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正确的汉字书写能力;
4. 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
5. 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识字教学:教授基本字形和字音,培养学生的汉字识读能力;
2. 语音教学:讲解语音规则,提高学生的语音准确性;
3. 语文表达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4. 阅读教学:教授不同类型的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语文思维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2. 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4. 个别差异化教学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四、教学步骤
1. 识字教学:通过字卡、拼音卡等教具,教授基本字形和字音;
2. 语音教学:通过语音练习、模仿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音准确性;
3. 语文表达教学:通过朗读、口头表达、写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阅读教学:通过课文朗读、理解题目、回答问题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语文思维教学:通过思维导图、故事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
1. 定期进行语文考试,评估学生的识字、语音、语文表达、阅读和思维能力;
2. 每节课结束时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醒家长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正确的拼音和词语辨析能力;
3. 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
4. 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5. 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拼音教学:教授基本拼音及其发音规则,培养学生的拼音能力;
2. 词语教学:教授常用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培养学生的词语辨析能力;
3. 语文表达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4. 阅读教学:教授不同类型的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5. 语文思维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2. 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 互动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交流能力;
4. 创意教学法:通过故事创作、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教学步骤
1. 拼音教学:通过拼音卡、拼音表等教具,教授基本拼音及其发音规则;
2. 词语教学:通过词语卡、词语辨析题等活动,教授常用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3. 语文表达教学:通过朗读、口头表达、写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阅读教学:通过课文朗读、理解题目、回答问题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5. 语文思维教学:通过思维导图、故事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和创造能力。
五、教学评价
1. 定期进行语文考试,评估学生的拼音、词语辨析、语文表达、阅读和思维能力;
2. 每节课结束时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醒家长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三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万物复苏的春天,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年,中国人才网特意为大家整理了2017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1
一、班级学情:
一)基础知识:
本班共有学生34人,其中1人跟读。因为是一年级的新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年龄较小,活泼好动,自律性差,注意力难以集中,行为习惯尚在养成阶段。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常规都不了解,心中集体主义观念还未形成,根本不明白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只是出自一时的爱好,课堂上专心听讲难以坚持。本班多数学生通过学前教育,已经了解了一些课堂纪律规则,语言表达也比较清楚。而且也接受了拼音教学,能读一些浅显的注音读物,会背儿歌、讲故事,并能在较短的时间里适应了学校生活(如:遵守纪律,爱学习,有基本的良好学习习惯)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因小年龄或家庭环境的因素而缺乏自控能力,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还有个别学生没有学过拼音,因此,班内差异较大。但天性使然,学生的好奇心很重,可塑性很强,内心很渴望教师真诚的赞扬,这一切都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提醒、纠正、督促,使其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受益终身。
二)阅读方面:
学生的阅读习惯较差,大都不爱看书。家长对于阅读也并不重视,有的学生甚至连一本课外书都没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将是本学期的重点。
三)作文: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般,看图说话的能力较弱,长的句子
就表达不清楚,也没能运用优美词语。有的学生连一句完整的话也说不上,需要在本学期加强说话练习,并增强写话的兴趣。二、本学期重点教学目标:
一)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二)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说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四十分钟课堂教学,采取多种手段,以激发学生产生对语文的兴趣,从而促使他们乐学爱学,认真学好语文。
2、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优补差工作,尤其关注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使人人感到学习的乐趣。
3、加强家校联系,做到家校同步,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得到和谐发展。
4、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让好的学生带动中差生,以取得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使班级整体成绩得到提高。
5、利用晨会、班队以及课外阅读课,开展读书、讲故事、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自发、自觉地学习,促使学生积累词汇,扩展视野,丰富语言。
6、加强识字教育,创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并注意运用,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7、以班集体的规范教育入手,狠抓班风、学风建设,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由心底发出一种学习语文的愿望,变“要你学”,为“我要学”。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2
一、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六个部分。入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接下来是汉语拼音,学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一),10篇课文,识字(二),又10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4课,每课认字12~14个。20篇课文分做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每个单元之后设语文园地,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教材的编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教材内容具有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广泛适用性等特点。
二、本学期教学目标
1。汉语拼音。 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2。识字与写字。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100个会写。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阅读。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口语交际。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 本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 汉语拼音是学生学习汉语的工具,因此汉语拼音的教学是重点。
2、 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会写100个汉字。
3、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二)、难点:
1、汉语拼音比较抽象又容易混淆,因此学生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因此,拼音教学是难点。
2、识字量的增加,是学生“回生率”很高,因此400个汉字教学是难点,如何巩固汉字更是一个难点。
3、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是个难点。
四、教学措施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结合实际,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实践中养成“姿势不对不读书,姿势不对不动笔“的良好的读写习惯,并进行反复的严格的训练。
2、教学汉语拼音时,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掌握它们的音与形,可采用“情境图”与“语境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音节时,还可采用卡片认读,进而达到练读拼音词、句的目的和训练学生见形知音的能力。
3、课文教学以朗读和背诵为重点。多读精讲,知道学生把课文正确、读连贯。识字教学在语言环境中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联系生活实际识字。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和实物,把识字和认识事物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