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终身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体系的构建论文(实用3篇)

时间:2017-07-05 07:50:4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基于终身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体系的构建论文 篇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快速进步,职业技能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高职院校教育模式需要进行改革,以培养适应未来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本文旨在探讨基于终身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体系的构建。

首先,基于终身教育理念,高职院校教育模式应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忽视了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需求。而终身教育理念强调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如培训课程、在线学习平台等,为学生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其次,高职院校教育模式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终身教育理念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经验的机会。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场环境,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再次,高职院校教育模式应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终身教育理念认为,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高职院校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和机会,鼓励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并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

最后,高职院校教育模式应注重个性化教育。终身教育理念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发展目标。此外,高职院校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和实践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综上所述,基于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体系应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化教育的培养。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创新能力;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通过这些改革,高职院校可以培养适应未来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基于终身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体系的构建论文 篇三

基于终身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体系的构建论文

  终身教育理论为我国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目前,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作为该体系核心支柱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其所应承担的角色还有一定距离,而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以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为支点和抓手,以毕业生就业后“回炉充电”和用人单位、校友企业员工培训为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点,填补毕业生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与公共就业服务、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的缺失,是对终身教育理念的具体贯彻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一种有益探索。

  一、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内涵

  1.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的基本内涵。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是指以构建学生、用人单位、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为依托,在院校管理中引入客户导向的理念,将用人单位和已毕业学生定义为高职院校就业客户群,按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贡献进行分类管理和服务,同时,对已毕业的学生提供就业支援、继续教育、技能培训、校友联络等就业“后服务”项目,即全程化、可持续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2.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的运行体系。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以终身教育理念为依据,以就业后教育服务为工作定位,采用客户关系管理的营销策略,工作内容集教育服务、继续教育、技能培训、职业指导、服务研发、校友联络为一体,以继续教育、职业培训与校友联络为重点,以毕业生就业综合服务机构为工作载体,形成就业指导与服务、“后服务”相通一体,教育工作与市场经营并存,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机构、毕业生“回炉充电”、用人单位管理与服务、校友会管理、评价体系五项机制相联结的模式结构,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人才招聘和培养、校友联络充分融入社会就业工作格局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中。

  3.构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的意义。构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主要具有四方面的意义:第一,对毕业生来讲,“后服务”模式能给予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以强大的支撑,也给予用人单位以信誉保证,一定程度上促进毕业生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取。第二,对用人单位来说,招聘一名具有就业后服务保障的毕业生,不仅员工的技术技能提升有了基本保障,同时,也拥有了毕业生所在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资源,实现了毕业生就业质量与企业人才质量“双提升”。而且,就业“后服务”模式也为校企产学研合作开启了更广泛的资源平台。第三,对高职院校来讲,就业“后服务”模式有助于倒逼教育教学改革,毕业生回校继续学习、培训,有利于学校依据毕业生的学习需求,反思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第四,对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而言,就业“后服务”模式通过完善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等服务社会的途径,拓展教育形式和教学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整合社会各类教育资源融入到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中,突出了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沟通,强化了高职院校以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责任和功能,从而促进了终身教育覆盖全社会、面向人人的网络体系建设。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后职场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和提高,人力资源配置通过不断地交换和流动得到更加有效的优化,人的—生“一次就业”被“多次就业”所代替。但是毕业生在职场上的事业发展状况,多样化的再教育需求以及多样化职业能力提升需求得不到满足,较少有人关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需求差距的矛盾,后教育培训服务平台的缺失等问题已经影响毕业生在职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特别是终身学习能力已成为其在职场激烈竞争中取胜并保持优势的关键。

  1.毕业生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期望之间存在差距。毕业生固然有在校养成的基本职业能力和素养,但往往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岗位匹配性和社会经验,这不仅会影响到用人单位的选择,甚至还会影响到他们在入职后的发展提升,主要表现如下:①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较弱,导致专业技能和能力不足。②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不强,工作责任感

与合作意识相对较差,对岗位角色、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处理等还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③毕业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差,在工作中不能怡当地处理与同事、领导、客户之间的关系,常常忽略基本的日常规范和办公礼仪。④毕业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做错事经不起领导的责问,工作中缺乏恒心与毅力。诸如此类的问题无疑成为大学生个人发展和适应职场的较大隐患,不利于其成长。

  2.高职院校就业市场开发与就业后服务均存在不足。高职院校要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不仅要为学生在校期间创造更多的发展平台,也要为学生毕业后提供继续跟踪的就业后教育服务。因为毕业生离校进入职场,要有一个适应期和社会化成长过程,这一阶段是否顺利度过,将对其职业生涯产生重要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对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工作存在空白:首先,高职院校与毕业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的桥梁。目前,学校与毕业生间的联络沟通大多处于自发、无序、低效、不规范的状态。其次,对毕业生就业后的调研形同虚设。很多高职院校过分追求高签约率而对调研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调研形同虚设,调研报告缺乏科学性、真实性和客观性,不能真实反映学校在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许多高职院校没有把对毕业生就业后的相关指导当作学校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普遍认为学生离校即为就业服务的终结,没有形成就业指导与继续教育相贯通的工作理念与机制。

  3.用人单位人才培养和质量保障缺乏有效机制。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3年至2013年,每年4000余位企业家的跟踪调查显示,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2%左右。目前由于员工培训的成本投入大、部分企业的人才稳定性差等原因,企业对职工教育培训投入较少且重视不足,现有的职工教育培训普遍存在目的功利化、培训内容抽象化、培训形式刻板化等问题,企业没有形成固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突出表现在:首先,职前培训时间集中压缩,培训内容针对性差,流于形式。其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后续培养重视不够,对员工使用多、培养少,在实际工作管理过程中缺乏合理有效的培养提升与支持保障。最后,用人单位没有形成与学校合作的员工培养机制,岗前培训、职场适应、自我规划等环节都缺乏投入,对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更是很少涉及,这既不利于毕业生较快地适应岗位,也不利于培养企业员工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三、构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运行体系

  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的构建与运行既需要结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又要立足高职院校发展,整合政府、学校、用人单位、校友群体等社会多方资源,强化学校教育、行业(企业)教育等多种教育主体间的横向沟通,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寻求作用发挥的长效保障机制。

  1.改善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发展的外部环境。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是实现教育投入与就业劳动转换、人力资源与社会发展对接的基础桥梁,在创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背景下,政府应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的构建与运行优化环境、理顺体制,通过制度设计,促进学校就业“后服务”模式与社会公共就业服务系统及终身教育体系的融通,以就业后教育服务促进就业,以终身教育促进职业发展,推动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经营、社会广泛参与,由就业“后服务”串起的就业与终身教育沟通衔接的“立交桥”。为此,首先,要通过教育综合改革打破相关体制机制的束缚。一方面放宽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通过政策推动确立高职院校现代产权制度和教育经营体制,引导重点发展面向校友、用人单位等教育活动相关利益主体的“就业后”延伸性教育服务产业,打通就业“后服务”与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的对接渠道;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逐步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增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的针对性。第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将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与服务充分融入国家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中,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承担就业政策咨询、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职业指导和就业援助等公共就业服务职能,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为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员工、校友和社会继续教育者提供公益性服务并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同时可将部分公共就业服务任务外包给高职院校开设的经营机构;细化相关机制以加强高职院校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沟通衔接;通过政策宣传和税收优惠等管理手段,落实和促进高职院校在继续教育、就业咨询、职业培训等领域实现市场化运作。第三,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制定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学分转化实施细则,加快构建培养形式多样化、面向人人的专科与应用型本科之间的学历衔接渠道,激励企业重视参与和加大投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学校探索继续教育服务多兀投资模式。

  2.完善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与社会就业工作格局相衔接的重点环节。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对常规的高校就业工作具有延伸性、拓展性、保障性功能,也是高职院校服务“校企合作”企业的最有价值的手段之一。就业“后服务”模式能够全过程、不间断地为学生提供毕业后与职场之间不同程度的衔接,通过职场适应、就业支援和就业见习、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为用人企业提供就业后跟踪服务和职工教育培训,为校友会建立一个动态全面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机制,从而不断开拓学校的就业市场。为此,首先,要加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与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衔接,内容主要包括就业政策、就业市场信息和需求,加强与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的沟通合作,形成固定的信息交流网络与联动机制。第二,加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与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的衔接。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除了具有市场经营的性质,核心任务还是服务大学生就业这一民生问题,要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进行专项就业帮扶,提供就业支援,除了就业指导、政策宣传,还应为就业困难毕业生联系见习机会并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帮助其找到工作。第三,加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衔接。高职院校要加强与职业资格认证部门和培训机构的沟通合作,共同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度,加大对市场和企业需求的关注,以详尽的毕业生就业后跟踪反馈,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不断改进与完善。

  3.构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管理集成模式。首先,要完善高职院校就业后指导、服务与培训的管理机制。畅通学校就业工作网络和资源共享机制,形成就业工作部门与成人教育学院合作衔接的工作机制,共同开展就业“后服务”工作;实行就业导师对接制,按专职和兼职人员将就业创业与继续教育培训“一站式”推出;通过就业“后服务”拓展校友工作领域、增强校友工作的系统性,使就业、就业“后服务”与校友会的工作联动推进。第二,整合服务项目形成标准化,坚持就业工作的连贯性和就业支援的公益性,同时实行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市场化经营。职业培训在就业“后服务”中是具有民生与市场双重效应的重点服务项目,应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培训项目品牌,在课程内容上要加大实践成分,以资格证书培训为基础、以实践能力考核为导向,转变继续教育与学历教育同质化的发展误区,在定位上要强化以校企对接的办学理念来与社会一般盈利性培训机构相区分。第三,构建就业“后服务”评价体系。以校企合作评价机制的构建为契机,实现就业评价和教育教学反馈一体化,就业工作评价与就业“后服务”评价全程化,学历教育评价与非学历教育评价并重。评价方式可包括第三方提供的就业质量报告、客户满意度评价、网络信息互动平台、定期拜访制等,注重将社会、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就业“后服务”的满意程度作为评定就业“后服务”的主要依据。

  4.引入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信息化管理。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引入了客户关系管理(CRM)手段,以毕业生、用人单位、校友为客户,以信息技术促进客户信息的整合,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提升客户满意度和确保客户维持。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增进企业与客户长期互动的营销战略,也是企业的客户培养战略,能给企业和客户带来“终身关系价值”。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主要采用客户关系管理的前期分析维度,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为信息技术和商业服务相结合推动教育产业经营提供硬件支持和保障,也为全程就业工作创建了一个信息集成系统平台。就业“后服务”信息系统包括客户对象(毕业生、用人单位)数据库和管理对象(校友会)数据库,毕业生信息智能化信息库用来跟踪和反馈毕业生就业,搜集毕业生的流动信息、发展信息、待遇信息、需求信息以及社会反馈等信息。用人单位按其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贡献度进行分类管理。校友会数字平台则是集校友信息、校友联络、调研反馈、校友服务、校友创业等校友信息资源库,它可增强校友工作的动态性、双向性和科学性,在维护就业资源上可将校友联络、校友创业、就业市场开发与教育服务的推介通过信息平台链接,整合学校与校友之间的多重沟通渠道和资源共享,加大校友会在就业与终身培训方面的中介与公关作用,从而通过就业工作和社会服务,促进学校品牌的树立和提升其社会责任的担当。

基于终身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体系的构建论文(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