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优选3篇)

时间:2019-06-09 05:36:1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 篇一

在初中阶段,文言文是学生们学习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着明显的差异,但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中,老师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知识。

首先,老师们应该注重文言文知识的系统性教学。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学生们需要系统地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如四书五经的常识、文言文的基本句型等。通过系统的教学,学生们可以建立起对文言文的整体认识,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规律。

其次,老师们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典文言文作品如《论语》、《孟子》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观。老师们可以选择一些篇幅适中、内容丰富的文言文作品,引导学生们进行阅读和分析,从而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此外,老师们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来辅助文言文的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老师们可以向学生们展示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词汇用法等内容,使学生们对文言文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同时,老师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词典、文言文学习网站等,进行文言文知识的查找和学习,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知识。

总的来说,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是语文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采取系统性教学、阅读经典文言文作品、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等方法,老师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 篇二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是中国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文言文是中国独有的语言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语文素养。因此,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中,老师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知识。

首先,老师们应该注重文言文的实际运用。文言文虽然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它并非是一种死语言,而是具有实际运用的价值。在教学中,老师们可以通过分析文言文的句子结构、词汇用法等内容,引导学生们运用文言文进行写作、翻译等练习,帮助他们提高文言文的应用能力。

其次,老师们可以通过对比现代汉语和文言文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现代汉语是学生们生活中常用的语言,而文言文是学生们较为陌生的语言形式,通过对比两者的异同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规律。老师们可以选择一些现代汉语和文言文的对比句子,让学生们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此外,老师们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较为复杂,对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老师们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活动、生动形象的教学案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知识。

综上所述,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一环。通过注重文言文的实际运用、对比现代汉语和文言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等方法,老师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 篇三

  作者/雨凡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有着一朵熠熠生辉的玫瑰,那就是历久弥香的文言文。文言文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文言文教学。本文就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如何教学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兴趣

  大多数教师教授文言文的教法很单一,即沿着"读—译—抄—背—默"的方法进行教授,千篇一律,把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教成了干巴巴的课文。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引经据典,逐字逐句地翻译,写了满满一黑板,学生却迷迷糊糊、昏昏睡睡,教师自己讲解得口干舌燥,学生也是奋笔疾书,课本空白处满是密密麻麻的笔记,然而脑子里仍然空空如也。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文言文阅读水平依然原地踏步,甚至愈渐下降。这样的课堂自然没有情趣,没有活力,让学生怎么感兴趣呢?

  2.强调以背诵为主

  当前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只是让学生背课文和翻译字词句,学生的联想与感悟却没有很好地融入教学。教学效果不佳,一味地死记硬背,让学生学得惘然。

  3.把文言文教学的"教"与"学"相分离

  文言文是古人的作品,与我们现在的文章有很大不同。他们写作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以及文化形式等都与现在差别很大。最大的差异就是时空,学生不能设身处地的体会作者的情感,因为我们不可能穿越到作者生活的时代。随着时间推移,文字陈述、语言表达方式、语词含义等方面和我们的距离还会越来越远。那么隐藏在古诗文中的内涵,更是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很多学生本来就对文言文感到陌生或害怕,所以教师在执教时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师教自己的,学生学自己的,两者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合点,把教和学结合起来。正因为这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像两条平行线一样越走越远,也使得教学越发困难。

  4.文言文资料太多

  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类书籍越来越多,文言文资料也日趋渐长。这么多的资料,如果处理不当,只会适得其反。首先,这些资料让学生产生懒惰思想,学生上课不会认真思考,总认为资料上有,还用得着记忆吗?这种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

  5.课外练习跟不上

  学好一篇文言文,就是让学生把课文的重点词句翻译、默写出来,这是绝大多数教师的做法。殊不知课本只是基础,要教会学生把课内延伸到课外,会阅读理解一些简易的课外文言文,这就是所谓的举一反三。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这些问题是不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势必会造成文言文教学难度变大,学生缺少学习兴趣。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下功夫,努力改变教学现状,让文言文课堂活起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二、抓住文言文教学的关键

  我们通常把文言文词句的理解和掌握看成是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其实,文言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文言文词句,还要对文言文本身进行品味赏析。如果只是强调词句的理解而不重视品味赏析,那么就放弃了文言文教学的关键点。文言文教学必须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因为对文言文词句的理解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要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品味赏析。比如,在教学咏月名篇苏轼的《水调歌头》时,首先对词句进行理解,让学生感受苏轼笔下朦胧美妙的月色,还要引导学生品味赏析作者在月中所寄托的情感。如从小序中我们读出了苏轼的那种离愁别绪,是对七年未见的弟弟苏辙的深切怀念,体现了手足情深。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读到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出他广阔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再如,在教学《满井游记》时通过词句的释义,让学生看到了春回大地、麦苗破土而出的生机勃勃之景后内心油然而生的喜悦之情和对美景的喜爱和赞美,更要品味出作者内心对喧嚣俗尘的城市生活的厌弃和寄意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这样一来,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语言、意境之美等都有所理解,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的美,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境,体味文中之情,感受文中之雅。

  三、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学习现代文时,很容易通过文字寻找主题,文言文则不然。如果不了解一些特殊的'词法、句法现象,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文意,更无法与作者感同身受。这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阅读、分析文言文的方法才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其中,对照翻译法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

  例如,"朝"字有两种用法:(1)作动词,朝拜,朝见,如"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2)作名词,朝廷,如"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再如,"之"的两种用法:(1)作结构助词,的,如"宋之地方五百里"(《公输》);(2)作动词,到,往,如"子将焉之"(《枭逢鸠》);(3)作助词,无义,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4)作代词,它、他,如"公于之乘"(《曹刿论战》)。

  学生采用对照翻译的方法整理常用的文言虚词和实词,既能方便比较分辨,又能系统地掌握知识,改变课堂笔记单一、不成体系的缺点。教师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知识规律的途径,学生才能学得扎实、用得灵活,逐渐形成独立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四、重视朗读教学

  文言文讲究韵律,其中朗读非常重要,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出感情。朗读在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品的意境、体味情感、提高语言能力等方面大有益处。教师对学生的诵读要进行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避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式阅读,尤其是那些难句、长句,学生会在反复朗读中弄清意思。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给学生以指导,如节奏、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等。每次读要有不同的要求:课前读,读准字音;课上初读是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对标点;再次读是读出语气、语势并在读中整体感知、掌握思路;带问题读要边读边思考,在读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分析后读是对课文产生新的认识、新的理解。这些要求都要给学生具体明确的导向,才会达到朗读的目的。朗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以求借助朗读,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文意,如在朗读《出师表》时,要明白当时蜀国的形势,诸葛亮给后主提的三条建议,诸葛亮的忠心以及对后主的期望。在朗读《满井游记》描写春回大地美景的语段时,要读出欣喜和赞美之情。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求学生边朗读边意会,力求使自己沉浸在文中所创设的情境中,"读出感情,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我笔抒我心",那么"我口读我心",只有以多读为基础,才能读出自己的感悟,才能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余映潮在《致语文教师》里说道:"朗读,是进行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和普通话训练的语文学习活动。朗读,是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感情、品味意境的语文实践活动。"朗读的作用不言而喻。教师要加强朗读方法的指导,要把朗读落实好,才能事半功倍。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分析水平,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五、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就是要"教"学生"学".可见,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很重要的,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更重要,特别是文言文中词句的释义和理解。曾听过一堂文言文的公开课,教师在大致赏析课文之后,花了近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篇文言文词句的翻译,借助课下注释、词语手册、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把之前的预习结合起来,如有疑问可以在小组内提出,也可以询问教师,大家一起解决。这堂课课文的分析虽然不多,但学生收获不小。也许在自学的过程中对文章有了更深的领悟,也许觉得文言文也不是那么难。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收获吗?教师应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以此获得自己感受和体验。

  此外,加强课外文言文的自主学习。课外文言文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在做题中学习,在学习中做题。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成就感,兴趣也会渐浓。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会、自己整理。在学完一篇文言文后,让学生结合之前学过的文言文自己整理知识点,主要是字词方面,如一词多义、通假字、一意多词等,要找到它所在的课文语句,做好摘录和解释工作。

  六、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

  教师钻研教材、分析学生,应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感。兴趣是推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只有自己自愿做的事才会做得好。"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知""乐知",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以学为乐。

  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一般都是被动学习、枯燥学习、无效学习,因而兴趣全无,甚至失去信心,终至放弃。这样一来,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获得成功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根据知识的难易,学生的学习程度来合理安排。比如在教授《伤仲永》时,让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回答"余""还""于"等较简单的词,并及时给予鼓励、表扬,让他们有成功感,从而获得自信心。其次,要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教学的"新"上下工夫。

  教师可在字形上引导学生,如"从"字,"人""人",一前一后,就是"跟从","择其善者而从之""战则请从""从先人还家"等。也可从一词多义上入手,如"属"字。在《曹刿论战》中有"类"的意思,在《核舟记》里有"类似"的意思,在《三峡》里有"连接"的意思,而在《岳阳楼记》里则"通‘嘱,嘱咐"的意思等。还可以结合现代汉语。如"亡","亡羊补牢";"盈","热泪盈眶"等。这样一来,学生会觉得原来文言文并不是那么难学、枯燥。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讲一些由文言文演化而来的耳熟能详的寓言、成语。如"叶公好龙""拔苗助长""凿壁借光"等。

  当然,课堂的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文言文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以此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从而达到自觉学习的效果。如在学习课文《岳阳楼记》时,笔者找到了

课文的流行歌曲版,由此引入课文,并在课间播放。《愚公移山》中可提问"愚公为何能感动天神让其帮忙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可提出"齐王不接受邹忌的谏言会怎样呢"?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己看课文寻找答案。

  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么一篇名为《文言文教学,路在何方?》的文章。文中分析了古诗文通过四个渠道走进我们的生活。既然文言文早已走入我们的生活,那么对于中华民族的瑰宝,语文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语文教师要带着一颗探索的心,细心研究教材和学生,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断创新文言文的教法,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