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弹力说课稿 篇一
标题:初中物理弹力探究——弹簧的弹力实验
导语:本节课将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探究弹簧的弹力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加深对弹力概念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弹簧的弹力特性,理解胡克定律的基本原理。
2. 能力目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运用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了解弹簧的弹力特性,理解胡克定律的基本原理。
2. 教学难点:运用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理解弹簧的变形与弹力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向学生展示一根弹簧,引发学生对弹簧的好奇心,让学生思考弹簧具有哪些特性。
2. 实验设计:
a. 实验材料准备: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实验台等。
b. 实验步骤:
(1) 将弹簧固定在实验台上,将测力计挂在弹簧下方。
(2) 测力计初始读数为0,用刻度尺测量弹簧的长度。
(3) 用手拉伸弹簧,记录测力计的读数和弹簧的长度。
(4) 重复以上步骤,记录多组数据。
3. 数据分析:
a. 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或图表形式。
b. 让学生观察数据,发现弹簧的变形与测力计读数之间的关系。
c.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弹簧的弹力特性。
4. 知识讲解:
a. 介绍胡克定律的基本原理: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弹力成正比,与弹簧的劲度系数有关。
b. 解释实验数据中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胡克定律。
5. 拓展应用:
a.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胡克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弹簧劲度系数等。
b. 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弹簧的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弹力实验
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实验台
实验步骤:1. 将弹簧固定在实验台上,挂上测力计。
2. 测力计初始读数为0,用刻度尺测量弹簧长度。
3. 用手拉伸弹簧,记录测力计读数和弹簧长度。
4. 重复以上步骤,记录多组数据。
实验结论: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弹力成正比。
初中物理弹力说课稿 篇二
标题:初中物理弹力探究——弹簧与物体的弹力分析
导语:本节课将通过分析弹簧与物体相互作用时的弹力特性,让学生深入理解胡克定律,并能运用该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胡克定律的应用,掌握利用弹簧劲度系数计算伸长量和弹力的方法。
2. 能力目标:运用胡克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胡克定律的应用,掌握利用弹簧劲度系数计算伸长量和弹力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胡克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与弹簧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弹簧弹力应用的思考。
2. 理论讲解:
a. 复习胡克定律的基本原理: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弹力成正比,与弹簧的劲度系数有关。
b. 介绍弹簧劲度系数的计算方法和物理意义。
3. 解决实际问题:
a.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弹簧天平的原理、测量弹簧劲度系数等。
b.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运用胡克定律解决问题。
4. 实践操作:
a. 给学生准备一些弹簧和物体,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测量弹簧伸长量和所受弹力。
b. 引导学生运用胡克定律计算伸长量和弹力。
5. 总结归纳:
a. 让学生总结胡克定律的应用和计算方法。
b. 引导学生思考胡克定律的局限性和适用条件。
四、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弹力分析
胡克定律: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弹力成正比
应用:1. 弹簧天平的原理
2. 测量弹簧劲度系数
计算方法:伸长量 = 劲度系数 × 受力物体质量 × 重力加速度
五、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和实际问题的引导,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胡克定律的应用,并能运用该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初中物理弹力说课稿 篇三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弹力》,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2节,本节主要从弹力的产生,及其大小、方向、作用点等几点详细剖析了弹力的相关知识,其实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弹力,所以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知识基础,但初中阶段的弹力,重点是弹力的产生、几种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大小,比初中阶段的知识更复杂,更深入,学生学习本节课之后,能够对弹力有更深层的认识,本节中对弹簧弹力大小的探究,也为学生今后分析更复杂的物体受力情况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说学情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接触过几种基本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所以此时的他们已经能够较为科学地分析物体的受力,对于弹力的产生、方向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较为复杂的弹力方向,如轻杆、轻绳等,学生还需要系统地进行学习。这个时期的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分析设计简单的实验,并且他们也乐于在课堂上亲自操作,动手实验,所以本节中我将胡克定律作为探究实验来进行,更好地让学生们融入课堂,主动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弹性形变与弹力;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能够判断常见几种弹力的方向;掌握胡克定律。
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探究胡克定律的过程中,学会客观、科学地分析问题,加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弹力的认识,领略自然的奥秘,懂得物理与生活生产密切的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弹力的产生条件,常见弹力的方向以及胡克定律。
难点
弹力的有无以及弹力的方向。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演示实验法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实验现象,体会微观放大法的巧妙之处,利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环节
上课之前请同学们观看蹦极视频,并谈谈对这项运动的的了解,提问学生:在绳子绷直的时候,人受到绳子的力是什么样的力?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追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弹力?引入本节新课——《弹力》。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来,极限运动会造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在惊心动魄的视频之后,让学生思考其中包含的物理学知识,养成学生以物理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现象的习惯,学生学习过弹力,可以很轻易地回答出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而对于第二个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
本节课的内容包含四个重要知识点:首先是弹性形变和弹力。
学生在初中对于弹力的学习,距离本节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些知识点他们可能已经遗忘,所以在进入本节较难知识点之前,我还是会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感受弹力,回忆起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我会让学生们亲自拉动橡皮条,捏橡皮泥,观察松手之后二者是否恢复原状,并让学生回答二者分别是什么形变。紧接着,我会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做的实验和之前对于弹力的学习,尝试归纳弹力的定义,我补充并强调弹力产生的条件。接着继续提出问题:如果施加在弹簧、橡皮条这样物体上的力越来越大,会出现什么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弹性形变的概念,并让学生意识到初中阶段学到的弹簧测力计使用时不能超过量程,其实就是不能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这样可以将初中的知识联系起来,解答学生在低年级时产生的疑惑,让学生体会到物理课程螺旋式学习,层层递进的学科特点。
接着是第二个知识点:研究几种常见弹力。
我会提问常见的弹力都有哪些?此时根据学生以前的知识基础,可能会回答压力,支持力等,接着我会让学生们注意到研究的关键点,向他们提出问题:刚才说到的的这些弹力,他们真的发生了弹性形变吗?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理论推导不如眼见为实,所以接下来我会演示实验,用手压桌子,以平面镜放大微小形变,让学生们观察墙上光斑的移动情况,演示结束后,询问同学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意识到,虽然手压桌子的力产生时产生的弹力形变非常微小,但是确实存在,让学生们体会微观放大法对物理研究的精妙之处,接着,为了让这个实验充分发挥作用,我会让学生继续思考,手压桌子时,压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是什么样的,并让学生练习画出弹力的示意图,我会在此时强调,弹力的作用点是在两物体的接触面上,为了方便研究,要画在受力物体的重心上。这样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弹力的方向有清楚的初步认识,为接下来复杂的受力分析做好铺垫。
为了让学生对于常见弹力的方向有较为全面的的了解,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多种典型情境,我选择的案例如下:匀速运动小车内靠在车内壁的球,物体之间点与点,点与面,面与面接触,轻杆、轻绳、轻弹簧上挂物体等,让学生尝试到黑板上画出弹力的示意图,此时学生可能会不断地出错,我会带领学生详细分析案例中弹力的方向,让学生这种知错,改错当中,对于弹力方向的判断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最后我根据典型案例,总结正确画出弹力的方向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我再进行纠错,最后将分散的知识点系统地进行总结,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知识点。
然后是第三个个知识点:探究胡克定律。
学习力时通常从三要素进行研究,到这里学生已经知道了弹力的作用点、方向,所以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进行猜想后利用实验进行探究,安排让每个小组利用不同规格的'弹簧进行实验,我会提醒同学们实验中注意记录实验数据,实验后画出F—x图象,分析弹力与弹性形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胡克定律内容。
环节三:巩固提高
(过渡句:新课讲授之后就进入到了巩固提高环节)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果胡克定律利用F——kx来表示,它又代表了什么意义呢?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胡克定律,可能只知道表达式,没有对其物理意义进行深入思考,此时让他们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更好地把握胡克定律表达出的意义。
环节四:小结作业
(过渡句:最后就是小结作业环节了)
小结时,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则是画出课后习题中弹力的示意图。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继续在课下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为今后分析更复杂的受力打下良好基础
初中物理弹力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弹力》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是初中力学的基础内容和重要内容,是初中学生在本教材学习中的一个大难点。本节内容通过弹簧被拉伸和压缩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弹力的产生原因和条件,通过放大有机玻璃和桌面的微笑形变的演示实验,拓宽学生的认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弹力方向的教学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委托破重难点,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讨论、体会弹力的方向,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概括了弹力的方向。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的特点
本节教材从展示宏观的形变引入,而演示微小形变更为关键,使学生确信微小形变的存在,让学生认识任何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都会产生形变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引出弹力的概念,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平时说的压力、支持力、推力、拉力等都属于弹力。随后对于几种常见弹力的分析,总结出弹力的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从研究弹力与形变的定量关系入手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形变和弹性形变。
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判断方向。
4、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后,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3、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2、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弹力概念的建立、弹力产生、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难点:在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突破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观察、分析,加深对形变的认识,通过学生起手实验,体会弹力的产生,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弹力的概念。然后对常见的推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特殊弹力进行归类。
分析总结弹力的方向,在介绍特殊的方法分析弹力的有无,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理性思维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要想理解弹力这一抽象概念还有一定困难。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弹簧或橡皮筋
五、
【说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形变
由同学们已有的形变知识入手,引入新课。视频播放: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情景
得出形变的概念及各类形变。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作铺垫。]
视频播放和动画演示微小形变放大实验:
由于这种形变不容易观察,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到底有没有发生形变?解决的办法是视频播放和动画演示微小形变的实验。为什么光点会往下移?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后得出结论:是由于桌面发生了形变,但是形变不明显。为后面解决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放大”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探索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创设物理情景:学生演示弹簧拉伸,折叠纸张后不能恢复原状。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概念。用较大的力拉弹簧和橡皮筋,结果被拉坏了。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限度的概念。
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实学验生弹力的定义和产生条件,探究弹力,弹力的方向和有无的判断,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教师总结规范概念。
[设计意图:演示生活例子,多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物理知识,自主概括概念,最后老师总结;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三)探索弹力
实例分析1、实例分析2并回想以播放的视频
1、弹力的概念。总结产生弹力的条件。
2、常见弹力及其方向的确定。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习题,总结各类弹力的方向;压力;支持力;绳子的弹力。
3、弹力有无的判断。
方法:撤去支撑物法假设法+共点力平衡法
[设计意图:假设法判断弹力的有无,让学生学会方法的迁移。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体会弹力的产生和产生原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同时感受到探索物理问题的成就,从而顺利突破重点和难点。]
(四)、开放式问题(视频播放:撑杆跳高、跳水);提出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开放式地讨论
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滞空时间主要由哪方面决定?
[设计意图:开设开放式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初中物理弹力说课稿 篇五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平一中的王雕,我说课的题目是《弹力》,下面我将从教学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学指导思想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精彩的实验设计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让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体会科学的物理思想。由于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初中物理跨越的阶段,所以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但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因此我将这节课设计成了实验探究课,采用“问题→猜想→实验→结论”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弹力》是初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初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通过弹力的学习可以为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打下基础。
2、教材的特点
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及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要求学生亲身体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层面
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弹力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弹力产生的原因和弹力的方向还理解的不透彻,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弹力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2、能力层面
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能对实验现象及结果作出初步分析,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3、心理层面
学生们好奇心强,有实验探究的热情,有通过实验认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愿望,但还不能完整体会出知识所体现的内在价值。
四、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标理念和对教材的分析,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形变的概念以及形变的分类
2、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方向
3、知道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
4、能够使用表格、图象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微小形变的实验,让学生体会“放大”思想
2、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体会等效思想
3、通过学生演示实验,让学生逐步体会构建物理模型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讨论、交流、展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2、感受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3、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2、实验探究弹力产生的过程和弹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
1、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2、弹力产生的条件方向
3、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关系的实验设计
六、教学策略
教法
物理教学以实验探究为基础,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创设情景——观察——猜想——实验——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是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关系的实验设计,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采用微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进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七、教学过程
为使本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学生体验,导入新课
(课前每小组分发实验器材)
让学生动手体验实验器材,感受形变。
设计意图:学生切身体验各种器材,感受到形变,对本节课的内容充满好奇,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二)师生演示,认识形变
1、师生演示橡皮筋、揉纸团等实验。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参与实验,亲身体会形变的不同类型,并通过展示图片,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情感教育。
2、抛出问题:弹簧的形变是否一定是弹性形变。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弹性形变的概念后,设置该问题,通过教师引导,能够加深学生对弹性形变和弹性限度的理解。
3、学生按压桌面,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到光点的移动。
设计意图:用手按压桌面,手的形变很容易观察到,但桌面是否发生了形变却很难观察,教师采用微小形变演示仪使学生观察到这种形变,从而让学生在感受到微小形变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物理实验中的“放大”思想。
(三)问题导学,初探弹力
1、弹力的产生
教师抛出问题: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想做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引入弹力。
教师继续设问: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上台演示橡皮筋实验和学生两人一组演示推手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弹力的产生,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感受弹力的同时注意明确弹力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从而为弹力定义和方向的学习做好准备。
2、弹力的定义
学生阅读弹力定义,然后参与演示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逐字阅读弹力的定义,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弹力,但由于概念较为抽象,因此在阅读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将弹力定义中的形变物体具体化,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弹力的定义。
(四)小组合作,再探弹力
1、问题探究:弹力产生的条件
5名学生演示实验,教师引导,得出弹力产生的条件,之后引入例题,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先通过观看实验,清楚地感受到弹力产生所需要的条件,之后,师生共同完成练习,在练习中让学生学会利用”撤物法”判断弹力是否存在。
2、设计实验,探究弹力的方向
设计意图:弹力的方向是本节的难点,为顺利突破,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多个演示实验,通过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归纳总结的探究方法,不但让学生探究出弹力方向,也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培养。
3、学生展示弹力方向
设计意图:学生虽掌握了弹力的方向,但在具体案例中如何去画弹力的方向仍存在疑虑,通过上台展示,进而组内交流、更正,之后再展示,最终由教师点拨,掌握常见弹力的方向。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五)实验探究,感悟应用
1、问题探究:弹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实验,总结出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较难回答,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中
亲身体会,得出结论。
2、进一步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
播放微课,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引入微课,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感受数据处理在实验探究中的魅力。
3、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弹力在生产和生活当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
(六)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让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教师提出问题:弹簧的弹力与弹簧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留给学生进行课后探究。
设计意图:当堂总结,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纲要,提高学习的水平,而课后探究实验的设计则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