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经典3篇)

时间:2011-09-06 07:11:2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 篇一

匡衡凿壁偷光,千年传世的智慧

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匡衡的聪明人。他聪明而好学,但由于家境贫寒,无法支付高额的学费。然而,匡衡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习,相反,他想出了一个独特的方式来获取知识。

匡衡住在一个名叫齐国的地方,这个地方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学者,名叫孔子。孔子的门下有很多学生,其中有一位名叫子贡的学生,他非常聪明,因此备受孔子的赏识。

匡衡听说了孔子的名声,并且非常渴望能够成为孔子的学生。然而,由于他的贫穷,他无法支付高昂的学费,因此无法进入孔子的门下。匡衡非常苦恼,他不知道该如何才能获取所需的知识。

有一天,匡衡在家里发现了一本著名的经书《易经》。这本书是孔子的学生子贡的笔记,记录了孔子的讲座内容。匡衡非常兴奋,他决定通过阅读这本书来获取知识。

然而,匡衡发现这本书的页数非常有限,无法满足他的需求。他陷入了困境,不知道该如何才能继续学习下去。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决定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解决问题。

匡衡决定凿壁偷光。他找到了一面墙壁,然后用锐利的工具开始凿墙。他凿出了一个小洞,正好能够透过墙壁看到孔子的讲台。匡衡每天都会坐在墙壁旁边,通过这个小洞来偷听孔子的讲座。

几年过去了,匡衡通过凿壁偷光的方式,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他的智慧和学识逐渐超过了孔子的其他学生,甚至超过了一些有钱人家的子弟。有一天,孔子发现了匡衡凿壁偷光的行为,但他并没有责备匡衡,反而对他的聪明才智表示赞赏。

孔子决定收纳匡衡为自己的学生,并将他视为自己的得意弟子。匡衡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孔子门下的一员。他通过凿壁偷光的方式,成为了一位千年传世的智者。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拥有足够的决心和努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如匡衡通过凿壁偷光来获取知识一样,我们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获取我们想要的东西。只要我们愿意付出努力,就能够获得成功。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 篇二

匡衡凿壁偷光,智慧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我们常常赞叹其中的聪明才智和智慧。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思考,我们会发现这个故事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含义。

匡衡凿壁偷光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非正当的行为,他没有经过孔子的允许就偷听了他的讲座。这种行为在当时被视为不道德和不合法的。然而,我们为什么还是会赞美匡衡的智慧呢?

这是因为匡衡凿壁偷光的行为展现了他的渴望知识和学习的热情。尽管他没有支付高昂的学费,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习,相反,他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获取知识。这种渴望知识的热情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和赞美的。

然而,我们也不应该否认凿壁偷光的行为本身是错误的。匡衡没有经过孔子的允许就偷听了他的讲座,这违背了道德和法律的原则。虽然匡衡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知识,但这种知识是有限的,而且可能存在误解和偏差。

正是因为凿壁偷光的行为本身的错误性,孔子并没有责备匡衡,而是接纳了他为自己的学生。这是因为孔子看到了匡衡渴望知识的热情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培养的优秀学生。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认为凿壁偷光是一种正确的行为,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更深层的教训。

凿壁偷光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珍惜知识和学习的机会。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困境,我们都应该寻找合适的方式来获取知识,而不是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只有通过正当和合法的方式,我们才能获得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同时,凿壁偷光的故事也提醒我们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权益。我们不能通过侵犯他人的权益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通过正当的手段来获取我们想要的知识和信息。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教益的故事。我们应该赞美匡衡的聪明才智和渴望知识的热情,但同时也应该明确凿壁偷光的行为本身是错误的。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珍惜知识和学习的机会,通过正当和合法的方式来获取我们想要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有智慧的人。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 篇三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匡衡是西汉人,出身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酷爱读书。白天要劳动,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晚上很想读书,却穷得点不起灯,他为此很苦恼。后来,他发现邻居家夜夜有灯光,就想了个办法。因为邻家点灯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间,只隔着一堵墙,于是,他便在墙上凿了个小孔。灯光果然从小孔里透过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从此以后,他每夜蹲在墙脚,借着这一线亮光读书,直到邻居家熄了灯,他才心满意足地去睡觉。

  过了不久,又发生了另一个问题:他仅有的几册书早已被读得滚瓜烂熟,却一直没有钱买新的,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又常常碰钉子,他又开始苦恼起来。

  当地有个叫“文不识”的富豪,家里藏书很多。匡衡便请人介绍,去文家当长工。到了文家,他干活既卖力又不要一文工钱。“文不识”觉得很奇怪,就问匡衡道:“你为什么自愿做工,而不要工钱呢?”

  “我给您做工,不为别的,只希望您把书借给我,让我好好阅读。”“文不识”答应了他的请求。匡衡一得到丰富的图书,就像几天没有吃饭的人得到美食佳肴一样,贪婪地、津津有味地读啊读啊,读完一册又读另一册。

  这样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著名的大学者。

  心得启迪:匡衡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都能认真读书、刻苦学习知识,而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物质环境里,是不是更应该努力学习呢?不管在什么状态下,我们都要勤奋学习。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源泉,能让人间更美好。

  拓展:匡衡的人物生平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西汉经学家、大臣,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这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书,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书·匡衡传》,下引同),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在后几年里,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尤喜爱《诗经》,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诗》,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因此任匡衡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匡衡可算是因明经而位极人臣的典型。

  匡衡任职期间,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每当朝廷大臣讨论政务时,匡衡总是引《诗经》为据,认为“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经之指,则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张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这与从汉朝中期就开始兴起的独尊儒术,推重经学,微言大义的社会风尚是分不开的,实际是汉朝统治者用以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

  元帝后期时,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怂恿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宠幸,没人敢触犯他。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他的党羽,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铲除奸佞,为汉朝廷尽忠的事情。不久,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元帝封其为安乐侯,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指扩大国界),被免为庶人。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