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的读后感 篇一
在读完《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后,我被书中所探讨的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深深触动。这本书以独到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当今教育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未来发展方向。
书中首先指出了学校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紧密性。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教育的场所,更是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承者和社会结构的塑造者。学校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使他们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社会也对学校有着高度的期望,希望学校能够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适应变革的人才。
然而,书中也揭示了当前学校与社会之间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方面,学校的教育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和应试教育上,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社会对学校的期望也在不断变化,要求学校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种矛盾使得学校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书中提出了一些解决学校与社会之间矛盾的思路。首先,学校应该转变教育理念,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需要学校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其次,学校要与社会密切合作,建立起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社会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最后,学校要关注教育公平,提供公正的机会,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展自己的潜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可忽视。只有学校与社会能够紧密合作,共同面对教育领域的挑战,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明日之学校一定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有价值的人才。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的读后感 篇二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考和启发。书中对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教育的意义和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书中强调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与合作的重要性。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应该与社会保持紧密联系,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同时,社会也应该给予学校支持和帮助,共同促进教育的发展。只有学校与社会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书中还提到了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人们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应该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传授知识。学校应该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人力资源。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紧密合作和互动关系,对于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学校与社会能够携手合作,共同面对教育领域的挑战,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总之,读完《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这本书,我对教育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可忽视,只有两者能够紧密合作,共同面对教育领域的挑战,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我相信,明日之学校一定能够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的读后感 篇三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的读后感
最近,读了《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一书,倍受启发。这是一本文集,收录了约翰.杜威的一系列文章,其中“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两篇中花了很多笔墨探讨兴趣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兴趣在教育中的作用。
什么是兴趣呢?
实际上兴趣只不过是对于可能发生的经验的种种态度;它们不是已经完成了的东西;它们的价值在于它们所提供的那种力量,而不是它们所表现的那种成就。
任何一种能力,无论是儿童的或成人的,如果在意识上满足于一时的现有的水平,就是放任。这种能力的真正意义是在于为达到较高级的水平提供一种推动力。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对于孩子而言,因为处于教育阶段,所以兴趣的作用是促使孩子去不断学习、提高,所做之事只是作为一种动力,一种为了完成此事而学习的动力,而非事情本身。
孩子毕竟认识有限,他需要合理的引导,而社会给予的如果只是“成败论英雄”的标准,那他只有服从。而这种服从的结果就是“急功近利”的作品和“三脚猫”的功夫,靠这些大学是无法认可的。
如果问题如此,应该如何做呢?
书中对于兴趣的合理引导作了如下阐述:
预先计划,注意发生的事情,将发生的事与努力达到的事联系起来,都是一切理智的或有目的的活动的组成部分。教育家的任务就在于看到表现实际兴趣的情况是否能鼓舞活动的`这些理智方面的发展,因而促使它逐渐向理论性的兴趣转变。一个普通的常识是,科学的基本原则是与因果关系结合在一起的。在这一方面的兴趣从实践开始。人们视为目标、欲求得到的并为之工作的是某种结果,而注意力是指向产生这个结果的各种条件。起初,兴趣在于达成支配地位的目的;但随着兴趣与富于思考的努力紧密结合,对目的或结果的兴趣必须转变为对产生结果的方法——原因——的兴趣。
述描述可以得出,如果想让一个有强烈兴趣爱好的孩子健康发展,他的老师、家长必须有意识的引导之,让其从对作品痴迷转向对实现作品的内在知识的痴迷,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所收获,才能一步步地发展他的思维,丰富他的知识,使其逐步适应更高的要求。
此时,多数家长所面临的矛盾——爱好与学习的对立——也许就化解了。
但愿每个有爱好的孩子都能得到指点,更希望我们的社会能改变只看结果的风气!科技活动输送的不是科技成果,而是制造成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