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山水诗的世俗化及其意义和影响 篇一
庾信是晋朝的一位文学家,他的山水诗在当时被称为"世俗化"。这种世俗化的特点表现在他的山水诗中,他不再只写山水的壮丽景色,而是将山水与人的情感和社会现实相结合。这种世俗化的山水诗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庾信的山水诗世俗化的意义在于他提出了一种新的诗歌观念,即诗歌不仅仅是描写自然景色的艺术形式,更要关注人的情感和社会现实。这种观念的提出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庾信的山水诗世俗化使诗歌更加贴近人的生活和情感。他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相结合,使诗歌表达了更加真实和深刻的情感。这种贴近人的生活和情感的诗歌形式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欢迎,也为后来的诗歌作品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其次,庾信的山水诗世俗化也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他通过山水诗来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人们的苦难,呼吁社会的改革和进步。这种关注社会现实的诗歌形式在当时是非常新颖的,也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题材和创作思路。
庾信山水诗的世俗化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山水诗形式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激发了文学创作的活力和创造力。他的诗歌观念也为后来的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总而言之,庾信山水诗的世俗化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的意义和影响在于提出了一种新的诗歌观念,即诗歌不仅仅是描写自然景色的艺术形式,更要关注人的情感和社会现实。这种世俗化的山水诗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庾信山水诗的世俗化及其意义和影响 篇二
庾信是晋朝的一位文学家,他的山水诗被称为"世俗化",与传统的山水诗有所不同。这种世俗化的山水诗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庾信山水诗的世俗化意味着他关注人的情感和社会现实。传统的山水诗多以自然景色为主题,强调山水的壮丽和美丽。而庾信的山水诗则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相结合,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喜悦和痛苦,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这种关注人的情感和社会现实的山水诗形式在当时是非常新颖的,也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其次,庾信山水诗的世俗化对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山水诗形式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激发了文学创作的活力和创造力。同时,他的诗歌观念也为后来的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庾信的世俗化山水诗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推动了文学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庾信山水诗的世俗化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呼吁。他通过山水诗来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人们的苦难,呼吁社会的改革和进步。这种关注社会现实的诗歌形式在当时是非常新颖的,也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题材和创作思路。庾信的世俗化山水诗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社会的改革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庾信山水诗的世俗化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影响。他通过关注人的情感和社会现实,创造了一种新的山水诗形式,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同时,他的山水诗也呼吁社会的改革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庾信的世俗化山水诗对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庾信山水诗的世俗化及其意义和影响 篇三
赵沛霖(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300191)
摘 要: 对玄学自然观持彻底否定态度的庾信,将世俗情怀与对山水自然的审美观照结合起来,把世俗性的欲求和期待融会于对山水自然的具体描写中,直接导致了山水诗的世俗化。山水诗的世俗化体现着与早期山水诗完全不同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不追求人生解脱的心灵自由和精神超越,也不具备探求人生意义和与“道”相通的哲学意蕴,从而彻底改变了山水诗企慕世外,与自然冥合为一的发展路向,而使其明显朝着世俗生活和现世追求的方向倾斜。世俗化使山水诗彻底走出了玄学的阴影而回归人间,立足现世。作为玄学影响山水诗创作的终结和一个文学时代结束的标志,山水诗的世俗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 庾信;山水诗;世俗化;玄学;自然观 收稿日期:2010-06-02作者简介:赵沛霖(1938-),男,天津人,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字与文化研究。
庾信的山水诗之所以重要,①不仅是因为它们在其全部诗歌创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与魏晋时期以来早期山水诗所体现的回归自然,与自然冥合为一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相比,他的山水诗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精神气质和基本特征,标志着山水诗的具有阶段性意义的新变化,并由此而对山水诗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因此,忽略庾信的山水诗,不仅不能全面、正确地评价他的诗歌成就,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对于我国山水诗发展历史进程的认识。这就是说,必须把庾信的山水诗放到我国山水诗发展历史进程的广阔空间加以审视,才有可能正确认识和评价其意义和贡献,否则,仅仅局限于其自身,一些重要问题很可能会被完全忽略。
事实上,从山水诗发展历史纵向比较的角度评价庾信的山水诗,
有的学者已经做过,例如,有的学者通过与陶渊明田园诗的比较来认识和评价庾信的山水诗,认为庾信虽常常以隐士自称,但并没有真正的隐逸思想,也不打算真正隐逸,“庾信在闲居中求真隐,在人境中思避世的心情表面上与陶渊明有形似之处,但实质上相去甚远”。[1](P87)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作者又说:庾信的“田园诗天生缺乏陶诗那种回归自然的自在意趣”,“以田园生活的环境描写及细节琐事的堆砌为主,使隐居的意趣由深层转为表层,由诗人内心对自然的彻悟,变成了外在的隐居姿态的渲染”。[1](P87,P89)作者所提出的这两个论断,即庾信并不打算真正归隐和他的诗歌缺乏陶诗回归自然的意趣,使隐居的意趣由深层转为表层等等,分开来看,无疑都是正确的,但如果结合起来看,后一个论断就值得商榷了。因为既然庾信不像陶渊明那样具有真正的隐逸思想,也没有真正归隐,那为什么还要用具有“回归自然”和“隐居的意趣”的陶诗为标准来要求和评价他的诗歌呢?以一个诗人的优长和特点为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另一个诗人,往往看到的多是他的不足和负面的东西,而不可能看到他的本相,更不可能看到他的特点和长处。
诚然,庾信有时以隐士自居,诗中也不时标榜隐逸,然而这不但不是庾信思想的全部,而且也不是他思想的主流和本质,更多的情况下或为不得已的权宜之计,或为借此发泄对自己处境的牢骚。
事实上,他从来也没有真正想去隐居。庾信对于隐逸的复杂心态,在他入北以后的诗中有过直接的表白:《上益州上柱国赵王二首》的结尾两句“愿想悬鹑弊,时嗟陋巷空”,可以说把他对隐逸的真实心态和思想表露无遗:我虽穷困,知命不忧,可叹陋巷已空,再也无法像颜回那样处世了。
言外之意是我的处境艰难,无法像颜回那样安贫乐道,只好请上柱国大人提携了。这是作品的证明。再从他的经历看,入北后,他连事两朝,充分说明他系心功名,留恋权位,如果真心隐逸绝不致如此。对于庾信这样的思想心理复杂的诗人,更应当注意其思想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其为人和作品。
有鉴于此,本文不以陶渊明和陶诗为参照,而是换一个视角:从山水诗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的角度考察他的山水诗。我们知道,庾信一生追求功名利禄,热衷于享乐娱情,是一位具有强烈世俗情怀的诗人。他对玄学自然观持有彻底否定的态度,而将世俗情怀与对山水自然的审美观照结合起来,把世俗性的欲求和期待融会于对山水自然的具体描写中,直接导致了山水诗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的深刻变化,即山水诗的世俗化。庾信的世俗化的山水诗与早期山水诗完全不同:不追求人生解脱的心灵自由和精神超越,也不具备探求人生意义和与“道”相通的哲学意蕴,从而彻底改变了山水诗回归自然,与自然冥合为一的发展路向,而使其明显朝着世俗生活和现世关怀的方向倾斜。
庾信的世俗化的山水诗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结合贵族生活,把山水自然景观作为贵戚富豪寻欢作乐环境和背景的山水诗;
一是结合日常世俗生活,表现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处的山水诗;
一是结合对民生功利的关注,具有一定现世关怀特征的山水诗。②现分别论述如下:一、结合贵族生活,把山水自然景观作为贵戚富豪寻欢作乐环境和背景的山水诗 应当指出,把寻欢作乐从室内扩大到室外,以山水自然景观作为寻欢作乐的环境和背景,不是始于庾信,早在庾信之前就已经盛行。《晋书·山涛列传》:简优游卒岁,惟酒是耽。诸习氏,荆上豪族,有佳园池,简每出游嬉,多之池上,置酒辄醉……③这是关于西晋都督、尚书左仆射山简在山池园林游嬉宴饮的具体记载,事实上,寻欢作乐于山水胜境中,在魏晋南北朝的贵戚富豪中屡见不鲜,很多人都将它作为一种排场和特殊的享受而趋之若鹜。
不过,在庾信之前,在山水美景中寻欢作乐之风虽炽,但用山水诗的形式来反映它,即把山水美景作为贵戚富豪享乐生活的环境和背景来描写,却十分罕见。这是因为这样做与当时盛行的观念,即把山水自然作为“道”的具象化的玄学自然观彼此格格不入。就是说,贵戚富豪可以突破玄学观念的束缚去这样做,却没有人敢于这样说;直至庾信创作出把山水美景作为贵戚富豪寻欢作乐的环境和背景的山水诗,这种情况才从根本上改变。在这方面,庾信之所以能够为天下先,敢于结合寻欢作乐描写山水自然景观,不仅是因为他有写诗才能,善于山水诗创作,又具有在山水美景中游宴享乐的亲身经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对自然的态度与玄学自然观之间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④庾信的以山水自然景观作为贵戚富豪寻欢作乐环境和背景的山水诗,以《咏画屏风诗》二十四首(以下简称《咏画》)为代表,除此之外,还有《和春日晚景宴昆明池》、《奉和赵王美人春日》、《和赵王看伎》和《奉和赵王春日》等诗歌(为了节省篇幅,本文将《咏画》与这些诗歌简称为《咏画》等诗)。关于《咏画》的基本内容正如日本学者兴膳宏指出的,是“以阳春山水为背景的欢乐场面为最多”,并认为这是全诗“主要的倾向”[2](P356)。
应当说明,这里所说的“欢乐场面”不是一般的“欢乐”,而是贵戚富豪的寻欢作乐。不过,《咏画》的部分诗篇描写重点却不单是寻欢作乐,而是作为其环境背景的山水自然景观,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海内外学者才把这些诗认定为山水诗。⑤二十四首《咏画》诗的第一首“浮桥翠盖拥”是比较特殊的,它是总写贵戚富豪寻找山水美景寻欢作乐,并明确点出石崇、山涛两位贵戚富豪的名字:清晨之际,在水纹恒转,风花乱回的浮桥,“石崇迎客至,山涛载妓来”。这样,不但十分清楚地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而且说明寻欢作乐的主体不是一般平民百姓,而是声势显赫、富可敌国的贵戚富豪,从而为后面所写的花天酒地、穷奢极侈的享乐作了有力的铺垫。从第二首“停车小苑外”开始才是分写在不同的山水美景中寻欢作乐的具体场面。这些诗虽很少点出具体人名,但其主体都是石崇、山涛一类的人却是毫无疑问的。
“子山《咏画屏风诗》二十四首,其画不一,盖杂咏之也。”[3](P353)所谓“杂”是说享乐活动之杂和多,诸如宴饮、狎妓、射猎、歌舞、游嬉、赏玩以及炼丹求长生、清静学隐士等等,可以说,当时贵族享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例如第四首“逍遥游桂苑”,写在明媚秀丽如桃花源的深山中的歌舞游宴;第九首“千寻木兰馆”,写春洲流水,花香四溢堂馆中的狎妓活动,但重点都是具体描摹环境的优美与温馨,而歌舞游宴、狎妓活动则是点到为止,十分含蓄。又如第十九首:三危上凤翼,九坂度龙鳞。路高山里树,云低马上人。悬岩泉溜响,深谷鸟声春。住马来相问,应知有姓秦!“秦”本是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的美女秦罗敷,此代指美女。诗中写对美女的追求不是在人群熙攘之处或其他什么场所,而是在高山深谷,悬岩溜泉当中。显然,在贵戚富豪看来,只有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求爱,才更加风流和浪漫,因而也才能更大限度地满足享乐的欲望。
中国大学网免费论文频道 /lu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