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插图教学方法浅探 篇一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传统的文字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师们需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其中,思品课插图教学方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
插图教学是一种通过图片来辅助课堂教学的方法。相比于纯文字的教学,插图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在思品课中,插图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插图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因为枯燥的文字而失去兴趣,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而通过插图教学,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概念用图片形象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更有成就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插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知识点。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更容易记忆图片而不是文字。因此,通过插图教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快速地掌握知识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同时,插图教学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地思考和探索。
综上所述,思品课插图教学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教师们应该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探索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力。
思品课插图教学方法浅探 篇二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使用插图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在思品课中,插图教学方法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那么,插图教学为什么能够在思品课中发挥出更好的效果呢?
首先,思品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插图教学正是一种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通过插图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让他们在观察和分析插图的过程中,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多方面的思维品质。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够培养出更广泛的思维能力。
其次,插图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多元感知。在思品课中,学生需要全面发展自身的感知能力,插图教学正是一个可以帮助学生多方位感知的方法。通过插图的视觉呈现,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视觉感知获取信息,还可以通过触觉、听觉等多种感知方式来理解和掌握知识。这样一来,学生的感知能力会得到全面提升,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综上所述,插图教学方法在思品课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多元感知能力的发展。教师们应该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思品课插图教学方法浅探 篇三
思品课插图教学方法浅探
思品课插图与课文相比,占的篇幅不大,所含“知”、“情”、“行”的信息量却很大。这是思品课插图 的优势之一。然而插图显现的道德信息,一般是浓缩的、凝结的,这又是插图教学的一个难点。怎样做到既充 分发挥插图优势,又切实突破插图教学的难点,无疑是构建崭新的思品课教学论应当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根 据笔者探究和参与教学实践的体会,采用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由小显大、由静趋动、由形索神等教法,可以 获得最佳效果。
“由外而内法”。所谓“外”,是指插图的外露信息,包括环境、景物、人的神态和行为表征。所谓“内 ”,是指插图人物的内在本质。采用“由外而内法”,就是审视插图,先从外露信息入手,进而领略榜样人物 内心世界。例如《为人民服务到白头》(“人教版”第8册)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上海海运局“长柳号”海轮停 靠码头后,作为服务员的杨怀远为旅客挑运行李的事。他的面部表情显得异常兴奋。尾随其后的七位白发苍苍 的老爷爷、老婆婆,也乐呵呵的。教师抓住这些外露信息,引导学生思考:“画面上的人物为什么会高兴?七 位老人的笑和杨怀远的笑又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两个问题的牵引,学生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七 位老人的笑,是得到别人帮助后而感发的。他们遇到了杨怀远这位不是亲人而胜似亲人的热心人的关心和帮助 ,解除了下船后拿不动行李的忧虑。因此,老人们的笑,既是对助人者的感激,也是对社会主义新风尚的称颂 。杨怀远基于为旅客服务,帮助老人解决困难,尽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他的高兴,是其“助人为乐 ”心理的反映。像这样借助插图的外露信息,透视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灵。
“由内而外法”。所谓“内”,是指插图内涵的意蕴;所谓“外”,是指课堂外的现实生活。采用“由内 而外法”,是运用“由外而内法”的继续和扩展。它要求从画内移到画外,与现实生活紧密挂钩,以充分揭示 插图中道德形象的社会意义。例如《关心他人》有三幅插图。第一幅图是炎热的夏天,身患骨癌的刘玲带病打 来凉水洒在教室里;打来开水凉着,为的是让同学上完体育课回到教室后能感受到“清凉”。第二幅图是在公 共汽车上,刘玲宁肯拄着拐杖站着,也要把座位让给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第三幅图是在病房里,刘玲一瘸 一拐地走到生病阿姨的床前,轻声唱歌,为的是让阿姨减轻痛苦。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从这三幅图上感受到刘 玲无微不至地洞悉和满足别人的需求,千方百计地给他人带来愉悦的美好心灵,而且要用插图中的人物道德风 范去观察比照现实社会生活,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刘玲高尚的美德,这对于弘扬集体主义精神,优化社会风气, 鞭斥极端利己主义,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由小显大法”。所谓“小”,是指插图的“画眼”。虽然所占篇幅很小,却能牵动整个画面。所谓“大 ”,是指插图所要表现的思想和情感。采用“以小显大法”,就是抓住“画眼”,从小
处入手,以揭示和把握 整幅插图的意蕴。例如《为人民服务到白头》第一幅插图,居画面中心位置的是杨怀远,他头戴海员帽,上身 着白色海员服,右肩上一条小扁担挑着两个大行李包,扁担被压得弯弯的,左手还提着一个行李箱。插图中的 这条扁担就是“画眼”。教师让学生观察、认识扁担虽为平凡之物,几十年来却为旅客挑了数十万件行李,由 于长年累月负重,新的挑旧了,旧的挑断了,断一条又换一条新的。杨怀远先后换过十几条。教师借助画面上 的这条小扁担,牵引学生的思维拾级而登,就能让他们感悟到杨怀远的“扁担精神”。“由静趋动法”。所谓“静”,是指插图的静态构形;所谓“动”,是让插图上的东西都“活灵活现”。 采用“由静趋动法”,就是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激活”插图上的人物、景观和物态,让有生命和无生命 的东西皆“含情脉脉”,仿佛要跃出画面,向人们诉说心中的衷曲。例如《珍惜劳动成果》(“人教版”第6册 )第一幅插图,画的是大江和虎子。大江睁着眼睛,责怪虎子把他用了半天时间画的画弄脏了。而扫视地面, 就能发现被大江扔掉的许多半截铅笔和铅笔屑。对此要特别加以关注,因为被扔掉、被损坏的铅笔是劳动成果 。上课前可把插图放大为挂图。执教时先指着挂图中被扔的东西设问:“这是什么?是谁扔的?”当学生看清 图意,作出明确的回答后,教师又将事先准备好的“折断了腿的铅笔人”贴在图中的半截铅笔处。然后进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