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子相梁》教学思路
《惠子相梁》教学思路
作者:李鑫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02期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以“激兴趣,求实效”为主题的教学活动,语文科组选定的主题是文言文的有效性教学。怎样把文言文这种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内容很好的教授给学生,怎样使文言文教学有章可循,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都是我们大家一直以来思考的重点。我认为文言文教学要与文本的内容和思想对接,要与考试考查的重点对接,要与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对接,做到“文”与“言”并重。我所上的《惠子相梁》这一课就是对我这种想法的一个尝试。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课文、释读课文、解读课文达到对课文“言”与“文”的把握。
2 理解庄子故事中的比喻意义,了解庄子惠子的性格特点。
3 通过课本剧让学生领会文章的趣味。
教学重点:
通过三读课文,达到对“文”与“言”的综合把握。
教学难点:
领悟庄子的思想进而理解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学目标的设定,充分体现了我课前的构思,可操作性强,要求的等级也是逐步上升。《惠子相梁》全文只有108字,要讲解一个课时,必定要填充许多内容,怎么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成了我思考的重点。我决定,在“言”上,重点从实词的一词多义突破。在“文”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排课本剧,一方面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
教学的重点依旧关注了“文”与“言”。而且特别强调这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的,以“言”促“文”,以“文”解“言”。
教学难点的设定主要是在拓展这一环节实现,需要学生对于中国的古代文化和文人有个基本的了解。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只要教师能够引导到位,学生应该能突破这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三幅图片,分别代表成语邯郸学步、井底之蛙、东施效颦,让学生根据图片说出成语并解释。学生很感兴趣,马上有学生答出,而且解释“东施效颦”很到位。教师介绍这些想象丰富的成语就出自于《庄子》一书,自然的引出对庄子的介绍。通过投影,学生把握了关于庄子的重要信息: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对这些内容识记之后,转入到诵读的环节。
诵读课文:让学生由开头读到“搜于国中三日三夜”,让学生体会“庄子来,欲代子相”这句话的感觉,或谓惠子,“或”指的是谁?他说这话的时候是怎样的心理?学生回答这可能是惠子的门客,回答时在挑拨是非,进谗言,模仿读的时候一惊一乍,能够领会这句话的感觉。我就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感觉重读这一小节。接下来让学生体会:“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鹅,子知之乎?”这句话,怎么读出庄子的疑问语气,怎么读出庄子当时的心理是关键所在。我找了两个学生来读都还有所欠缺,我就示范朗读,学生通过听朗读感受到庄子那种潇洒自然、娓娓道来的气度,也体会到了句子的疑问语气,我让他们自由朗读时个人的`体会进一步具体化。对于“夫鹓鹅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句话,我提醒学生注意句子的双重否定句式,又让学生关注排比的修辞,希望学生读出特有的感悟。有一位男生读得比较到位,重音有强调,而且能读出排比的语势。对于文章的最后部分,我强调了两个“吓”字。对于鸱发出的叫声,学生都能戏剧化的模仿,对于“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这句话,学生能领会庄子那种不屑的语气。可以说整个诵读教学很成功,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时有了明显的提升。
释读课文:在这个环节中,我出示原文,重点词语的意思,让学生自行翻译。学生掌握情况比较好,都能做到句句落实。在释读课文的过程中,我穿插了实词一词多义的考查,比如讲到“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这个句子的时候,我就考查了学生对于“见”字意思的掌握: 1 岐王宅里寻常见
2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班
3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4 胡不见我于王?
出示了以上四个句子,这些句子都是学生课堂上接触到的,学生很顺利的说出了“遇见”、“拜见”、“出现”、“引见”四种意思。
又比如我讲到“搜于国中三日三夜”时考查学生对于“国”字意思的掌握。
1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2 国险而民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