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学总结 篇一
双语教学是一种教育方法,旨在将母语与目标语言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目标语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与了一次双语教学的实践,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双语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作为一名双语教学的教师,我需要能够流利地运用目标语言,并且能够清晰地解释目标语言的语法和用法。这对我来说是一项挑战,因为我并非母语使用者。我通过参加语言培训课程和与母语使用者交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这让我更加自信地教授目标语言,并且能够更好地与学生互动。
其次,双语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技巧。在双语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我发现,使用视听材料和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动力。此外,我还鼓励学生使用目标语言进行交流和讨论,以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这些教学技巧的运用使得双语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有效。
最后,双语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耐心和鼓励学生的精神。学习一个新的语言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作为教师,我要耐心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并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我发现,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
通过这次双语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挑战性。双语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教学技巧和耐心,同时也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我相信,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会成为一名更好的双语教学教师。
双语教学总结 篇二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有幸参与了一次双语教学的实践,并且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我在这次实践中的体会和收获。
首先,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将母语与目标语言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目标语言。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语言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在听、说、读、写等方面都取得了进步。我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更多的输入和输出机会,并且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种双语教学的方法对学生的语言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双语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通过学习目标语言,学生不仅仅学习了一门语言,还了解了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在我的实践中,我鼓励学生了解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习俗、历史和传统。通过观看电影、阅读文学作品和参观博物馆等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差异。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最后,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双语教学非常感兴趣,并且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相信,这是因为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并且在双语环境中取得成就感。这种积极的学习体验促使他们更加自信,并且更加愿意主动地学习和尝试。
通过这次双语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双语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双语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自信心。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双语教学环境和经验。我相信,在双语教学的实践中,学生将会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双语教学总结 篇三
双语教学总结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双语教学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由于《管理学》是管理专业(包括公共管理)的专业基础课,它将为该专业的一些后续的专业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等打下基础,因此一般来说这门课都是在一年级开设的。但是,如果从大一学生的英语水平来看,显然,双语教学的要求明显高于他们所能接受的程度。
首先,从教材来看,我们现在所采用的双语教材基本上都是国外原版或引进版的英语教材,其所要求的词汇量是大一学生的好几倍;更重要的是,《管理学》英文教材中充斥着大量的纯语言以外的英语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等背景,需要有比较广博的英语知识面;此外,对于企业的基本了解更是必不可少。但是我们都知道,由于陈旧的高考体制使大多数学生的知识面变得非常狭窄,同时更由于缺少工作的体验,因此,原本生动有趣的管理学教科书对于大多数刚入校园的大一学生来说,如同天书一般,即使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查字典,找出生词,仍然常常不得其意。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阅读还是他们的强项,尚且如此,那么,听力就更成问题了,尤其是要听懂充满着管理学术语的的英语课,就更加难了。最后,用英语考试(英语写作)对于中国学生同样是个大问题,这就使得双语课程的考试也成为大一学生的一个难点。
对于这种现实,我们要做出的选择也只有以下两种:其一,不在大一开设双语课程,其二,在大一开设双语课程,但想办法把它开好。就目前高校所具备的条件来看,第一种选择是明智之举,尤其是一些专业基础课更不宜使用双语教学。我们都知道双语教学的实质并不是英语,而是专业,如果在学生还不具备一定英语能力的情况下使用英语教学,只会使学生整日忙于恶补英语,往往会忽略了专业本身的重要性,这就势必影响到今后的专业学习。根据对学生的调查和跟踪研究,发现学生在学完该门课程后,对于专业知识掌握得很不扎实。因此,建议学校方面最好不要在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开设双语课程。但是,如果一定要在低年级开设,就必须探索出适合于一年级学生的教学模式来。
根据《管理学》双语课程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所作的调查研究来看,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和英语水平进行分班教学,对于两者皆具备的学生可尽量采用全外语教学模式;而对于有学习意愿但英语基础不够的学生,则采用中英双语过渡式的教学模式;对于既缺乏意愿,英语基础又不好的学生应当允许他们不选择双语模式,而采用中文教学。当然,这势必会影响到同一专业,同一门课程,教材教法不统一,在学分相同的情况下,导致大部分学生由于功利心理而避重就轻,从而放弃对双语课程的选择。这就要求学校能够在学分方面对双语教学有所倾斜,使选双语教学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学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第三类学生,我们也应该给他们不选择双语课程的权利。
在三年的双语教学过程中,本文作者发现有不少学生由于过去英语基础不好,一直对英语怀有恐惧心理,所以,强制每个学生都统一选择双语似乎会影响到这类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而这些学生中有相当多数本来对专业怀有浑厚的兴趣,但正是因为英语的困扰,才使得他们连对专业课的掌握都受到影响。这对于将来学生的专业素质的提高是很不利的。
由于双语教学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必须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因此,只有同时具备学习意愿和一定英语水平的学生才有可能有所收获。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所以,学校应当对双语课程要有较为灵活的选课方式,一刀切的做法只会使学生丧失对双语课程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习意愿的了解,可以通过简单的调查问卷获得。而对于英语水平,则可以根据大学入学时高考成绩或经过再测试来获得较可靠的信息。
在大学一年级进行《管理学》双语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大一新生的特点,对于刚刚从中学毕业,且大多数人第一次远离家人到大学校园,很多学生一时还无法完全适应大学的自主性学习的特点,所以作为大学教师,尤其是双语课程的教师,更需要在学习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具体的指导,否则,他们就会随着新鲜感的消失、期末临近的考试压力而对双语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
由于《管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因此,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要理解中文的管理学教材都有困难,更不用说英文教材了。因此,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管理类的期刊、专著,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就显得尤其必要。教师要能开出适合大一学生阅读的管理类专业的书籍和期刊。
以上主要是针对大一学生的特殊性提出的一些看法。对于大二下或大三的学生来说,双语课程的实施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因为此时大多数学生已经通过四、六级考试,并且完成了一些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对本专业已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双语教学既具有可行性又具一定的挑战性,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应注意到学生在英语和专业能力上的差距,因此,在双语教学中,对不同能力和意愿的高年级学生仍应采取具有区别性的双语教学模式,否则,同样可能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由于《管理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它的课程模式必然是以大量的案例教学为主,但是考虑到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因此,一味采取案例教学也存在一定难度。原因是学生对国外教材的消化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对其讲解清楚,而采用英语讲授会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因为大多数学生对读懂和听懂专业英语语汇存在很大困难,所以教师不得不花大量时间用于解释专业术语和基本的知识理论要点。而案例教学同样需要大量的课时才能完成。那么,怎样才能既保证学生对管理学基本知识要点的掌握,同时又能以生动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这个问题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就转化为如何有效分配讲授与案例教学的时间。
在过去三年的教学中,笔者先后采取过多种模式,最初是几乎全部讲授,在课程的最后,集中几个课时,对课本上已有的案例进行分析,但主要以教师的分析为主,因为时间有限,所以没能做到让学生参与,这种上课方式容易使学生对管理学这门课程产生厌倦,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管理学学科的实质与内涵。因此,在后来的教学中,将它改成每章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本章所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先对案例进行预习,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自己对案例先分析,提出不同观点,而教师则将学生的观点写在黑板上,使其他同学能一目了然,同时也能吸引学生对案例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的进一步思考。但是由于本课程采用的大班上课,因此,每个班有近一百个学生,又由于教室的位置都是固定的,不利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这也是多年来制约笔者所在的学院《管理学》案例教学的一个障碍。但是,作为教师,不得不努力克服这些条件的限制,寻找出适合学生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教学弊端的模式。所以,就尝试以传统的课堂提问代替案例教学,但是,这种方式会使某些学生的参与度大大降低,部分学生会对课堂提问存在侥幸心理而不认真思考案例等等,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缓解由于缺少案例分析以及学生被动学习所带来的弊病。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管理学》双语课的班级一般宜在40个学生左右,最多不能超过60个学生。由于学科的特点要求《管理学》课程必须辅以大量的案例讨论。因此决定了它的班级人数必须有所控制,否则作为教师难以施展,将在很在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效果。
此外,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文案例及案例讨论中的中英文使用的比例将关系到案例讨论的效果。由于国外教科书上的英文案例中会出现一些当代英美国家近些年来使用的新词或新用法,以及个别的俚语等,这些词往往在学生所使用的普通学生词典上查不到,因此,必须事先将这些词挑出来,对学生进行解释,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案例。但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因此不要求他们用英语来分析案例,以免使专业课演变为英语口语练习课,从而误导学生更加关注英语口语而不关注本专业的学习。
但是,对于既有双语学习意愿、英语程度又比较高的学生,则另当别论,可以采取大量英文比例的案例教学。因为笔者同时也兼研究生的专业英语课,对研究生所采取的上课模式就是要求研究生在课前先阅读英文案例,并要求能在课堂上用英语简要复述该案例,然后组织小组的案例讨论。在讨论结束之后,要求各小组进行最后的总结。笔者则在讨论的同时和讨论结束后对该案例进行讲评。虽然,专业英语课的侧重点是在英语上,更重视学生使用英语专业术语来进行专业讨论的能力。但是,显然,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很多经验和模式。笔者认为,双语课的重点在专业,而不在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所以在案例讨论时可以使用中英两种语言进行讨论,但是教师的讲评则可以采用英语进行。以案例为线索,对《管理学》课程进行串讲。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必须将班级人数控制在40—50个学生以内。但是,目前学校大量扩招导致师生比偏低,从而使小班制教学难以实施。因此,在这个问题上,笔者坚持认为,双语教学不宜大规模地在整个年级的学生中全面铺开,而应当在上文提到的既有学习意愿英语程度又相对较好的学生中小范围铺开,从而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将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
在《管理学》双语教学中,我曾经尝试用不同的中英双语比例来进行课堂教学,正如上文提到的,其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英语水平,特别是听力水平。根据上课过程中,对学生的反应观察来看,大多数学生上课都很努力,但是,英语听力好的学生往往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但部分英语程度较差的学生显然有些跟不上,所以常常需要用中文解释后方才完全明白。在是否使用全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似乎都认为有条件的就要尽可能用英语。但是本人对此持反对意见。首先,要具备所谓的条件,对于大多数非重点院校来说就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像福州大学这样的211工程的重点院校,其生源的分数线都在本一批线上,仍然不具备全英语教学的条件。更何况,制约全英语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教师本身的英语水平,特别是口语水平。本人虽然是英语专业硕士毕业,也有多年的各类英语教学,特别是口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的经验,但是要将《管理学》专业用中国学生能明白的专业口头英语完全表达到位,也需要经过大量的准备。有些人认为聘请海归人士来上双语课就能解决师资的问题,其实不然,先不说海归人士的稀缺,就说他们的英语水平,即使在国外拿到博士学位,其英语的口语水平也是有限的,因为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根本无法进入美国的主流社会,他们的英语只限于日常必需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一般用语,虽然他们在专业上的听力、阅读水平都相当高,但是由于从小的母语环境不是英语,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口语水平的提高。且不论他们当中有些人不一定具备好教师的资质与训练(较高的学术水平从来不等于高超的讲课艺术)。再者,即使学校聘请国外教师来对中国学生讲授《管理学》,其效果也不是像某些人想像的那么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也都知道,不是会听说中文的人就一定能听大学里的所有课程了,否则人人都可以成为大学生了。本身,用母语来上专业课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专业词汇、与专业有关的阅读量(哪怕只是读读教科书)以及相当程度的中文理解力。因此,即使有很高的英语水平,也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一堂课下来,一定是筋疲力尽。更不用说大多数中国学生目前的英语水平了。
因此,在笔者看来,盲目地强调全英语的双语教学只会导致对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下降。从宏观层面来看,高校的市场化趋势已在所难免,在未来几年内,由于毕业生就业问题所引发的高校招生问题将会进一步提醒我们让学生掌握市场需要的技能和知识,以及培养他们具备在市场上打拼的生存能力才是高校教育的根本。因此,从这个长远的根本目标来看,英语应该是也只能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一种工具或手段,当这种工具不好用,当手段不够有效的时候,我们可能只能有限地使用它,甚至有时不得不丢弃它。所以,本人主张,还双语教学本来面目,即做到真正的“双语”使用两种语言。双语的真正目的无非是使学生多掌握一些用另一种语言(英语)来表述专业问题的途径,以使他们在未来更加全球化的经济中能保持一定的竞争力。但切不可将英语或双语教学抬高到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否则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