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微时代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其矫正论文(推荐3篇)

时间:2014-09-05 03:18:2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篇一:微时代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其矫正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作为微时代的主要平台之一,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现象日益严重,对他们的学业、心理健康和社会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本文将简析微时代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并探讨矫正这一问题的方法。

首先,微时代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虚拟世界,导致学业成绩下降。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游戏中,忽视了学习和课堂上的表现。其次,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的影响,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网络上的言论和攻击往往会引起大学生的情绪波动,甚至导致抑郁和焦虑等心理疾病的发生。此外,大学生在网络上表现出的不良言行举止也给自己的社会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对就业和人际关系产生了不利影响。

针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矫正措施。首先,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关注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加强对网络行为的引导和教育。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或讲座,教授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家庭则可以加强对大学生的监督和引导,建立良好的家庭网络环境,避免过度依赖网络和沉迷于虚拟世界。

其次,大学生自身也应该提高对网络行为失范的认识,主动矫正不良的网络行为习惯。他们应该明确网络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的时间,避免过度沉迷于网络。同时,大学生应该提高对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的意识,学会正确应对和处理这些问题,避免受到伤害。

最后,社会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监管和引导。相关部门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行为失范进行规范和惩罚。同时,社会媒体和网络平台也应该加强自律,净化网络环境,降低网络行为失范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微时代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学校、家庭、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矫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失范,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和社会形象,使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和成长的有益工具。

篇二:微时代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其矫正

随着微时代的兴起,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失范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将就微时代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矫正方法。

首先,微时代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和参与度。他们沉迷于虚拟世界,忽视了身边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活动。第二,大学生在网络上表现出不文明和不良的言行举止,缺乏网络道德和礼仪意识。他们经常进行网络欺诈、网络暴力和网络侵犯他人隐私等行为,严重破坏了网络环境。第三,大学生在网络上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不良影响的影响,导致思想观念的偏激和扭曲,甚至产生违法犯罪的想法和行为。

针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矫正措施。首先,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教育和引导。学校可以开展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教授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家庭可以与学校共同配合,建立良好的家庭网络环境,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避免沉迷于虚拟世界。

其次,大学生自身也应提高对网络行为失范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他们应该认识到网络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明确网络行为的规范和道德。同时,大学生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此外,大学生还应加强对网络安全的意识,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最后,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监管和引导。相关部门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行为失范进行规范和惩罚。同时,社会媒体和网络平台应加强自律,加强对用户的管理和审核,净化网络环境。

综上所述,微时代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以矫正。通过学校、家庭、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合作,我们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净化网络环境,实现网络的良性发展和利用。

简析微时代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其矫正论文 篇三

简析微时代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其矫正论文

  一、微时代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表现

  1.不当信息的传播扩散

  微信、微博的风靡是互联网发展到新时代的标志与产物。在微平台上,人人都有“麦克风”,同时每个人也都是受众。在网络信息的使用方面,每一个用户都有分享与传播信息的权利,但目前突出存在的问题是一些大学生错误地运用自己所获取的信息。这表现为:一些大学生的心智并不成熟,在发表自己看法时并未经过全面的思考,只是随声附和;部分学生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在网络上随意散布一些带有攻击性的、非理性的言论,对网络秩序和网络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有的学生对于网络上传播的信息不明就里就随意跟帖转载,一定程度上对网络虚假信息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还有一些大学生经常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一些有失偏颇的评论,并引起其他社会群体的关注、转发,一个个微小的事件经过大家的互相热炒而演变成了引发全社会关注的网络舆情事件。

  2.网络话语行为失范

  近些年来,大学生的网络话语行为越来越偏离主流轨道,主要表现为对于语言的不规范使用。这种不规范的使用,主要是指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过程中,并未遵循汉语最基本的语用规则,下意识地创造出一些众口相传但偏离主流意义的词汇的行为。网络流行语在当今社会很流行,许多大学生也以这些网络用语自嘲调侃,但长期在这样一种语言环境中难免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此外,一些网络流行语含有消极和低俗的意味,有些网络流行语甚至包含不文明的字眼,它们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一些扭曲、错误的价值观念。这类话语也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3.网络使用行为失范

  网络使用行为失范是指一些用户长时间使用互联网,进而在心理上对互联网产生了依赖,以至于沉溺其中而难以戒除的心理和行为倾向。网络使用行为失范是自我指向型的,以行为者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遭受损害为代价。

  大学生长期沉溺于互联网,一方面会对学业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会对大学生本人的身心造成很大的损害产生,甚至引发家庭悲剧。有的大学生自踏入大学校门之后,便将自己的小世界局限在互联网,使自己的交往圈子不断缩小,并且沉溺于虚拟世界。长此以往,使得自己学习成绩逐渐下降,与班级同学的交往日渐减少,最终导致自我封闭。有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喜欢在虚拟世界中扮演某种英雄角色,久而久之对自身的情绪和心理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进而可能引发某种不良行为。

  4.网络交往行为失范

  网络上的信息交流具有很强的不对称性和不真实性,这使得在网络上交流的双方很难判断自己所获信息的真实性,也不能清晰地了解自身的不当行为会造成怎样的后果,以致一些同学对网络上的交友行为无所顾忌。在这种心态下,网络交往看似具有一种魅力,但同时也有可能演变为深不可测的陷阱。同时,当大学生将主要的精力花费在网络交往之后,现实之中的正常人际关系就有可能淡化。网络上活跃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网络中的.交往行为大多是不可知的。大学生在这种不良的交往环境之中,往往会受到感情上的伤害。

  二、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成因

  1.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感缺失

  当代大学生走在信息时代的最前沿,并且占据了互联网用户中的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群体虽然学习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他们道德自律的能力不强,在缺乏规范的网络世界中经常出现道德失范行为。网络中的西方文化,迎合了他们追求个性、自由、实效、功利的诉求,但由于大学生处世经验不足,在面临多种观念时难以抉择,常常拿我国传统道德标准中的缺陷部分与西方道德标准中的精华部分进行对比,并由此对我国优良的传统道德观念产生怀疑乃至否定。就现实情况来说,大学生因受传统的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的影响,对最为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与了解,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一般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然而,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和不确定性,就其目前的运行状况而言,网络用户并不完全对自己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在现实生活中不被认同的行为在网络生活中却是难辨对错,甚至受到认可。作为网络生活主体的大学生,由于道德责任感的缺失,产生网络失范行为在所难免。

  2.网络虚拟世界自身的特性

  网络世界的一大特性就是其开放性。目前,我国对于网络传播信息的监管力度不足,这就造成了一些国家所谓开放的文化价值观念在网上大肆传播,大学生群体容易被其表象所蒙蔽,而未认清其实质仍然是一些落后、腐朽的观念。由于网络不良信息的诱导性,加之对网络不良信息监管的缺乏,长期沉浸在网络世界中的大学生难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道德防御力逐渐减弱,由此产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网络文化出现的标志是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的出现与社会思潮的形成。在网络世界中,文化之间的相似性与融合性不断增强。在网络世界中,各种文化此消彼长,不断交融,形成了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但是,多元的网络文化却并没有哪一方占据主导,而是处于意识形态“无主”的状态。大学生因受多元网络文化的冲击,其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性与不确定性,许多大学生经常在多种观念之间徘徊犹豫,难以抉择。

  3.高校网络思想教育薄弱

  目前,青年大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体之一,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对建设稳定、健康的校园环境及保障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下,高校德育正处于一个开放、多元、多变的新环境中,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是高校德育中的薄弱环节。

  目前,众多高校都以科研业绩为导向,在这种导向的影响下,高校大部分的人财物都投入到能为学校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的科研项目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往往只重视知识的讲授却不看重专业课的育人作用。由于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规范教育所产生的效益在短期内难以显现,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教育方面自然会有所轻视。在移动互联网以及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已经跟不上新时代网络环境的发展,并且无法满足市场机制下的激烈竞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所提出的高要求。当下,大学生群体急需的丰富多样的主流网络德育资源较为缺乏,以网络新媒体为平台的高校德育高地尚未形成,强有力的网络思想教育机制亦未形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在很多方面依然很被动。系统化的、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致使高校无法及时管控已经出现的网络失范行为。

  4.社会不良文化氛围的影响

  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作为两大场域,有着千丝万缕的互动与联系。网络行为失范,可以视为现实社会文化环境的消极方面在网络虚拟世界的体现与投射。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流行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或是娱乐节目与广告,都时不时传播着一些

不健康的、庸俗的内容,这些信息成为现实生活中最吸引眼球的刺激因素,对大学生尚未成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产生着消极的影响。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其社会责任本应是传播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理念和正能量,然而近年来受到商业社会价值的侵蚀,这些媒体越来越多地传播起了诸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负面的价值观念。这种观念的价值导向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冲击,使原本就缺失的正面价值观念愈发淡化。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逐渐被享乐主义、颓废主义等物质化倾向的价值观念所取代,导致了大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道德判断能力逐渐下降。在上述各种不良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学生网络行为逐渐偏离主流价值轨道,网络失范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上升。

  三、微时代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矫正策略

  1.大学生应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树立正确的微网络观念

  大学生群体占据着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高地且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要使他们的网络失范行为得到矫正,就必须让他们充分认识网络虚拟世界和个人自身的关系。微媒体仅仅是一种信息获取与交流的平台,它给人们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交流机会,以及迎合大众需要的网络环境。此外,大学生还应正确认识个人成长发展与网络的关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严格自律,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

  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顺应社会主流价值观,科学地规划大学期间的学习与生活。应当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己任,逐渐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辨别判断能力,同时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形成自己对于道德品行的正确认知与理解,从而促使自己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一个具有较高自律能力且明辨是非的人。此外,大学生还应当正确合理地运用网络工具,养成健康适度的网络使用习惯。总之,大学生应当对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具有较强的辨识能力,能将网络看作是促进自身学习发展的一种有益手段而不是逃离现实的工具。

  2.高校应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方面,高校要创新道德教育手段,打造新的教育平台。自媒体网络平台应当成为高校进行德育教育的新阵地。高校应围绕当代大学生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发布主流权威的观点,促使学生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借助微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和内容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才能引发大学生的关注和了解。将典型先进人物的事迹通过微媒体平台进行宣传,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榜样的示范作用,从而产生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微同辈群体”。另一方面,高校要推进校园网络“微文化”建设。高校推进网络文化品牌的建设应当以自身的办学特色为依托,从而使微网络的教育功效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通过开展微信、微博的转发获奖等途径,推送一批既符合大学生兴趣爱好又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内容。此外,高校应在传统途径和新媒体途径两个领域发力,增加与大学生的互动,激发大学生参与校园微网络的热情,营造全员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3.发挥社会媒体的积极导向作用

  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受新闻媒体的影响。因此广大的媒体工作者应当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新闻价值观,发布内容真实准确、健康向上的新闻与话题,从而使大学生们能从积极的角度思考现实问题。媒体人员需要遵守媒体人的职业规范,确保所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引导大学生们以正确的方式和理性的态度思考问题、表达意见。大学生群体对于主流社会媒体发布的信息会做出判断和评价,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学生思维的不足,并且是大学生获知事实真相的依据。因此,主流社会媒体应将自身发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协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扮演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者的角色,发挥自身在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方面的积极作用,作思想教育工作的助推手。

  4.政府应加强网络监管

  政府要建立与完善网络法律规范,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法治意识。实现网络秩序规范化、使网络行为实现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有完备的网络法律体系。当下,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交互融合,政府应细化对网络空间进行规制的法律法规,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从而在政策层面和执行层面对网络行为起到警示与引导的作用,对网络行为的规制做到有法可依,进而将大学生网络行为纳入法制轨道。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大学生络法律法规,自觉树立网络法律意识。此外,政府网络管理部门应与高校通力合作,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网络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促使学生遵守网络法律并提升网络自律意识。

简析微时代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其矫正论文(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