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读后感字(优质3篇)

时间:2015-03-02 09:34:1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国学知识读后感字 篇一

国学知识是一门深奥而又博大精深的学问,它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我有幸读到了一本关于国学知识的书籍,深受启发和感动。

这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介绍了国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引导读者了解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书中提到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道德经》等,都是我耳熟能详的名著,但通过这本书的解读,我对这些经典著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国学知识的核心是人文关怀和道德修养。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利主义,往往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规范。而国学知识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道德准则的遵守。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还对自己的道德修养有了更高的要求。

国学知识也教会我们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书中介绍了许多国学大师的人生故事,他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各种困难,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启示我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坚持努力,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国学知识,还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智慧。国学知识不仅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我将继续学习和探索国学知识,将其中的智慧与品德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

国学知识读后感字 篇二

国学知识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问,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最近,我读到了一本关于国学知识的书籍,对其中的内容深感震撼和启发。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国学知识的起源、发展和核心观念。通过阅读,我对国学知识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国学知识不仅是中国古代学者的智慧结晶,更是一种人文关怀和道德修养的体现。书中提到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道德经》等,都是中国智慧的结晶,它们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国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和智慧。国学知识不仅对于我们个人的修养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传承。国学知识中的智慧和道德准则,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国学知识,还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是我们的根和源头,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和指引。通过学习和传承国学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华文化的精髓,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国学知识,探索其中的智慧和道理,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我相信,通过学习国学知识,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修养,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国学知识读后感字 篇三

国学知识大全读后感字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学知识大全读后感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星推荐!每每阅读吕思勉先生的著作,总有提升的感悟。如“凡一种大宗教,必具高深及浅显二方面之理论,以满足于高等与低等之人。但宗教之为物,不徒重理智,而兼重意志及感情”,一句话就将宗教与哲学之关系打通。《国学知识大全》以篇区隔汇集了《国学概论》、《经子解题》、《理学纲要》、《中国文化史》、《历史研究法》、《史学与史籍》和《中国史籍读法》七篇。个人看法,本书是民国至今初入国学的最佳选择,广博而深邃,可反复阅读。

  先生对于国学研究之广之深,寥寥数十字摘录,“儒家者流,盖出于古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中庸者,随时随地,审处而求其至当;絜矩者,就所接之人,我所愿于彼者,即彼之所愿于我,而当以是先施之”就将儒家及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讲得清清白白,这是一个治学大家的功力体现。“诸子之学重在社会政治方面,不重在哲学科学方面,因诸子本身之发展及其对后来之影响皆如此”。

  先生总结先秦诸子百家中最重要六家的别略如下:“最早者农家,沿袭简陋(时代或地域)之农业社会之思想。次之者道家,代表简陋之游牧社会。次之者墨家,其思想与夏代政治颇有渊源。次之者儒家及阴阳家,见多识广,知若干种治法,应更迭使用。最新者法家,对外主张兼并,对内主张摧毁贵族,总而言之,是打倒封建势力(以开明专制为手段)。”是不是言简意赅,大道化简呀。

  《经子解题》更是为国学初学者开出书单、阅读次序、纲要和参考书目,让无从下手者拨云见日,去伪存真。“吾国旧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由来已久。而四者之中,集为后起。盖人类之学问,必有其研究之对象。书籍之以记载现象为主者,是为史;就现象加以研求、发明公理者,则为经、子”;“昔人读书之弊,在于不甚讲门径,今人则又失之太讲门径,而不甚下切实工夫,二者皆弊也”。

  《理学纲要》计十五篇,是先生在1926年上海沪江大学讲《中国哲学史》时所编讲义。作者以为人生观与宇宙观是一件事,“人者宇宙间之一物,明乎宇宙之理,则人之所以自处者,自得其道矣”。理学之特色,在其精微彻底。理学与古代哲学及佛学皆有关系,古人以牝牡之合以为阴阳为万有之本。溯其源,则自“心即理”一语来而已。

  《中国文化史》纵览梳理中国民国前各类史记。“研究历史,即研究过去社会之事实,所以求知现社会之所以然,通眼前之人情世故”。中国历史上确实之纪年,为共和元年,在公元前841年。自三皇五帝商周,广论姓氏缘起演变,“人类之团结,有依于血统者,亦有依于地域者”。社会阶层、农工商业、道路、用人制度、学术、政治、兵制、刑法、民族主义等。

  《历史研究法》,历史到底是怎样一种学问?研究了它,有什么用处?所谓前车之鉴,“在社会变迁较缓慢之世,前后的事情,相类似的'成分较多,执陈方以医新病,贻误尚浅,到社会情形变化剧烈时,就更难说了”。旧时历史弊病:一是偏重于政治,以致过于聚焦战事和过度崇拜英雄;二是民族主义太过亦有弊;三是借历史以维持道德观念;四是借历史以维护宗教。去除弊端,在于“求状况非求事实”。

  《史学与史籍》,“非一物也。会通众事而得其公例者,可以谓之史学;而不然者,则只可谓之史籍。史学缘起颇迟,而史籍之由来,则甚旧也”。“学问为三类:一曰属于记忆者,史是也;二曰属于理性者,哲学是也;三曰属于情感者,文学是也”。正史六家:《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和《汉书》。

  《中国史籍读法》为先生73岁高龄抱病在华东师范大学讲学的若干次讲演合稿。文中开篇再次鞭挞所谓的“前车之鉴”,中国历代史权为统治阶级所篡,所记几于全部关涉政治,不涉及民生,记录不能保持客观。流传下来的,只是西洋史学家所谓“众所同意的故事”了。因此,读史宜先博览而后专精。首先读《通鉴》和《文献通考》,“初学读书,譬诸略地,务求其速,而戒攻坚”。

  初读国学,本书实在是一本集大成之作!

国学知识读后感字(优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