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蜻蜓说课稿 篇一
主题:放飞蜻蜓的魅力与意义
导语: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讲人。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堂关于放飞蜻蜓的课程。蜻蜓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它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形态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探索和思考的机会。通过观察和学习蜻蜓,我们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放飞蜻蜓吧!
一、蜻蜓的特点
1. 形态:蜻蜓有长长的身体和透明的翅膀,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个部分。
2. 生活环境:蜻蜓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水域附近的植被丰富的地方。
3. 生活习性:蜻蜓是飞行高手,能够在空中飞行、悬停和急速转弯。
二、蜻蜓的生命周期
1. 卵:蜻蜓的生命周期开始于卵,卵通常会被母蜻蜓产在水中的植物上。
2. 幼虫:孵化后,蜻蜓会变成幼虫,幼虫生活在水中,以小型水生动物为食。
3. 蛹:幼虫经过几次蜕皮后,会变成蛹,蛹期通常持续数周至数月。
4. 成虫:蜻蜓从蛹中出来后,变成成虫,开始展翅高飞。
三、蜻蜓的意义
1. 生态平衡:蜻蜓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它们以小型昆虫为食,控制了害虫的数量,维护了生态平衡。
2. 自然美景:蜻蜓在阳光下飞舞的姿态美丽优雅,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3. 生命力的象征:蜻蜓的生命周期经历了多次转变和挑战,它们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
四、教学活动设计
1. 观察蜻蜓:带领孩子们到附近的水域观察蜻蜓,让他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蜻蜓的形态和行为。
2. 制作蜻蜓模型:引导孩子们使用纸板、彩纸等材料制作蜻蜓模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绘制蜻蜓图画:鼓励孩子们用绘画表达自己对蜻蜓的感受,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艺术才能。
结束语:
通过本次课程,我们学习了蜻蜓的特点、生命周期和意义,并进行了一些有趣而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和学习蜻蜓,我们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这堂课,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关注和保护蜻蜓这一美丽而神奇的生物。
放飞蜻蜓说课稿 篇二
主题:蜻蜓的生态环境与保护
导语: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讲人。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堂关于蜻蜓的课程。蜻蜓作为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堂课中,我将向大家介绍蜻蜓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方法,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蜻蜓保护的重视。
一、蜻蜓的生态环境
1. 水域特征:蜻蜓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水域附近,这些水域通常水质较好,植被丰富。
2. 食物来源:蜻蜓以小型昆虫为食,这些昆虫通常生活在水中或水边的植物上。
3. 繁殖地点:蜻蜓的卵通常会被母蜻蜓产在水中的植物上,幼虫也生活在水中。
二、蜻蜓的面临的威胁
1. 水污染:水污染会破坏蜻蜓的生活环境,使得它们的食物来源减少,生存空间受到限制。
2. 栖息地破坏:湖泊、河流的填埋和围垦等活动会导致蜻蜓失去生活的栖息地。
3. 杀虫剂使用:过度使用杀虫剂会导致蜻蜓的食物减少,进而影响蜻蜓的生存和繁殖。
三、蜻蜓的保护方法
1. 水环境保护:加强水环境的保护,减少水污染的产生,保持水域的生态平衡。
2. 栖息地保护:保护湖泊、河流等水域的栖息地,减少填埋和围垦等破坏性活动。
3. 合理使用杀虫剂:合理使用杀虫剂,减少对蜻蜓的影响,保护其食物链的稳定。
四、教学活动设计
1. 观察水域:带领孩子们到附近的水域观察,引导他们了解水域的特点和生态环境。
2. 蜻蜓保护宣传:让孩子们制作海报、小册子等宣传资料,向他们介绍蜻蜓的保护方法,并鼓励他们参与到蜻蜓保护中来。
3. 栖息地保护行动:组织学生参与栖息地保护的实际行动,如清理湖泊、植树造林等。
结束语:
通过本次课程,我们了解了蜻蜓的生态环境和面临的威胁,并介绍了蜻蜓的保护方法。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蜻蜓的保护,加强水环境保护,保护蜻蜓的生存空间,共同维护生态平衡。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蜻蜓吧!感谢大家的聆听!
放飞蜻蜓说课稿 篇三
放飞蜻蜓说课稿
【说教材】
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孩子们放飞的是蜻蜓,其实也是在放飞童稚,放飞爱心,放飞希望。
【说理念】
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渐次深入探究。
2、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根据标题“放飞蜻蜓”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由此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机亮出故事结构“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进而兼顾首尾,聚集“放飞”,导向深入探究,使教学不致平板化。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中尽量注意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
【说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说教学准备】
1、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2、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
3、教学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一教学片段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效用。
二、朗读、交流、感悟
自读全文。以“引导学生认识陶先生”为主线,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这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围绕“放飞”依次展开。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关爱学生、循循善诱、讲究民主的精神作风,在教学中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体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乐于受教、富有爱心的美好品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学中注意由“果”溯“因”,导入情境,就会使学生学得如临其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由于在一开始我就注意让学生进入角色,边读文,边体悟。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因此学生有的'放矢,独立思考、体悟得较深,讨论时也是有话可讲,有情可抒。这样的语文课堂已经变成具有磁石般魔力的智慧碰撞和智慧生成的对话场,文本、作者、教师、学生均是参与者。师生在七嘴八舌的混响声中,过滤和沉淀开启心智的思考,语文课堂成了一个激情、智慧、灵感、创造碰撞和生成的大舞台。
至于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在课上,我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巧妙。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我也在努力学习着先生,当他们在读课文准备介绍蜻蜓时,我在学生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介绍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三、拓展、延伸
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又安排了一组图片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呢?并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的吗?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应当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的辨正统一。“入境始与亲”,让学生转换角色,自己深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自己去体验,去感受。而配乐的集体分角色朗读课文,更将本课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了陶先生的慈爱和善和谆谆教导。
四、演一演这个故事
让学生想象说话能拓展、丰富、充实课文内容,调动学生平常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情感。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一方面表演的学生会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争取表演得惟妙惟肖,另一方面,台下的学生会津津有味的听,全神贯注地辩,又兴致勃勃地说,能培养学生专心听、仔细辩、大胆说的习惯和能力。
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先生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先生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先生,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而我,则从这节课中更好地明白了:“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他们关于蜻蜓的知识其实并不比我们做老师的少!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