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优选6篇】

时间:2012-08-06 09:38:4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 篇一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本书的标题引人深思,读后感让我对于教育和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人生轨迹和成长需求。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一个家庭为背景,展示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常见的矛盾和摩擦。父母往往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去成长,而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和需求。作者通过描绘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种种困惑和挣扎,让我们意识到了父母的期望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负担。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反思了自己作为一个父母的态度和行为。我意识到,我们不能把自己的理想和期望强加给孩子,而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梦想。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一昧地塑造他们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另外,作者还通过描写孩子与外界的互动,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孩子需要与不同的人交流和接触,才能拓宽他们的视野和丰富他们的经验。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交环境,让他们能够学会与他人相处和合作。

总结而言,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作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而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同时,我们也需要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交环境,让孩子能够与他人交流和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并建立起和他们良好的亲子关系。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 篇三

  最近看完的书籍,也算是,真正看下去的书,不是特别长,更多的其实是一种故事的记录,一种周围人的生活。

  算是机缘巧合吧,因为成为了家教,所以作者有幸看到那么多的家庭,从中挑选出具有典型性的家庭呈现给我们。

  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典型性的问题,甚至说,很多上一辈的人所留下来的观念。

  有一个小孩子,她其实并没有多动症,也没有什么病,她所做的只是装病,目的呢,更多的是让母亲感觉到自己被需要。

  因为心疼母亲,所以会伪造自己的病症,让母亲感觉到有存在的意义,而不是人生仅仅如此,虽然,自己没有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一天陪母亲看韩剧,逛街,拜访餐厅,看似没有什么目的去生活,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却已经是活下去的最大的意义。

  她的女儿,也是为了这样,家庭中也并不需要自己学的多好或者怎样,生活富足,彼此开心,就已经够了,我们看到的这个就是上一代对于孩子的影响。

  还有一个,就是茉莉的生活了吧,好像看到了金智英的生活,可是金智英有更加大的自主性。

  茉莉的生活基本上按照妈妈的想法进行,按照妈妈所有的期望进行下去,好像从来都不是自己的人生,而是母亲人生的一种延续。

  无论是中学,大学,还是最后的婚姻,有过反抗的念头,可最终都是一种不了了之。

  相夫教子,似乎这一生就要这么过去了。

  可是,在茉莉女儿的身上出现了一定的转机。

  她没有爸爸妈妈那么聪明,喜欢的更多的也只是画画,没有得到过多的父爱,小小年纪,就已经明白,有的爱,是有条件的。

  她想要让大人开心,让所有人高兴,想要达到这个条件,可是早已失去了最终前进的方向。

  茉莉及时发现,结合自己的人生,也真正认识到了,明明一切都只是孩子的人生。

  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为了别人的快乐而度过的人生。

  她选择让女儿开心,尽管这样的她,可能会背上来自家族的骂名,可无论如何,也不要让孩子重复自己曾经的生活了啊。

  孩子,尽管是父母的,可是,他们是一个生命,而不是任何人的所有物,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不是任何人生命的延伸。

  他们诞生下来体会这个世界,所要做的,是完成他们自己的人生。

  而父母,不过是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说,让孩子完成自己曾经期盼的人生。

  给孩子自由,放手,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可能并不容易忽略,可是,完整的一生才是他们应该追寻的方向。

  自己度过自己认为满意的一生,就已经是几辈子难求的福气,又何必一味的压抑天性,用孩子的人生,为我们不完整的人生下赌注,在最终满盘皆输。

  你的孩子,不只是你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本身,是自己。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 篇四

  当我合上书时我不知道该怎样形容我的感受,我的心口上像被压上一块沉重的石头,堵得慌。平常我读一本书可能会每天读几页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读完,但是这次是例外,一个又一个个故事让我割舍不下,一个又一个的孩子让我感到心疼,作者吴晓乐用她的亲身经历揭开了一个又一个看起来很骇人但确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这些孩子可能是我们的亲戚,我们的邻居,可能是你可能是我。

  第一个学生是眼睛仔,他是作者最不想回忆的一个学生,也是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学生,他家境殷实,在别人看来他住在别墅里,每个月有用不尽的零用钱,爸爸妈妈似乎也非常爱他,但事实却不是这样,他的父亲在大陆工作不常回家,却通过他的母亲控制他的学习,因为父亲的同事的孩子都上了好的大学,他的父亲不想丢脸,而他的母亲,一个家庭主妇,只能通过不断压迫自己的孩子才能引起丈夫的注意。眼镜仔的标志物就是一副厚厚的大眼镜,是个看起来有些懦弱的孩子,因为只要他不好好学就会挨打,这是他妈妈给予每个家庭教师的特权,在这种环境下眼镜仔变得非常会观察别人的眼色,以至于学习成绩一直没有起色,而他的成绩让他不断挨打。到这为止我认为眼镜仔的母亲是个没有“爱”的人,但是接下来的一件事却让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有一天眼镜仔的妈妈捡回了一窝小猫,她和眼镜仔一起照顾他们,在这一刻他们才像一对真正的母子。然而这温馨马上就被打破了,因为眼睛仔的考试成绩出来了,太差了,所以眼镜仔的父亲不回家了,眼镜仔的母亲把这些全部归咎到了眼镜仔的身上,一边打他一边抱着他哭。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因为作者辞职了,这么压抑的环境让作者无法再继续教下去。我不知道眼镜仔接下来会怎么样,也许会一直这么恶性循环下去,直到眼镜仔成绩达到父亲期望的那天。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什么的孩子是陈小乖,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不同的是别的孩子都是父母亲自找家教,而他是自己找来的,并且不在家里辅导在星巴克辅导,在辅导期间他不断炫耀着自己的财富,努力营造出自己生活在一个非常舒适的家庭中,但是直到一个自称是他母亲的女人找来,我才发现,他的家庭环境非常特殊,父母离婚并且都不想养育他,因为会影响重组的家庭,而他也对融入新家庭非常抵触,最后他也离开了,父母对他的态度让他似乎也放弃了自己,成绩一落千丈,也就不再请家教了。这么一个聪明的孩子就这么被毁掉了。要想让孩子有好的成绩,父母适度的关爱以及适宜学习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其中有个比较特殊的例子就是茉莉,茉莉的人生可以说是由她的母亲一手安排的,什么时候上学上什么学,什么时候结婚该嫁什么人,似乎都是规定好的,茉莉有着很好的头脑,当她考上大学后,她的导师非常看重她想让她继续深造,但她的母亲阻止了她,于是她嫁人了,生了孩子后她不想让她的孩子重蹈覆辙,于是用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方式来教育她的孩子,当然这条路非常辛苦,没有一个人理解她,我们不知道故事最后茉莉能不能突破重重困难培养她的孩子,但我希望她能,弥补自己的遗憾。

  这本书里有各种各样的孩子,有的确实是非常聪明,但这些孩子却总在各种各样问题各种各样的环境下慢慢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自己放弃了自己。还有一些孩子本身资质中等,但却被父母的压力压的喘不过气,一句句“都是为了你好”,“考不上好大学能干什么”,把这些孩子压抑的失去了自我,在书的最后也写了关于作者自身的经历,看了让人甚是唏嘘,不论是哪里的孩子,多大的孩子,教育总是我们永远需要面对,却总是充满矛盾的一件事,尤其是在双减政策实行的当今,教育更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与震撼,身为老师我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快乐学习,快乐成长。读完这本书我也自己反思过自己有没有给孩子们过大的压力,我会认真反思自己,努力给孩们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 篇五

  本周我们桃花源读写团队的共读书目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本是我翻看一眼后就想要马上读完的书,读完后给我的感触也是巨大的。本书是一名年轻的台湾作家写的关于她在家教期间的所见所闻。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9个真实案例在这方面体现了惊人的相似。9位母亲都过于卷入了孩子的生活,她们确实很努力,但明显用力过猛。她们为孩子规划人生轨迹,时刻关注着孩子的走向,“还不是为你好”、“为了你将来有出息”是她们总挂在嘴上的标签。若娃的母亲甚至因为女儿同学之间的聊天记录而给同学打电话大骂对方,以至于在无数孩子离不开智能手机的时代,女儿却很少用手机,因为她已经完全成了同学的笑柄,被同龄人孤立。汉伟的母亲已经完全打破了孩子的生活界限,完全侵入了孩子的学习和私生活,让孩子最终完全放弃了自己,“随便你”、“都可以”这种没有生命力的麻木口头禅,却成了花样少年的生活观。

  曾听朋友说过一个有关教育的心得:她有一位老师,自称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更多像在浇灌一棵小树苗,同时修修剪剪,给予阳光和雨露,慢慢地看着它变成你想象中的那个样子,其实还是蛮期待且挺有意思。

  我无从评价这种教育模式,诚然,树苗在长大的过程中,科学地施肥和管理,合理的修建必定能让树苗更好成长,开花结果,孕育出丰硕的果实。可是修剪的过程难道不会痛吗?我也不知道,究竟是果园里精心栽培的果树比较有价值,还是在自然中野蛮生长的小树会更加快乐。

  然而也许我们又都错了,孩子怎么能论同树苗?我们常说,孩子是因你而来,却不是为你而来,你凭什么剥夺他自由成长的'权利?你强加于它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是否一定正确?你自己尚且有这么多的不足,又从何期待孩子成为你心目中那个最优秀的样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 篇六

  我想从不同的角度来聊聊这本书。

  大多数读者,读完之后为里面的孩子感到心疼,我虽然也是,但我更多会为这些父母难过。

  我自己也是一个母亲,和普罗大众差不多的母亲,不是特别会带孩子的,也不是情绪管控很好的,常常也会用外界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孩子的母亲。

  也许是因为工作原因,我觉得自己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在育儿这件事上便是有诸多经验可以利用,但真正做母亲后,发现被这个观点耽误了。

  育儿这个事,从来没有人,天生很擅长。

  不管你有多少经验,不同的孩子,经验都不适用,你只能花时间和精力,察觉孩子的不一样,找出和他们共处的方法。

  注意,我说的是,共处,不是教养。

  书中的父母,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不知道如何当父母,一种是真的不适合当父母。可是他们都最终都成为了父母,为的只是一个“正常”的标签。

  -正常地长大,学习,成绩要去到平均分。

  -正常地上兴趣班,平时有演艺活动,要能正常地表演。

  -正常地完成人生轨迹,小升初,初升高,考大学,考研,获得体面的职业。

  -买车,买房,有存款,然后有家庭,有小孩,然后再重复循环。

  每一个父母,都是从孩子长成的,即使我们不满足自己被养大的方式,却又逃不出被自己孩子厌恶的结果。

  没有哪个做父母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快乐,所以我们把“快乐”进行模式化,让孩子去一一满足这里面的条件。

  分数考好了,孩子更自信;

  考级成功,孩子有成就感。

  比起学习和看电视,问问孩子哪个更快乐,孩子肯定会选择后者,可是我们做父母的不敢冒险,因为我们害怕孩子日后没办法从竞争中胜出,成为班级里“不正常”的那个。

  我们害怕别人说我们没有尽到做家长的“义务”,我们害怕孩子有一天回头怪我们“当初为什么不更加严格”。

  所以,我们只能以爱之名,做出种种丝毫感觉不到爱的行为,去掩饰我们因为害怕被贴上“不作为父母”标签的恐慌。

  是我们错了吗?

  之前有部大火的日剧,叫做《坡道上的家》,故事由一个案件展开,一位母亲在浴缸淹死了自己8个月大的婴儿,该剧的主角,一个3岁女孩儿的妈妈,被选为了陪审团一员,在参与这个案件审理过程中,逐渐回忆起自己之前的种种经历。

  那位弑婴的母亲,倾尽全力,却依然得到丈夫的厌弃

  法庭最后宣判的结果是,母亲有罪,但是不是她一个人犯下的罪,是整个家庭犯下的罪,是整个社会犯下的罪。

  而随着剧情的推进,似乎这里面的每个女性角色,都在经历着被告所经历的一切,只是有的撑了过去,有的撑不下去。

  如果单纯去指责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当然轻松了。现在和孩子相关的指标,都和父母捆绑在了一起。

  成绩不好,父母管教不到位;

  性格内向,父亲或者母亲性格不好;

  没考上好的大学,父母没有给孩子补足够多的课;

  相亲不成功,父母没生出好看的小孩,或者父母没有给购置房车。

  再说得近一些,相信每一位父母,在孩子生病时,都听过这样一句话:

  “这次又是为什么生病了?”

  很多人认为,病理难题,是可以通过精细养育去解决的。“长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这句老话,在孩子身上不管用。孩子生病,就是爹妈没养好。

  在我成为母亲的这一路上,从来没有人系统地教过我应该怎么去做,有的只是以“为你好”的方式,随意说出的不经科学论证的“偏方”,或者对我的行为随意臆想的指责。

  我每天要做的,除了要去对听到的所有消息进行真伪的甄别,还要去探寻科学的理论体系,同时针对孩子每天的变化,做出自己的调整,然后深夜里独自面对自己一天育儿失败的懊恼。

  我曾经翻到过几十年前,我妈写的育儿日记,记录着她和我每天喜怒哀乐,她会因为我能多说一个字而兴奋不已,也会因为我在她下夜班后,吵闹着要她陪我玩而怒气冲天。

  育儿难题,世世代代都存在着,与其去指责频频发生的个例有罪,不如一起想想如何建立合理的体系,让人们可以好好地做父母。

  这本书里的父母们,除了陈小乖的父母,哪一个不是为了孩子殚精竭虑呢?哪一个不是为了孩子,背负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呢?

  包括正在读文字的你,难道不是每天在困惑和愧疚的泥泞中,独自挣扎着匍匐前行吗?

  而且,不管做什么,最终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东西不符合“正常”标准,就是不合格父母,会沦为别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每个人的行为都有自己的理由,如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么你的父母,也不是你的父母。

  父母和子女只是互相陪伴的关系,再多一点,父母和孩子只是师生关系,你见过谁的班主任,因为学生没有出人头地,把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吗?

  就像上帝只给了人们种子,人们需要自己去播种。每个人生来带着某种天赋,发挥得如何,也要看孩子自己。

  “亲”和“子”捆绑太紧,独立的人格,自然就不能长成,最终只能一方继续悲怆地独立施加影响,另一方满腹恼骚地继续逃避责任。

  如果爱情也需要互相接纳和磨合,那么亲情就是在无条件互相接纳时,给与对方空间与尊重。

  所以做父母的各位,放轻松一些,好好爱一下自己,也许只有这样,你才会好好地去爱自己的孩子。

  最后用《坡道上的家》案件的宣判词来结尾:

  现在开始宣布判决,被告人请上前。

  主文:现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10年。判决前拘留200日算入其中。

  现陈述判决理由:法院根据有证据之事实,认为被告人在案发当时有责任能力。同时作为母亲,本应保护被害者,却在被害者8个月大时,就将其杀害,不得不说这责任重大。(停顿)

  但同时,因初次育儿常感到困惑,又被周围的人无心的言行所影响,更丧失了自信。没有人来帮助自己,也无法求助,这也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停顿,法官抬头看被告人)

  被告人的罪行是由被告人独自犯下的,但究其根本,和本次案件有关系的包括被告人丈夫和婆婆在内的家庭成员等所有人的各种情况混合在一起,最终对被告人所造成的,巨大的心理压力才是根本原因。在此意义上,被告人的罪行,属不可避免之行为。其所有责任,都由被告人一人背负,未必妥当。

  法庭认为,这原本应由所有相关人员共同承担。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优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