亡、死亡、通“无“,没有

  40、及:到、等到、赶得上、以及

  41、就:靠近,接近、欣赏、完成、从事

  42、许:答应,赞同、地方、拟生词、表约数,相当于来

  43、具:器具、具有、准备、通“俱”全、都;详细

  44、胡:古代少数民族通称、为什么

  45、徒:光,空、白白地、只是

  46、方:刚好、正好;才、当、、的时候、方圆、方正

  47、善:好、好处、擅长、善于

  48、贾:商人、买卖、通“价”价值

  49、直:与“竖”相对、只、仅仅,一直、通“值”价值

  50、因:于是、就,凭借、顺着、按照、因为、通过

  二、常见虚词

  而(六种连接关系)

  1、而:连词,表顺承;(前后关系,相当于“就”)

  2、连词,表并列;(相等关系,相当于“和”)

  3、连词,表修饰;(主次关系,相当于“地”)

  4、连词,表转折;(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

  5、连词,表因果;(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6、连词,表递进;(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之

  1、的(后为名词。例如:藐小之物)

  2、代词(前为动词。例如:昂首观之)

  3、用在句中,取消句子独立性.(前为名词、代词;后为动词或形容词。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到(后为地名。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5、音节助词。(句末,尤其在时间词的后面。例如:久之,目似瞑)

  于

  1、在;2、到;4、疑问代词;3、比;4、从;5、比;6、被。

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 篇四

  倍

  (1)动词①加倍。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一人倍之,伤肤。(《狱中杂记》)

  ②增加。焉用亡邻以倍郑。(《烛之武退秦师》)

  ③通背,背向。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管子·中匡》)

  右背山陵。(《淮阴侯列传》)

  ④通背,违背。倍道而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

  ⑤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2)量词。照原数加一次。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3)副词。越发,更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爱

  (1)名词。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

  (2)动词①加惠于人。(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②喜爱,爱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④怜惜。(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左传》)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⑤通爰,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安

  (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琵琶行》)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安全。(谢庄遂安。《冯婉贞》)

  ④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2)动词。①养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安置,安放。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③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3)代词。哪里,怎麽。沛公安在。(《鸿门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被

  (1)名词。被子。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2)动词。①覆盖。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遭受,遇到。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③施加,施及。去乱而被之以治。(《荀子·不苟》)

  (3)介词。表示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pī,通披,动词。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

  ②披散,披着。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本

  (1)名词。①草木的根。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芙蕖》)

  ②草木的干茎。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③根本。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中山狼传》)

  ④本业,指农桑。强本而节用。(《天论》)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

  ⑤稿本。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⑥版本。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

  ⑦奏本。别具本章。(《狱中杂记》)

  (2)量词。①草木花卉一株称一本。新松郁郁三千本。(陆游诗)

  ②书籍一册称一本。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3)动词。推究本原,考查。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4)形容词。原来的。刘媪本姓实存。(《汉书》)

  (5)副词。本来,原来。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刘敬亭传》)

  (6)复合词。本心:指心的自然状态,本性(即所谓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此其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7)介词。本着,根据。本之《书》以求其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鄙

  (1)名词。边界地方。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动词。①以为边界(边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动词。轻视,看不起。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

  (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

  (4)复合词。①鄙人。

  ⅰ、自称的.谦词。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史记·冯唐列传》)

  ⅱ、鄙俗,不开化的人。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

  ⅲ、乡下人。

  余目睹将军悛悛(质朴的样子)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将军列传》)

  ②鄙贱:粗野而又地位低微。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兵

  (1)名词。①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②士兵,军队。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战略战术。公不论兵,必大困。(《战国策》)

  ④战争。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2)动词。①侵略。无岁不受兵。(《十八史略》)

  ②以兵器杀人。左右欲兵之。(《史记》)

  (3)复合词。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用铜、玉或木石等制成,状如虎,又称虎符,剖成两半,国君和统帅各掌握一半,以便对证。

  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信陵君窃符救赵》)

  伯

  (1)名词。①排行第一的,老大,古人同辈间的伯(孟)、仲、叔、季来排行老大、老二、老三、老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诗经·周颂·载芟》)

  ②伯父。汝泊何由发如漆。(杜甫《醉歌行》)

  ③女子对丈夫的尊称。自伯之东,首如飞蓬。(《诗经·卫风·伯兮》)

  ④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崤之战》

  ⑤古代管理一方的长官。二百一十国为州,州有伯。(《礼记·王制》)

  ⑥bà通霸,春秋时诸侯国联盟的盟主。

  桓公,五伯之上(首)也,争国而杀兄,其利大也。(《韩非子·难四》)

  (2)副词。表尊敬。若为河伯娶妇。(《西门豹治邺》)

  (3)bǎi数词。通佰,一百。亡(没有)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论贵粟疏》)

  (4)复合词。伯仲:原指兄弟的次第,后用以比喻不相上下的事物。

  曾

  (1)céng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

  (2)zēng①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

  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治平篇》)

  ②动词。通增,增加。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察

  (1)动词。①细看。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②看清楚。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晋文之事》)

  ③详审。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赤壁之战》)

  ④明察,了解。小人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

。察臣孝廉。(《陈情表》)

  (2)形容词。精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3)叠词。察察:洁净的样子。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优选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