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读后感600字(优秀6篇)

时间:2017-02-05 02:10:2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巨流河读后感600字 篇一

《巨流河》是一部由龙应台所著的小说,通过对五十年代末年代中国北方大移民潮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民的艰辛和坚韧。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和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小说以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为背景,通过讲述他们的迁徙故事,展现了中国北方大移民潮的规模和影响。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无奈。他们为了生存,只能背井离乡,去寻找更好的生活。他们面对的是艰苦的旅程和残酷的现实,但他们依然坚持着,不放弃希望。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主人公们的坚韧和勇气所感动。他们没有被困境击垮,而是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他们虽然贫穷,但他们有着强大的意志力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不放弃,不退缩,不停止努力。这种精神让我深受启发。无论我们面对什么困难,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创造出更好的未来。

除了主人公们的坚韧,这本书还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让我了解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社会背景。这使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更加感激那些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人们。

总的来说,《巨流河》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籍。它通过故事的叙述,让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人民的艰辛。它让我对中国人民的伟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努力和坚韧的重要性。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汲取力量,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

巨流河读后感600字 篇二

《巨流河》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对中国北方大移民潮的描写,展现了人类追求更好生活的勇气和决心。这本书让我对人类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思考着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意义。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面对的是艰难的旅程和残酷的现实,但他们依然坚持着,不放弃希望。他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不惜背井离乡,面对千辛万苦。他们的勇气和决心让我深深地感到敬佩。与此同时,这也让我思考自己的生活态度。我们是否也应该勇敢面对困难,不放弃追求更好的生活?

除了对人类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还让我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在小说中,主人公们并不追求奢华和权利,他们追求的是简单的幸福和快乐。这让我反思自己追求物质的生活方式,是否真的能带给我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或许,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内心的需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总的来说,读完《巨流河》让我思考了很多。它让我对人类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思考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意义。我希望能够以主人公们的勇气和决心为榜样,勇敢面对困难,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汲取力量,为自己的人生找到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巨流河读后感600字 篇三

  经朋友强烈的推荐,也为自己不久将来的台湾之行作准备,我网购了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一书,大概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本有兴趣再读,但禁不住源源不断的好书的诱惑(最近在看《南渡北归》三大本)。既是积习使然,更担心初读和粗读之后形成的印象如烟逝去,所以还是在再读之前留下一点文字,算是给自己和给阅读一点交代吧。

  此前不知道齐先生为何人,此后也难知道更多,因为她还不算大名人。但这样的身份似乎更容易切近我等。《巨流河》如她的自传,所以读来真实亲近,还有几分别致。

  她1924年出生,今天近90岁高龄。其间身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台岛建设。虽然一生主要事业即读书、教书和编书,似乎并不耀眼,但能见证近百年的变迁,人生自然带几分传奇。但她对这样的传奇,无丝毫的夸张、炫耀和突出,她尽量把自己放 “平”,只是以一个亲历其间的女人、学人和教徒,来观察、感受和叙述。这一段历史,有中日之战,有国共之争;有东北的流亡,有大陆的远离;有党内的倾轧,有学理的争持。她以一个敏感女子的心性,以一位虔诚教徒的心境,以一介普通平民的心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这段最近的历史,于我们更真实,更生动,更细腻,稀释了以往它给我们的抽象感、宏大感和倾向感,让我们对战争之痛、乡愁之伤和建业之难有更为深切的体悟。

  作者一生,投入地读书,而获丰满的享受;执着地教书,而富有成就感;勇担使命去编书,对台岛文学和教育卓有建设、革新和推广的意义。其间,和张伯苓、朱光潜、吴宓和钱穆等大家亦师亦友的醇厚经历,也让人欣羡不已。同样重要的是,她竟把这一切写成了眼前这本30余万字的《巨流河》,让我直叹斯人不虚此生,不负此生。

巨流河读后感600字 篇四

  数度哽咽,数度流泪,数度澎湃,然后归于平静。读这本书时,许多的画面烙印在心灵之上,给了我从未有过的震撼与感动。

  《巨流河》与其说是一部个人回忆录,不如说是一部记录中国二十世纪的大事记。一位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人生,承受着巨大悲伤,心灵上刻满弹痕的八旬老者,深沉如大河般和缓而有力量的述说家国的命运,即使在生离死别至痛时刻,也显示极大的谦抑和低回。也许这正是此书的魅力所在。

  书作者齐邦媛,一九二四年生,辽宁铁岭人,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巨流河就是现在辽宁百姓的母亲河——辽河,她的父亲齐世英,是当时东北革命军的辽字一号,深入参与了抗日战争和内战过程,亲身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精通德日英三国语言,还只是个少年时,便深感那时的北方乡村,国民知识闭塞,对国家和自己的命运几乎全然无知,在淳朴美德后面常常是冷漠愚昧。长大后,他坚定地认识到,只有真正的知识和合理地教育才能潜移默化的拯救积弱的旧中国。在战火中,为保中国薪火,临危受命拼力保护一千多名师生撤离南京,在防空的警报声中创建了水深火热战线后的一扇窗——《时与潮》杂志。在与父亲走过的几十年岁月,得以建立较高的价值观和对知识的认知与追求的方向。

  朱光潜先生,中国近代最知名的美学家,抗战时期在乐山武汉大学任教,教授作者英诗课。在战火中一字一句吟哦着理想中的美好。我在读到第一百一十三页"某日,在先生教到长诗《玛格丽特的悲苦》中‘若有人为我叹息,他们怜悯的是我,不是我的悲苦。’时,取下眼镜,眼泪流下双颊,突然把书合上,快步走出教室,留下满室愕然,却无人开口说话"时,竟发现眼泪早已霸占了自己的面颊。这何尝不是朱先生忧患家国无处呐喊的内心不经意间的决堤,让人动情,深思。正是在这样大师的引领下,作者得以系统的学习着知识,逐渐健全着人格,培养起高尚的情操。这就是大师的本色,静静地站在那里,静静地站在学生的生命力?

  张大飞,东北子弟。作者笔下一个让人痛彻心扉的英雄。与作者有着至真至纯的超越了爱情的感情,曾在日本人的狂轰滥炸下,在心底一起呐喊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国不忘,有我!"的人。在七七事变时加入了空军,胜利前夕,在河南一场空战中殉国。作为读者,我无法接受一个26岁英姿飒爽,满腔热忱的青年,在丧失父母成为孤儿之后会欣然平静的迎向死亡。抗日战争中,正是有无数个张大飞才会换来今天的美好生活。张大飞的故事悲惨壮烈,他对少年齐邦媛的呵护成为两人最深刻的眷恋,当他宿命式的向死而去,却在生者心里留下了灼伤般的疼痛?

  一九四七年,齐邦媛先生去到台湾,成为台湾大学外文教授,教学,著书,翻译,成为将台湾代表性文学英译推介至西方,引介西方文学到台湾的先行者。她庆幸自己,在战时,依旧按部就班的接受了系统的学习,更是在名师指导下专心文学。一生受用不尽,齐邦媛以亲生经历见证了知识之重要性,教育之重要性。所以,在大学任教期间,自编教材,训练学生敏锐思考,培养阅读能力。讲义几乎是节节课都会从新做。这不得不让我想起在我的少年时代,总会有用"发黄的讲义"来形容老师的辛苦,现在看来到像是某种讽刺了。

  这是一本厚重的书,翻开它,你便不舍漏去一字一句。于是,任何简单,断章取义的读后感,都会是对历史得不敬重,只有亲自用心阅读,才能感受到作者那一生的情怀。

  《巨流河》,一位历史见证者的回忆,随着往事的追忆,我仿佛听到了那个战火死亡阴影下一群流离失所学生在流亡的路上,在月光下,在炮火中,依旧希望不灭的唱着《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整日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巨流河读后感600字 篇五

  齐邦媛教授的回忆录《巨流河》是一本很精彩的书。

  我感到有以下优点。

  一是内容厚重。作者80高龄写成此书。一生经历了诸多重大的历史变迁。从抗日战争,到内战,到台湾和大陆从对抗到对话的各个时期,都以一个知识女性的独特视角记录了亲历亲闻。有很多独家的历史细节,十分珍贵。

  二是作者既有很好的国学根底,又有很高的英文修养,全书既是严谨的史笔,又是优雅的散文。现在国内出版的回忆录也很多,对历史抱有严谨态度者已是上品,兼具美文品质者十分罕见。而一般大陆作家的回忆录虽有文采,但有历史感者极少。

  三是若干内容给人以现实启迪。在现代化进程中,台湾比大陆快一拍。在许多方面,可以说台湾的昨天是大陆的今天,台湾的今天是大陆的明天。

  且举一例:齐邦媛在1970年代在国立编译馆供职,主持新编台湾中学国文教科书。台湾原来和大陆相似,在党化教育的大环境下,语文教科书以意识形态为主导,孙中山、蒋介石的文章比重很大,别的选文也着眼于政治需要,差不多成了政治教科书,学生十分反感。齐邦媛借重一批开明教授的支持,改变了这个格局,让语文回归语文。这有点像前些年钱理群他们组织编写《新语文读本》,向官方版陈旧的语文教科书发起挑战。所不同的是,齐邦媛获得了成功。而钱理群的《读本》至今处在边缘地位。上海的新编中学历史教科书,企图告别阶级斗争史观,采用文明史观,因几位史学界左爷告状,干脆被官方封杀。而台湾教科书改革,虽有守旧势力责难,经历阵痛,毕竟成功。从这个意义上看,大陆今天某些方面,还没有达台湾70年代的水平。

巨流河读后感600字 篇六

  上学期,刘老师给我们讲了一本名叫《巨流河》中的一段故事,我听得如醉如痴,放学便把这本书买回家了。刚看了两三页,就投入进去了,有时竟忘记了吃饭。仅7天时间便读完这本书了。

  《巨流河》这本书是齐邦媛女士写的。描述了当时国家和日本对战,胜利后国共又开始对战的情景。写得淋漓尽致。在这期间,又讲述了去乐山上大学时,先念的哲学系,后又因为朱光潜老师的引导下,转成了外文系。在当时的社会下,朱光潜老师可是名满天下的学者。当我读到这时,不禁羡慕起齐邦媛女士了,羡慕她竟有这样一位老师。而且她的身边还不止一位名师,还有许多名师在她身边。俗话说;“人在什么环境中成长,日后必定成为那样的人。”虽说齐邦媛女士那代人在日本占领东北后,流亡到了关内,又向后方逃难,在西南读书,抗战胜利后又打内战,但又因为许多名师在她身边,她成绩很好,还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从南京逃到汉口在车上的画面,有人掉进河里,摔倒了却没有人去扶。我想,也许因为死亡的逼迫,大家选择了顾自己。

  有时候,我在边读《巨流河》这本书时,还在想一个问题,如果当时郭松龄成功度过巨流河,倒张作霖成功,是否东北能够及早现代化,也是否能够避九八一,现实的发生呢?是否就没有其他国家援助中国对抗日本呢,是否打败日本后国共不内抗呢?但后来,我想,如果历史上没有日本和中国这场战争,也许,中国还处在腐败的社会里,中国也就不会从此站起来。唉,历史总是非常神秘,使人难以揣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读完这本书,我也有深深的感受,那就是,珍惜时光,多读好书。齐邦媛女士既然都能在战争时代里那么用功的读书,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呢?

巨流河读后感600字(优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