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故事成语故事【最新6篇】

时间:2011-06-07 01:10:4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三国历史故事成语故事 篇一

曹操与华佗的故事

在三国历史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其中一则就是曹操与华佗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曹操对华佗的深厚敬意以及华佗的医术造诣。

华佗是当时著名的医师,他精通医术,被誉为“神医”。曹操在东汉末年,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困扰自己的头痛问题,听闻华佗的高明医术,便决定前往求医。

曹操到达华佗的住所后,详细向华佗描述了自己的症状。华佗经过仔细观察和诊断后,发现曹操的头痛是由于血液不畅所致。他为曹操开出了一剂药方,并亲自为曹操进行了治疗。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曹操按照华佗的建议进行了药物治疗,并且注意了自己的饮食和作息习惯。不久后,曹操的头痛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他感到非常满意。

曹操非常感激华佗的救治之恩,他对华佗说:“我曹操虽然能征善战,但对于医术却是一窍不通。今日能得到您的医治,实在是我的幸运。”曹操还向华佗表示愿意报答他的恩情。

华佗却谦虚地说:“我只是尽了一名医者的本分,没有什么值得您如此夸奖的。”他还表示,他的目标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医术来帮助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摆脱疾病的困扰。

曹操深深地被华佗的谦逊和医者的大爱所打动,他决定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曹操赠送给华佗一匹千里马,并请他加入自己的麾下,担任大将军的医师。

华佗虽然对曹操的邀请表示了感谢,但他拒绝了曹操的请求。他告诉曹操,他的志向是医术,他希望能够继续救治更多的人,并且传承医学知识。

曹操对华佗的坚持和执着表示敬佩,他决定尊重华佗的选择。他表示,如果将来有需要医治的人,他会派人前来求助华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曹操对华佗的敬意和华佗的医术造诣。曹操不仅看重了华佗的医术,还对其品德和为人表示了极大的赞赏。华佗则坚持自己的医学理想,不为权力和地位所动摇。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曹操和华佗都是那个时代的非凡人物。

三国历史故事成语故事 篇二

刘备赠马的故事

在三国历史中,刘备是一个备受尊敬的领导人。他以仁义和仁德而闻名于世。其中一则令人敬佩的故事是刘备赠马的故事。

当时,刘备正在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努力奋斗。他的军队需要更多的战马来增强实力。有一天,他听说他的朋友关羽得到了一匹千里马,非常羡慕。于是,他决定前往拜访关羽。

刘备到达关羽的住所后,向他问候并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关羽深知刘备的志向和需要,他决定将这匹千里马赠送给刘备。他说:“这匹马是我最心爱的伙伴,但我也知道你的需要。请你接受它,希望它能帮助你实现自己的理想。”

刘备深感感动,他接受了关羽的礼物,并表示自己将倍加珍惜。他对关羽说:“我深知你对我的支持和帮助。这匹宝马将是我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力量源泉。”

刘备接到了关羽的礼物,他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这匹千里马的来临将使他的军队更加强大。他决定将这匹宝马命名为“的卢”,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坐骑。

多年后,刘备在攻打荆州时被敌军击败,情况非常危急。他急需一匹好马来逃离敌军的追击。就在关键时刻,的卢挺身而出,将刘备带离了战场。

刘备深知的卢的重要性,他对的卢说:“是你救了我一命,我将永远感激。”他决定将的卢作为自己的家族传家之宝,并世代相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刘备的仁德和关羽的大爱。刘备通过关羽的赠马,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并在危难时刻得到了的卢的帮助。这两个人物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友情和忠诚的力量。

总结起来,三国历史中的故事成语故事充满了智慧和教育意义。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还传递了许多深刻的道德和价值观念。通过学习这些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和人性,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三国历史故事成语故事 篇三

  1、士别三日

  成语故事“士别三日”出自三国时期,后人用这个成语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跟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谋略,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2、开诚布公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用。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

  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平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已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

  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因为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他。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已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罕见的。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

  3、割席断交

  汉代末年的名士管宁因黄巾之乱与群雄割据避于辽东,在当地讲解儒家经典,有许多人追随,因此逐渐出名。当时的名士陈群称赞他“行为世表,学任人师,清俭足以激浊,贞正足以矫时”,魏明帝曹叡则称他“耽怀道德,服膺六艺,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可见其名节与才学之高。而记载当时人言行的小说《世说新语》,则记载了他与当时的另一位名士华歆割席断交的故事,可见其择友之谨慎。

  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恰好地中有一块黄金。管宁见了,就像锄瓦石一样锄走它,而华歆却跑过去捡起黄金,扔在一旁。面对财宝,管宁毫不动心,而华歆则动了心,分出了境界高下。又有一次,两人在一起同席读书,有达官贵人乘美丽的车子从门口经过,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扔下书跑到门口去看,管宁见华歆为富盛之事屡次动心,就抽刀割开了席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面对同样的环境,两个人的不同表现的确有高下之分,然而这位被管宁瞧不起的华歆,其实也是当时很有名的士人。早在他为县衙做小吏的时候,一到休假回家时,就紧闭大门,回家读书,与当时浮躁的士人圈保持了距离。他接人待物也很谨慎,即使在家中,也谨慎如在朝堂一般。后来华歆接受朝廷征召,最后官至司徒,成为了曹魏政权的重臣。陈登称他“渊清玉洁,有礼有法”,曹丕称他“国之俊老”,这都是对他相当高的评价。

  华歆对这位早年与自己断交的好友,也表现出相当的气度,他曾向魏帝举荐管宁,魏帝也派人用车子去接他,并下诏亲致求贤之意,以光禄勋的高官邀请其出仕。不过管宁却始终高风亮节安于贫贱,没有接受征召,他做了个一辈子没有为功名动心的人。

  4、单刀赴会

  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 。”

  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占据益州后拒绝归还荆州。孙权一面命令吕蒙强行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一面命令鲁肃守巴丘(今湖南岳阳),防备关羽增援。吕蒙陷三郡后,关羽果然南下,被鲁肃堵住。鲁肃以大局为重,为了说服关羽以维持联盟,邀请关羽到约定地点会谈。

  谈判前,鲁肃的部下担心对方会设下“鸿门宴”,不同意他冒险去见关羽。但是,鲁肃从大局出发,毅然决然地带着几个部将,佩挂单刀赴会。

  在谈判桌上,鲁肃不顾危险,据理力争,“厉声呵之,辞色甚切”,驳得关羽面红耳赤,理屈词穷。尤其是鲁肃的一番慷慨陈词,更是令关羽哑口无言:“当初刘备在长坂坡时,兵马不足,计穷虑竭,吴主同情刘备没有栖身之地,才割爱借荆州以济其患,使有所庇荫。

  但刘备矫饰私情,已取得益州,还想兼并荆州,这种行为连凡夫俗子都不忍心去做,何况还是有头面的领袖人物呢!我知道有这样的话:贪而弃义,必为祸。将军你我都是重任在身的人,如果不能明白道理,做不到以义辅主,反而一味袒护其短,哪里会有什么帮助呢?” 最后,孙刘两家达成协议: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至此,鲁肃不但赢得了这场谈判的胜利,还维护了孙刘联盟的团结局面,其功可谓大也。

  单刀赴会主人公明明是鲁肃,结果却被按在了关羽的身上。《三国演义》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有很大的价值,但是小说最重要的是要使人物角色有自己的特点,所以难免会发生张冠李戴的现象。

  5、七擒七纵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

  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

  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谙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

  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给你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

  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他料定盂获今晚准来偷营,当即布置好埋伏。

  孟获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些老弱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已经看清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

  当天夜里,孟获挑选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进蜀军大营,什么阻挡也没有。孟获暗暗高兴,以为成功在即,不料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接连被擒,再也不敢鲁莽行事了。他带领所有人马退到沪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沪水,没有船不能过去,天气又热,困难重重。”

  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装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对岸射来的箭立即退回来,随后再去渡河;一面将大军分成两路,绕到上游和下游狭窄处,渡过河去包围孟获据守的上城。后来,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虽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气。诸葛亮还是不杀他;款待他后又放他回去。

  将士中有人对诸葛亮的这种做法不理解,认为他对孟获大仁慈宽大了,诸葛亮向大家解释说:“我军要彻底平定南方,必须重用孟获这样的人。要是他能心悦诚服地联络南人报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万大军。你们现在辛苦些,以后就不必再到这里来打仗了。”

  孟获这次被擒又释放后,下决心不再跟蜀兵作战。但时间一长。营里快断粮了,他派人向诸葛亮借粮,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获亲自出来,与蜀军大将一对一比武。

  孟获接连打败了几名蜀将,但刚到大堆粮食旁,被绊马索绊倒被擒。蜀将当即传达请葛亮的命令,让盂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

  在这种情况下,孟获终于从心里佩服诸葛亮。为了让各部族都归顺蜀国,他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

  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

  就这洋,孟获等终于顺服蜀汉,听从管辖。

  6、负重致远

  公元210年,三国东吴大都督周瑜在巴林病逝,周瑜的好友庞统十分悲痛,亲自到巴林参加周瑜的追悼会,庞统博学多才,能变善言,与诸葛亮齐名。这时他是刘备的军师,庞统一到东吴,很多人就慕名前来拜访他,东吴的名士陆绩、顾韵、全琼等人都与庞统成了知交,在周瑜追悼活动后庞统就和他们聚会话,大家谈得十分宽敞,庞统对陆绩说你好比一匹很有脚力的马,陆绩听了有些洋洋得意,庞统又对顾劭说你像一头牛能背着重物走很远的路,顾劭毕恭毕敬地表示谢意。

  事后有人问庞统,在先生心目中,是不是认为陆绩的才能胜过顾劭?庞统不做正面回答,继续比喻说马儿虽好只能运载一个人。他又说驮着重担的牛一天能行300里,它运载的岂仅是一个人的重量。后人常常用成语负重致远,比喻一个能够担负重任的人。

  7、兵贵神速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著名的谋士名叫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他足智多谋,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曹操打败了据有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杀了袁绍长子袁谭,袁绍的另外两个儿子袁尚、袁熙逃走,投奔辽河流域的乌丸族首领蹋顿单于。蹋顿乘机侵扰汉朝边境,破坏边境地区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曹操有心要去征讨袁尚及蹋顿,侣有些官员担心远征之后,荆州的刘表会乘机派刘备来袭击曹操的'后方。 郭嘉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对曹操说:“你现在威镇天下,但乌丸仗着地处在边远地区,必然不会防备。进行突然袭击,一定能消灭他们。如果延误时机,让袁尚、袁熙喘过气来,重新收集残部,乌丸各族响应,蹋顿有了野心,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属于我们了。

  刘表是个空谈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刘备,不会重用刘备,刘备不受重用,也不肯多为刘表出力。所以你只管放心远征乌丸,不会有后顾之忧的。”,曹操于是率领军`队出征。到达易县(今属河北)后,郭嘉又对曹操说:“用兵贵在神速。现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战,军用物资多,行军速度就慢,如果乌丸人知道我军的情况,就会有所准备。不如留下笨重的军械物资,部`队轻装,以加倍的速度前进,乘敌人没有防备发起进攻,那就能大获全胜。”,曹操依郭嘉的计策办,部`队快速行军,直达蹋顿单于驻地。

  乌丸人惊慌失措地应战,一败涂地。蹋顿被杀,袁尚、袁熙逃往辽东后被太守孙康所杀。

  8、出言不逊

  三国时期的名将张郃原是袁绍的手下。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在官渡进行了一场争夺中原的决战。袁绍派大将淳于琼督运粮草,屯积在乌巢。

  曹操于是赶往乌巢袭击淳于琼。张郃劝谏袁绍说:“曹操兵士虽然比我军少,但都是精兵,万一淳于琼守不住乌巢,就糟了,我认为应该派重兵支援乌巢。”

  袁绍的另一名大将郭图说:“张郃说的不是好计策。我看应该先袭击曹操的大本营,这样,曹操一定会回去救援,乌巢之围便不救自解了。”

  张郃听了,不同意郭图的意见,说:“曹操兵营易守难攻,不可能很快攻下。如果淳于琼被擒,我们断了粮草,就输定了。”

  袁绍觉得自己的兵力远胜于曹操,于是采取郭图的方案,只派遣小部`队救援淳于琼,而用重兵攻打曹操的大本营。

  曹操严密防守,袁绍无法将曹操的大本营攻破。曹决袭击乌巢成功,用大火烧了袁绍屯在乌巢的粮草,这一来,袁绍的军心动摇、不战自败。

  郭图知道这次失败是由于自己的计策不当造成的,便采取恶人先告状的办法,向袁绍诬告说: “张郃对吃了败仗竟然幸灾乐祸,说话也很傲慢无礼。”

  张郃知道后,生怕袁绍迁怒于他,于是投奔曹操。他对曹操说: “郭图对袁绍说我幸灾乐祸,出言不逊,我只能来投奔你了。”

  曹操说:“你来投奔我,就像韩信投奔刘邦一样正确。”

  随即就封他为都亭侯,后来,张郃果真成了曹操手下一名得力的战将,战功显赫。

  三国历史故事成语故事有很多,不知道被你熟知的是哪个呢?下面一起去阅读小编整理的三国历史故事成语故事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国历史故事成语故事 篇四

  乐不思蜀

  三国时,蜀国的刘备在驾崩之后,将皇帝的位置传给他的儿子刘禅,并请丞相诸葛亮来辅佐刘禅治理国家。刘禅有个小名叫做阿斗,阿斗当了皇帝后,每天只会吃喝玩乐,根本不管事,还好有诸葛亮帮他撑着,蜀国才能一直很强盛。可是,当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马上派兵来攻打蜀国,蜀国不但打不过魏国,阿斗还自愿投降,带着一些旧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继续过着吃喝玩乐的日子,完全忘记自己的国家已经灭亡了。有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阿斗吃饭,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来的人。旧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非常的难过,可是,阿斗却高兴地拍着手说:“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点也没有伤心的样子。后来,司马昭故意讽刺阿斗说:“怎么样!在这里过的开心吗?想不想蜀国呀?”没想到,阿斗居然开心地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说:“不会呀!在这里有得吃有得玩,我呀!一点也不会想念蜀国呢!”司马昭听了以后,在心里窃笑:“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呀!难怪会让自己的国家给亡掉!”

  后来,大家就用“乐不思蜀”来形容一个人过的很开心,都忘记要回家!

三国历史故事成语故事 篇五

  成语: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三国时代,在赤壁这地方发生了一次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叫“赤壁之战”。

  曹操号称拥军百万,雄居北方,想并吞南方。东吴、西蜀就联合起来,一起对抗北魏。 东吴的统帅周瑜和西蜀的军师诸葛亮在一起研究攻打曹操的方案。他们决定利用曹操狂妄自大的轻敌情绪,采用火攻的作战方案。周瑜用反间计,让曹操杀死曹军中熟悉水战、可以抵挡他们的将领蔡瑁、张允。周瑜又叫庞统假作献计,骗曹军把战船连在一起。

  周瑜又打黄盖,让这老将用“苦肉计”去诈降曹操。 实际上,黄盖在船中装满了容易燃烧的物品,准备以诈降的方式冲向曹营,发起火攻。

  一切都安排好了,就缺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要向北岸曹军放火,必须依仗着东南风才能办到。当时正当隆冬季节,天天都刮西北风。周瑜忧急成病,卧床不起。只有军师诸葛亮心中有数。他自称有个秘方可以治好周瑜的病。诸葛亮拜访周瑜,把药方写了出来: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四句韵文道破了周瑜的心事。

  周瑜急切地请教诸葛亮有什么办法,可以借东风。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通过气象观察,心中就有了办法。他对周瑜说,自己能呼风唤雨,借三天三夜东南风来帮助周瑜放火。周瑜立即命人筑了一个土台,叫“七星坛”。诸葛亮在“七星坛”上祈求东南风。

  到了预定的日期,果然东南风大作,周瑜就顺利地执行他的火攻计划。东风狂吹,火光冲天,赤壁之役,曹操吃了败仗,从此奠定了“鼎足三分”的局势。

  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样样都准备好了,就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成语:兵贵神速

  这个典故出自《三国志.魏志.郭嘉传》。东汉末年,混居在辽西、辽东、右北平(今辽宁)三个郡的乌桓(古代北方一支少数民族)经常进犯中原,烧杀掠夺,危及当地百妖生活和社会稳定。公元207年,汉丞相曹操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北征三郡乌桓,以彻底根除北方的隐患。

  由于此番出征,曹操的人马和粮草辎重太多,行军速度太慢,走了一个月,才到达易城(今河北雄县)。军师郭嘉见此情况非常着急,就对曹操说:"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

  我们应该赶紧把大量沉重繁杂的物资和行李卸掉,派出轻骑兵日夜兼程前进,这样才能趁敌不备取得胜利。"曹操采用了他的意见,亲自带领几千名精兵良将轻装北进,终于出其不意地消灭了三郡乌桓。

  现通常用此典故说明打伏用兵贵在行动要特别迅速。

  成语:坚壁清野

  出处:《三国志·魏书·荀傕传》。

  释义: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

  故事: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 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

  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 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

  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 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

  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 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 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三国历史故事成语故事 篇六

  步步为营

  三国时期,黄忠和严颜攻占太阳山后,黄忠又带领人马向定军山进军。来到定军山,黄忠多次去挑战,定军山的守将夏侯渊就是不出来应战。因为那里地形相当复杂,也离开不清楚敌人的详细情况,黄忠只好安营扎寨住下来。

  这时,曹操命令夏侯渊主动出击,并写信告诫,一要刚柔结合,二要有勇有谋。夏侯渊反复琢磨,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他让夏侯尚去引诱黄忠,自己乘机大伏击。结果,黄忠手下的将军陈式果然上了当,被夏侯渊活捉。黄忠很着急,采纳法正的意见,大队伍的所有钱物都赐给全军将士,将士们一时间斗志昂扬,决心死战到底。

  当天,队伍就启程了。每行走一段路程就设下一道营垒,然后又继续向前推进。黄忠行军谨慎,防备又严密。夏侯渊不听张颌劝阻,轻率出击,不仅吃了败战,还伤了部将夏侯尚。黄忠的队伍顺利推进到定军山下,夺取了定军山对面的高山。

三国历史故事成语故事【最新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