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鉴赏新闻稿范文优选11篇 篇一
标题:探寻现代艺术的多元表达形式
尊敬的读者,
近日,一场引人注目的现代艺术展览在我们的城市拉开帷幕。本次展览以“多元表达”为主题,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展现了现代艺术的丰富多样。
本次展览中,观众们将会看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们借助不同的媒介和技巧,对现代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表达。其中,一位艺术家使用了废弃物品进行雕塑创作,通过这种方式传递出环境保护的呼声;另一位艺术家则通过绘画和装置艺术的结合,探讨了当代人在信息时代面临的困惑和焦虑。
此外,本次展览还特别设置了一个互动体验区,观众可以亲身参与到艺术作品中,与艺术家进行对话和交流。这种互动的方式不仅拉近了观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更让人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更加深入。
展览策展人表示,通过这次展览,希望能够让观众们更好地了解并欣赏现代艺术的多元表达形式。现代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绘画和雕塑,而是通过不同的媒介和技巧,让观众们感受到艺术的无限可能性。
本次展览将持续一个月,并且每周都会有一些特别活动,如讲座、工作坊等。如果您对现代艺术感兴趣,不妨前来参观,相信您会有一次难忘的艺术之旅。
谢谢您的阅读!
艺术鉴赏新闻稿范文优选11篇 篇二
标题: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碰撞
尊敬的读者,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展览在我们的城市热烈开展。本次展览以“传统与现代”为主题,探索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碰撞,呈现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艺术作品。
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们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观众们可以欣赏到一幅幅以传统绘画风格为基础,融入了当代元素,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和对现代社会的思考的作品。同时,一些艺术家还通过影像艺术、装置艺术等多种形式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交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此外,展览还举办了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对话活动,邀请了文化学者和艺术家们进行座谈。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艺术如何通过创新与传承的平衡,实现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展览策展人表示,通过这次展览,希望能够让观众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基和底蕴,而现代艺术则是对传统的延伸和创新,两者相互融合,既能传承传统,又能表达当代人的思考和情感。
本次展览将持续一个月,并且每周都会有一些特别活动,如讲座、展览解读等。如果您对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感兴趣,不妨前来参观,相信您会有一次别样的艺术之旅。
谢谢您的阅读!
艺术鉴赏新闻稿范文优选11篇 篇三
艺术鉴赏新闻稿范文 第一篇
提起古诗词鉴赏题,不少同学会“泪流满面”――题目中有时候问的是“表现手法”,有时候问的是“抒情手法”,有时候问的是“表达技巧”,有时候问的是“艺术特色”,它们有什么区别?究竟答什么、怎么答才是正确的?
一切为表达诗人思想情感所运用的方法皆是艺术手法
先来看试卷中的一些古诗词鉴赏题。
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201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22题]
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201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22题]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2012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22题]
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2013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22题]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2014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22题]
这是近五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鉴赏题,题目中“表现情感的手法”“表现手法”“艺术特色”“抒情手法”等发问点用词不同,指向的却是同一个考点,考查对诗人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的赏析。而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都属于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多达几十种。在复习时,老师一般会将它们分为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类,主要有: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通感、互文、用典、叠词等;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借典(故)抒情、借古讽今、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总领全篇、点明主旨、奠定基调、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当题目只笼统地要求赏析诗词的艺术手法时,可以在不超出答题区域的前提下,将自己认为言之有据的艺术手法多写上两三种。
当题目笼统地要求赏析诗词的艺术手法时
艺术鉴赏新闻稿范文 第二篇
影视艺术?文学院098 09113406 朱静梅
第十三章世界电影的发展
世界电影发展的四个阶段:诞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发展期
第一节 电影的诞生
一、光影理论的发现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说,电影是“唯一可以让我们知道它的诞生日期的艺术”。
著名电影史家乔治·萨杜尔江“皮影戏与幻灯”称为“电影的先驱”
二、电影原理的发明
电影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而成,依靠肉眼的“滞留性”,物理上称为“视觉残象”。
电影的发明综合了诡盘、幻灯、照相术三方面的构造原理
1888年马莱的同胞雷诺在自己制造的“活动试镜影戏机”基础上创造出了“光学影戏机”,并利用幻灯片拍成了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首次实现了动画放映。
同时,美国爱迪生发明了35毫米的软质胶片。
三、活动电影的问世
1894年末,卢米埃尔终于成功的设计出牵引片带的机械,从而完成了活动电影机的发明。
1895年12月28日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首次公映了《火车到站》、《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12部影片,这一天被定为电影的诞生日。
第二节 电影的成长
一、两大传统的确立
纪实主义与叙事主义
卢氏信奉纪实主义创作原则, 1902年的《月球旅行记》,是乔治·梅里爱戏剧式电影的代表作。
1897年梅里爱在蒙特利尔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此外,他还首创了一系列特技摄影的运用,对发展电影语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原始综合的成功
美国导演大卫·格里菲斯的奠基之作1915年《一个国家的诞生》,在艺术上的独创性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电影史学家萨杜尔甚至将1915年2月8日该片上映日期视为“好莱坞艺术称霸世界的发端”。
1916年《党同伐异》利用电影的时空跳跃,打破了古典戏剧“三一律”的表现格局,拓展了电影语言的表述天地。
格里菲斯在继承了卢米埃尔与梅里爱两大学派的基础上完成了“原始综合”的任务,初步形成了一个独立并相对完整的电影艺术体系。
三、喜剧电影的兴盛
美国喜剧电影的代表人物代表有被誉为“喜剧之父”的麦克·塞纳特
查理·卓别林与勃斯特·基顿将默片喜剧艺术推向了巅峰,在电影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卓别林《夏尔洛当水手》、《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凡尔杜先生》卓别林被肖伯纳誉为“电影创造出来的才子”成为默片时期喜剧电影的一代宗师。
勃斯特·基顿被称为“冷面笑匠”《航海者》、《将军号》。
四、蒙太奇学派的崛起
蒙太奇的实践初始于美国,理论探索源于苏联。代表苏联电影理论家爱森斯坦、普多夫金。
爱氏早期遵循此原则拍摄的影片《罢工》、《十月》都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蒙太奇是以辩证思维为基础的艺术思维,旨在揭示现实生活中的内在联系。 爱森斯坦在1925年导演的《战舰波将金号》是电影史上的经典名作。苏联舆论界称它为“苏联电影中的骄傲”。德国的评论说“它是一桩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
五、其他学派的迭出
英国勃列顿学派,力求接触社会现实,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命运与思乡情趣,重视运用自然景观,探索新的电影手法。
德国的表现主义学派,以夸张怪诞的艺术笔触,宣泄苦闷的情绪,表现对现实的不满。
法国的劳森学派、印象派,瑞典学派,
第三节 电影的成熟期(1927-1945)
一、好莱坞的建立及美国电影的盛世
1927年电影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一年 1927年10月好莱坞推出了《爵士歌王》,插入了对白和歌唱 1935年马摩里安拍出了五彩片《浮华世界》
默片时期的喜剧大师,唯独卓别林经受住声音的挑战,30年代仍坚持用默片拍出了《城市之光》、《摩登时代》等优秀作品
西部片被称为“典型的美国电影”:约翰·福特《关山飞渡》、《告密者》、《愤怒的葡萄》、《青山翠谷》
被称为反好莱坞主流电影的《公民凯恩》,是好莱坞“神童”奥逊·威尔斯的代表作。
二、苏联电影的新发展
1934年是苏联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代。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夏伯阳》。表现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题材的代表性影片还有《马克辛三部曲》《波罗的海代表》
苏维埃作家高尔基的《母亲》在默片时期即被改变成电影,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
第四节 电影的发展期
一、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盛衰
艺术鉴赏新闻稿范文 第三篇
康有为,在其影响下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艺术观念影响下,他对只重笔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贬薄,认为只有唐代吴道子、阎立本、李思训,五代黄筌,北宋李成、范宽等人的写实绘画才具精深之妙。在康有为的支持下,他观摩各种名碑古拓,潜心临摹《经石峪》、《爨龙颜碑》、《张猛龙碑》、《石门铭》等,深得北碑真髓,书法得以长进。后获得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的资助,在日本,徐悲鸿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画家能够会心于造物,在创作上写实求真,但在创作上缺少中国文人画的笔情墨韵,无蕴藉朴茂之风。徐悲鸿从日本归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在京期间,相继结识了蔡元培、陈师曾、梅兰芳及鲁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旅欧深造 孜孜不倦。在北洋政府的资助下,24岁的徐悲鸿到法国学习绘画。抵欧之初,他参观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皇家学院的展览会以及法国的卢佛宫美术馆,目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优秀作品。徐悲鸿深深感到自己过去所作的中国画是“体物不精而手放佚,动不中绳,如无缰之马难以控制。”于是,他刻苦钻研画学,并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开始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弗拉芒格擅长于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其画作不尚细节的刻画而注重色彩的和谐搭配与互衬,对徐悲鸿日后油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徐悲鸿每日乐此不疲地进行西洋画的基本功训练,上午在巴黎美术学校学习,下午去叙里昂研究所画模特儿,有时还抽空去观摩各种展览会。此期间他有幸结识了著名画家柯罗的弟子艺术大师达仰,每星期日携画到达仰画室求教。达仰“勿慕时尚,毋甘小就”及注重默画的艺术思想对他影响较大,使得他没有追随当时法国日渐兴盛的现代派画风,而是踏踏实实地钻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学院派艺术,在继承古典艺术严谨完美的造型特点的同时,掌握了娴熟的绘画技巧。留学4年之后,徐悲鸿的绘画水平已达到可与欧洲同时期的艺术家相媲美的地步,其油画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沙龙)。由于北洋政府一度中断学费,徐悲鸿被迫转至消费水平较低的德国柏林。在那里,徐悲鸿仍然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他求教于画家康普,到博物馆临摹著名画家伦勃朗的画作,并且常去动物园画狮子、老虎、马等各种动物,以提高自己的写生能力。当徐悲鸿重新获得留学经费后,便立即从德国返回法国继续学习。他抓紧每一寸时光,在名师们正规而系统的训练和他本人孜孜不倦的努力钻研下,绘画水平日渐提高,创作出一系列以肖像、人体、风景为主题的优秀的素描、油画作品,如《抚猫人像》、《持棍老人》、《自画像》等。徐悲鸿在旅欧的最后阶段还先后走访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罗马及瑞士等地。美丽的异国风光令他陶醉,欧洲绘画大师们的佳作令他受益匪浅。长达8年的旅欧生涯,塑就了他此后一生的审美意趣、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技融中西 名垂画史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在32岁这一年回到中国,开始在国内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他参与了田汉、欧阳予倩组织的“南国社”,积极倡导“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国精神”。他陆续创作出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绘画,这些画作借古喻今,观者从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之情。1931年日军侵华加剧,民族危亡之际,徐悲鸿创作了希望国家重视和招纳人才的国画《九方皋》;1933年创作了油画《徯我后》,表达苦难民众对贤君的渴望之情;1940年完成了国画《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除此之外,还创作了《巴人汲水》、《巴之贫妇》等现实题材,《漓江春雨》、《天回山》等山水题材以及大量人物肖像和动物题材的作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在担任政务、行政工作的同时,仍笔耕不辍地进行创作,满腔热情地描绘新中国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他为战斗英雄画像,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民工画像,搜集一点一滴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不幸的是,这一切艺术活动因画家过早地离开人世戛然而止。徐悲鸿的作品,无论是油画、国画还是素描,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油画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使印象主义的光与色的表现与古典主义严格而完美的造型相结合。在早期中国油画家中,杰出者首推徐悲鸿。在素描方面,徐悲鸿成绩卓著。他的素描既是绘画训练的习作,为他的国画和油画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同时又是具有欣赏和研究价值的艺术品。其一生中,仅画人体素描就不止千幅。徐悲鸿在国画方面的造诣也很深厚。他是国画创新的艺术实践者,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第一个把欧洲古典现实主义的技法融入到国画创作中,创作了富有时代感的新国画。以人们熟知的画家的马画
徐悲鸿(1895年—1953年),江苏宜兴屺亭桥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他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材辈出,许多已成为著名艺术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响深远。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次年,徐悲鸿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xxx总理亲自题写“悲鸿故居”扁额。
徐悲鸿(1895年—1953年),江苏宜兴屺亭桥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他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材辈出,许多已成为著名艺术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响深远。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次年,徐悲鸿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xxx总理亲自题写“悲鸿故居”扁额。
艺术鉴赏新闻稿范文 第四篇
〔摘要〕任何一种艺术作品的产生,都只是艺术活动的最初阶段,在艺术作品完成后获得读者的接受与认可,才使艺术作品价值与潜能真正发挥。从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来看,书法艺术鉴赏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无论是从创作还是从价值属性来看,都具有其它艺术作品所不能具备的艺术性能。在临摹创作的过程中,书法鉴赏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与启示。本文就书法艺术鉴赏对临摹创作的启示进行分析。
〔关键词〕书法艺术鉴赏临摹创作启示
针对书法艺术鉴赏,不同的人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古今往昔对此都有大量文字对此进行阐述,部分文字在阐述书法艺术鉴赏的过程中赋予其一层神秘信息,传递出一种不可言说的意思。但是书法艺术鉴赏是否存在一定的标准,每个学者在依据自己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不同的观点。从客观上而言,书法艺术鉴赏的标准存在于客观形式中,无需进行大量的笔墨进行主观判断。但是无论如何,书法艺术鉴赏存在的价值是不可否认的。
一、书法艺术鉴赏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法鉴赏属于进行感性与理性复杂心理活动的过程,同时也表示个体欣赏对象价值活动过程,属于主题的知觉、理解、想象、情感等诸多功能的综合。论述书法艺术的鉴赏功能,其通常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文本与书艺相互照应。
书法作品的内容是文本,书法艺术则指的是艺术形式,也就是书体。不同于文学、戏剧以及绘画等艺术形式,书法艺术就是将抽象的线条造型艺术,促使其与文本内容交相呼应,各领风骚,又浑然天成,这种形式就是心理学层面上的知觉的内在统一。书法艺术的本质其实就是将汉字点画的书写与字体结构反映客观事物形体与动态的一种意象美。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美感就是价值的判断。这样一种意向是人们从感觉上把握作品形式获得感觉,同时也是读者对文字所承载的内容体悟,这两相互联系又具有区别,从本质上来说,美感就是一种价值判断。因此,书法鉴赏其实就是文本内容与文字载体相互交映的一种美感体验。书法艺术不仅符合一般意义上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同时又具有特殊性。通常情况下,书法鉴赏的形式就是内容的载体,形式服务内容,其表现的主题就是内容。同时书法艺术将书法内容作为载体,其艺术表现的主题是作品形式的抽象意向,是一种内隐性较强的主观情感过程。但由于书法以汉字为媒介或载体,汉字又是思想表达的工具,当书法作品映入受众眼帘,受众在感觉汉字“形”的刺激时,是与知觉汉字的“意”的过程相随相伴的,故书法艺术鉴赏必然是文本与书艺的相提并重,互濡尽染。
2.外在形式与内在情感相互统一。
3.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从一定价值层面上判断,可以将书法鉴赏活动认为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辨证统一。合目的性就是审美知觉属于一种知觉性快乐的对知觉纯形式的美的知觉,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就表明了书法的艺术表现形式符合人们内心快乐审美知觉,并且还可以通过人们主动追求就可以体验的审美知觉与价值追求。合规律性通常都将美的想象归为是自有的、主观的,符合美的规律性特点,也就是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普遍认同的具有美的普通特征秩序,也就是说书法艺术的鉴赏既是受众追求快乐的目标体现,也是受众追求审美想像自由的规律所在,即书法艺术鉴赏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二、书法艺术鉴赏对临摹创作的启示
通过前文的分析就可以了解到,书法艺术鉴赏具有其内在的应用价值。从某种层面上可以说书法艺术鉴赏对临摹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性作用。
首先,传情达意。一部书法作品的组成,通常包含了文字与笔墨,通过综合两部分进行传情达意。在此部分不可忽视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是中国汉字,汉字表现出方块字,并且体现出图式;另一个则是毛笔,毛笔具有软的特性。在书法作品完成的过程中,正是这个特性,促使书法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方块文字的发明,起源于象形文字,由于那时候社会现象都比较简单,象形字通过抽象的文字符号,可以将人与人交流的现象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现象表达出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简单的汉字象形并不能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达出来。针对此种情况,威力适应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需要,汉字的构字方法逐渐发生改变。但是汉字构字方法发生了改变,汉字也在不断地创新与丰富,其中的象形精神仍然存在。毛笔的特性是软,毛笔软就可以创造出多种不同的形式,为表达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可能。
艺术鉴赏新闻稿范文 第五篇
一.园林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是世界园林之母,长期在古代园林艺术中独树一帜,由中国文学、绘画而来的中国园林所追求的境界和评价的标准便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重视景象但更注重意象交融,意在手先、气韵生动。反映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文化思想。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华民族眼中从来都是统一和谐的,这样的思想基础决定了中国传统园林环境与天地自然必然有着天然亲和的关联, 是具有“ 高度自然精神” 的境域, 这体 现在园林艺术中人们对自然山川之美的欣赏、重视与表现,表现在组成园林的物质材料犹如真正的大自然一样包罗万象: 山、水、林木、花草、禽兽、洞壑溪涧。在园林的建构中, 人 们舍弃了自然山水大体量的特点, 将自然美在领悟的基础上进行提炼, 然后集中表现在园林环境中, 当人们徜徉在柳暗花明、小桥流水的园林胜景中, 生出有若自然的感受, 宛如正 流连于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
纵观中国园林发展的历史, 经历了五个阶段, 表现出四种主要类型。 五个阶段分别是:
1. 商周时期,帝王粗辟原始的自然山水丛林,以狩猎为主,兼供游赏,称为苑、囿。
2.春秋战国至秦汉,帝王和贵戚富豪模拟自然美景和神话仙境,以自然环境为基础, 又大量增加人造景物,筑数量很多,铺张华丽,讲求气派。帝王园林与宫殿结合,称为宫苑。
3.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文人参与造园,以诗画意境作为造园主题,同时渗入了主观的审美理想;构图曲折委婉,讲求趣味。
4.两宋至明初,以山水写意园林为主,注重发掘自然山水中的精华,加以提炼,园景主题鲜明,富有性格;并将私家园林的艺术手法运用到尺度比较大、公共性比较强的风景区中。
5.明中叶至清中叶,园林数量骤增, 园成为独立的技艺,园林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私家园林(主要在江南)数量骤增,皇家园林仿效私家园林,成为私家园林的集锦。
山、水与隐逸文化
魏晋时期战乱蜂起、社会黑暗,士大夫阶层深感前途渺茫。受道家“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他们渴望在名山大川中寻求自身的解脱,于是自然山水成为他们隐居、观赏的理想之所。但在这种环境中隐居,生活相当简陋清苦,因此两晋以后,“甘心吠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的人已经不多了,隐士更愿意像陶渊明那样“结庐在人境”而“心远地自偏”,甚至效法白居易“隐在留司官”,这样既可实现山林野趣的生活理想,又能得到超越红尘的清净之所。
山
山是造园的骨架,有了山才能“绿影一堆”。造园家在完成土建工程之后,即可凿池堆山,把简单的地形改造成有山有水, 微波荡漾,峰峦起伏的城市山林空间,这叫迭山理水。
自然界的山形形色色,土石相兼,有土山,石山、土抱石山,石掩土山。造园堆山叠石,是以大自然为师,是真山的艺术性 再现。
园林造山,用土为堆,用石为叠,采用堆山叠石相结合的手法,灵活多样地进行园林空间布置。堆土山,先将土夯实做基 础,山腰点石,山顶树峰,小中见大,不失真山之理,真山之趣。叠石假山比较灵活,或者堆山,或者树峰,容易出效果。江南 园林大都是堆山与叠石相对合,自然成趣。
自然界的石头种类繁多,用于造园常见的有湖石、黄石、宣石,以及灵壁石,虎皮石等等种类。每种石头都它自已的石质、 石色、石纹、石理,各有其然的形体轮廓。而不同形态和质地的石头,便自有它们不同的性格。就造园来说,湖石的形体玲珑剔 透,用它堆叠假山,情思绵绵;黄石则棱角分明,质地浑厚刚毅,用它堆叠假山,嵯峨棱角,峰恋起伏,给人的感觉是朴实苍 润。所以要分峰用石,避免混杂。
水
很久以前,人们就用诗、画赞美水。南宁马远的《水图》被当作“世间奇物”珍藏在国家博物馆里。孔子对水也运用比兴而 歌赞之。子贡问他:“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回答说:“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 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 包;蒙不清而入,鲜洁以出,似善;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角;其万折必东,似意。”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车尔尼雪夫 其基,则善于用艺术家的眼光欣赏水的美。他说:“水,由于它的形态而显出美。辽阔的、一平如镜的、宁静的水在我们心里产 生宏伟的形象。奔腾的瀑布,它的气势是令人震惊的,它的奇怪突出的形象,也是令人神往的。水,还由于它的灿烂透明,它的 淡青色的光辉而令人迷恋;水把周围的一切如画地反映出来,把这一切屈曲地摇曳着,我们看到水是一流的写生家。
古典园林都采用古典式建筑。古典建筑斗拱梭柱,飞檐起翘,具有庄严雄伟、舒展大方的特色。它不只以形体美为游人所欣 赏,还与山水林木相配合,共同形成古典园林风格。
园林建筑物常作景点处理,既是景观,又可以用来观景。因此,除去使用功能,还有美学方面的要求。楼台亭阁,轩馆斋 榭,经过建筑师巧秒的构思,运用设计手法和技术处理,把功能、结构、艺术统一于一体,成为古朴典雅的建筑艺术品。它的魅 力,来自体量、外型、色彩、质感等因素,加之室内布置陈设的古色古香,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更加强了建筑美的艺术效果, 美的建筑,美的陈设,美的环境,彼此依托而构成佳景。正如明人文震亨所说:“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 斋阁有幽人之致,又当种佳木怪箨,陈金石图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
园林建筑不象宫殿庙宇那般庄严肃穆,而是采用小体量分散布景。特别是私家庭园里的建筑,更是形式活泼,装饰性强,因 地而置,因景而成。在总体布局上,皇家园林为了体现封建帝王的威严,和美学上的对称、匀衡艺术效果,都是采用中轴线布 局,主次分明,高低错落,疏朗有致。私家园林往往是突破严格的中轴线格局,比较灵活,富有变化。通过对、呼应、映衬、虚 实等一系列艺术手法,造成充满节奏和韵律的园林空间,居中可观景,观之能入画。当然,所谓自由布局,并非不讲章法,只是 与严谨的中轴线格局比较而言。主厅常是园主人宴聚宾客的地方,是全园的活动中心,也是全园的主要建筑,都是建在地位突 出,景色秀丽,足以能影响全园的紧要处所。厅前凿池,隔池堆山作为对观景,左右曲廊回环,大小院落穿插渗透,构成一个完 整的艺术空间。苏州拙政园中园部分,就是这样一个格局,以xxx远香堂xxx为主体建筑,布置了一个明媚、幽雅的江南水乡景色。
古典园林里通常都是一个主体建筑,附以一个或几个副体建筑,中间用廊连接,形成一个建筑组合体。这种手法,能够突出 主体建筑,强化主建筑的艺术感染力,还有助于造成景观,其使用功能和欣赏价值,兼而有之。
四.中国园林的发展方向及传统园林的艺术特征
中国园林曾经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功绩,对西方园林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说17世纪在欧洲形成中国热还是追求异国情调的洛可可风格影响的话,那么,18世纪英国风景式园林的出现,无论在设计思想,还是在设计手法上,都可以看到中国园林的巨大影响。一些中国园林典型的设计手法,如采用环形游览线路的布局方式,散点式景点布局和视点的移动转换等等,已完全融入西方园林的设计手法之中,以至于人们常常忽略其出处了。
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旧中国社会体制的瓦解,中国园林赖以生存的社会因素和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外来文化、尤其是殖民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日益显现。此时,西方园林的发展十分迅猛,在内容上和类型上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可以说,中国近现代园林的发展,完全是在西方园林的影响之下,亦步亦趋、步履艰难地走到今天的。
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园林的发展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始终未能
形成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文化。除了社会经济因素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片面照搬西方园林的内容和手法,而忽视了中国本土自然景观资源和地域文化的特征,中国园林的营造成为无源之水。
由此可见,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要取得进步,必须通过对传统园林的深入研究,提炼中国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抛弃传统园林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这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真正的发展方向。
中国传统园林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这是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必须汲取的营养。
1.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主体和构成要素。乡土材料的精工细作,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园林强调的“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就是要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感受。
2.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康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是园林的物质生活基础。由于生活环境相对恶劣,中国传统城市与园林都十分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无不以光影、气流、温度、湿度等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子为依据,形成适宜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
3.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不拘泥于庭园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城市景观、自然景观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无论动观或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许多现代园林设计师都把视域空间作为设计范围,把地平线作为空间参照,这与传统园林追求的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是殊途同归的。
4.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且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的空间的局部,似乎是没有尽头的。过渡、渐变、层次、隐喻等西方现代园林的表现手法,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同样得到完美运用。
5.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将全园划分景区、水面的设置、游览路线的逶迤曲折以及楼廊的装饰等都是“小中见大”的空间表现形式。“大”和“小”是相对的,现代较大的园林空间的景观分区以及较小的园林空间中景观的浓缩,都是“小中见大”的空间表现形式和造园手法。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6.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传统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思想内涵和景观厚度。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以及西方园林中,一些造园元素,如石刻、书法、文学典故、声音等等,也是随处可见的。这些要素在细微之处使园林获得了生命和文化韵味,是我国园林文化的一脉相承和发扬。
古人寄情于山水,而中国古典园林于自然山水中悟得,师法自然,有若自然。其采用“小中见大”的方法获得更丰富的景色,以少胜多,是写意山水园的意匠之首。山水兼具形态美、氛围美、律动美等多重美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山水画深刻表达了人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超脱,与协调共生的思想。
随着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认识的加深,不断地在园林中模仿自然的山水景色,营造自然的山水意境,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人们对内在和外在世界的分析,以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中国人对山水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它们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寓所。
艺术鉴赏新闻稿范文 第六篇
浅谈赵本山艺术创作
赵本山,是当今中国家喻户晓的,在老百姓心目中最受欢迎的喜剧小品及影视表演艺术家。他不仅是一名演员,更是一个当代文化产业的知名企业家和模范带头人。他现在领导着一个文化传媒集团,除了民间艺术团,还有本山影视公司,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还有他的遍布各地的 “刘老根”大舞台演艺剧场,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固的文化产业链。他导演的贴近普通百姓生活的电视剧 “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电影电视作品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和喜爱,他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国历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的小品已经形成了一个符号特征,成为全国人民除夕之夜期待的一个亮点。在历年央视 “春节晚会节目评选” 中,赵本山在观众的掌声中几乎每次都捧走一等奖的奖杯。本文结合赵本山的作品,对其艺术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时代意义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一、赵本山的艺术创作
一部作品,除了内容上源于生活外,能否对生活进程的历史特点具有正确的认识,能否把握这种特点对当代人们的生活和心理产生影响,通过人物的命运深刻表现出来,是衡量一部作品价值大小的重要尺度。赵本山的作品虽然人物寥寥,却寓意深远,使人从微观处看到了生活变化的影响。
赵本山早年的作品《红高粱模特队》,反映的是随着农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农民们要求改善精神生活,丰富自己,成立了自己的模特队,宣传劳动的光荣。再如《拜年》反映了贯彻落实党的第二轮农村承包政策,党员干部支持、带领农民群众承包鱼塘,走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这些都真实反映了时代改革大潮中农村的面貌,生动可感。赵本山一生所演的小品还有很多,经典小品有《昨天、今天、明天》、《小崔说事》、《火炬手》、《卖拐》、《卖车》、《不差钱》等等。
赵本山拍摄过的电影每一部都能让人记忆犹新,《男妇女主任》中那个主持农村妇女工作的农村干部,《幸福时光》中的那个帮助盲女的好心人,而《落叶归根》,是赵本山生命中的第三部电影,已经不单纯是赵本山拍摄的一部贺岁电影,更确切地说,它预示着赵本山艺术生命的又一个辉煌的崛起,也是赵本山在艺术道路20年过后的回归。
二、赵本山艺术创作的时代背景
赵本山的创作,从小品到电视剧一路走来,一直遵循着“农民”路线,从未有所偏离。较之于30年前的农村题材影视作品,当下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已从过去的关注农民脱贫致富、解决温饱问题,转向既关注农民的物质生活,又关注农民的精神追求、情感追求。
在这种潮流下,《乡村爱情1》和《乡村爱情2》两部作品问世,它们成功的价值在于以爱情为切人点,在精神层面上关照当代农民的情感处境,这一创作扎根于当下的农村生活,对当代农民的情感世界进行了较为生动的描摹和丰富多彩的呈现。如同“一颗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乡村爱情》系列正是以对人物情感世界敏锐微妙的开掘和对乡村生活质感的生动细腻的展现,具象地折射出30年来中国农村社会改革开放的步伐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三农”题材电视剧创作越贴近民生、越贴近9亿农民的现实生活境况,它所描绘出的社会生活画卷的视角就越广阔、内涵就越深刻,它也就越能够表现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对生活的切身感受和情感、精神上的向往与追求,从而也就越能够被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乡村爱情》系列的成功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乡村”和“爱情”,覆盖了中国普通百姓生活内容的几乎最大的范畴,因此,《乡村爱情2》的观众构成远远超越了单一的农民群体,而扩大到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该剧以电视艺术特有的方式凝聚了全社会对农业、对农村、对农民的关注目光,使不同生活环境的人们通过电视剧的艺术欣赏活动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三、赵本山艺术创作的时代意义
一个优秀的作品绝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更不能脱离时代的思想,否则作品就失去了深度,毫无意义可言,也就不能存在长久。突破平庸,深入生活,理解生活,这是赵本山作品的特色。
赵本山作品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点”或“面”的现象有讽刺警示意义。如《策划》中,假如对下蛋公鸡的宣传策划做成的话,那该是何种局面……赵本山的小品对于有不实广告宣传的商家来说,是一副醒脑剂,比如《策划》;对于赶时髦“追广告族”的消费者来说是一剂清凉药,如《钟点工》;对于社会中的一些腐败现象来说,是一种讽刺,如《牛大叔提干》;对于百姓中贪图小利的人来说也是一种讽刺和警告,如“三卖(卖车、卖拐、卖轮椅),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理智的思维来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炒作及行骗现象。细细品味赵本山小品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情景,会让人忍俊不禁,在捧腹大笑之余,体味到其中的精妙绝伦,感悟到生活的真谛,这也许是赵本山小品的艺术真谛。
同时,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民族文化,向我们展现了东北的风土人情。赵本山的表演风格是一种深层的东北地域艺术文化,产生于特定的时空、特定的民族,反映特点的现实生活,但是又不仅仅属于该地域的。由于地域艺术与本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联系,因此他必然体现全民族大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精华。我们在提倡和弘扬“民族的” 或“地域艺术”的同时,更要深刻了解和研究这种文化衍生发展的特殊历程,使这种文化艺术能直接为今天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充分满足当今人们的审美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他的作品中,有反映农民致富奔小康,承包鱼塘,开发粮食项目,普及科学种田的;也有反映农村丰收,人民安居乐业,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讴歌好领导、好干部的,也有揭露农村生活中的不正之风的。加以他本人就出身农民,对农村生活和农村命运的情况烂熟于心,这才使得他演起来农民不但形似,而且神似,更容易成功。可见,任何作家的艺术创作,都要受到生活经历、生活范围的制约,他纵有天马行空的本领,也无法超越这个制约。只有忠于自己生活,真实地认识了生活、认识了生活的丰富多彩,才能创作出内容真实丰富的艺术作品,才能使观众在欣赏时找到认同感,从而被打动,由此产生共鸣。
此外,赵本山本人就出身于农民,这使他很自然地捕捉到了我们时代潮流的主角之一农民的形象,用农民命运的变化来折射出民族命运的变化,这也是其作品的时代意义所在。例如《拜年》,这部作品除反映农村干部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外,也向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农民在小农意识影响下狭隘的是非判断观。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群众看干部。在农民心中,领导干部是他们的父母官,干部一举一动直接牵动着普通农民百姓的命运。而在干部面前极尽讨好,虚伪地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观隐藏起来,这在农村甚至城市中确实存在。赵本山就是通过进一步触及民族心理的一角,来窥视整个民族内心的愿望。
文艺的主要职能就在于探索人生、影响人心,从而揭示时代中人们精神领域经历的深刻变化。文艺家应把眼光投注到现实生活中去,探索人物在时代感召下精神世界发生的变化,才能使作品有较为深刻的内涵。用赵本山自己的话说,“是生活教懂了我”。生活经历不仅教会了他做人的准则,也让他认识到一个重要的艺术真谛: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要回归生活。到生活中去发现真善美,生活中的经历使他认清了自己,认清了自己属于什么样的生活。
赵本山的艺术创作是人类文明传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真实而又生动地演绎着最朴实的人类文明,是服务于老百姓的大众文化,也是我们灿烂的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
艺术鉴赏新闻稿范文 第七篇
一、经济富庶和强大国力的背景依托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有丝绸之路的繁荣商贸做后盾,其封建经济也达到了前朝无法企及的发达程度。一方面,在国内传统经济的发展方面,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唐代上至皇亲国戚,下至贩夫走卒,对于新兴的城市经济表现出相当的接纳和认同。商贸业、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对外贸易发达,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一派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
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尤其是手工业中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高度发达,印染技术的发展,都为唐代服饰文化的繁荣在客观上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带来了服饰的奢华、开放与多民族性,这是中国古代服装史上的高峰。难怪现代经济学家爱将女人衣裙的长短与开放程度同经济的繁荣或低迷联系在一起,从丰富的唐代出土史料中可以看出唐代妇女服饰华丽,仪态丰美,妆饰奇异纷繁,形制开放且融合了异域民族特色。在唐代妇女三种典型服饰之一的襦裙服中,裙幅之丰,有“裙拖六幅湘江水”、“东邻起样裙腰阔,剩蹙黄金线几条”等诗句为证。
妇女衣裙的颜色也绚丽多彩,“金缕鸳鸯满绛裙”、“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藕丝衫子柳花裙”、“折腰多舞郁金裙”等诗句表现出紫、红、绿、黄妇女衣裙的争奇斗艳。
不仅如此,其服饰开放程度也令今人瞠目,出现了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袒胸露臂形象。例如,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中,梳高髻、半露酥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即是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的“以露为美的开放的社会审美风尚”的生动塑造。另外,流行于南北朝及唐代中原地区的短襦式样,是受到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窄袖紧身的短孺不仅有利于做事,还能表现女子婀娜的体型,因此备受年轻女子的喜爱。而与襦裙服相搭配的妇女外出时常佩戴的幂缡,本是胡羌民族实用性的服饰,因西北多风沙,故用此来遮蔽风沙侵袭,但传到内地,与儒家“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的封建意识相结合,转变成防范路人窥视妇人面容为主的功用。显然,这种奢华、开放、多民族性的服饰风范是同国力的强大,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的。
二、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的催生结果
服饰流行的社会基础除取决于社会高度文明之外,还会受到社会思潮的直接影响。因为服饰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是时代风貌的镜子,服饰的变迁直接反映出流行于那个时代的文艺思潮和当时人们的处世哲学”。
自唐建立以来,高祖、太宗以儒学为主,高宗薄于儒术而归心于佛道,武皇以佛教治国,玄宗时则道教大炽等,形成了儒、道、佛三家并立的文化新格局,人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突破传统儒家的桎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文化思潮的多元化,带来了思想和信仰的自由。
鲁迅则认为唐人的创新“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而英国学者韦尔斯在比较欧洲中世纪与中国盛唐的差异时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唐文化特有的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精神,造就了唐代充实而又光辉的文化繁荣时代。在中国封建社会记载中,唐代成为我国历朝人性最解放的时期之一,整个社会的气氛和思潮也宽松了许多,为唐代汉族服饰艺术的多民族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唐代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活跃、打破传统、世风开放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为背景,才有了“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的大胆服饰,有了不受世俗束缚、体现女权的女着男装,有了突破传统、百花齐放的民族风热潮———胡服的盛行,更有了白居易描述的“时世妆”,这些别出心裁的装扮既源自“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追求新奇、崇尚异样的心理,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
三、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作用
唐代国力繁盛、思想活跃开放,同时更加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唐代的首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都会,汇集着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唐代中外文化的交流,有物质文化的交流,也有精神文化的交流。有考古资料证明:在新疆地区有罗马、波斯艺术东传的遗迹,如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联珠对鸟、联珠对兽等织锦,不仅受到波斯织法的影响,图案风格也与波斯萨珊王朝相似,流露出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痕迹,这也促使唐代汉族服饰朝多民族性方向发展。
一般而言,服饰艺术的交流大多
从不同的民族之间、不同地域的人群之间展开。初唐到盛唐间,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纥等与中原交往频繁,使得“丝绸之路”引进来的不只是“胡商”会集,而且也带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美术以至宗教。“胡酒”、“胡帽”、“胡服”、“胡乐”、“胡舞”是盛极一时的长安风尚。当时胡风之盛,从诗中的描述可见其一斑。艺术鉴赏新闻稿范文 第八篇
【摘要】艺术审美教育需要联系时代背景,不断完善学生的艺术审美思维,培养学生在艺术审美过程中,注意艺术理论联系艺术实践,艺术实践结合艺术创新,要不断完善对艺术实践的认知,才能意识到艺术实践的重要性,才能完成艺术审美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关键词】艺术审美教育 藝术实践
一、艺术审美教育的现状
近几年,高校都比较重视通过艺术审美教育提高非艺术类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力和修养,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现有的非艺术类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教学方法还停留在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听一些比较枯燥的艺术审美知识,只注重从一种知识的角度去认识艺术,如果我们的课程只是能够看着或听着某个艺术作品,讲出一大堆艺术大师的人名、作品创作的背景等问题的话,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这些内容无法令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部分学生完全没有进入到艺术审美的情趣、自我思考和创作的过程中。
美学知识和美学原理是开展艺术审美教育的基础,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艺术实践性越来越被重视,因此,艺术审美教育的培养方向就应该向实践培养出发,并结合美学知识和美学原理进行大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拓展,这样的模式才是艺术审美教育最成功的形式。
二、艺术审美教育和艺术实践的关系
广义的艺术审美教育,内容有三点:文化知识的教育;艺术技能的教育;艺术行为的教育。就艺术审美教育来说,无论哪点,都必需要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的。但在非艺术类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中,不难看出,我们注重强调艺术审美教育中的艺术文化知识,而忽略了艺术实践自身对于人的文化价值。艺术审美教育是对生活在不断变革的社会中的“人”进行审美教育的工作,因此不能培养学生用某种固定的思维去进行艺术审美,不能考查学生记住了多少著名大师的名字和作品,而要通过学习,考查有没有激发起学生对艺术美和生活美的兴趣,有没有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健康的审美情趣,有没有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一个百花齐放、积极参与、互动性强和不断变化的艺术审美课堂才是我们所要的。这些因素虽然产生的是一种“隐性”效果,可是对学生而言更能产生深刻印象的效果。
三、艺术实践的重要性
艺术审美教育一定要从“课堂走向生活”。艺术审美教育应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和学习中的快乐,让他们意识到这种快乐身边随处可见,学生会因此获得一双随处可以发现美的眼睛。艺术审美教育如果没有生活实践的参与,学生掌握的永远都只是一些表面的艺术文化知识,无法发现和感受到到艺术的乐趣和美。
在具体的艺术审美教育过程中如何实现艺术实践呢?就是一定要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并且有兴趣的参与到艺术实践教学活动中来。在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他们的综合艺术课程就要求学生除了全面的了解艺术的常识、欣赏的技巧,还要求学生自己参与进行创作,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体验各种艺术美和挖掘创造美的能力,这就符合艺术审美教育的初衷——发现、感受、了解、欣赏、创造,也就是从美育到生活,再从生活到美育的过程。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于艺术美的认知,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发现、感受、了解、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我国现在的大学生思想较活跃,都有自己比较关心的问题,艺术审美教育中的艺术实践可以从学生比较关注一些问题入手,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例如现在比较热门的“校园穿着配饰”和“校园安全”问题,就可以让学生通过配饰手工制作、服饰色彩搭配、形象设计、服装秀和剪报、海报、漫画、拼贴、电脑美术等多种艺术实践表现形式;表达对自身对“校园穿着配饰”和“校园安全”问题的关注、看法以及艺术审美的情趣和能力。学生作品的质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感受到艺术实践中的乐趣和美;并且可以促使学生不受局限的展开思维进行艺术美的欣赏和艺术美的创造。艺术本身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现代社会技术与艺术的同步发展就体现了这点。因此我们的艺术审美教育也必需具有开放性,提供足够的思维和创造的艺术实践空间给学生,激发他们的思想和创造力。
四、结语
艺术是美好的,随着社会的变革,很多的艺术因素和观点也在不断的更新,因此,艺术审美教育需要联系时代背景,不断完善学生的艺术审美思维,培养学生在艺术审美过程中,注意艺术理论联系艺术实践,艺术实践结合艺术创新,要不断完善对艺术实践的认知,才能意识到艺术实践的重要性,才能完成艺术审美教育的目的和要求。艺术是抽象的,具有灵魂性的,只有感情融入,亲自参与的艺术实践中去,才能达到健康、全面的审美表现,这才是艺术审美教育终级目的,所以,在高校非艺术类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过程中,艺术实践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张京峰.新美域[J].论艺术行为在师范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2013.
[2]张沛.鞍山师范学院学报[J].高校艺术审美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2007.
[3]李礼,刘晨昊.艺术时尚(下旬刊)[J].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审美差异化研究,2014.
艺术鉴赏新闻稿范文 第九篇
摘要:《圣经》的语言很美,很独特,用史诗一般的语言,配上巧妙、形象的各类比喻能给人一种真实感和威慑感,令人耳目一新;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而且还能洗涤人的心灵。这正是宗教界及世界文人都大力推崇的真正原因。笔者将《圣经》中精彩的比喻修辞艺术分类呈现给读者,以满足读者的渴求,并希望读者能透过字面解其深味,宽慰灵魂。
关键词:圣经比喻语言修辞手法耶稣
《圣经》是一部基督教的经典,是全世界销量最大的书。在__心中,《圣经》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它起初并非一本,而是由六本组成,是由许许多多不同时期、不知名的犹太人,经过漫长的1500年创作的。它历时之长、内容之谐和,令世人惊叹。其历史真实性也是经得起考证的。《圣经》有各种各样的版本,有英文版、中文版、希腊文版等等,内容相同,体例上稍有差别,本文所依据的是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发行的中文版《圣经》。
1.《圣经》语言特色
《圣经》是一本史诗,以散文体写成。语言离不开理性,思考必使用语言。《圣经》中神的创造以言说为始。“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创世纪P1)《圣经》语言很美,很独特,有人称《圣经》语言为“一种劝说艺术”,其中深刻地表达了上帝想拯救人类的真情实感。为了使这种感情更真实,文章常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达思想及情感。例:“申冤在我,我必报应”,“我使人生,我使人死;我损伤,我也医治”,“我xxx凭公义召你”,“我指着自己起誓”,“信我的人,我就不定他的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这些话语读之让人震撼,好似面对面领受教诲,有真实感、威慑力和说服性。
也有人称《圣经》是人“心灵的一面镜子”。意思是人读《圣经》时,《圣经》中的话语,好像是对自己说的,其中的事,又好像是讲自己,就仿佛是你心灵的一面镜子,让你看清自己,更了解自己。而这离不开《圣经》独特的语言和独特的修辞手法。
为了更具体、生动、形象地表达这种感情,打动人类的心灵,书中采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其中运用最多的是比喻。《圣经》可算为比喻的集大成者。书中的比喻虽通俗易懂,却不落俗套。各类比喻一应俱全,且运用得十分高妙,用史诗一般的语言,配上巧妙、形象的各类比喻语句,能给人一种真实感和威慑感,令人耳目一新,让人读后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而且还能洗涤人的心灵。这正是宗教界及世人都大力推崇的真正原因。
2.比喻的类型
中西修辞皆始于言语的表达、诠释和雄辩。修辞的目的,就是帮助读者看透各种文本的说服旨趣和意义诠释,突破其结构限制,以创造出超越文本的深层生命信念。《圣经》这部传世经典正是利用修辞,尤其是修辞中比喻这一说服性较强的手法来劝诫世人信仰上帝的。
希伯来人的民族特性和生活方式,使他们的比喻修辞极为丰富多彩,不少独特的比喻是出自希伯来人的,例:“眼中的瞳仁”“牙皮”常用于英国文学作品;而“硬着颈项”指悖逆或冥顽不化,“侧耳听”指注意聆听等,则常用于中国的文学作品。
用来打比方的喻体,在《圣经》中因为用得多了,常常被固定下来,不了解这些喻体所代的本体,会直接影响到对《圣经》的理解。例如对耶稣的比喻就至少有四种,如用“牧人”比喻耶稣,“xxx是我的牧者”;用羔羊比喻耶稣,“看哪!神的羔羊”;所以“替罪羊”一说即出自《圣经》。用葡萄树比喻耶稣;“最后的晚餐”一节中,用饼比喻耶稣的身体,用葡萄酒比喻耶稣的宝血。“耶稣拿起饼来说:‘这是我的身体……’饭后又拿起葡萄酒说:‘这是我立约的血……’”其他常用的喻体有:以羊群比拟在一个牧者看管之下的信徒群体;以基督的身体喻教会;以泉水喻上帝;以飞鸟喻撒旦,以xxx喻背叛的以色列各国等。
传统的比喻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明喻明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如、似、仿佛”等一类的喻词。《圣经》中明喻比比皆是。
例1:文士和法利赛人几乎不能忘记耶稣的话: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好像粉饰的坟墓,外面好看,里面却装满了死人的骨头和一切的污秽!
――马太福音
耶稣一针见血地指出文士和法利赛人这些所谓上层人物的虚伪本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比喻之形象、贴切,揭露之深刻,可见一斑。正是那些自以为信上帝信得好的文士和法利赛人逼迫了耶稣。形象的比喻,揭露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虚伪、丑恶本质,及其对民众信仰的迷惑。
例2:以色列倔强,犹如倔强的母牛。
以法莲好像鸽子愚蠢无知。
我要打下他们如同空中的鸟。
敌人如鹰来攻打xxx的家。
――何西阿书
将以色列比作“倔强的母牛”显然比直接说“以色列人极其倔强”要形象得多;将以法莲比作鸽子,不理解上帝的心意;将攻击高傲的敌人比作打下空中的鸟;将强势凶猛的敌人比作“鹰”来攻击xxx的民众。这些比喻形象、生动、新颖、活泼、音律整齐和谐,读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例3:人为妇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难。出来如花,又被割下,飞去如影,不能自留。
――约伯记
将人生比作花,过时而落,又如梦幻泡影,转瞬即逝。与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中对人生苦短、生命易逝的感觉有异曲同工之妙。把人生的过程说得淋漓尽致,令人感伤,远胜任何描述。使人在感叹生命短暂的同时,更加珍惜生命。
例4:我们都像不洁净的人,所有的义都像污秽的衣服;我们都像叶子渐渐枯干,我们的罪孽好像风把我们吹去。
――以赛亚书
一连串的比喻,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人的不洁与罪恶;“所有的义都像污秽的衣服”,揭示出人性复杂的一面,人所谓的“义”,在上帝看来是不完美的。这深刻地揭示出人性的残缺与不完美。人类以其残缺和不完美的生命展示了被上帝离弃的事实。张爱玲也曾表达过这种思想,“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多么苍凉的生命感,多么深刻的见解!我们的生命像绿叶,渐渐枯干、凋谢。形象的比喻震撼了人的心灵,催人警醒、催人反思。
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使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
例1:xxx是我的岩石,
xxx是我的牧者
――诗篇
将xxx比作岩石,用一种极富色彩、生动的方式,说明xxx刚强、不会动摇。将xxx比作牧者,则简洁形象地传达了xxx与他人的关系。xxx将亲自带领、引导他的民众,使他们不致走迷生命之路。比喻简洁、凝练,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圣经》修辞特色,即人们常说的“圣经般的简洁”。
例2:亚述是我怒气的棍,手中拿我恼恨的杖,我要打发他攻击亵渎的国民,吩咐他攻击我所恼怒的百姓。
――以赛亚书
上帝利用亚述这个敌对他的国家来审判他的百姓以色列,完成神在人类历史中的计划。指望悖逆的以色列人能够幡然省悟、痛改前非。这个暗喻将亚述比作“棍”,成了xxx手中的工具,使上帝的恼恨得以宣泄;而亚述却知道,它已成为神计划中的一部分。活泼的比喻将上帝与亚述、以色列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事实揭示得非常清楚、透彻。比喻形象、准确,便于理解之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例3:因万军之xxx的烈怒,地都烧遍,百姓成为火柴,无人怜爱弟兄。
――以赛亚书
因xxx的烈怒使百姓遭灾,城池倾覆,百姓被亚述杀戮;将百姓比作火柴,xxx的烈怒比作火焰,火焰燃烧火柴,百姓遭杀戮。比喻贴切、生动。
借喻借喻不出现本体,或不在本句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例1:牛在场上踹谷的时候,不可笼住它的嘴!
――申命记
本体应是“做工的应得酬劳”,不能只让他们干活而不让他们吃饱。用牛为人劳作应当让它吃饱,来比喻做工的应得报酬,比喻通俗易懂。也直白地说明为人的基本准则。
例2: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马太福音
对那些听不进上帝之道的人,不要勉强。珍贵的东西要送给懂得珍惜的人。“狗”和“猪”都是比喻那些听不进上帝之道,反而逼迫信上帝之人的坏人。他们恩将仇报,正如“猪”“狗”不通人性。
例3:他(耶稣)用比喻对他们讲许多道理,说:
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马太福音
这就是著名的“撒种的比喻”,耶稣用撒种的比喻来说明听天国之道的人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撒种的比喻可以这样理解:凡听见天国道理不明白的,那恶者就来,把所撒在他心里的除去,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撒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当下欢喜领受,只因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及至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把道挤住了,不能结实;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听道明白了,后来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艺术鉴赏新闻稿范文 第十篇
摘要:“自然始终是一切美的源泉。”而艺术的产生又源于人类与自然的交集,艺术是人脑对事物的一种浪漫主义升华,是一种哲学上的体现,它介由自身特有的表现形式展示出不同的文化背景抑或心理动态。本文意从詹姆斯..惠斯勒的散文《自然与艺术》来揭示自然,艺术,与人类抑或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赏析该散文中文译文的修辞来了解自然,艺术,艺术家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体会译文的节奏美和意境美。
关键词:《自然与艺术》;译文;赏析;关系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6-0111-01
一、引言
二、修辞的运用
(一)比喻。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最典型的莫过于文章开始的三个自然段。此三段的主体是自然与艺术家,将其分别比喻成键盘和演奏家。
译文中写到:“大自然包含所有图画的成分,就像键盘包含所有音乐的音符一样。”对比:“艺术家柔和一幅画就像音乐家创造乐曲一样。”借用比喻的手法说明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而我们也知道,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而刘士聪先生在译文中特别重视“韵味”的体现,韵味不仅表现在译文意境上情感上的味,同样语言文字的味道也很重要,修辞的变换使用,同样都会对读者的观感产生影响。
(二)排比。排比是指用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一连串词语,把相似或相关的内容表达出来,这样的修辞手法。运用排比,能加强语气。排比用于叙事,语意畅达,层次清楚;用于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于说理,条理分明,适合详尽的论述。因而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原文中分别在第七、八、九段落里出现了这样三个句子:“….But, in the long curse of the narrow leaf…he learns…”;“in the citron wing of the pale butterfly…he sees…”;“in all that is dainty and lovable, he finds…”从句式结构上看这是三个相同的句式,这是三个段落之间的排比,而刘士聪分别将“he learns”;” he sees”;” he finds” 翻译成“他认识”;“他看见”;“他明白”。这种程度上的递进关系,借由排比的手法不断地重复。重复只是为了达到一种效果:强调。强调艺术,自然,艺术家的关系,即自然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家在自然中发现美。这种句式的相同,重复运用的效果在英文散文的表达中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而刘士聪的译文在忠实原文语义的基础上进行的翻译,再现了翻译的最高境界:信,达,雅。
(三)拟人。拟人是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这样的修辞手段。拟人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表现出来。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当作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这种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效果。
正如我们在前文中提到的,英汉语言上的差异,英语是一个重视形式统一的系统,而汉语源起于象形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对应的意义,所以汉语更侧重于意义上的统一。修辞的运用在中文文章中出现的频率更高,因而国人对修辞的感悟更加深刻,英文文章则更加理性富有逻辑性,因而在遇到一篇修辞成分较高的英文原文中,要想将中文的修辞意境完美地呈现确实非常考验译者的水平。
原文中出现了多处拟人手法的运用,例如:“nature...sings her exquisite song to the artist alone...”刘士聪将自然比拟成会唱歌的人,说明出自然对于艺术家的意义,与艺术家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结语
艺术鉴赏新闻稿范文 第十一篇
摘要:艺术鉴赏指运用你的视觉、听觉、感觉等,结合相关知识与生活经历对文化知识艺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及联想判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体会到艺术的美好与艺术家的高超,获得审美享受,同样,也可以在艺术鉴赏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艺术鉴赏;教育教学
引言:
无论是欣赏美术、音乐或者雕塑作品,艺术鉴赏的能力越来越适用于我们的文化生活中,学生学习艺术鉴赏的必要性也在新课改的不断发展中得到体现。因此,本文从学习艺术鉴赏的重要性出发,浅谈如何正确启发、进行艺术鉴赏教学。
一、学习艺术鉴赏的重要性
艺术鉴赏作为人们的审美活动,往往以一个或者多个艺术形象为对象。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更关注精神需求,而艺术鉴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对事物的认知度和开拓思维,能够让人们更加合理和客观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一方面,生动的艺术作品往往会唤起欣赏者的某些形象记忆、对生活的再思考,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感;另一方面,欣赏者通过画家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表达的情感,画家的生平事迹产生联想,具体、系统地了解艺术作品,自然而然地就会更容易接受画家对生活的表现。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有着独特魅力,它的存在对生活、社会都产生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艺术能够启发人们的认知、活跃人的思维。如,我们可以从画面中一块光亮的大红色认知太阳、苹果,甚至联想到其他相似的物体;可以寥寥几笔表现人的姿态、动作;可以通过画面表达情感;可以用图像语言诉说事情。艺术还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艺术交流情感,通过绘画、音乐、诗集等艺术作品表达爱情、友情、感恩等。人们可以通过艺术提高审美能力,以此从生活中发现美、享受美。
艺术在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寻求精神需求,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艺术就自然而然地充当了生活的调和剂。在生活中,人们深切感受到了艺术教育对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新一代。艺术在提高全民素养、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与意义。生活中到处存在着艺术与艺术品,只要人类生存活动就会有艺术的存在。每个人都是个艺术家,我们的整个人生其实就是一件价值非凡的艺术品。生活中的艺术是不可替代的,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它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更高于人们的生活。
艺术鉴赏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一种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美育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
二、如何更好的进行艺术鉴赏
鉴赏艺术作品,显然离不开注意的心理功能。艺术鉴赏的最初阶段。就需要鉴赏主体的整个心理机制进入一种特殊的审美注意或审美期待状态,从日常生活的意识状态进入到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状态之中,使主体从实用功利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
在艺术鉴赏中,注意这个心理功能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这就是把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要素指向并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艺术作品,并且保持相当一段时间的注意稳定性。
艺术鉴赏心理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它包含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
艺术鉴赏活动的真正开始是感知艺术作品。艺术作品首先是以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艺术之所以区分为视觉艺术(如绘画)、听觉艺术(如音乐)和视听艺术(如电影),正是由于这些艺术门类采用了不同的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因而作用于人们不同的感觉器官。
審美感知在表面上是迅速地和直觉地完成的,但它却是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在感知的后面潜藏着鉴赏主体的全部生活经验,还有着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
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和控制联想等。
联想在审美心理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联想,不仅使得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能使感知的形象内容更加丰富深刻,从而使艺术鉴赏活动不只是停留在对艺术作品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而且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感性形式中蕴含的更为内在的意义。音乐欣赏中,联想这一心理活动大量存在。
艺术鉴赏中的联想必须以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作为依据,不能离开作品的内容和情绪。这种联想应当是在作品的启发下。针对艺术形象而进行。
艺术创作不能离开想象,艺术鉴赏离开了想象,也同样无法进行。想象可以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两种类型。艺术鉴赏活动以再造想象为主,同时也包含有一定的创造想象。艺术鉴赏活动中的想象与艺术创作活动中的想象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想象。二者都是飞跃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变化无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前者又必须在后者的基础上进行。鉴赏主体的想象必须以艺术作品为依据,只能在作品规定的范围和情境中驰骋想象,艺术作品对鉴赏活动的想象起着规定、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艺术鉴赏中,情感作为一种审美心理因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强烈的情感体验,正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与道德意识活动的人为显著的特点。
艺术鉴赏活动中,情感总是以注意和感知作为基础。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总是针对特定的对象而产生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情感,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触景生情,在艺术鉴赏中也有这种情形。
艺术鉴赏中由艺术对象所激发的主体的情感性,既表现为情感性的感动,产生强烈的喜怒哀乐,又表现为心灵性的领悟,能决定情感的去从是非,并且往往是在感动中有所领悟,在领悟中又倍加感动。审美鉴赏中的情感性既不只是感性认识的产物,也不只是理性认识的反应,而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合为一的结果。
艺术鉴赏中的情感又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一方面,联想和想象常常受到鉴赏主体情感的影响;另一方面,这种联想和想象又会进-步强化和深化情感。因此,鉴赏中的联想与想象总是以情感作为中介的。
艺术鉴赏心理中的理解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中,构成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因此,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不同于通常的逻辑思维,而是往往表现为-种似乎是不经思索直接达到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
艺术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至少有以下三层含义:首先,对于艺术作品内容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其次,对于艺术作品形式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最后,对于每一部艺术作品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更不能脱离理解因素。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艺术鉴赏可以提高生活的情趣、加深对艺术的理解,通过鉴赏,我们可以更加进一步的了解艺术,让艺术走近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懂得鉴赏作品,提高自身的审美、更好的甄别生活中的美与丑,让我们更好的生活在这处处充满艺术的社会之中。
参考文献:
[1]曾奕禅.艺术鉴赏与艺术创作关系论[J].江西社会科学,1991,(02)
[2]顾建华.简论艺术鉴赏的心理流程[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xxx,(02)
[3]邓也穆.艺术和它的周边世界(下篇)[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