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论文
论文关键词:市场 大学生 就业指导 体系
论文摘要:就业工作已经迈向市场,市场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基础性、主导性作用以及对就业工作的影响日益显现。我们围绕“以市场 为导向,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这条主线,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就业工作已经迈向市场,市场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基础性、主导性作用以及对就业工作的影响日益显现。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充分认识市场的作用,紧紧围绕就业市场,围绕,.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这条主线,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树立“营销”理念,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
以市场为导向,就要以市场的机制和眼光来解决就业问题。我校根据就业形势,及时提出了就业工作要树立“营销”理念,指出高校的就业工作就是企业“营销产品”的过程。各高校的就业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讲,实质上是一个创立品牌、抢占市场、开创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观念的创新、举措的创新,更是工作方法的创新。以这个理念为根本,我校开创了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1.把握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准确定位就业市场
对于高校来讲,能否把握市场的需求,生产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是“营销”成功的前提,也是提高就业率的关键。近几年,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我们加强了就业市场调研,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办学能力、地理位置等,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上紧紧围绕为河北经济建设服务,从而确定了发展的纵向坐标。在此基础上,我们与其它同类高校进行横向比较,根据行业流向、培养人才的效用等要素,对人才市场进行细分,找准自身在同类高校中所处的位置,纵向坐标和横向坐标的结合点就是我们的市场定位,从而找准了毕业生的主体就业区域和就业单位。我校以工为主,培养面向企业的人才,理科、文科的专业方向也是侧重企业需求,因此,我校毕业生的就业定位是“占领河北,辐射周边,努力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延伸”。有了这个明确的定位,使我们的毕业生就业渠道有了自己的特色。现在,我校学生除了为河北经济主战场服务外,已经拓展到了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河南等周边省市,如2004年有400多人分配到这些地区,而且就业面也已逐渐扩展到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2.强化销售环节,拓宽就业市场
我们结合学校的战略规划、品牌特色、就业市场预测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营销战略”,开展一系列“促销”活动:每学年初,把毕业生的综合情况汇印成册,寄发给近千家用人单位,广泛宣传我们的毕业生;积极走出去,到各地市人事部门、人才市场联系,与企业沟通感情,巩固已有的协作单位,并拓宽市场,联系新的用人单位;采用“请进来订销”的方式,主动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来举办各种类型供需见面会、招聘会,我校连续三年承办了河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每年就业中心组织校内招聘会六、七十场,各学院每年也要分头组织几十场;采取社会实践的形式,编制回访间卷,到各用人单位进行回访,跟踪调查毕业生,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特点及以往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从而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市场需求和信息。通过这些工作,与一些企业签订了校企友好协作协议,密切了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构建了长期友好的协作关系,实现了校企双赢。石家庄制药集团、华北制药集团、三鹿集团、天津田歌集团、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山东海龙集团等都是我们校企联盟的成员。
3.创品牌特色
目前,人才市场的需求已经由过去的“单一型”专门人才向“复合型”创新人才转变,适应市场的需求,在素质培养上创出自己的品牌特色,才能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近几年,我们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层次,成功举办了艺术大赛、大专辩论赛、校园歌手大赛,演讲比赛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科技实践活动成果显著,建立了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组织丰富的社会实践内容,暑期社会实践被中国教育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燕赵都市报》等媒体报道多次;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建立大学生科研立项的评选机制和奖励机制等措施,每年校内科研立项达八、九十项,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每年举办电子大赛、创业大赛等各种形式的校内科技竞赛。并积极组织学生走出去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我校近三年在全省大学生科技竞赛中有六十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参赛作品最多,获奖数量、获奖层次在省内高校名列前茅。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挑战杯”竞赛中获一等奖,在第八届中获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受到教育部、中国科协、团中央的表彰和奖励。其中获第八届挑战杯二等奖的武力同学搞的“ZLY系列不孕症诊断治疗仪”,没有教师的指导,完全是靠自己摸索、研制的。2004年河北省大学生科技系列竞赛,在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两大类比赛中,共获特等奖四项,一等奖八项,二、三等奖共十七项。2003年全国数学建模比赛,获一等奖。2003年,我校被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教育基地”称号。
由于我们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市场需要,使我校连续五年一分就业率在省属非师范类高校中排名居前三名,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省级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二、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是保证学校“销售”渠道畅通的保障。我们现在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以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队伍为基础,以服务为中心,以职业生涯设计、就业观念引导为重点”的工作体系,并完成了两个大的转变:一是从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的转变;二是从单纯的毕业生择业教育,向就业指导对象全程化的转变。
1.实施“一把手”工程
第一,校领导非常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工作视为关系到学校前途和命运的头等大事,始终把就业工作列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校把就业工作作为学校党政工作要点,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进行专题研究,提出“必须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当成一件大事来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要求各学院和机关处室每个同志都要“怀父母情怀,搞好学生就业”,并且把它落在实处,在人力、物力等各个环节给予大力支持。学校党委书记亲自带队参加全国人才市场,校长逢会必讲就业工作的重要,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和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多次带队到用人单位回访,对就业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
第二,成立校院两级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工程”,成立校领导挂帅的就业领导小组,并相应建立了学院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小组,实现了校、院“两级管理”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班级辅导员“三级工作体制”,每一个部门都有明确的年度工作规划、具体的工作目标及详尽的工作进度安排,从机制上保证了就业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建立就业工作考核奖励机制。我校在2000年就把就业工作做为学院班子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年终对就业工作突出的单位进行奖励,评优时实行就业工作一票否决制。制度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学院班子的积极性,各学院把就业工作当成了学院的重要工作来抓,工作中涌现出了很多先进典型。
第四,实行主管就业领导定期督导制度。学校主管领导定期主持召开就业工作会议,定期到各学院进行现场办公,听取就业工作的专题汇报,了解就业工作进度,帮助解决困难,督促学院抓住薄弱环节,改进工作。建立了各学院、各专业就业率“每月一公布”制度,以校长办公室名义行文公布,促进各学院明确各阶段的就业工作任务和责任。这些制度的建立,为就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树立“以人文本”就业指导理念
我们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单位服务的意识,彻底改变过去“管”就业的思维模式,强调学生、用人单位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为您提供永远的就业服务”川为毕业生服务,使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为用人单位服务,使单位招到合格人才”两个服务的理念,并落实到行动上。实施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三位一体”宣传服务方式,力求在第一时间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做到“以迅捷、全面的信息服务人,以热情、真诚的服务感动人”,从而树立服务品牌。我们重新修订了岗位职责,明确责任,强化服务意识,增强岗位服务技能,外树形象,内练素质,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单位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例如:非典期间,我们通过网络、传真、电话等信息渠道,为毕业生服务,仅山东皇明太阳能集团用这种方式就招聘了我校几十位毕业生。
3.实施就业“全员化”工程
我校除就业中心的5名专职人员外,各学院还配备一名主抓就业的专职负责人,毕业生辅导员全力抓就业,毕业生导师协助抓就业,动员全校教师全员抓就业,实施就业“全员化”工程,形成“上下一盘棋,同心促就业”的局面。例如,生工学院实行就业与毕业设计环节挂钩,把就业作为专业教师带毕业设计环节的一项考核任务,年终对在就业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奖励。化工学院的许多教授,利用与企业科研合作的优势,主动帮助学生联系工作,已经形成惯例。机关各部门也都积极参与就业工作,为毕业生提供信息。
4.大力加强就业教育,实行就业指导“全程化”
为了增强就业指导的科学性,成立了学校、学院两级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研室。自编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已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以学生工作队伍为依托,按“专业化、专门化”的要求建立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目前,我们实行在一年级开展以“积淀职业素质”和“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讲座,开展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指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的概念,了解如何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在三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安排30学时的课程,加强职业道德、成才观、劳动价值观教育和择业技巧训练。在四年级进行择业教育讲座,及时宣传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咨询指导。几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连接,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5.努力丰富就业指导的内容,拓展就业指导的形式
就业指导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尽快实现社会角色转变的重要环节,是营销的`“包装阶段”。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就业技巧等确实能给学生解渴,但是仅仅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要使大学生真正成才,就要拓宽就业指导的内容:注重“三观”教育,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并把这些教育内容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教育环节中去。就业指导的形式,不只局限于学校的课上讲解、讲座,我们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聘请相关专业的成功人士、政府官员、校友、大型企业经理、人力资源经理等,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讲座,提供职业咨询服务,使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特点,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就业能力。我们对学生进行实战训练,与河北电视台《挑战360行》栏目合作,邀请多家知名企业,进行校园内现场招聘,让学生经历、体会实战场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困惑实行“一对一”式指导,给学生提供切实的建议,帮助学生实现人职匹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就业网站,建立客户资源数据库,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在线就业指导、咨询、就业信息发布、网上求职。并且能够作到及时分析各学院、各专业就业状态,提高就业指导的效率。建立就业基地,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就业实践单位,创造广阔的就业空间。开展多种技能培训,学生在培训中增加了技能,更提高了就业竞争力。通过有效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学生增强了就业的信心和能力,减少了盲目性。
6.建立就业与招生、教学、管理协调一致的就业指导机制
如果一个高校具备了将市场需求迅速转化为生产优质人才“产品”的生产能力,那么它也就具备了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就业工作部门由于和就业市场的直接博弈从而有了反映市场变化的优势,就业市场的变化是学校招生、教学及管理的晴雨表,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学生,学校才能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建立由招生、就业、教学、管理等部门组成的就业指导体系,是市场所需,是发展所需。我们将毕业生的分配情况、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用人单位回访情况、市场需求情况及时反馈给招生、教学部,以便调整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根据市场对毕业生的素质、能力要求来培养学生,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来调整教学计划,使我们的产品质量高,适销对路,从而达到良性循环。
总之,现在的就业市场给我们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市场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在思想观念、管理体制、方法渠道、培养模式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就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