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精简3篇)

时间:2013-02-03 09:49:3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 篇一

标题:探索水的物态变化

引言:

在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程中,学生将开始学习关于水的知识。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水的物态变化,即液体、固体和气体的转换。通过实践探索和观察,学生将能够加深对水的理解,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一、课程目标:

1. 认识水的物态变化,理解液体、固体和气体的转换过程;

2. 学会使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水》教材;

2. 水的三种状态的示意图;

3. 水、冰块和蒸汽的实物样本;

4. 适量的水和冰块;

5. 玻璃容器、烧杯、锅和热板;

6. 温度计;

7. 针管和塑料袋。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 引发学生对水的物态变化的兴趣,通过提问和展示实物样本,让学生思考水的不同形态。

- 引导学生回忆水的常见形态,如液体、固体和气体。

2. 探究(15分钟):

- 将水、冰块和蒸汽的实物样本分发给学生,鼓励他们自己观察和感受。

- 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索,记录每种状态的特征和变化过程。

- 学生可以用温度计测量水、冰块和蒸汽的温度,了解它们的变化过程和转化温度。

3. 实验(20分钟):

-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准备一个玻璃容器、烧杯、锅和热板。

- 学生用热板加热一定量的水,观察水的变化过程。

- 学生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 学生观察水的变化过程,记录水从液体到气体的转化温度。

4. 讨论和总结(15分钟):

- 学生回到教室,展示实验结果和记录表。

-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变化过程。

- 引导学生总结水的物态变化规律。

5. 拓展活动(10分钟):

- 学生用针管和塑料袋进行进一步的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和同学分享观察和发现。

6. 结束(5分钟):

-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水的物态变化。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 篇二

标题:水的循环与环保意识培养

引言:

在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程中,学生将开始学习关于水的知识。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并培养环保意识。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和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

一、课程目标:

1. 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下水。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3. 学会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二、教学准备:

1. 《水》教材;

2. 水的循环示意图;

3. 水的循环过程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 小组讨论问题的工作纸;

5. 水的循环实践活动的材料:玻璃容器、水、塑料薄膜和太阳灯。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 展示水的循环示意图,引发学生对水的循环过程的思考。

- 引导学生讨论水的循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和现象。

2. 知识讲解(10分钟):

- 使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下水。

- 引导学生理解每个过程的含义和发生的条件。

3. 小组讨论(15分钟):

-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从以下问题中选择一个进行讨论:如何保护水资源?如何节约用水?

- 学生用工作纸记录小组讨论的结论和建议。

4. 实践活动(20分钟):

- 学生进行水的循环实践活动,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玻璃容器、水、塑料薄膜和太阳灯。

- 学生将水倒入玻璃容器中,用塑料薄膜覆盖,放置在太阳灯下。

- 学生观察和记录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模拟水的循环过程。

5. 结果分享(15分钟):

- 学生回到教室,小组依次分享讨论的结果和实践活动的观察和发现。

- 教师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6. 总结(5分钟):

-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护水资源,培养环保意识。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 篇三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

  《水》是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课,主要有三个活动环节的内容,一是通过学生间交流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结合观察视频,能用网状图加以描述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用途、与生物的关系、基本特点等;二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辨别水和其他物质;三是给物质分类,让学生掌握物质分为固态、液态、气态。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学生分析】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三年级的孩子们对水是非常熟悉的,但熟悉程度是停留在感性 认识层面的,本课的教学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形成关于水的科学概念。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全面观察,结合实验探究活动,形成水的科学概念。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运用看、摸、摇、听、闻等多种方法,动用多种感官参与,对水形成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引领学生通过“水在哪个袋中”、“给袋中的物体分类”这两个环节的实验探究,形成对水特性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1、给每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1块小石头、1块小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1张。

  2、给每个小组准备:1瓶醋、1瓶牛奶、网状图记录纸1张。

  【教学过程】

  一、课前观察:

  上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倒一杯自来水,观察可以发现些什么,同时比一比谁观察最认真,谁收获最多。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养成细致观察习惯。

  二、检查观察情况,导入新课:

  上课了,师生问好后检查课前观察一杯水的情况。

  老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对一杯水进行了认真观察,现在请几名同学汇报观察收获。

  【设计意图】趁热打铁,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为本课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给力。

  三、新课学习: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请同学们用简洁、准确的语句或词语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知识记录下来。

  2、视屏观看(课本配套视频)四人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我们知道的水

  3、合作填写教材P.66.关于水的网状图。

  4、小组汇报展示, 教师适时小结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用途、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设计意图】该环节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是让学生对“水”已有认知的回顾、总结,也是对“水”进行描述的语言提炼;第二步视屏观看,小组成员交流,为学生相互进一步认知“水”提供了条件;第三步填写网状图,是对第二步的进一步梳理和概括;第四步师生互动,让学生对水的存在形态、用途、与生物的关系、基本特点等有了更加详尽的了解。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并提问: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我们怎样将袋中的水和其他物体一一分辨出来?

  2、学生分组实际操作,教师温馨提示: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感知,才会更加全面。

  3、小组汇报交流:哪些物体我们可以比较容易辨别出来?辨别的依据是什么?哪些比较难辨别?难辨别的原因是什么?

  4、指导学生把那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是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为什么?

  5、学生分小组实际操作。

  6、小组汇报,教师适时评价后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引领学生学会运用看、摸、摇、听、闻等多感官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三)、给袋中的物体分类

  1、引导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我们将袋中的物体都一一分辨出来后,将他们分类,如何分类呢?分类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2、汇报交流(注重分类理由)。

  3、教师评价后归纳总结:给物体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把物体分成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

  【设计意图】让学生准确把握物质的分类方法,理解把物体分成固体、液体和气体只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标准不同,给物体分类的方法也不同。

  四、课外延伸:

  在生活中找找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哪些是气体?

  [设计意图] :科学探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对固体、液体、气体的理解更加深入,记忆更加深刻。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