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彩4篇)

时间:2012-03-06 05:38:5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篇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乘法分配律是一个常见但却容易被忽略的概念。乘法分配律指的是对于任意的三个数a、b和c,乘法可以进行分配操作,即a * (b + c) = a * b + a * c。这个概念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中却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较为抽象和难以理解。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相对较弱,他们更习惯于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物来理解和掌握概念。然而,在教学中,乘法分配律往往以抽象的方式呈现,缺乏具体的例子和实际的应用场景,导致学生难以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其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往往注重于机械的运算和记忆,而忽视了对于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在教学中,往往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乘法分配律的公式,并要求他们进行类似的运算练习,而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思考为什么乘法可以进行分配操作,以及分配操作的原理和应用。这种机械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厌恶和不感兴趣的情绪,影响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另外,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往往缺乏足够的练习和巩固。乘法分配律是一个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巩固才能够真正掌握的概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时间的限制和其他教学内容的压力,往往只是简单地进行一两次的练习就转移到下一个内容,导致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改进的措施来提高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效果。首先,可以通过引入具体的例子和实际的应用场景,帮助学生将乘法分配律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理解。其次,可以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乘法分配律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最后,要加强对乘法分配律的练习和巩固,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和不同难度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乘法分配律是一个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概念。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加强练习和巩固,可以提高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篇二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往往过于抽象和理论化。在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过于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容易使学生感到困惑和无法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将乘法分配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的应用场景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其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往往缺乏足够的启发和引导。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乘法分配律的公式和规则,并要求他们进行类似的运算练习。这种机械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缺乏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只是停留在记忆和应用的层面上。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乘法分配律的原理和应用,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另外,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往往缺乏足够的练习和巩固。乘法分配律是一个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巩固才能够真正掌握的概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时间的限制和其他教学内容的压力,往往只是简单地进行一两次的练习就转移到下一个内容,导致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足。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乘法分配律的练习和巩固,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和不同难度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启发和引导,以及加强练习和巩固,可以提高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和发展。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篇三

  乘法分配律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这节课采用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情境展开。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将重视结论的记忆变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的体验和感悟,将模仿式的学习变为探究式的学习。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过程。这样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更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身边引入熟悉的生活问题,激趣探究

  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大量生动、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时,我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我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为学生提供了自己独立探究的机会

  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教学的活动。传统的教学活动往往只重视结论的记忆,而这节课我把学生的活动定位在感悟和体验上,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尤其是在学生初步感悟到两种算法相等关系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的情景。我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感知,我马上要求学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使学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比较“模糊”的认识。

  三、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了条件

  模仿学习,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容易遗忘,而且不能灵活应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能是一句空话。在这节课上,我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立刻提出“观察这一组等式,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我想: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篇四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节教学内容,一直以来的教学中,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都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很难学好。

  我认为其中的不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其一,例题仅仅是分配律的一点知识,在课下的练习题中还存在不少乘法分配律类型的.题(不过,这好像也是新课改后教材的表现)。如果让学生仅仅学会例题,可以说,你也只是学到了乘法分配律的皮毛;其二,乘法分配律只是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的应用,所有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的试题,用一般的方法完全都可以计算出来,也就是说,如果不用乘法分配律,学生完全可以计算出结果来,只不过不能符合简便计算的要求罢了,问题是学生已学过一般的方法,学生在计算时想的最多的还是一般的计算方法;其三,本节课的教学灵活性比较大,并没有死板板的模式可以来死记硬背,就是学生记住了定律,在运用时,运用错了,也是很大的麻烦,从题目的分析到应用定律都需要学生的认真分析及灵活运用。

  针对以上自己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从以下两个方面时行教学:

  第一,以书本为依托,学好基础知识。

  有一句话叫做“万变不离其宗”。虽然课下还有多种类型题,但它们都与书上的例题有着亲密的联系,所以教学还是要以书本为依托。在教学中,我引导生通过观察两个不同的算式,得出乘法分配律的用字母表示数:a×b+a×c=a×(b+c),在引导学生经过练习之后,我还强调学生,要做到:a×(b+c)=a×b+a×c。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能走出去,还要走回来。再次经过练习,在学生掌握差不多时,简单变换一下样式:(a+b)×c=a×c+b×c,走回来:a×c+b×c=(a+b)×c。如此以来,学生算是对乘法分配律有了个初步的认识,知道是怎么回事,具体的运用还差很远,因为还有很多的类型学生并不知道。于是我就在第二节课进行了第二个方面的教学。

  第二,以练习为载体,系统巩固知识。

  针对乘法分配律还有多种类型,例题中也没讲到的情况,我上网查资料,加上并时的一些认识,把乘法分配律分为五类,并对每类进行简单的分析提示,附以相应的练习题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练习。

  类型一:(a+b)×c a×(b-c)

  例:A (40+8)×25 B 15×(40-8)

  类型二:a×b+a×c a×b-a×c

  例:A 36×34+36×66 B 325×113-325×13

  类型三:100+1或80+1

  例:A 78×102 B 125×81

  类型四:100-1或40-1

  例:A 45×98 B 25×39

  类型五:+1或-1

  例:A 83+83×99 B 91×31-91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彩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