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知识点要点总结

时间:2019-01-01 08:50:3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会计学知识点要点总结

  一、会计学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接受会计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内并了解国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及国际会计惯例;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7)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会计学知识点要点总结

  会计学是社会学科的组成部分,是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会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资金的运动。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会计学知识点要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会计学知识点要点总结1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按报告对象不同,分为财(国家)务会计(侧重于外部、过去信息)与管理会计(侧重于内部、未来信息)。

  3、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基础)和监督(质保)会计还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的职能。

  4、会计的对象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5、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空间范围,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持续经营(核算基础)、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必要手段)。

  6、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

  7、会计等式是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资产=权益(金额不变:资产一增一减、权益一增一减金额变华:资产权益同增、资产权益同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第一等式也是基本等式,静态要素,反映财务状况,编制资产负债表依据)。

  收入—费用=利润(第二等式,动态要素,反映经营成果,编制利润债表(损益表)依据)。

  取得收入表现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发生费用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8、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款项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备用金等;有价证券是指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

  9、收入是指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支出是指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和损失,费用是指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收入、支出、费用、成本是判断经营成果及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

  10、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和交纳、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

  11、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会计学知识点要点总结2

  一、财务报告目标

  1、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2、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二、会计基本假设及会计基础 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个假设。

  (一)会计主体

  1、一般来说,只要是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都可成为会计主体。

  ① 经济上独立核算是成为会计主体的充分必要条件,因为只有经济上独立核算才有必要设置会计来反映其资金运动,其才能相应地成为会计主体;

  ② 常见的会计主体包括:企业、企业集团(即由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联合体)、事业单位、甚至独立核算的车间等。

  2、会计主体与法人的区别

  (1)法人是一种享有民事主体资格的组织,法律赋予它等同于自然人一样的人格,以便于其独立地行使权力并承担自身的义务;

  (2)成为一个法人首先在经济上是独立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法人肯定是会计主体,但仅仅独立核算是无法足以支撑其成为法人资格的,所以,法人一定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

  比如:企业集团、企业独立核算的车间均是会计主体而非法人。

  (二)持续经营

  1、持续经营假设的内涵

  假设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破产被清算。即假设企业的经营活动处于一个正常运行状态。

  2、例外情况

  当有确凿证据(通常是破产公告的发布)证明企业已经不能再持续经营下去的,该假设会自动失效,此时企业将由清算小组接管,会计核算方法随即改为破产清算会计。

  (三)会计分期

  1、会计分期假设内涵

  会计分期是将企业持续不断的资金运动人为地分割为若干期间,以分期提供会计信息。

  2、具体划分方法

  会计期间通常有四种口径:即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按年度口径所编报表为年报,其他期间所对应的报表为中期报告。

  (四)货币计量

  1、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2、我国规定,企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外商投资企业可以选用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进行核算,但应提供以人民币反映的报表,境外企业向国内报送报表时应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比较,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权责发生制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相关性应以可靠性为基础,即会计信息应在可靠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相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以便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

  1、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此可比性要求企业达到如下标准:

  (1)同一企业不同会计期间的可比,即纵向可比。

  (2)同一会计期内,不同企业之间的可比,即横向可比。

  2、实务应用

  (1)因处置股份致使投资方的影响力由控制转为重大影响时,剩余股份原成本法核算口径追溯调整至权益法标准;

  (2)因会计政策变更而进行的追溯调整法;

  (3)将子公司会计政策、会计期间调到母公司标准的合并报表准备工作。

  会计学知识点要点总结3

  1、会计概述

  概念: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基本职能:会计核算、会计监督。

  会计目标:取决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会计的对象(名词、选择):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资金运动:资金的投入、资金的周转与调度、资金的退出。

  资金投入: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

  资金投入包括: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债权人投入的资金。

  资金的循环与周转:起点、终点均为资金(货币)。

  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包括: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

  2、会计基本假设、记账基础

  (1)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会计主体: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鉴定的“空间范围“。

  和法律主体(法人)并非相同的概念!法人可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

  持续经营的概念: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会按照当前的规模、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破产,也不大规模的消减业务。

  会计分期:将一个会计主体的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的划分成若干相等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编制财务报告。

  会计期间:年度、半年度、季度、月度、按公历起止日期确定(1.1—12.31)。

  (2)会计记账基础:

  权责发生制:是以收入、费用是否发生,而不是一款项是否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确定收入和 费用的一种记账基础。

  凡是当期已实现的收入,已经发生或应当承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费用;凡不属于当期的收入、费用,即使在当期收付,也不作为当期的收入费用。

  收付实现制:凡在本期收到的收入、支付的费用,无论是否属于本期,均作为本期处理

  3、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可靠性:以“实际发生的交易“做基础。

  可比性:两个科比;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事项;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相似的交易事项。

  实质重于形式: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

  在会计核算上,将融资租入的资产视为“自有资产”进行核算。

  谨慎性:不得多计资产、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及时性:不得提前、不得延后。

  4、会计要素、会计等式

  要素:根据交易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具体化。

  包括: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财务状况,构成资产负债表要素);2、收入、费用、利润(反映经营成果,构成利润表)。

  资产概念: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大部分资产拥有所有权,例如土地则没有。

  基本特征:

  1、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2、企业拥有、控制的;

  3、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负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

  内容: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资金、未分配利润;

  收入、费用: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生产成本:直接材料费、直接工人费、制造费用;

  费用:

  期间利润: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利润:1、收入——费用后的净额;2、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损失(非日常活动的业绩)。

  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最基础的是“复式记账法、试算平衡、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

  利润=收入-费用。

  会计学知识点要点总结4

  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可靠性: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的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3.可理解性: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具体包括下列要求: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即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同企业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基础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5.实质重于形式: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如果企业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么就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无法如实反映经济现实和实际情况。

  6.重要性: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7.谨慎性: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8.及时性: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二、会计要素

  1.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的特征包括:

  (1)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资产作为一项资源,应当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具体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

  (2)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资产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

  (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2.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负债的特征包括:

  (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2)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3.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又称净资产。

  所有者权益包括的主要内容:

  (1)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

  (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其他综合收益)

  (3)留存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4.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的特征:

  (1)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2)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该流入不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3)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收入的确认至少应当符合的条件:

  (1)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入企业;

  (2)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3)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5.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的特征:

  (1)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2)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该流出不包括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

  (3)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费用的确认至少应当符合的条件:

  (1)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

  (2)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

  (3)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6.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利润包括内容:

  (1)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营业利润);

  (2)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利得包括两种:一是形成当期损益的利得,比如处置固定资产的净收益;二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比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增值。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损失包括两种:一是形成当期损益的损失,比如处置固定资产的净损失;二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损失,比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贬值。

  三、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及应用

  1.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1)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①历史成本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②重置成本

  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③可变现净值

  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④现值

  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⑤公允价值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2.计量属性的应用

  (1)历史成本: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购买存货、承担债务等的计量。

  (2)重置成本:盘盈存货、盘盈股东能够资产的入账成本均采用重置成本计量。

  (3)可变现净值:存货的期末计量基础——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4)现值:应用比较广泛,包括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的计算、分期收款方式销售商品时收入的确认、可收回金额确定的计量原则之一、弃置费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计量、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计量原则之一。

  (5)公允价值: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期末计量、交易性金融负债的期末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期末计量原则之一等。

  会计学知识点要点总结5

  第一章总论

  1、会计发展阶段

  【古代会计】生产职能的附属部分,为剩余产品分配服务。

  【近代会计】15世纪开始至20世纪40年代末,复式记账法。

  【现代会计】20世纪50年代管理会计迅速发展,随着内外部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要求的不同而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相互独立的分支,作为现代会计的开端。

  2、会计含义

  本质上是解决会计是什么的问题,即对会计本质的理解。代表性论点:会计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行政、事业等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连续、系统地核算与控制,向有关各方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并据以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前景进行事前预测和参与经营决策,促使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3、会计与环境关系

  经济(决定性影响)、政治、法律、科技、文化教育环境。

  4、会计分类

  按所服务对象的侧重不同,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者最根本区别再无对外还是对内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现代会计核心是企业会计

  5、会计职能

  【职能】是指某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传统的会计职能是反映和控制,这是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基本职能

  【会计反映职能】又称核算职能(首要和最基本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特点:①主要利用货币计量;②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会计控制职能】是指会计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控制和调节,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特点:①主要利用各种价值指标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②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控制。

  反映是控制的基础,控制又是反映的保障。

  【会计的作用】履行会计职能对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6、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企业会计对象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资金运动(资金投入、运用和退出三个基本环节)。

  【会计要素】是指对会计对象按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

  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侧重与反映企业在一定日期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侧重于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成果。

  【资产】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应当将其作为企业资产予以核算。待处理财产损失,不符合资产定义,不确认为资产。)按变现能力的强弱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负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企业将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按偿还期限的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所有者权益】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净资产)。来源:①所有者投入的资本;②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③留存收益。

  【收入】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产品制造成本,期间费用)

  【利润】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7、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主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结果。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其决策的信息。

  第二章

  1、四假设

  【会计主体】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持续经营】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是对会计核算时间范围的设定。

  【会计分期】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区间(以持续经营假设为前提)。

  【货币计量】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反映其生产经营活动。

  四项基本假设,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

  2、二基础

  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权责发生制】(应收应付制或应计制)企业以收入实现和费用发生的时间为依据确认某一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收付实现制】(现金制)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为依据确认某一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等。

  3、七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基本规范,也是财务报告所提供会计信息对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可靠性、相关性(有用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4、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确定某一项目、交易或事项,是否、何时以及列作哪项会计要素加以记录并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确认条件:①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5、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入财务报表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通常被视作会计系统的核心。会计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

  【历史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过去的价值,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6、会计记录

  【会计等式】是指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经济业务】(会计事项)引起会计要素发生增减变动需要会计予以记录的事项。

  7、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遵循统一性和灵活性结合原则

  分类:按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按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详细程度分类(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8、账户

  【账户】根据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开设的,用于分类、系统、连续地记录经纪业务地载体。

  账户与会计科目地关系:①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②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③会计科目只是个名称;④账户除了名称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

  账户结构:指组成账户的各个部分及其结合方式。左右两方名称以及登记增加和减少额的方向,取决于记账方法和账户所记录的经纪业务内容。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9、记账方法

  【记账方法】将发生的经纪业务记入账户的方法。分为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①能够了解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②有效地防止记账中的差错,且出现差错后也比较容易核对查找。

  【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记录经纪业务的一种复式记账法。借方和贷方哪方记增加额,哪方记减少额,取决于账户的经济性质。

  【借贷记账规则】指运用借贷记账法在账户中记录经济业务所引起的会计要素增减变动的规律。既是记账的依据,也是核对账目的依据。

  【会计分录】对发生的经济业务列示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简称分录。三要素:借贷符号、账户名称、记录的金额。分类: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一借多贷,一贷多借,多借多贷)

  【试算平衡】根据会计等式和记账规则,检查一定时期内所有账户记录正确与否的一种验证方法,包括发生额试算平衡和余额试算平衡。

  10、货币资金

  【货币资金】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均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处于货币形态的资金,统称为货币资金

  11、凭证

  【会计凭证】简称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按填制程序和用途的不同,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大类。

  【原始凭证】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和证明经纪业务发生或完成的情况,并作为明确经济责任和记账原始依据的一种会计凭证。经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是填制记账凭证的直接依据。

  【记账凭证】由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加以归类,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后所填制的作为登记账簿直接依据的会计凭证。记账凭证是会计分录的载体。收款凭证: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收入业务;付款凭证:现金和银行存款付出业务。涉及相互划转的业务一般只填制付款凭证。转账凭证:不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收付业务。

  12、账簿

  【账簿】由相互联结的具有专门格式的账页组成,依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全面、连续、系统地登记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

  13、总分类帐与明细分类账

  内在联系:①所记录的经纪业务内容相同;②登记账簿的依据相同。

  区别:①所反映的经济内容详细程度不同;②作用不同。

  第三章

  1、会计事项

  【会计事项】导致企业的会计要素发生增减变动的业务事件。

  期末账项调整目的是使会计信息恰当地反映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和一定日期的财务状况。

  2、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为了完成会计目标而构建的,由会计人员、会计软件、信息工具和运行规则组成的人机交互系统。其中的会计软件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部件。

  【结构化决策】流程固定、经常发生的、所需信息比较单一和重复的、能够事先制定的决策过程

  第四章

  1、筹资

  【筹资】企业通过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利用商业信用等方式获取所需要资金的行为。原则:规模适当、筹措及时、来源合理、方式经济和结构优化。

  2、权益筹资和负债筹资的区别

  ①承担责任的对象不同;②偿还期限长短不同;③资金成本高低不同;④筹资风险大小不同;⑤对控制权的保障强弱不同。

  企业采用权益筹资方式筹集的自己成为投入资本。

  3、投入资本

  【投入资本】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股本)以及企业在接受投资人投资过程中形成的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

  4、资本溢价产生主要原因

  ①资金具有时间价值;②企业初创时与创立后资金风险和利润率不同;③留存收益。

  5、借款

  【借款费用】企业因借入资金所付出的代价,包括借款利息、折价或者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

  【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从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时点到停止资本化时点的期间,但借款费用暂停资本化的期间不包括在内。只有发生在资本化期间内的价款费用,才允许资本化。

  开始时点:①资产支出已经发生;②借款费用已经发生;③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

  暂停:非正常中断且中断时间连续超过3个月。

  停止: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

  6、债券溢价

  债券溢价是企业因以后各期多付利息而事先得到的补偿,债券折价则是企业因以后各期少付利息而预先给投资者的补偿,两者实质上都是对债券票面利息的调整。

  第五章

  1、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一定对象归集和分配各项费用支出,以确定各对象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会计核算方法。

  2、存货

  【存货】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内容: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周转材料。确认: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相关税费(增值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企业购进货物无论是否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支付的增值税均不得计入进项税额用于抵扣销项税,而应计入购进货物的成本。

  不计入存货成本:①超定额损耗;②经营管理中发生的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应计入营业外支出;③存货入库后发生的仓储费用,在发生时计入管理费用,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须的仓储费用应计入存货成本。

  【永续盘存制】平时逐笔登记存货明细账中收入、发出和结存的数量,并随时结出账面结存数的一种盘存制度。①随时反映存货增减变动与结存情况,有利于加强对存货的核算与管理;②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货短缺、毁损等现象,有利于保护存货的安全与完整。

  【实地盘存制】存货的明细账平时只登记存货的增加数,不登记减少数。①账面上看不出存货的领用和结存情况;②采用“以存记耗(销)”会将可能存在的损耗、差错、被盗窃等非正常的减少,全部隐没在本期存货的耗用或者销售成本中,不利于加强对存货的管理。

  3、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特征:①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②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企业外购固定资产成本:①购买价款;②相关税费;③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4、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第六章

  1、生产活动发生的经济业务

  及其会计核算内容

  生产活动发生的经济业务及其会计核算内容主要表现为生产费用的发生、归集、分配和产品成本的计算。

  2、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

  固定资产取得成本(即原始价值)、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主要因素。

  年限平均法:P219工作量法

  3、无形资产摊销

  【无形资产摊销】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在其估计使用寿命内采用系统合理的摊销方法对应摊销金额进行摊销。无形资产残值一般为零。

  4、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而发生的应该计入产品成本,但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各项生产费用。①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各种费用;②直接用于产品生产但管理上不要求或核算上不便于单独核算,因而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各项费用;③基本生产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而发生的费用。

  5、约当产量法

  完工产品【约当产量法】根据期末在产品的投料和加工程度,将在产品按一定标准折合成相当于完工产品的数量。P228

  如果原材料是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在产品则不需要折合成约当产量。

  6、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和组织企业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

  第七章

  1、营业收入

  【营业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营业成本】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

  2、收入

  【收入】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确认:①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实质而不是形式);②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的控制;③收入的今个能够可靠地计量;④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⑤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3、销售商品形成应收账款地核算,其入账价值包括: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地价款、增值税以及代垫的运杂费等。

  4、商业汇票结算

  商业汇票结算(应收票据)

  5、折扣

  商业折扣按照扣除商业折扣后的金额确定收入金额。

  现金折扣按照扣除现金折扣前的金额确认收入金额(总价法),对实际收款时所发生的现金折扣作为企业的理财费用,计入当期的财务费用。

  6、销售费用

  【销售费用】企业在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

  第九章

  1、利润

  【利润】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反映,也是会计应当提供的一个重要指标

  营业利润(影响利润的因素):利润总额、净利润

  2、净值

  当企业资产的估计可收回金额或可变现净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即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并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或可变现净值

  3、坏账

  【坏账】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5%以内)应收款项。由于发生坏账而产生的损失,称为坏账损失。“坏账准备”账户属于“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账户的备抵(抵减)调整账户。

  4、固定资产处置

  固定资产处置,包括固定资产的出售、转让、报废和毁损等。

  5、营业外支出

  由于无法查明原因的库存现金短缺以及存货盘盈和盘亏的一般经营净损失计入管理费用;固定资产的盘盈作为前期差错处理,无法查明原因的库存现金溢余计入营业外收入,盘亏固定资产的净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各项财产物资的毁损净损失亦计入营业外支出中。

  6、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差额。

  【递延所得税】由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了在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的期间内,应纳税所得额增加或减少并导致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形成企业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负债产生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所得税费用”账户核算企业按规定从本期损益中扣除的所得税。

  7、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由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组成

  8、期末结转损益

  【表结法】企业在年终以外的各个会计期间,对本期利润和本年累计利润均通过“利润表”予以反映的方法。到年终决算时,将所有损益类账户余额结转至“本年利润”账户。

  【账结法】企业在每月末均将各个损益类账户余额结转至“本年利润”账户,通过“本年利润”账户反映本期利润和本年累计利润的方法。

  转账后,“本年利润”账户如为贷方余额,反映本年度自年初开始累计实现的净利润;如为借方余额,反映本年度自年初开始累计发生的净亏损。年度终了,应将“本年利润”账户的累计余额,转入“利润分配”账户,如为净利润,借记“本年利润”账户,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如为净亏损,做相反的会计分录。结转后,本账户应余额。

  9、财务成果分配

  【财务成果分配】企业将本年实现的净利润和以前年度积累的未分配利润,按国家的有关规定、企业章程或企业投资人的决议,对各方利益人进行分配的过程。①提取法定盈余公积;②分配优先股股利;③提取任意盈余公积;④向股东分配利润;⑤确定未分配利润。

  10、法定盈余公积

  【法定盈余公积】按照企业净利润和法定比例计提的盈余公积。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也可用于企业弥补亏损或转增资本。

  11、利润分配

  “利润分配”账户核算企业利润的分配(或弥补亏损)和历年利润分配(或弥补亏损)后的余额。若为贷方余额,反映历年累积未分配的利润额;若为借方余额,反映历年累积的未弥补亏损额。

  第十一章

  1、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是表格形式的财务会计报告,它是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部分,是企业向外传递会计信息的主要手段。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报表附注。

  2、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①了解企业的资产分布及其来源渠道,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②了解权益的结构情况;③计算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

  编制方法:①根据总账账户余额直接填列(固定资产、短期借款等);②根据总账账户余额计算填列(货币资金、存货、未分配利润);③根据明细账户余额计算填列(应收账款和预收款项、应付账款和预付款项。收加收、付加付、借加借、贷加贷);④根据总账账户和明细账户余额分析计算填列;⑤根据账户余额减去其备抵项目后的净额(账面价值)填列;⑥将与一年内到期的长期项目。

  3、利润表

  【利润表】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的报表。①表明企业经营效果的好坏;②用于分析和预测企业的获利能力;③分析企业损益的形成原因;④预测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

  4、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企业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与流出情况的报表。①评价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②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现金调整的能力;③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④说明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关系。

  现金流量表的【现金】指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现金包括企业库存现金和可随时支取的银行存款;现金等价物则指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成已知金额的现金且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①经营活动形成的现金流量(购销、收付增值税等税金);②投资活动形成的现金流量(不属于现金等价物的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③筹资活动形成的现金流量(长短期借款;发行债券;接受投资;发行股票)。

  5、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反映构成所有者权益各组成部分当期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企业的综合收益。

  6、财务报表附注

  【财务报表附注】为了便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财务报表的内容而对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以及报表主要项目等作的解释。①能够说明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②能够说明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特殊事项;③能够突出企业重大事项的信息;④能够补充说明财务报表本身无法表达的情况。

会计学知识点要点总结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