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读书笔记(实用6篇)

时间:2016-05-09 08:21:5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高一读书笔记 篇一

《红楼梦》读书笔记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我在高一阶段读的一本重要的书籍。这部小说以贾府的盛衰为线索,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与腐败,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矛盾。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触动,也有了一些思考。

首先,我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所吸引。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系列丰满的人物形象,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表演,让我仿佛置身于他们的世界中。我特别喜欢贾宝玉这个角色,他聪明机智、生性敏感,但又常常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通过他的一系列遭遇和成长,我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也让我对自己的成长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和描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诗词曲赋,这些诗词不仅美丽动人,还富含哲理和深意。我特别喜欢黛玉的两首诗:“黛玉葬花时节雨,我亦相思,谙忆几多”和“绿肥红瘦,华篮弄晚,云鬓花颜金步摇”。这些诗词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痛苦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让我对诗词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最后,我被小说中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所震撼。小说中虽然描写了贾府的豪华和富贵,但也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宝玉对于贾府中的繁文缛节和权谋斗争感到厌恶,他认为这些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远不及真实的感情和人性的重要。这种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让我对社会的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不仅能够欣赏到优美的语言和精彩的情节,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得到了启发和成长。这本书让我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和人际关系。我相信,通过不断地读书,我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高一读书笔记 篇二

《围城》读书笔记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经典之作,也是我在高一阶段读的一本重要的书籍。这本小说以讲述中学教师方鸿渐的婚姻生活为线索,通过对他和周围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固有观念和婚姻伦理的困境。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触动,也有了一些思考。

首先,我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所吸引。方鸿渐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他为人忠诚、善良,但却常常陷入婚姻的困境之中。他一直追求着理想的婚姻,但最终却发现现实与理想相差甚远。通过方鸿渐的一系列遭遇和思考,我感受到了婚姻的复杂和人性的矛盾,也让我对自己的婚姻观念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和描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以方鸿渐的婚姻为线索,通过对他和周围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婚姻观念和现代社会的困境。小说中的一些情节和对话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矛盾,也让我对婚姻的意义和选择有了更深的思考。

最后,我被小说中对封建社会观念的批判所震撼。小说中通过方鸿渐和其他人物的对话,对封建社会的婚姻观念和伦理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小说认为,封建社会的婚姻观念过于偏重礼教和名誉,忽视了个体的感受和幸福。这种对封建观念的批判让我对社会的约束和个体的选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围城》,我不仅能够欣赏到优美的语言和精彩的情节,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得到了启发和成长。这本书让我对婚姻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和选择。我相信,通过不断地读书,我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高一读书笔记 篇三

  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中的故事让我有说不出的感受。

  顾名思义,《项链》全文就是围绕着一条项链展开的:马蒂尔德是个出生在小职员家中的爱美姑娘,她为了参加一个晚会而向朋友借了条项链,舞会上,她是那么美丽,那么让人倾倒。可后来项链却丢失了!马蒂尔德为了不被误会,于是欠债买了一样的项链还给朋友。直至十年后,朋友问起她家这些年为什么这么穷,她才忍不住说出了真相,朋友惊呼:“哦,其实我的那条项链是假的!”

  读完全书,马蒂尔德给我的第一觉,就是她爱美。做新衣借项链不就是她爱美的具体表现吗?回家后她在卸妆前说:“趁着荣耀的打扮还在身上,再端详一下自己”,真是爱美达到了恋恋不舍的地步。即使自己贪恋美而酿成悲剧陷入困境,可她爱美爱到无怨无悔!但同时她也是个单纯的人,在接到项链后,又是跳又是搂又是亲又是跑,活脱脱一个单纯女子,宛若一位天真烂漫的少女。十年后,小说中写到:“她带着天真得意的神情笑了。”是的,她爱美,但是她也单纯。

  我想莫泊桑不是一个讽刺贫苦人的作家,在他的世界观中,就算女主角曾经虚荣,但十年的惩罚已经够了,作者讽刺的不是她,而是故事中的小资产者。

  我相信,没有一个女性不爱美,但真的要做到马蒂尔德那样单纯,那样勇毅,那种面对残酷的困境不气馁,不悲观的程度,也许我们真的做不到。

  我敬佩她,她教会了我在困难面前要坚强,要依靠自己的意志,精神和力量,依靠自己的一双手去奋斗,去拼搏,去进取。

高一读书笔记 篇四

  无怪乎马尔克斯花了那么长时间去写出这本书,它的确与我之前所看过的很多小说都不一样。情节的高度密集造成了表达空间的压缩,因为篇幅摆在那里。

  整本书数十万字中的大部分是马不停蹄的快节奏情节发展,而作者的表达并没有刻意地塞进字里行间,而是靠着整个情节的情绪基调的不变来达成。小说中情节的发展一日千里,而整本书的情绪却如一只巨大的木桩钉进了大地一般纹丝不动。作者正是用这种手法来凸现出这种一成不变的情绪,那就是深深的孤独之感,也正是因此我感觉到布恩蒂亚家族百年间数代人的性格核心几乎并没有什么改变。这个家族就像河流中的一块石头,抵挡得了过去,却无法与未来同行。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第二代人中,何塞·阿尔卡蒂奥的死。他被不知从何而来的zi弹击中,血液在大地上流淌,穿过了整个马孔多,避开了所有人的眼睛,绕过容易被弄脏的地毯,一直流到正在厨房忙碌的乌尔苏拉面前——乌尔苏拉才是这个家族数代人真正的精神支柱。

  何塞·阿尔卡蒂奥是第一个死去的布恩蒂亚,流出来的是孤独之血。火药的硝烟气味久久不散,萦绕在他的房子里,萦绕在他的墓地中,直到很多年后才被香蕉公司用水泥封住。

  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贯穿百年的孤独那彻骨的荒凉。

高一读书笔记 篇五

  《爱的教育》一书是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恩利科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全书共一百篇文章,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该著作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完成。无论哪一章,哪一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在他的100篇日记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触动了我。为了还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但自从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便和家里失去了联络。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但是13岁的马可尔同时也有了行动,他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不管是家人的劝阻,还是路途的危险,一切都阻止不了年幼却充满孝心的马可尔去寻找母亲。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

  马可尔对妈妈深深的爱引起了我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我的年龄比他大;我的家庭比他幸福;我的妈妈比他的妈妈更关心孩子。可我为什么却不如他爱自己的妈妈,为自己妈妈付出的多呢·有时心情不好就把火气全撒在妈妈身上;有时见别人有更好的东西就认为妈妈对我不好;有时妈妈忙于工作就一口咬定说妈妈不疼我。比起来不如的太多太多……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己。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

  在国外有一个感恩节,是为了教会孩子学会感恩。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界,有着传统美德的炎黄子孙也应该学会对爱感恩。

  当你付出了爱,当你真正学会了爱别人,当你真正学会了对爱感恩,那你的天空就将永远光明。

高一读书笔记 篇六

  读余秋雨著的《文化苦旅》,不会让人手舞足蹈起来,也并不会让人很兴奋。然而无论何时,无论在汽车上,屋子里还是桌前,床畔;无论是欣喜,慰然,还是沮丧,寂寞,打开余秋雨的散文,你都会渐渐融入他的文字里,随他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倾听他所讲述的中国历史文人,去感受文化带来的魅力。

  扫一下目录,便知道自己读的是凭借山水风物以揭示中国文化巨大内函的一种美丽文字,读他的文章,第一印象就是清淡,遣词造句也自然,通畅,决没有半点儿华词丽句,也并不见那些故作高深的难识字,我渐渐地爱上这文字了,一点点地读,一点点地被折服,感动,再读进去,就会发现他文章的内容非常平实,使人亲近,让人信服,在不经意间又让人了解了中国过去的灿烂文化,书中一篇《白发苏州》看似写苏州柔丽凄迷的风景,却以小桥流水为背景,通过描写人文山水,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的形神俱佳,同时又展现出中国2500年的悠久文化史,不愧为一篇充满人文气息的散文。

  读上这种文章,慢慢合上书页,轻轻抚着封面,淡淡地叹出一口气来,回忆过往的事,是常有的事。看着一篇《上海人》,那是一剖视上海文明,研究海派文化的论析文章,我是带着一阵阵苦涩的认同感读完全文的,有时心里会十分尴尬,并不时的说:“啊,是这样,我也曾这样。”“精明、骄傲、会盘算、能说会道、自由散漫、不厚道、排外、瞧不起领导、缺少政治热情、没有集体观念、对人冷淡、赶时髦、浮滑、好标新立异、琐碎、世俗气”,这样的心理特征被一个艺术理论家、文化学者、散文作家的文字所印证,怎能不让人尴尬、郁闷?

  《文化苦旅》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化和史学功底,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历史使人明智:也就是历史能告诉人们种种不可能,给每个人在时空坐标中点出那让人清醒又令人沮丧的一点,这大概是作者的初衷吧!

高一读书笔记(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