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选修《桥边的老人》说课稿【精简3篇】

时间:2012-05-08 07:38:1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高二语文选修《桥边的老人》说课稿 篇一

《桥边的老人》是由鲁迅创作的一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生存的老人的形象。通过对老人的生活和遭遇的描写,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悲哀。本篇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到鲁迅先生的思想,感受到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深度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阅读《桥边的老人》了解鲁迅的思想和社会关怀;二是通过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三是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小组合作、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首先,我将通过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思想,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加深他们对鲁迅和他作品的理解。然后,我将学生分组阅读文本,并就文中的情节、人物形象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文本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悲哀。接下来,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结合文本和个人观点,撰写一篇短文,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最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分享,促进学生的交流和互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了解鲁迅的思想和社会关怀,加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通过展示和分享,促进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高二语文选修《桥边的老人》说课稿 篇二

《桥边的老人》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是他在“新青年”杂志上连载的作品之一。这篇小说通过对一个老人的生活和遭受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悲哀。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弱者,他在社会底层挣扎生存,面对各种困境和压力,最终被社会所抛弃。作者通过对老人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阅读《桥边的老人》了解鲁迅的思想和社会关怀;二是通过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三是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小组合作、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首先,我将通过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思想,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加深他们对鲁迅和他作品的理解。然后,我将组织学生分组阅读文本,并就文中的情节、人物形象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文本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悲哀。接下来,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结合文本和个人观点,撰写一篇短文,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最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分享,促进学生的交流和互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了解鲁迅的思想和社会关怀,加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通过展示和分享,促进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高二语文选修《桥边的老人》说课稿 篇三

  1、 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迷惘的一代&rd

quo;的代表作家。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20年代初期)

  2、海明威传奇的一生--------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负过伤;在和平年代也不安分:斗牛、狩猎、捕鱼、驾驶巡逻艇和飞机。他年少的时候就因为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 自杀。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3、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

  4、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

  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 硬汉形象。(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

  5、名言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三)检查预习,听写字词

  字音:

  嘎嘎叫 戛然而止 踯躅 踌躇/蹰 撇开 撇嘴 眺望 寻思 挨打 挨饿 挨冻 挨时间

  字形:

  盘蹒/跚 辐射 凝视 神秘 秘密 战争爆发 山洪暴发 不在沉默中爆发 疲惫不堪 茫然

  (四)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场面描写,介绍环境 (首段)

  由对话构成情节 (主体)

  交待结局 (末段)

  问题1: 第一段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唯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从中可见本文叙述语言怎样的特点?

  ------突出老人的重要地位。 -语言简约,不事渲染,“电报式” 的文风。

  问题2、小说的'最后一段除了交待故事

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

  ----------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 渲染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

  (五)探究主体

  探究1、老人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自保,为何还念念不忘他的那几只动物?

  -------老人晚景孤独,只有几个动物与他相依为命。战争又将夺去这几只动物。老人的前景不容乐观。老人认为动物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是一样可贵的,老人博大的爱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探究2:文中的对话,由“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构成两极,仿佛一场太极推手表演。明知此处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的原因有哪些?

  ------(1)主要原因当然是体力不支、疲惫不堪

  (2)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动身的内在因素。对于一个76岁高龄的孤独老人来说,在生命临近终点之际却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减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

  探究3、概括老人形象

  -------善良 孤独 有爱心 厌恶战争 不畏惧死亡

  探究4、小说的主旨

  ------《桥边的老人》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六)、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全知视角——上帝俯瞰 全知视角的叙述者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 (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凡人目光 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6探究:《桥边的老人》的叙述人称是什么?分析这种叙述人称的艺术效果?

高二语文选修《桥边的老人》说课稿【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