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的读后感【优质6篇】

时间:2011-09-06 04:36:1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美的历程的读后感 篇一

《美的历程》是一本描写中国美术发展史的书籍,作者通过对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展现了中国美术的脉络和演变过程。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美术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这本书首先介绍了中国美术的起源和发展,从古代的彩陶、石器到商周青铜器,再到唐宋时期的绘画,每一个时期的作品都展现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特点。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我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标准和表现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除了古代艺术,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近代中国美术的发展。从清末的新式绘画到现代美术运动,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艺术表现方式。通过对这些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我对中国近代艺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这本书还介绍了中国美术在国际艺术舞台上的发展和影响。从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被引进到西方,再到中国艺术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作者通过详细的案例和分析,展现了中国美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阅读《美的历程》,我对中国美术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美术作品的介绍,更是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反映。通过对每一个时期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我对中国美术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阅读《美的历程》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通过对中国美术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解,我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更加珍视中国美术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这本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美术发展史,值得每一个对美术感兴趣的人去阅读和研究。

美的历程的读后感 篇二

《美的历程》这本书是我近期读过的一本关于中国美术发展史的著作。通过对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的介绍和分析,作者向读者展现了中国美术的历史进程和丰富内涵。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美术的发展和艺术表达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这本书从中国古代艺术开始介绍。通过对古代彩陶、青铜器、绘画等作品的赏析,我对古代艺术的审美标准和表现形式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古代中国的艺术作品往往以神秘、神圣的主题为主,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表达出一种神奇和超凡脱俗的感觉。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反映。

其次,这本书还介绍了中国近代美术的发展。从清末的新式绘画到现代美术运动,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艺术表现方式。通过对这些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我对近代中国美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作品往往关注当下社会问题和个人情感,通过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表达出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批判。

最后,这本书还介绍了中国美术在国际艺术舞台上的影响。从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被引进到西方,再到中国艺术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作者通过详细的案例和分析,展现了中国美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和影响。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更是对全球艺术语境的一种贡献。

通过阅读《美的历程》,我对中国美术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美术作品的介绍,更是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反映。通过对每一个时期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我对中国美术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更加珍视中国美术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总的来说,阅读《美的历程》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通过对中国美术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解,我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更加珍视中国美术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这本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美术发展史,值得每一个对美术感兴趣的人去阅读和研究。

美的历程的读后感 篇三

  近日,有幸拜读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真是一部开阔志趣的好书。

  哲学家冯友兰夸赞它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本书从原古时代史前文化开始,纵横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直至明清,作者带领我们对中国古典文艺开展了一次鸟瞰式的美的巡礼。其中内容深厚而简约,充满哲思之光,语言精炼优美,使人一唱三叹,流连忘返。

  读《美的历程》,仿佛在登临一座风景奇秀的高山,满眼的绝胜风景,气喘吁吁并吸收升华着,令人心旷神怡,大获裨益。常常是读着画着,不知不觉就把一页书画满了。

  本书从艺术和政治、经济等社会发展各部件的联系出发,对各个不同时代独特的美的元素,进行了鸟瞰式的观花,从龙飞凤舞的原始图腾,到青铜饕餮;从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汉的浪漫主义;从佛陀世容的虚幻颂歌,到盛唐的杜诗颜字韩文;从宋元的山水意境,到明清的文艺思潮……你会不知不觉中仿佛走进了一座宏大的艺术博物馆: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

  感叹作者的宏大构图,哲理辩思,艳羡作者的深厚积淀,高屋建瓴。

美的历程的读后感 篇四

  本学期,我拜读了李泽厚先生的作品《美的历程》,书中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展现出来,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学把握。带领读者对古典文艺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巡礼。

  《美的历程》全书共十个章节,其内容从远古的“龙飞凤舞”,动物形象符号化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到青铜器饕餮纹狞厉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补、建筑艺术,到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汉代的气势与古拙美,再到“人的觉醒”、“文的自觉”的魏晋南北朝,还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艺术,到宋元山水及诗词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说和戏曲的兴起。书中李泽厚先生带领我们领略了中国书法“线的艺术”美,细细品味唐诗的丰神情韵少年才气和宋词的筋骨思理、思虑深沉,聆听李白那飘逸而瑰丽的浪漫文学交响诗,深度解析杜诗颜字韩文中的“破旧”与“立新”,体味宋代艺术追求上的空灵、含蓄、平淡与自然之美……同时,让读者认识到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与韵律。强调的更多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而非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

  书中多次提到的“有意味的形式”让我印象深刻。“有意味的形式”是贝尔提出的,他认为视觉艺术的根本在于他们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坚持从“美在客观”来解释美。在远古陶器纹饰中由写实到符号化成为抽象几何纹样,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对于线条艺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常常是静止、程式化的,而失去生命感。“有意味的形式”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的美。而中国书法艺术则是后者。李泽厚先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阐释,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书法“线的艺术”的美感。它不是线条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创造、有变革甚至有个性,并不作机械的重复和僵硬的规范。同时,让我对“有意味的形式”有了新的认识,它并不是客观世界刻板、不动的,而是有生命的脉动在其中。正如宗白华《中国书法中美学思想》提到,“至其针垂韭笔致,横直转折,安排紧凑,又如三等角之配合,空间疏密之调和,竟能给一段文字以全篇之美观。”书法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也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书家情意结构所成,骨子里透着一股灵气。

  书法到了唐代,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将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高度。如草书与狂草,像李白诗一样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流走快速,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而“美在客观”的“有意味的形式”也在书法中与主观情感结合,将“线的艺术”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正所谓“情形而言,去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伪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在李泽厚先生的笔下所经历的一次“美的历程”,让我对中国古典文艺和各个时代特色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其中体味古迹斑斑的美。不仅领略了书法艺术的灵动,也感受了建筑的巨大空间感受漫游,还有宋代瓷器艺术中讲求细洁净润、色调单纯、趣味高古,还有绘画中的“气韵生动”,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矛盾与融合统一,以及明清文艺思潮中市民文艺背后的近代资本主义萌芽。

  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俱往矣。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美的历程的读后感 篇五

  暑假要求阅读一本书,我选择了《美的历程》。拿到这本书,看着封面,并不能像其他一些书籍一样,可以从封面猜到一些关于文字内容的信息,充满了神秘感。在还未打开书之前,先了解了一下大家对这本书的认识:

  冯友兰说过“它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是一部中国文学史,是一部中国哲学史,是一部中国史。”也有人问过:“这是一本专论?不是。这是一本通史?不是。这是一本散文?不是。这是一本札记?不是”。其实它可以什么都是,而它又什么都不是。很多人认为这是一本很难归类的书,可以是一本思想书,也可以是一本美学书,因为它包含了很多哲学分析和美学介绍,也包含了很多文化研究的历史文献在内。

  作者李泽厚本人是这样认为的:“大部分的历史论著把很活泼的文艺创作僵化成死板的东西,许多文学史与艺术史把文艺创作割碎了。我认为不管是艺术、文学还是美学,都离不开人的命运,也离不开历史。”所以,它就是一场美的历程而已。

  说实话,这本书初读起来有些晦涩和吃力,很难走进去。翻了几页之后,合上书,似乎什么都没读,内心深处又似乎被狠狠的触动了一下,脑海里涌现出前所未有的画面,似杂乱,又似清晰。于是继续打开书,随着文字一行行的转换,一幅幅画卷模糊又清楚的跳跃在眼前:远古时代的龙飞凤舞、青铜时代的狞厉之美、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的人文风度、佛陀的悲惨世界、盛唐的夺目灿烂、中唐的韵外之致、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文艺海洋。

  李泽厚先生没有用传统的历史书般的传统介绍,它是从陶器、青铜器到铁器,从诗词、歌赋到文学,从雕塑、绘画到建筑,李泽厚先生把美与文学,美与历史,美与哲学始终结合在一起,让艺术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让高雅的趣味让路于世俗的真实。正如书中写的“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传大成果”。

  在美的历程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所有的这些美的作品中,展现的永远是当时最真实的生活。这些已经逝去的,存在的,即将到来的,每一种美,都将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场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的读后感 篇六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但作者却没有把各朝代的界限分明地划分出来,反而让人感觉本书有故意化解朝代之间的隔膜的`迹象。读者在历史教科书上面读到的一直都是清晰的朝代界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在很长一段时间让普通读者曾经认为唐诗就是唐代才出现辉煌的,却不知道诗歌从内容的广度到形式的完美都经历了前代的积累;误以为宋词是不可逾越的高峰,却不知道唐朝也有不一样的“唐词”风格,清代的词却是在内容形式上臻于完美了。

  作者的这种做法使得每个时代不同的艺术特征之间的衔接十分自然,而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到两个相邻或间隔的时代之间的历史联系。正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所说,“延绵不断”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放之于中国美学史的发展里自然是合理的。李泽厚先生正是自觉地注意到了这一特点,才使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够感觉到中国古代“美的历程”并不像西方艺术发展一样断断续续,而是浑然一体的。我们从此可看出李泽厚先生在连贯性、简洁性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美的历程的读后感【优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