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一:水的三态变化
【导言】
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带来一堂关于水的三态变化的科学课。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物质之一,而水的三态变化是我们学习科学的基础知识之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能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实际应用。
【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冰可以融化成水?为什么水可以变成水蒸气?这一切都与水的三态变化有关。水的三态变化指的是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物态变化,包括液态、固态和气态。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主体】
一、液态水
1. 液态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水态。水在室温下,即25℃左右,大多数情况下呈液态。
2. 液态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流动,并且能够适应容器的形状。
3. 液态水具有一定的表面张力,可以形成水滴,并且可以通过表面张力上升。
二、固态水
1. 当水的温度降到0℃以下时,水会凝固成固体,即冰。
2. 冰的形状是固定的,不能自由流动,而是具有一定的固定形状。
3. 冰可以融化成液态水,当温度升高时,水分子的热运动增强,使得水分子之间的结合力减弱,从而使冰变成液态水。
三、气态水
1. 当水的温度升至100℃以上时,水会转化为气体,即水蒸气。
2. 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能够自由地弥散在空气中。
3. 水蒸气可以凝结成液态水或固态水,当空气温度下降时,水蒸气中的水分子会聚集在一起形成小水滴或冰晶,形成云、雾、雨、露等。
四、水的三态变化的实际应用
1. 水的三态变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实际应用。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冰箱的制冷原理使水变成冰,来保持食物的新鲜;我们可以利用水的蒸发原理来降低室内温度,达到降温的效果。
2. 水的三态变化也在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利用水的沸腾原理来发电、制造汽车等等。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的三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实际应用。同学们一定要记住,水的三态变化是由温度的变化所引起的,掌握了这个原理,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水的性质和应用。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多做实验,深入探索水的奥秘吧!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二:植物的光合作用
【导言】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带来一堂关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科学课。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和繁殖的重要过程,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能够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并了解它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植物可以制造食物?为什么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一切都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主体】
一、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
1. 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
2. 光合作用需要太阳光作为能源,通过叶绿素等色素的吸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3. 光合作用中最重要的产物是葡萄糖,同时还释放出氧气。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
1. 光能的吸收:植物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其中最主要的吸收光线的颜色为蓝色和红色。
2. 光能的转化:通过叶绿素的吸收,光能被转化为化学能,使得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化学反应。
3. 产物的生成:光合作用产生的最重要的产物是葡萄糖,同时还会产生氧气。
4. 其他反应:除了葡萄糖和氧气,光合作用还产生其他有机物质,比如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等。
三、光合作用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1. 光合作用是维持地球上生态平衡的重要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供给我们呼吸和燃烧所需,同时吸收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效应。
2. 光合作用是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和营养。
3. 光合作用还能够影响气候和水循环。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蒸发到大气中,从而影响大气湿度和降雨量。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并了解了它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同学们一定要珍惜植物,保护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更加美丽和宜居。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三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说课稿(精选2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四
说教材:
这是《滑轮、轮轴与齿轮》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杠杆原理、轮轴省力原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中学生将认识这两种机械,并通过用测力计测量、比较的方法研究滑轮的省力情况。在课堂上通过科学实验活动希望帮助学生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机械原理,也将把学生引向滑轮组的探索中,所以《滑轮、轮轴与齿轮》的第一课时必须由学生自己猜测、自己设计实验、亲自动手探究验证,从而进行观察,发现问题、总结结论,让学生从实践操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说学情: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定滑轮的位置较高,比较隐蔽,真正见到过的不多,实际应用中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也常与吊钩组合在一起使用,因此学生对这类机械的感性认识是比较缺乏的,但只要留心也能观察到,(现在建筑工地上、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所以在课前要搜集一些学生熟悉的滑轮图片,教学中从生活中的升国旗实例出发引出定滑轮,最后又让学生举例说明滑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机械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说教学目标:
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科学概念:
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随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动滑轮作用与定滑轮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在操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4.教学重点: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5.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来验证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
说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选择必须对学生有启发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根据本课知识特点,根据小学生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基础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
2、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渗透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同时还以观察、提问、记录、讨论、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制定的三维目标,遵循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优化课堂结构的思想,我为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1、回想星期一升旗情景。你注意到了吗?升旗手轻轻拉动绳子,旗杆上的什么装置帮助我们把国旗升上高空?(学生回答:有滑轮)
2、(出示课件)细心观察的学生发现,原来在旗杆顶部有一个滑轮,你知道这个滑轮在工作时有什么特点吗?(板书: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转动)
3、(出示课件)定滑轮的定义:像这种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转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科学探究
(一)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
1、定滑轮能不能省力呢?(学生猜测)
2、请小组长领取实验器材。
3、请各小组讨论利用现有的器材怎样来证明你们的猜测呢?
请各小组参照活动手册上的实验记录表,讨论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各实验组汇报实验方案,全班分析讨论并改进,确定正确的实验方案。如下: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直接用手提升重物时所需的力的大小
链接定滑轮,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测出所需的力的大小
比较两次用力的大小
4.演示实验
5.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6、汇报交流:通过实验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学生用数据分析总结多叫几个小组汇报增强结论的说服力)
7、现在请大家总结一下定滑轮有哪些作用?(结论: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
(二)研究动滑轮
1、(出示课件)提问:“图片中的这些滑轮是定滑轮吗?”(不是)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转动)
指导学生从定义去认识并判断滑轮的种类
2、动滑轮的定义:那他们是怎样转动的?(板书:随重物一起移动)人们在搬运货物时,常常使用这种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你能给取个名字吗?(板书:动滑轮)
3、猜测:你认为动滑轮的作用和定滑轮的作用相同吗?(不同)会有哪些不同呢?(学生猜测)
4、反问学生:你们猜得就对吗?(学生说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请各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来证明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5、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概括。
(1)组装动滑轮。将细线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重物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
(2)用测力计测量将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大小,
(3)再用测力计测量将同样多的钩码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大小。
6.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完成书中表格
7、交流发现: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用数据说明)
小结: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8、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定滑轮优点:改变用力方向
缺点:不能省力
动滑轮优点:省力
缺点: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三、学以致用,寻找生活中的科学。
1、谈话:同学们你能举出生活中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例子吗?
2、想一想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选择使用动滑轮?(搬运较重的货物时就选择动滑轮,想站在地面上把较轻的物体搬运到高处就选择定滑轮。
3.引申的问题:要把一堆重800斤的石板运到5楼的建筑物上,你会用什么样的滑轮?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学习后的收获是对本课知识进行回顾总结。
请各小组组长迅速把器材分类整理好归还老师。(教师清点器材,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五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临川实验小学的万国奇,我说课的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杠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
杠杆是《简单机械》这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研究杠杆的有关知识,是在学习了天平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简单机械,是学生顺利操作、设计简单机械的重要一步,也是学生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一环。对下一步学习复杂的机械具有着重要意义。
本课从“妍妍要打开饼干罐盖子”的问题出发,通过三个活动“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用杠杆做个起重机”引导学生认识杠杆,通过活动探究杠杆原理,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说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杠杆的组成,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一定提高。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实验活动,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接下来说教学重难点,在本着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杠杆的组成,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难点:找出科学规律。区分生活中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说教法:
那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呢?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杠杆概念以及应用。
说学法:
学生要学好这一课,我应该这样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1.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安排相关情景与三个科学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自主探究机会。
2让学生通过参与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表达交流等过程,在亲历中体验感悟和内化,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
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六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进行如下教学:
一、情景导入:
通过一幅妍妍要打开饼干罐盖,但又感到罐盖很难打开的情景,以及主题人物的对话,探讨打开罐盖的方法,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自主探究、研究杠杆:
(一)初步认识杠杆
开展活动一,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先让学生直接动手试一试,在利用使用工具打开。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把盖子打开的最佳方案写下来。使学生体会使用杠杆的感受。
开展活动二,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讲台上放置俩个罐子,一个没凸起边缘,一个有凸起边缘,让学生比赛把盖子打开,小组讨论结果,使学生明白如果没有凸起的边缘即支点,尽管有一支螺丝刀也是不能打开的。对杠杆的结构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结合资料卡和示意图,让学生直观的认识、理解杠杆的科学定义,认识杠杆中的支点、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
(二)开展活动三,研究杠杆的作用
用杠杆做个起重机的活动,其实就是研究杠杆支点的活动。小组总结交流实验结果,配合学生演示,共同总结我们的发现。得出结论。学生记录杠杆的秘密,即: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并发挥想象力,利用得出的规律揭示阿基米德为什么会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归纳的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运用了“猜想、实验、论证、交流”教学模式。
(三)探讨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清生活中,哪里用到省力杠杆,哪里用到费力杠杆,哪里用到等臂杠杆,找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三、拓展活动:
了解古代汲水的桔槔,金字塔建造使用杠杆情况。理解杠杆是人类征服自然界的武器。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总之,教学过程一直贯穿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培养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八)、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六
一、说教材
《能量的转换》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课(放映幻灯1),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放映幻灯2)经过第一课《各种各样的能量》的学习,学生对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本课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为第三课《能源》第四课《节俭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建构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也为他们今后学习物理学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认识基础。四课之间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本课将指导学生认识能量最基本的特点--
--
能量的转换。教学资料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什么是能量的转换。
第二部分:认识能量转换的过程。
第三部分: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第四部分:拓展活动——画能量转换的卡通画。
(放映幻灯3)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概念,明白一种形式的能量能够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科学探究: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经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2)、指导学生探索,能针对具体情境说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乐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并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我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教学准备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经过营造趣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能量的转换。为此特做如下教学准备:录音机、火柴、缝衣针、花生、凉水、不锈钢汤勺、软木塞、大扣子、长1米左右的线绳。
三、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5个环节组织教学。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认识能量转换的概念。
六年级学生对能量转换基本没有科学的清晰的认识,教学时经过身边的生活实例帮忙学生弄清能量的转换是怎样回事,(放映幻灯4)再经过开灯、放录音、搓手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能量能够转换并经常转换,能量的转换与我们的生活十分贴近,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本课重难点突破做好铺垫。
环节二、亲手实验,感知能量转换的过程。
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我分为两个层次循序渐进突破。(放映幻灯5)首先采用美国杜威先生“做中学”的教学思想,以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根据书上的提示四人一组完成小实验。先在汤勺里倒入适当凉水并测好水温。然后固定花生米,点燃花生米加热水,比较加热前后水温的变化,最终组织学生描述能量的转换过程:划着一根火柴,人体中的化学能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燃烧一粒花生米,加热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学能就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这个小实验简单易操作,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真正的科学教育。研究证明,仅有学习者处于一个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与刺激的环境中时,才能更好地建构自我有价值的知识并迅速地发展其思维本事。
第二层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经过模式图引导学生描述能量转换的过程。科学课强调使学生学会科学的看问题和想问题,定量分析能使他们的头脑更精确化更科学化,仅有能用必须数据来描述事物时,才算到达对事物性质的真正了解。所以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梳理图上的一组复杂而连贯的能量转换过程。这是书上的一幅彩图,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描述,“太阳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辐射到地球,植物接收了来自太阳的光能,并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植物体内,人吸收植物的化学能转换成机械能,发电机把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电热水壶把电能转换为热能和声能。”这样就浅入深出、深入浅出将一个抽象的科学知识体系——能量守恒定律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科学的概念和思维。用活教材,教会学生科学的探究过程,掌握必须的科学方法,相当与让学生有了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这是学生终身受益,可持续发展的本钱。
环节三、做小玩具,探究飞旋扣子的秘密,体会能量转换的过程。
动手做小玩具,我认为是本课教学资料安排的一个亮点,它贴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再一次被激发到高潮。(放映幻灯6)课文详细地介绍了制作所需要的材料和制作方法,并且给出了成品样式和操作情景,学生能顺利完成操作,在学生玩过之后探究讨论这个小玩具里是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什么形式的能量,很容易就能理解动能与重力势能之间的能量转换。再让学生玩玩自我熟悉的溜溜球,充分理解动能与重力势能的转变。这个教学资料的设计不仅仅让学生充分感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并且初步感知了抽象的科学体系——机械能守恒定律。
环节四、动手画一画能量转换的卡通画。
这个活动是在学生理解能量转换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前面学习的巩固和检验,是从探究到实践的过程。所以我采用自主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自由发挥做画,这个环节不但能使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独立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且潜移默化培养了孩子的科学素养。
环节五、总结巩固,延伸运用,学会持续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课堂结束时以“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的收拢式提问结合板书对课堂学习资料做一个扫描式总结,然后观看一段DVD影象资料引发学生深层思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个教学设计的目的是既加深学生对能量转换的认识,开拓视野,又引发学生新的思考,最终让学生课后继续探究问题:“在能量转换的过程中,一种能量的增加或减少,转换的另一种能量是否会发生变化?促使学生学科学,爱科学,能自主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
四、说板书设计
第二课能量的转换
转换
一种形式的能量——→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电灯
电能——→光能和热能
划火柴
(燃烧花生米)
化学能——→光能和热能
飞旋的纽扣
动能-——→重力势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