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篇一
中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活动目标、内容设计、实施方法和评价与总结等方面介绍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
一、活动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内容设计:
1.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课程,如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等。
2. 活动内容可以包括实地考察、实验研究、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学术竞赛等,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3. 活动内容可以与教材内容相关,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实施方法:
1.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集中式的实践活动,如夏令营、冬令营等,以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企业、社区服务等,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竞赛,如数学竞赛、科技竞赛等,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四、评价与总结:
1. 学校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学习笔记、学习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2.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总结与分享,以促进学生的互相学习和交流经验。
中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篇二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而制定的。本文将从活动安排、教师角色、资源支持和效果评价等方面介绍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
一、活动安排:
1. 学校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入到日常课程之中,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 学校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供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每周的特定时间段或者每学期的实践活动周。
二、教师角色:
1. 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三、资源支持:
1. 学校可以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场地支持,以保障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2. 学校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来进行实践活动的指导和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四、效果评价:
1. 学校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报告、项目展示、作品展览等方式对实践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
2.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和教师进行活动总结与分享,以促进经验的交流和学习的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落实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发展。学校应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和组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中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篇三
根据高中新课程计划,结合我校特点,现制定我校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实施方案如下: 一、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活动与学分分配
二、研究性学习
1.准备阶段:3学分;要求:出勤完全、课题拟写一份;讲座笔记齐全。 2.课题完成:20学分(每个课题5学分)
(1)课题组成绩评定:(满分100分,按实际得分的30%计入个人总评分。) 评价依据:
2)个人成绩评定:(满分100分,按实际得分的70%计入个人最后总评分。)
总评分=小组分×0.3+个人分×0.7。凡是总评分不及格者不得本学分。 3.研究性学习中导师的任务、评价和工作量计算。 (一)任务:
1.完成导引课等各项讲座; 2.举荐部分课题;
3.指导课题组开展研究; 4.直接参与其中一项课题研究;
5.收集和评价下列各种研究材料,拟写评价和指导意见;
△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包括:开题报告、研究计划、调查(实验)记录、研讨记录、体会、工作日志、结题报告、成果展示。 6.指导课题组完成成果展示; 7.评定学生成绩。 (二)评价
1.上述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40%) 2.研究成果终评。(60%) (三)老师工作量计算:
科任老师按3/周课外活动课时 年级长、班主任按
4/周课外活动课时 (四)成果奖励:
分四个等次:特等奖、一、二、三等
终评委组成:校长、教导主任、各科组长、教师代表 奖励办法另拟。 三、劳动技术课
根据我校综合高中教学计划
,劳动技术课与信息课结合开设,学生的劳动技术课学分以考取等级证书为标准,能考取证书者(初级或中级)学分15分。 四、社区服务
根据新课程计划,社区服务也是必修课,安排在课外进行。我校以利用假期安排两次社区服务,第一次2学分,第二次3学分,共5学分。 五、社会实践
根据新课程计划安排,社会实践课共三周。我校安排为:军训一周;学农一周;社会调查一周,每周4学分。 六、成绩记录
印制专门的成绩表,修完该项课程即记录该学分。因故未能完成该课程者,必须另行安排其他形式补修学分。
另附1:我校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一、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的目的、组织原则
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情感体验和探究,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多元研究、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团体协作精神、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的组织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行设计为主,以课题小组为主要组织形式。教师主要起组织、关心、指点和评估的作用,重点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尊重学生的创造力。 二、阶段目标
高一级:以培养学习“问题意识”为核心,体现科技与人文的结合,以文理科综合课程为载体,组织问题的背景材料学习。建议教师以讲座,参观、访问、观察、调查、实验,文献资料收集等开放性的主体体验实践来学习,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思考分析社会、生产、生活现状、发掘问题,提出问题。
高二级:以培养学生实践、创造能力为核心,以“课题研究”课程为载体,使学生理解研究方案是如何主设计和进行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确定研究课题,寻找解决的方案与途径,选
择研究成果的表述方式等。使学生了解问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了解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高三级:以培养学生思辨学习和创新思维为核心,以学科课程为主要载体,通过对中学各科的真理、方法、价值观和相互关系的整体了解,探究认识世界万物的基本方法,并尝试加以http:///news/5598DD1AE0925873.html检验。立足于使学生在反思已有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最佳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以正确的科学态度,实践创新精神对待知识,为更高层面上研究问题,以及为个人初步发展方向打好基础。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
1.教学研究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教学质量、研究性课程的过程管理、监测、评价,定期组织各学科进行交流、公开展示;
2.科组和备课组:由备课组负责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和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讨活动。 备课组的主要组织工作应包括: ①学生发动——诱发学生动机;
②本学科研究性课程的特色和要求,指导学生学会确立课题; ③审定学生提交的课题,合并相似课题,公布初选课题; ④组织课题组;(建议让学生自由报名并民主管理) 备课组的主要指导工作应包括:
①开题报告;②中期报告;③成果报告;④班级展示、同学评议;⑤论文答辩;⑥评定成绩;⑦写出总结。
科组根据学校目标,确立研究性学习方向、步骤,监督进程,组织公开研讨,开展对学生研究学习课题研究,探索教学规律。审定备课组的方案,组织答辩会,评价成果。
3.年级组:年级和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思想认识的教育,以及学科协调和综合科组织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应包括:
①学生动员;②学生协调;③学科协调;④组织相关学科构成综合课题组。⑤研究性学习课时调度。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进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