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说课稿 篇一
音乐是一门艺术,通过声音的运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它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风格,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的体验和精神的享受。本次课程将以音乐的历史演变为主题,通过讲解和欣赏经典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音乐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并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了解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二是通过欣赏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三是通过表演和创作,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首先,为了让学生对音乐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我将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向学生介绍音乐的起源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古代的原始音乐到中世纪的古典音乐,再到近代的现代音乐,我将带领学生了解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风格,并通过欣赏相应的音乐作品来感受其中的魅力。
其次,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我将选择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例如,我会选择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音乐风格的特点和表现力,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话语进行表达和描述。
最后,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我将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和创作。例如,我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并进行简单的表演或创作。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欣赏、实践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参与讨论,以促进他们对音乐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培养自己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以及通过音乐表演和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希望他们在今后的音乐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热爱音乐,欣赏音乐,并能够运用音乐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音乐的说课稿 篇二
音乐是一种全球性的语言,它能够超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传递情感和思想。本次课程将以音乐的跨文化交流为主题,通过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让学生了解音乐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欣赏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二是通过欣赏不同文化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欣赏能力;三是通过合作演奏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首先,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我将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向学生介绍不同文化中的音乐特点和表演形式。例如,我会介绍中国的京剧和民族音乐、美国的爵士乐和摇滚乐、巴西的桑巴音乐等,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中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
其次,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欣赏能力,我将选择一些典型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例如,我会选择中国的《茉莉花》、美国的《天鹅湖》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中的音乐元素和情感表达,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话语进行表达和描述。
最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演奏和交流。例如,我会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音乐作品进行合作演奏,并进行交流和分享。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中的音乐表达方式和技巧,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我将通过讲解、欣赏、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参与讨论,以促进他们对跨文化音乐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欣赏能力,以及通过合作演奏和交流来体验和理解不同文化中的音乐语言和表达方式。希望他们在今后的音乐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开阔眼界,欣赏多元文化的音乐,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音乐的说课稿 篇三
一、说教材:
本课题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十六单元第二十九节。所教的内容为冼星海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以音乐课程标准的定位为依据,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 聆听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感受,体验其丰富的音乐情绪,进而认识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通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大合唱,并知道大合唱中常用的演唱 形式都有哪些?对《黄河大合唱》中各乐章进行分析。
三、说教学重、难点:
由于时间关系在课堂中重点听三个乐章,《黄河船夫曲》《河边对口曲》《保卫黄河》引导学生欣赏分析《黄河大合唱》情感发展。及演唱形式。
四、说学法
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集体演唱小组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思考、来提高认识,获得知识。
五、说教法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1、创设情景教学法能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对比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真正的理解作品和掌握知识。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视、听结合起来,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
六、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
先让学生视听一小段音乐,然后问题式引入新课。
(二)出示课题:
《黄河大合唱》(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的设计推动课堂进入主题)
1、让学生交谈自己所了解的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和代表作品等。
2、教师小节之后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作品创作故事》来详细了解作品产生过程。
3 教师提出问题,这部作品共分几个乐章?大家最想听第几乐章?
(三) 新课讲授
1 视听《欣赏《河边对口曲》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从分析作品的演唱形式入手,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绪与情节的发展。)
师:很好!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河边对口曲》。大家边欣赏边思考以下两个问题:a/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b/歌曲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生:欣赏作品后回答:
a/演唱形式是对唱。b/歌曲情节是从两个老百姓相遇,然后相互问答倾诉,最后一同走上抗日的道路。
师:我们再来听下歌曲的最后一个部分(播放歌曲)。在这个部分里,只有两个背井离乡老百姓的对唱吗?
生:没有,还有合唱。
师:那为什么又要用到合唱呢?作者想借合唱这种演唱形式来表现什么?
生:表现遭受敌人逼迫而逃亡的不仅仅只有这两个老百姓,中国还有千千万万这样苦难的人民。大家一同上前线抗日杀敌救国。
师 :找出两位学生来表演。
2、欣赏《黄河船夫曲》
(设计意图 想通过层层设问来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歌曲的体裁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歌曲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并通过模唱把握歌曲的精神内涵。 在音乐中找出答案)
1、师:在欣赏这首歌曲之前,我请大家边欣赏边思考这几个问题:
a/歌曲的体裁是什么?b/速度与力度的变化使你联想到什么?
生:欣赏后回答
a/歌曲体裁是劳动号子。b/速度由快变慢再变快,力度由强变弱再变强,联想到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师:大家说的很对!那船夫们不惧怕惊涛骇浪,勇敢顽强地一起与之搏斗,这表现出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生:表现出船夫们团结一致、无所畏惧、永不放弃的精神。
师:对!这种团结协作、勇往直前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
2、师:这首歌曲的体裁是劳动号子,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船夫们劳动的场景。
生:按照老师指挥模仿劳动号子,体验劳动号子便于整齐用力的作用。(模唱片段。)
3 欣赏《保卫黄河》
(设计意图从分析演唱形式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情节与演唱的关联关系,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中演唱形式与情感传达的结合有一定的认知。)
师:很好!现在我们就来聆听《保卫黄河》!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播放歌曲的第一部分)。
生:欣赏并跟唱。
师:这首歌曲大家在初中的时候都学唱过这首歌,刚才大家也唱的很不错。现在我们来听歌曲的第二部分,大家看看这里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播放歌曲的第二部分)。
生:演唱形式是轮唱。
师:为什么在第一段大合唱之后又要用轮唱这种形式呢?我们现在也来轮唱一下,各位同学看老师的手势每个小组进入。
生:进行轮唱训练。
师:好,刚才我们进行了轮唱练习。大家体会到轮唱这种演唱形式有什么特殊的表现意义?
生:一轮接一轮的,就像波浪一样一层一层涌来。
师:很好!那在这首《保卫黄河》里,作者用到了轮唱这种形式就是要表现出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团结抗日,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抗日决心和斗争精神,把敌人淹没在抗日洪流中。
(四)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选择"拓展与探究"第四题的第2题)
1欣赏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可让学生扩宽视野,对比出同一首作品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风格)
师:现在大家对声乐轮唱曲《保卫黄河》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来欣赏下由著名钢琴家朗朗和管弦乐队合作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的第四乐章《保卫黄河》,大家来对比下钢琴演奏的《保卫黄河》与声乐曲《保卫黄河》,说说看你们喜欢哪个版本?这一乐章出现几次主题,分别有什么不同?
生:欣赏后发言。
2、"大合唱"的概念
师:《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欣赏到这里,现在我们一起以这部作品为例来归纳下什么是大合唱。
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归纳。(多乐章的声乐套曲;演唱形式包括领唱、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有时穿插朗诵;用来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内容富于史诗性和戏剧性;乐队伴奏)
(五)总结
师:播放背景音乐《怒吼吧,黄河》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欣赏到这里,下节课将继续欣赏大合唱其他乐章并与钢琴协奏曲进行对比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音乐的说课稿 篇四
我说课的题目是欣赏小提琴独奏《思乡曲》。本课是《普通高中音乐教科书》(全一册)96年版普通高中音乐教科书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音乐中第二节器乐曲中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高中音乐课本》中,马思聪的《思乡曲》是中国近现代音乐的优秀代表。引导学生对这位着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和教育家的了解,有助于欣赏他的作品。从而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从内容、风格上进行官能、情感、理智的欣赏。该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作为中学生很有必要去欣赏它,同时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思乡曲》,学习了解其演奏乐器——小提琴:曲作者马思聪;作品的曲式与风格——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2)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思乡曲》,使学生从情感上愿意聆听,并有进一步学习和了解马思聪其他作品的情绪,培养学生的思乡情和爱国情。
3)德育目标:通过音乐作品的学习,使学生在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中能正确地感受、体验、理解鉴赏音乐,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
确立依据:
(1)以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以教参为指导。
(2)注意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发展学生智能,使学生全面发展。
(3)正确认识我国民族音乐,落实德育教育。
3、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A、重点:通过聆听,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及音乐情感上的变化。
B、难点: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审美评价。
确立依据:《十面埋伏》是一首琵琶独奏曲,通过一把琵琶把战争的整个过程描述的非常形象。从列营、吹打到得胜回营每一情节都极具写实性。音乐艺术主要是通过聆听来获得感官上的欣赏,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变化。此曲为标题性音乐,易于被学生理解和参与。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们在初中阶段已有所了解,但对这首作品的风格和创作背景不一定把握的很好。所以,课前以给学生布置下作业,阅读课本,查阅资料。根据以往课堂情况分析,有85%的学生能付诸行动,但这其中只能有30%的学生对这首作品作到较全面的了解,而50%的学生可能只零散的查找一些轶闻趣事,而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一无所知。基于以上情况我确定了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更好 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教材的加工重组及补充拓展:
A。重点难点的调整:
重点方面除教材原有的内容以外,又增加了一点学生更深层次了解曲作者爱国之情、思乡之切
的可贵的思想品质,这也正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育培养的青年学生所应该具有的优良品质,正符合我校德育实验四情之一的爱国情教育。
B。补充、拓展教材:
《思乡曲》的创作素材取材于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甚至乐曲的第一大部分直接采用《城墙上跑马》的旋律作主题。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这首歌作为提高学生视唱能力的一个手段,即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又拓展了知识。
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和校园网查找作曲家的相关资料,在教师引导下采用记者答辩会的形式来介绍曲作者的生平,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和拓展。
三、说教学目标: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们在初中阶段已有所了解,但对这首作品的风格和创作背景不一定把握的很好。所以,课前以给学生布置下作业,阅读课本,查阅资料。根据以往课堂情况分析,有85%的学生能付诸行动,但这其中只能有30%的学生对这首作品作到较全面的了解,而50%的学生可能只零散的查找一些轶闻趣事,而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一无所知。基于以上情况我确定了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所使用的教学模式是参与__体验的教学模式。程序是:情感唤起阶段,以爱美为特征,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情感深入阶段,以鉴赏美为特征,培养学生高尚健美的审美理想和趣味。情感外化阶段,以创造美为特征,将内在审美情感体验客观化、对象化、形式化。
理论分析:以学生主动参与直接体验音乐活动为主要形式。活动的过程是情感、认知和行为协调的过程,是学生身心协调成长、发展各种能力、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的过程。
教学方法和策略:
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音乐欣赏法;
(2)演示法;
(3)练习法。
教学流程;
(1)导入:教师拿一把小提琴。设置的问题是谁愿意上来运用以往的知识经验持琴、演奏? (激发兴趣,唤起参与愿望)
(2)放一段音乐。问题是听了这段音乐有何感受?
(3)同一旋律,音区不同,力度不同,听后会有何 感受?学生反馈。
(4)教师运用力度对比演唱此旋律会产生什么样 的联想。师声互动。
(5)点出课题《思乡曲》以上部分给学生提供多种参与情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体验愿望的机会。
(6)简介作品:
1)乐曲以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为基本素材 ,具有浓郁的民间音乐风格。
2)此曲采用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写成。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我国民间音乐中常用的变奏手法。可谓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的成功尝试。
(7)学习小提琴。由学生结合实际介绍小提琴的定弦及音色特点。教师归纳补充。
(8)学唱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知识拓展,通过练习评价总结等活动,深化情感体验,知识技能迁移。
(9)介绍曲作者;先由一位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向学生介绍,然后采用答记者问的形式来介绍马思聪,教师补充。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0)完整欣赏《思乡曲》通过聆听,分析作品曲式。要求学生用手势(食指)表示第一变奏,用两个手指表示第二变奏, 用三个手指表示第三变奏,学生专着的听,并做出相应的反映,最终通过对比学生明确乐曲的曲式。
五、说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手段将采用课件和录像。现代教学媒体不受时间、 空间、 宏观 、微观的限制,视听结合,形象直观,如实地传输、保存和再现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输速度,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发挥高水平教师的作用,使音乐教育社会化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音乐的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
这一节是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的第1个课时,它对于激发、培养、学生对传统京剧艺术的兴趣爱好,以及初步了解京剧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着重要作用。
1、教学目标分析(三方面)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京剧的产生、发展及其京剧大师梅兰芳与“梅派”艺术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京剧艺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情感目标:激发、培养学生对传统京剧艺术的兴趣爱好
2、教学重难点分析
《京剧大师梅兰芳》这一课,教学重点是认识了解梅兰芳及其“梅派”艺术特征。
3、教学的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来欣赏京剧艺术魅力。
二,说学情说学法
大多数学生都对我国传统京剧艺术了解很少,尤其是我们西北,他们不知该如何来欣赏京剧艺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紧紧围绕教学目教学重点注重引导、培养学生聆听、鉴赏京剧艺术的能力,并让学生能够有尊重我国的传统艺术的意识。
三,说教法
以点拨引导为主要教法,在学习的时候,我会尽量的结合作品,通过运用图画、听音乐等让学生听,看,等形式来实现我教学的目的。而不是生搬硬套的讲授。两节课我会充分做好跟学生的互动,在第一课时的导入中,我用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起讨论,最后总结,从而达成与学生的互动。总之,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感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也能从乐趣中学习到一些音乐知识。
四,教学过程分析
1、课题导入 采用问题式导入法
你们知道‘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是哪三大吗? 以著名歌唱家李玉刚引导学生认识京剧的无穷魅力。
2、介绍新课知识
先介绍介绍京剧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基本常识
一是介绍京剧起源,二是介绍四大名旦。这两个介绍都采用师生交流法。
再介绍介绍京剧大师梅兰芳及其“梅派”艺术
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环节,为了让学生对梅兰芳有充分的认识,我在教学上设计了三块内容,分别是生平介绍、代表作品介绍、“梅派”艺术特征介绍。
首先,介绍梅兰芳生平,我进行了2项教学设计。
第一项设计是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梅兰芳先生的认识’,
第二项设计是观看一段视频,来让学生认识人物,从而引出我想让学生知道的两个内容(1梅兰芳不仅在京剧方面有特殊的造诣,他在绘画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2梅兰芳曾在抗日战争期间“蓄须明志”,表现了梅兰芳崇高的民族气节。)
其次,是介绍梅兰芳先生代表作品。我同样进行了2项教学设计。
第一项设计是让学生回忆‘刚才视频中提到了哪些梅兰芳先生的代表作品’
第二项设计是通过看一组图片,来加深对梅兰芳先生代表作品的记忆。
最后,是介绍“梅派”艺术。我进行了3项教学设计。
第一项设计是让学生聆听作品《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和《海岛冰轮初转腾》,体验感受这两个唱段不同的音乐情绪及特点。
第二项设计是分析唱腔特点,引出“梅派”艺术唱腔特征。
第三项设计是学唱《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京剧片段,让学生再次感受“梅派”艺术唱腔特征。
通过以上三部分内容的教学,学生就会对梅兰芳先生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五、说知识拓展
介绍梅兰芳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第一项设计是采用讲授法,介绍梅兰芳在国外的一些演出经历。
第二项设计是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梅兰芳在国外的一些情况。
第三项设计是让学生谈谈‘对梅兰芳在国外影响力’的个人观点。
六、课堂总结
运用了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赞誉梅兰芳先生的一句话“伟大的演员,美的化身”来结束本堂课。为的是创设一种课堂氛围,使学生对梅兰芳先生的尊敬之感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