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大城》读后感(优秀6篇)

时间:2016-06-05 05:10:3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大国大城》读后感 篇一

《大国大城》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作者在书中以城市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国大国崛起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对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首先,书中通过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描述和分析,让我对中国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指出,城市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崛起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城市化,中国得以集中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然而,作者也指出了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城市规模扩大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问题,以及城市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都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

其次,书中对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作者认为,城市化不仅仅是简单地扩大城市规模,而是要注重城市质量的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文化的传承等方面都需要我们关注和努力。同时,作者也提到了要加强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城市群的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这些思考和建议都让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感到乐观和期待。

通过阅读《大国大城》,我不仅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城市化与大国崛起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书中的思考和建议也让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思路。这本书让我深思,也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大国大城》读后感 篇二

《大国大城》是一本发人深思的书籍。作者以城市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大国崛起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书中所呈现的数据和案例所震撼。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之快,之庞大,令人瞠目结舌。作者以生动的语言和详实的数据,揭示了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以及这种城市化对于中国大国崛起的重要性。同时,作者也提到了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比如城市发展不平衡、资源消耗过快等。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

除了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描述和分析,作者还提出了一些对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建议。他强调了城市质量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的必要性。这些思考和建议给我们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通过阅读《大国大城》,我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城市化与大国崛起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书中的思考和建议也让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思路。这本书让我深思,也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大国大城》读后感 篇三

  一、书中主要论点的摘要

  1、任何限制劳动力自由移动的制度都会限制国家的发展。

  2、追求经济均衡发展应以各地区的人均GDP均衡为目标,而不是盲目追求各地区的经济规模和总量均衡;追求后者带来产业的重复建设和低效率,恶果最终由国家买单。

  3、参照世界经验,人口的集聚是国家产业结构由农业为主转为工业和服务业所必然产生的,大城市病会随之产生,但集聚所产生的正效益远远大于负效益。

  4、大城市人口不会无限制增加,人口的集聚在一定时间点会达成平衡,这个平衡由经济规律所决定,人为干预大概率会产生负面作用。

  (摘要来自知乎)

  二、大家对城市区域发展的误解

  误解1:中国地区和地区之间存在非常严重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这是因为经济已经过度集中到少数地区,特别是沿海的发达地区?

  误解2:大城市,特别像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城市,已经太大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这样的城市病问题是由于这些城市人太多导致的。

  误解3:城市拥堵和污染问题是人过度集中到市中心导致的,市中心人口密度较高就会导致拥堵和污染问题。

  三、城市发展在全世界的趋势——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越发达的国家,其人口集聚程度就越高的原因是: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是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尤其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工业需要集聚,服务业比工业更需要集聚。现代服务业大量以知识(特别是大城市),这就导致了发达国家经济集聚程度更高的现象。

  四、目前中国城市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

  1、人口流入地

  1)户籍制度制约了劳动力进入大城市长期成为本地居民,导致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

  2)进城务工偏向年轻人,通过教育歧视等政策无法举家迁徙到城市,间接导致了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

  3)东南沿海大型城市的土地建设指标严格控制,导致房价高涨,提升了生活成本。

  4)长期利率人为压低,导致“资本深化过度”,这是一个严重资源错配问题。因为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中国单位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增长都偏低。由于资本相对于劳动力“便宜”,所以大城市被迫采用机器替代人的方式进行产业升级。

  5)由于大型城市限制人口规模,所以规划的公共基础设施低于实际需求,导致交通拥堵、医院、养老等机构资源紧张。

  2、人口流出地

  1)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上级的KPI:财政税收和招商引资,负债新建了大量工业园,但实际入驻率非常低,投资产出效率低下,浪费严重。

  2)由于税收收入符合二八法则,地方政府偏好资本密集型工业,反而创造大量就业的服务业得不到发展,导致地方政府单位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增长都偏低。

  3)过度关注GDP总量,而不是人均GDP,非常害怕年轻劳动力的外移。

  4)对地方公共设施投资不足,导致对劳动力教育投资不足(作者建议地方政府:不要盲目投资于产业,特别是偏离比较优势的产业,要投,就投在人身上。)

  5)农村“空心化”严重,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导致大量社会问题。

  五、城乡协同发展的解决之道

  1.区域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在公共投资和公共财政方面如果既要效率又要公平,从而获得一个全国人民一致赞同的方案,那么就必须实施一个政策组合,其中有三个构件:

  第一是公共投资的效率原则

  第二是人口的自由流动

  第三是向没有享受公共投资好处的地方进行适度的财政转移

  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收敛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这里就出现了两个政策选择:

  第一个政策选择我称为“动钱”的政策,就是把资本移向劳动;

  第二个政策我称为“动人”的政策,就是劳动移向资本。

  发展政策和追求区域间发展水平差异收敛的正确选择应该是“动人”为首选,“动钱”(财政转移支付)只能是建立在“动人”的基础之上。

  2.土地和户籍制度联动改革

  1)建设用地指标跨地区交易

  与其在现有土地制度下,全中国都以同样的速度推进城市化,不如让建设用地指标跨地区交易,这样,土地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这是中国接下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

  户籍政策的改革可以让大量在城市务工的人成为城市的居民,增加收入,缓解大城市用工荒的压力。

  2)人口自由流动

  如果你相信经济增长是减少贫困最重要的途径,你应该选择城市,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发展城市来让农民不断变为工业和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才能最终减少贫困。可能有人会问,那剩下的农民不管了?当然不能不管,随着农民不断减少,剩下的农民从农民变成规模化经营的农场主,或者农场里的“农业工人”,收入也将提高。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要素是土地,土地是不可能无限增加的,所以一旦土地决定了农产品的增长极限的时候,要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减少农业人口。

  六、对个人体会较深的几个观念

  1、直觉和数据

  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把一个观点推向极端是一种错误的而且有误导性的讨论方式,要不得。

  比如常有人问,是不是全国十三亿人口都集聚到上海来?当然不是。事实上,一个国家的集聚程度有多高,是由集聚带来的好处和集聚带来的坏处相权衡决定的。集聚会带来好处,但是集聚也的确会带来坏处,比如说拥挤、污染和犯罪。当集聚带来的好处不够高,而坏处体现出来之后,集聚的水平就相应地稳定下来。而在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调节变量就是生产要素的价格,集中体现在地价、房价和劳动力工资上。

  2、尊重科学规律

  讨论公共议题的时候要抛弃掉“这是中国,在这里不适用”,在这个想法下发生了很多悲剧。

  例如:凡是通过经济资源的行政性配置去追求地区间平衡发展的国家没有一个成功的。

  3、如何给政策制定层进行建议

  一个建议如何讲很可能会影响到被采纳的可能性。

  例如:政策红利这个说法,通俗的讲就是之前可能做错了,现在改过来之后就会带来经济的增长,也就是红利。

  至于为什么之前政策制定错了?那就是历史因素的制约了,切不可深究。

《大国大城》读后感 篇四

  城市规划、资源分配、人口流动、社会发展....这些看似大而专业的词语,似乎与追求短期效益,着眼于当下销售任务、签约回款、策划推广的地产营销人而言,有点高深与缥缈。

  由于是有吴老板推荐、集团上下专项培训过的书籍,抱着些许的好奇、疑问与纠结,决定静下心来“啃”这一本书。

  不看则以,一看便欲罢不能。书中所涉及到的观点及评论,填补了我在规划与城市发展领域的认知不足与空白,有效的缝合了一些早前形成的零碎观点,逐步形成一套“点、线、面、体”的综合认知。

  以下分享几个本书中尤为深刻的记忆点:

  1、大城市病不能靠抑制人口数量解决。

  中国需要大城市,且越大越好,中国一线城市的人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对人口数量增长的估计不足导致的大城市病突出,并不是因为人口太多了。控制人口数量是典型的需求端抑制,而不是供给侧改革。

  一线城市严控人口,但每次制定城市规划目标后,用不了几年时间便被打破,但配套服务全部是按规划指标配给,造成公共服务严重不足。

  解决城市病,需要通过增加公共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的供给。而不是抑制人口数量。

  2、城市越大,对人口的成长越有利。

  大城市具有“人力资本外部性”

  人力资本外部性:一个人的教育水平提高了,不仅能使自己的收入有所提高,而且在他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还能相互学习和影响,促进知识的传播和生产。

  城市越大,人才不断被引入,在市场自由的流动下,配合服务于这些人才的工种会同步增加,一线城市管理者希望以业控人,希望引进大量高端人才,同时对相应的服务业者用各种方式限制,导致了大学毕业生竞争惨烈。而保姆、月嫂工资高涨,且供不应求。

  大城市就业市场高度专业化,特殊专业的人只能在大城市才能找到工作。

  “高房价”和“城市病”是消费者为获得大城市的生活所支付的代价,人们为了支付大城市更高的房价,牺牲了某些维度上的生活质量。

  中心区的高房价就是人们为工作和生活便利性支付的成本,住在城市核心区,可以最大化的享受城市带来的配套。

  3、城市路网越密、越窄越有利。

  在大城市内部,中心城区因为四通八达,一定是生活最丰富的地段,大量的生产型服务业为了和四面八方的人做生意,一定要抢占市中心位置,排挤中心城区的居住功能。

  为什么城市核心区的住宅用地非常少,使得很多居民楼被改成了商业使用,而郊区以及中小城市,很多商业和写字楼被改成了“商改住”,这是城市需求决定的,在自由市场下,有更多人抢占城市中心位置,挤占了居住功能。

  城市规划中,窄马路更有利于生活,可以形成更多的人气入口,可以更好的聚拢人气,使得居民生活半径更小,当城市堵车时可以更快的进行分流。

  高路网,马路多而窄的方式反而可以引导服务业多样性,生活的便利性和出行需求的减。

  4、限制人口数量会造成大城市人口结构的老龄化

  经济发展必然会带来污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治理成本低于发展成本,便会倾向于治理,当城市持续向高密度发展,更密的路网,更少的车辆使用,城市会重新回到生态宜居。国际上很多城市都经历了这一过程。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逆城市化,人们会到郊区去购买别墅居住。当知识,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比重高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对于居住在市中心去享受和人交流便捷的需求更加强烈,又会出现返城市潮。

  人口结构是动态变化的,人口的老龄化,平均寿命增加,都需要有新鲜血液补充进来。现有的控制人口政策,年轻人口补充不足,老年人比例会进一步提高。

  养老金是记账系统,年轻人现在工作交的养老保险被支付给现在的老年人,不足的部分由财政补贴,在控制人口的政策下,未来的老龄化更为严重,未来的年轻人减少,支付养老金的人减少,巨大的财政补贴让政府会考虑别转移支付方式,如延迟退休等等。

  本书的专业性知识输出远不如此,以上几点仅为读者本人的阅读收获。

《大国大城》读后感 篇五

  前段时间看完了《大国大城》这本书,我觉得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一个大趋势,虽然说现在政府设置各种阻碍,从北京上海赶走DD人口,但是,还是无法避免超级大城市的产生。看完这本书,我也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一定要想办法在大城市立足扎根,如果我们没办法在这里扎根,我们的后代,我们后代的后代,也会想办法,在大城市扎根,所以与其这样,不如就从我们这一代开始,就努力成为第一代。

  与此同时也坚定了自己一定要在深圳买房子的想法。以前和周围很多人一样的想法,年轻的时候在深圳工作,然后可能30岁的时候还是会回老家置业,但是现在改变了那个想法,不管怎么样,一定要在深圳买房安家立业,家乡是回不去了,不可能回去发展了,所以,只能努力在深圳买房,在深圳安定下来,成为一个真正的深圳人。以前一些看不懂或者是不了解的东西,看完这本书之后,有了更深的了解,经济发展规律是无法改变的,就算政府,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改变它,只能是去适应,去顺从它。看完这本书也更清晰的了解了,这个社会,市场到底是怎样运行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一些想法,所以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规律,而不是去改变它,只有适应规律,抓住机会,我们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才能过得更富足,更幸福。所以如果你还年轻,你要去大城市,如果你已经在小城市安家立业了,支持你的子女去大城市发展,他们会有更好的未来。

  这本书不仅仅是从中国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全世界的范围,用国际的眼光去看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律。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总结规律,再回到我们国家的发展历史。其实,不管是在中国,美国还是在欧洲,城市化都是无法避免的。所以还是要去大城市才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资源。

《大国大城》读后感 篇六

  这部作品是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陆铭教授的代表作,出版于2016年,是关于空间经济学或者地理经济学的通俗作品。这本书主要探讨了经济地理空间的集聚效应在中国过去十几年发展中的变化和作用。地理因素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在经济发展的解释过程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变量,因此,形成了经济地理学这门课程。

  其实,作者在这本书中并没有过多讨论经济地理学中的专业知识,而是将原理与中国当下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来讨论,作者反反复复在印证一个道理,就是人口自由流动而实现的集聚效应,带来的经济发展才是市场经济下的优先选择,他反对现有的户籍制度对于人口自由流动的限制,反对现有的这种对于实现区域平衡发展而动用计划式的行政命令,比如将大量土地指标投放到中西部,而限制东部的土地指标,结果是市场的扭曲。

  其实我挺赞成作者的一个论点:中国发展不仅要警惕拉美的”中等收入陷阱“,同时,更要警惕欧洲的”欧元化“,”欧元化“其实就是要防止出现市场分割现象,欧盟之所以要实现一体化,可以利用更大规模市场发展经济,引领世界,中国作为同样的大国,也要防止内部市场分割,现在中国出现很多市场分割现象,比如户籍制度阻碍人口自由流动,地方保护主义等等,阻碍的经济的发展。

  地方贸易保护主义在中国地方区域较为普遍,尽管在某些方面已经有所收敛,上两个星期,笔者听了浙江大学耿曙教授的关于政企关系的讲座,也曾提到这个问题,就是现在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和政商关系的密切联系,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要在人均接近一万美元的时候如何突破这个门槛,根据外国的经验,这个时间点,更需要的是依靠创新带动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动能转换,那创新、转变经济方式的前提是什么?

  是有一个自由的市场,培育一个创新自由的市场是增强和实现创新的基础,行政命令是实现不了创新的,要创新就要打破市场的分割,打破阻碍资源自由流动的壁垒。

《大国大城》读后感(优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