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故事2篇
王勃一向不满于豪门和官场的倾轧,而他又才高气盛,所以在官场上的时候,王勃受到了同僚的嫉妒以及排斥。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勃的故事,欢迎阅读!
王勃和滕王阁的故事
公元676年(唐高宗上元三年),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上大宴宾朋。滕王阁是高宗显庆年间,由前任都督李元婴修建的。阎伯屿继任后,将滕王阁修缮一新。这天请客,阎都督一是想让大家看看刚修好的滕王阁,二是他已事先让自己的女婿写好了一篇纪念这个盛会的文章,想借机显示女婿的才学。
宴会开始后,阎都督命下人捧出纸砚,请客人们写赋作序。客人们知道底细,都识趣地推辞了。当阎都督请到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时,年轻人却毫不谦辞,接过笔砚写了起来。这位年轻人便是在初唐文坛上享有盛誉的著名诗人王勃。他是去海南探望父亲,路过洪州而被邀请的。
可是阎都督见此情形还是有点不高兴,便推说更衣走开了。暗中他派随从看王勃怎样写,并要他们随时报告。随从先报来的是开篇的两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伯屿听了觉得平常,认为不过是老生常谈。随从后来又报来“星分翼轸(洪州处于楚地,翼轸是传说中楚地上空的两个星宿),地接衡庐(衡山与庐山)”,阎伯屿听了沉吟不语。当随从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时,阎伯屿一下跳了起来,赞叹道:“这位是真天才,他的文章可以永垂不朽!”
阎都督重新回到宴席上,与王勃欢饮至终。王勃离开洪州时,阎都督还送了他一百匹绸缎。而他在滕王阁上写的这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也简称为《滕王阁序》),则成了传诵千古的.杰作。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初唐文坛上享有盛名的文学家,号称“初唐四杰”。他们以自己的创作对唐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打破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用诗反映社会现实,描画边塞江山,开拓了诗歌创作的题材,丰富了诗歌创作的内容。他们的创作得到了大诗人杜甫的很高评价。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唐代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是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峰。仅《全唐诗》一书,就收录了诗作近五万首,作者两千两百多人,涌现了李白、杜甫等许多享有世界盛誉的大诗人。唐诗的兴盛,是从唐太宗时就开始的。
唐太宗本身就爱好文学,也喜欢写诗。早在做秦王时,他就开设弘文馆,接纳四方文人学士。做了皇帝后,他身边更有一大批宫廷诗人,奉他的命令写“应制诗”。在这些诗人中,最出名的是上官仪。他是贞观年间的进士,被唐太宗任命为秘书郎。当时文坛上弥漫着六朝以来的靡丽文风,流行的也大多是点缀宫廷生活、为帝王歌功颂德的宫体诗。上官仪奉命所作的诗,也十分婉媚工整,适合宫廷需要,引得文人们纷纷仿效,被称为“上官体”。
唐代以前,诗歌创作比较自由,没有格律、声韵方面的太多限制。上官仪在创作中,却很讲究对仗。他总结前人诗歌创作的经验,归纳出“六对”“八对”等对仗方法,定为格律。这对唐代的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称为五律,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律)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上官仪之后的“初唐四杰”,写了很多五言律诗,促进了律诗的发展,并通过他们的作品把五律这种形式固定了下来。在内容上,“初唐四杰”冲破“上官体”的框架,把诗歌从狭小的宫廷中解放出来。他们以广阔的内容、积极的思想意义和刚健活泼的诗风,推动诗歌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唐高宗、武则天和唐中宗各朝也像唐太宗那样,聚集着一批宫廷诗人。在这批诗人中,最出名的是宋之问和沈佺期两个。他们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把律诗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定型化,使后来的诗人有明确的格律可以遵循。在他们手里,五言律诗的形式确定并成熟了,同时他们又开创了七言律诗的格局。到这时,唐代的律诗完全形成。在以后的一千多年中,许多诗人采用这种诗歌形式,创作了无数优秀的篇章。
王勃得神仙相助的故事
道德是神传给人的做人理念和准则,德行高洁的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即使身处逆境,只要德行不改,事情也会发生转机。唐代著名诗人王勃得中源水君相助至滕王阁作序成名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王勃幼时即通贯九经,诗书满腹,有“神童”之誉。他十四岁时从山西去看望贬到海南交趾为官的父亲,路经千山万水。当他行舟至长江马当山下时,忽遇狂风巨浪,船将倾覆。满船的人尽皆恐惧,惟有王勃端坐船上毫无惧色,朗朗读书。舟人奇怪问道:“满船之人死在须臾,为何你全无惧色?”王勃笑道:“生死在天,有何可避?大家勿慌,我当救此数人之命!”说完写诗一首掷于水中,须臾云收雾散,风浪俱息。其诗曰:“唐圣非狂楚,江渊异汨罗。平生仗忠节,今日任风波。”此时满船人相贺道:“少年真是奇才,能动江神,解诸人水厄之灾。”
到了马当山,大家皆登岸。王勃看到路边有一古庙,上书:“敕赐中源水君府行宫”,两边写着:庇民兼护国,风雨应时来。王勃行至神前,焚香祝告已毕。忽然看见石矶上坐一老叟,鹤发童颜,貌若神仙,王勃忙与老人作揖。老叟说:“你不是王勃吗?”王勃吃惊道:“正是,您何以知之?”老叟说:“我早来闻你有救人之善念且诗作义理可观。你何不去赶考?”王勃答道:“家穷缺乏盘费。”老叟说:“明日重九滕王阁有高会,你若赴宴作文,当名垂千古并兼得路资。”王勃说:“此处离滕王阁数百里,明天怎能赶到?”老叟说:“我助你清风一帆,明日准到。”王勃再拜道:“敢问老丈,仙耶神耶?”老叟说:“吾即中源水君。”王勃大惊,又拜道:“勃乃三尺童稚,一介寒儒,肉眼凡夫,冒渎尊神,请勿见罪!”老叟令王勃上船,王勃只见祥风缥缈,眨眼如趋百里。
王勃到达滕王阁,正是重九早上,江南名儒皆已入座,王勃坐于座末。太守阎公说:“今求大才作《滕王阁记》,刻石为碑,留万世佳名。”原来阎公认为其女婿吴子章才高过人,准备为其扬名。宾客们知他意图,就假装谦虚的推却,王勃不知就里,提笔写起来。大家见王勃面生且又年幼,运笔如风,非常吃惊。阎公令下属:“观其所作,可来报知。”当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公赞道:“此子落笔若有神助,真天才也!”当大家听到:“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无不拍案叫绝。
王勃将文稿呈上阎公并请大家赐教,诸儒不敢拟议一字。这时吴子章高声说:“三尺童稚将先儒遗文伪言自己新作,瞒昧左右!”王勃闻言大惊。阎公问:“何以知之?”吴子章说:“恐诸儒不信,我试念一遍。”当下从头至尾诵一遍,无一差错,众人皆疑。王勃听后说:“观公之记问,不让杨修之学,张松之一览。但你知道文后有诗吗?”吴子章说:“无诗。”王勃拂纸如飞,写诗道:“……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吴子章非常惭愧。王勃说:“公之记性确实非凡。”两人都笑起来。众宾都向阎公说:“王子之作性,令婿之记性,皆天下罕有,真可谓双璧矣!”众人尽欢,阎公令人将王勃《滕王阁序》刻于碑上并赐金帛约千金,送其至马当山下。
王勃携金帛至庙中,陈于中源水君之前,叩头称谢。步出南门,想买牲牢酒礼敬献。忽然祥云瑞霭,笼罩庙堂,见一老人坐在石矶上,正是中源水君。王勃向前拜谢道:“前得蒙上圣助一帆之风,使我作文成功。我看殿上金钱堆积,想着备牲牢酒礼至庙下,拜谢尊神。”老人听了笑着说:“吾岂可以一帆风,而受子之礼献乎!况吾水府以好生为德,杀生以祀,吾不敢享也,更不必费子措置。你适才所言殿上之钱,那些竟是贪利酷求之人,害物私心之辈,损人益己,克众成家。偶一过此,妄求非福,神不危而心自危之,所以求献于庙。此乃枉物,譬如吾之赃矣,焉敢用哉!望你不负平生所学,为国为民,力行善事,福德自然相随!”王勃再拜受教,老叟即化清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