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鼓》说课稿 篇一
第一篇内容
《凤阳花鼓》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本次说课将介绍该剧的剧情、表演特点以及学生参与的方式,以期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的兴趣和理解。
首先,我将介绍该剧的剧情梗概。《凤阳花鼓》是一出以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咏》为蓝本的故事。剧中主要人物有李白、杜牧、小凤等。故事发生在唐朝,杜牧因为病情而不能正常创作,李白为了帮助杜牧恢复创作激发了他的灵感。他们一起度过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夜晚,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诗歌和友谊的热爱。
其次,我将介绍该剧的表演特点。《凤阳花鼓》以花鼓表演为主要形式,这是一种传统的鼓乐表演形式,通过鼓点的节奏和鼓声的变化来表现剧情和情感。演员们在表演中需要通过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思想。他们还需要熟练掌握唱腔和舞蹈动作,以展示角色的个性和特点。此外,该剧还注重舞台布景和服装的设计,以营造出唐代的历史氛围。
最后,我将介绍学生参与的方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凤阳花鼓》,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该剧的录像或实地观摩演出。在观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剧情分析和角色扮演,让他们亲身感受角色的情感和思想。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唱腔和舞蹈动作,让他们亲自参与到表演中。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戏曲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本次说课,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的兴趣,让他们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通过学习《凤阳花鼓》,学生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和表达能力。我相信,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参与,学生们会对传统戏曲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凤阳花鼓》说课稿 篇二
第二篇内容
《凤阳花鼓》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珍品,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闻名。本次说课将介绍该剧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以及表演特点,以期让学生了解和欣赏这一经典戏曲。
首先,我将介绍该剧的历史背景。《凤阳花鼓》是明代戏曲作家郑光祖所创作的一部花鼓戏,剧本创作于明代末年。该剧以唐代杜甫的诗作《凤凰台上凤凰游》为蓝本,通过对唐代社会和人物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唐朝风貌的故事。
其次,我将介绍该剧的主要人物。《凤阳花鼓》中的主要人物有杜甫、王之涣、杜牧等。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被广泛传诵。王之涣是杜甫的朋友,他们一起在凤阳台上游览,感受到了唐朝的繁华和壮丽。杜牧是杜甫的儿子,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在剧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通过与李白的交流和争论,展现了他的才华和对诗歌的热爱。
最后,我将介绍该剧的表演特点。《凤阳花鼓》以花鼓表演为主要形式,这是一种传统的鼓乐表演形式,通过鼓点的节奏和鼓声的变化来表达剧情和情感。演员们需要通过面部表情、手势和身体动作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思想。他们还需要熟练掌握唱腔和舞蹈动作,以展示角色的个性和特点。此外,该剧还注重舞台布景和服装的设计,以营造出唐代的历史氛围。
通过本次说课,我希望能够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凤阳花鼓》这一传统戏曲的经典之作。通过观看和学习,学生们将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同时,通过参与表演和角色扮演,学生们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和表达能力。我相信,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参与,学生们会对传统戏曲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凤阳花鼓》说课稿 篇三
一、首先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陈述。
1.教材分析
《凤阳花鼓》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音乐第四单元的第一节唱歌内容。本节是在学习了八音之乐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关东地区音乐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继续学习华夏音乐打下基础,所以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凤阳花鼓》是一首安徽民歌,旋律优美流畅,节奏鲜明生动,曲调抒情,富有浓郁的安徽花鼓的地方风格。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七年级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凤阳花鼓》。
过程与方法:运用聆听、模唱学习歌曲运用小组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歌曲创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歌曲,热爱祖国,珍惜现在,把握未来。
基于音乐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歌曲《凤阳花鼓》中衬词的演唱及运用。
难点:打击乐器和节奏为歌曲伴奏。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第二方面说教法和第三方面说学法上面谈谈。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运用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创新实践等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优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听、多唱、多想、多讨论、多创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真正体验快乐音乐的宗旨。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音乐课应重视对学生的音乐实践,所以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我在选择学法指导时,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音乐能力,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动静结合,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达到教学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主要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
律动表演导入音乐课堂——自主学唱歌曲——歌曲处理——创编活动——拓展延伸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几个环节:
(一)律动表演,导入音乐课堂(2分钟)
欣赏民歌《编花篮》,介绍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每个民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歌。凤阳是安徽省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却有样东西很出名,那就是"凤阳花鼓",通过这样的一个设计引起学生对"凤阳”及"凤阳花鼓"的兴趣,为下面学习歌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学唱歌曲(占时15分钟)
本环节,我采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听唱、教唱、设疑、讨论等方法,练习6/8拍节奏,准确的换气点和弱起的整齐,在引导学生的同时,放手让同学们自主探究学习,改变以前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固定模式,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作品的风格,感知歌曲的特点,并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这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这个环节我将运用听唱法、教师示范和学生分句模唱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新歌。
1、借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凤阳花鼓》先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在听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这首歌是什么情绪?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作答:
2、教师完整地范唱歌曲,指导学生听辨出歌曲中(切分节奏、休止符)的位置,感受歌曲(天真活泼)的情绪。
3、学生交流,初步熟悉歌曲
4、跟钢琴演唱2—3遍,教师弹奏歌曲学生跟琴演唱。要求:
(1)速度不宜过快,学生用中速跟琴演唱。
(2)声音自然统一气息通畅,避免让学生用喊叫的声音演唱,注意保护嗓音。
5、难点的解决: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小切分节奏型的把握。
解决方案:通过用手击拍以及画强弱箭头图的方法,解决附点节奏和小切分节奏音型。
(三)歌曲处理(占时15分钟)
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内交流探讨,小组间交流互动,老师深入到各个小组中指导。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会唱歌曲了,但是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还不够,所以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通过设疑,讨论,让同学们再次欣赏歌曲,真正理解歌曲的风格和演唱情绪,最后老师伴奏,学生有感情的进行演唱,以达到教学效果。
有感情的歌声,永远是音乐教学工作者追求的最美境界。
a、请学生根据歌曲的情绪,试着将已经学过的切分节奏、连音线标注在合适的地方,尝一尝说说感觉如何。指导学生从力度、速度等方面,分组讨论对歌曲的处理意见。
b、采用领唱与齐唱的演唱形式,有感情、完整的演唱歌曲。
(四)创编活动(5分钟)
在同学们能够有感情、完整演唱歌曲的前提下,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表演组,一个是合唱组一个是舞蹈组,每个组推荐一名组长。大家在组长的带领下能够很好的合作表演,在合作中培养同学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3—5分钟)
在这个环节,我通过播放各地特色的民歌视频资料,让学生拓展和积累课外的音乐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最后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五、说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课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凤阳花鼓》说课稿 篇四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凤阳花鼓》,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简单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对于教材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凤阳花鼓》是花城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第四课的一节唱歌课;作品为D大调,4/4拍,速度中速,节奏明快,旋律流畅的安徽民歌。全曲具有抒情叙事性,歌与舞相互结合,富有浓郁的民间风格。前四句构成一个起承转合结构乐段,每句间采用“鱼咬尾”式的呈递发展法,后三句是从不同角度对前面的乐段进行补充,进而完善作品结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切分节奏的强弱规律以及衬词的表现方式,感受作品传达的欢快的`情绪,从而获得审美体验,提升音乐欣赏及演唱技能。
二、说学情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6年级的学生随着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合唱、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本学段5~6年级部分学生进入变声期,应渗透变声期嗓音保护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情的了解,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作品《凤阳花鼓》,了解安徽民歌,对安徽民歌产生兴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凤阳花鼓》的演唱,并配以讨论、分析等方法,学生能够提高音乐欣赏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知识与技能:掌握衬词的演唱及运用,并能够完整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能够完整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难点是衬词的演唱及运用。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模唱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本次说课的中心部分;在这一环节主要分成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初步感知、学唱歌曲、拓展延伸、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会用多媒体播放江苏民歌《茉莉花》,并提问:歌曲的名字是什么?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是江苏民歌《茉莉花》,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民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安徽地区的民歌,顺势揭示课题《凤阳花鼓》。
这样设计,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感知音乐是课堂展开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新课的第一环节,我会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凤阳花鼓》,并提问歌曲的旋律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歌曲旋律非常欢快活泼;其次,我会再次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学生会回答歌曲速度是中速的;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学唱歌曲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学唱歌曲环节
细致、精准对于作品的分析及学习,是学生了解作品特点的主要途径,为了引导学生了解重点,突破难点,循序渐进的了解作品,在这一环节,我会先进行发声练习;其次,我会播放音频,学生进行跟唱,感受歌曲的旋律变化;然后,我会为学生讲解切分节奏的强弱规律;在学生对旋律有一定了解之后,有感情的朗诵歌词,并思考:“得儿铃铛飘一飘”是衬词部分,怎样才能把它唱出欢快的感觉?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总结并讲解:“得儿铃铛”是模仿锣鼓的声音,“飘一飘”是模仿跳舞时的景象,唱这一部分的时候要进行强弱处理;最后,学生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学唱歌曲。
第四环节是拓展延伸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的把握和体会,我会引导学生分组,利用三角铁、手鼓以及铃铛等乐器进行节奏创编活动。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学生又可以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也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为了更好的结束课堂,并在课下引发学生的思考,对于作业的设计,我会请学生搜集其他地区的民族音乐作品,课后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这样既可以重新为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起到加深记忆的作用,同时又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下,充分发挥音乐的作用。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环节,着重的体现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情绪、情感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板书直观的了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凤阳花鼓》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
《凤阳花鼓》是音乐课本中六年级下册的一首安徽民歌,它旋律优美流畅,节奏鲜明生动,曲调抒情具有叙事性,歌舞相结合,富有浓郁的安徽花鼓的地方风格。
1、导入新课过程:教师清唱《茉莉花》和《太阳出来喜洋洋》请同学们回答出这两首歌曲分别是哪里的民歌?由此一步步展开新课,介绍这首民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当地的风土人情。
2、学唱歌曲过程:通过集体发生练习,新旧歌曲的对比,有感情的朗读歌词,难点的教唱讲解,老师范唱,学生轻声跟唱,集体齐唱,个别独唱等步骤有效地使学生掌握新歌。
3、表现协作过程:让熟悉这首歌曲的学生各自拿着民族打击乐器为旋律伴奏,其余学生用手拍打节奏并演唱着歌曲。即演唱组和节奏组进行互动创作。
4、深入小结阶段:总结本课内容,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歌曲,热爱祖国,珍惜现在,把握未来。
5、下课礼仪:学生在《凤阳花鼓》的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二、说教法
通过唱歌教学和欣赏教学,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安徽民歌的特点,结合节奏,歌词,打击乐器的创编伴奏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符合少年活泼,富有民族的特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通过欣赏教学,使学生增进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参与音乐活动的意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鉴赏,表现,创造,想像能力。
三、说学法
全面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的指示精神,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音乐的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现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四、说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凤阳花鼓》,让学生了解安徽民歌的风格;
2、通过简单节奏伴奏,使学生能用鼓、锣为歌曲《凤阳花鼓》伴奏;
3、通过新旧凤阳花鼓音乐的对比,使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好时光。
五、说教学重难点:
1、感受新旧凤阳花鼓音乐的不同之处;
2、歌曲《凤阳花鼓》中称词的演唱。
六、说教学程序:
开始我便请同学们欣赏民歌———同学们,刚才大家进教室的时候听到的民歌它们的名字是什么,是什么地方的民歌?
《太阳出来喜洋洋》(四川民歌)
《茉莉花》(江苏民歌)
这样的一个开头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
接下来我又设计了一个介绍的环节:凤阳是安徽省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却有样东西很出名,那就是"凤阳花鼓",凤阳花鼓又叫双条鼓,最初表现为两个人,一人击鼓,一人口唱小调。歌词都是较为悲切的内容,旧时凤阳旱涝灾荒不断,许多人唱着花鼓,乞讨为生,凤阳花鼓成了讨饭的象征。下面大家就来听听这首旧时的《凤阳花鼓》。听听它在诉说什么?
通过这样的一个设计引起学生对"凤阳”及"凤阳花鼓"的兴趣,为下面学习歌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我又设计了音乐对比、颜色对比、图片对比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凤阳的变化及今天的凤阳花鼓成了喜庆的象征。
学完歌曲以后,我又设计了一个创编的环节,让学生为歌曲创编节奏,这样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节奏与演唱的结合,全班同学分成演唱组和节奏组,进行唱奏表演。运用不同的伴奏并改变速度,力度等来表现歌曲。
小结本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凤阳花鼓》这首歌曲。也对祖国美丽的安徽有了一些了解,我们要热爱我们的民族,喜爱我们的民歌,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继承和发扬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文化。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下课礼仪:
学生在《凤阳花鼓》的音乐声中走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