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守望者读后感(实用5篇)

时间:2018-06-02 01:46:1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麦田守望者读后感 篇一

《麦田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享誉世界的经典之作。它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成长故事。当我翻开这本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全神贯注地读了下去。

这本书的主角霍尔顿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反叛和不满。他看不惯虚伪的人际关系,讨厌学校的做作和虚伪,对成人的世界抱有深深的不信任。他觉得自己像是站在一个麦田里,看到了一片一片的儿童在玩耍,而他则站在那里守望着他们,担心他们会跌入麦田之外的深渊。

塞林格通过霍尔顿的眼睛,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他通过霍尔顿的思想、行为和言辞,对社会的假善和虚伪进行了深刻的讽刺。霍尔顿对学校、老师和同学们都抱有深深的不满,他觉得他们都是做作和虚伪的。他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和反叛,使他成为了一个叛逆的少年。

然而,霍尔顿的反叛并非是无理取闹,而是对成人世界的质疑和追求真实的一种表现。他渴望保持自己的纯真和善良,却又无法忍受社会的虚伪和不公。他试图拯救那些纯真的儿童,保护他们不受社会的伤害。他的守望者之心,表达了他对儿童时代美好的怀念和对成人世界的失望。

读完《麦田守望者》,我感受到了霍尔顿内心的孤独和无助,也感受到了他对美好的向往和不屈的反抗。他的故事让我思考了很多,让我反思了社会的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这本书不仅是一部青少年成长小说,更是一部关于生命、爱与成长的哲学之作。

《麦田守望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更加珍惜纯真和善良,让我更加坚定了追求真实和自由的信念。它告诉我,无论在这个虚伪的世界,我们都应该像霍尔顿一样,守望着那片麦田,保护那些纯真的儿童,为他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麦田守望者读后感 篇二

《麦田守望者》是一本令人深思的小说,它通过主人公霍尔顿的视角,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复杂性。这本书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霍尔顿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他对社会抱有深深的不满和反叛。他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虚伪和假善,他讨厌学校的做作和虚伪,对成人的世界抱有深深的不信任。他试图守护那片麦田,保护那些纯真的儿童,担心他们会跌入麦田之外的深渊。他的守望者之心,折射出他对美好的向往和对成人世界的失望。

通过霍尔顿的眼睛,我看到了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复杂性。他对学校、老师和同学们都抱有深深的不满,他觉得他们都是做作和虚伪的。他对父母的离异和妹妹的死亡感到痛苦,他试图寻找自己的归属和安全感。他的内心充满了孤独和无助,他试图通过反叛来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麦田守望者》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这个世界并不完美,人性也并非单纯善良。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复杂性无处不在,我们需要保持警觉,不被外界的影响所迷惑。我们应该像霍尔顿一样,保持自己的纯真和善良,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向虚伪和假善低头。

读完《麦田守望者》,我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明白了虽然社会不完美,但我们不能放弃对美好的追求,不能放弃对真实的追求。我们应该像霍尔顿一样,守望着那片麦田,保护那些纯真的儿童,为他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保持对社会的批判和思考,不被虚伪和假善所迷惑。

总之,读完《麦田守望者》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更加珍惜纯真和善良,让我更加坚定了追求真实和自由的信念。它告诉我,无论在这个虚伪的世界,我们都应该像霍尔顿一样,守望着那片麦田,保护那些纯真的儿童,为他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麦田守望者读后感 篇三

  霍尔顿如果不是个少年,而是个中老年人,那他可真烦人。《麦田守望者》里的这位主人公,看什么都不顺眼。他讨厌学校,讨厌同学,讨厌父母。他甚至讨厌那些喜欢说“祝你好运”的人,以及那些说“很高兴认识你”的人,以及在钢琴演奏中瞎鼓掌的人。他当然还讨厌数学物理地理历史以及除了写作之外的一切学科。一个甚至无法从学习中得到乐趣的人,可真烦人。

  关键是他的痛苦也没有什么“社会根源”。生活在他的时代和国家,他既不能抱怨“扭曲人性*的专制社会”,也不能抱怨“愚蠢的应试教育”,他只是用鸡毛蒜皮的方式讨厌着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已。

  但这一切唧唧歪歪,都可以以“无辜少年反抗压抑的社会秩序”的名义而被宽容,甚至被喝彩——据说后来美国有很多青少年刻意模仿霍尔顿——因为他是个少年。在青春的掩护下,颓废是勇气,懒惰是反抗,空虚是性*感。有一段时间甚至有人为此类文艺作品起了个类型名称,叫做“残酷青春”。简直没有比这更无赖的词了:什么叫残酷青春?老年残不残酷?残酷到人们都懒得理会它的残酷。童年残不残酷?残酷到都孩子们都无力表达它的残酷。更不要说倒霉的中年,残酷到所有人的残酷都归咎于它的残酷。所以说到残酷,青春哪有那么悲壮,简直可以垫底。

  但也许《麦田守望者》并不仅仅是一部青春小说。它是关于一个人在看透人生之注定失败后如何说服自己去耐心地完成这个失败的小说。小说里,中学生霍尔顿想:好好学习是为什么呢?为了变得聪明。变得聪明是为什么呢?为了找到好工作。工作又是为什么呢?为了买卡迪拉克。买卡迪拉克又是为什么呢?天知道。

  当然他可以追求别的:知识、文学、音乐、和心爱的人坐在床边说话,以及思考“中央公园的鸭子冬天上哪儿去了”。但是,追求这些,他就远离了愤怒,而愤怒——只有愤怒——是感知自我最快捷的方式。

  其实仔细想想,霍尔顿面对的“社会”并没有那么可恶。无论是室友、女友或老师,似乎都不是什么黑暗势力, 只是一群“不好不坏”的人而已。如果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他们,也许会是一个一模一样的故事。但这个社会最糟糕的地方,也许恰恰是它甚至不那么糟糕——这些不好不坏的人,以他们的不好不坏,无情剥夺了霍尔顿愤怒的资格,而愤怒——至少愤怒——是一个人感知自我最快捷的方式。

  其实满世界都是霍尔顿。16岁的霍尔顿,30岁的霍尔顿,60岁的霍尔顿。他们看透了世界之平庸,但无力超越这平庸。他们无力成为“我”,但又不屑于成为 “他”。他们感到痛苦,但是真的,连这痛苦都很平庸——这世上有多少人看透人生之虚无并感到愤怒,而这愤怒早就不足以成为个性*、不足以安慰人心。事实上自从愤怒成为时尚,它简直有些可鄙。

  所以《麦田守望者》最大的悖论就是逃跑。一方面,霍尔顿渴望逃到西部,装个聋哑人,了此一生;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想做个“麦田守望者”,将那些随时可能坠入虚无的孩子们拦住。整个小说里,最打动我的不是关于“麦田”的那段经典谈话,而是另一幕:霍尔顿经过两天的游荡已经筋疲力竭,过马路的时候,每走一步,都似乎在无限下沉,然后他想到了他死去的弟弟艾里。他在心里对艾里说:亲爱的艾里,别让我消失,别让我消失,请别让我消失。

  《从头再来》里,崔健唱道:我想要离开,我想要存在。在同一首歌里,他又唱到:我不愿离开,我不愿存在。

  我想霍尔顿也许不是真的愤怒,他只是恐惧。他只是对自己的虚空人生感到恐惧,而出于自尊心,我们总是把恐惧表达成傲慢。他还热爱小说呢,他还热爱音乐呢,他还热爱小妹妹菲比脸上的笑容呢。最后霍尔顿之所以没有去西部,也许并不是因为软弱,因为就算到了西部,也得找工作,也得去超市买1块钱3斤的土豆,身边还是会有无数喜欢说“很高兴认识你”和“祝你好运”的人。与其到远方去投靠并不存在的自由,不如就地发掘生活中那尚可期待的部分——小说音乐和小妹妹的笑容,善待因为迷路而停落到自己手心的那一寸时光,等那个注定的失败从铁轨那头驶来时,闭上眼睛,呼拉,干净利落地消失。

麦田守望者读后感 篇四

  翻开J·D·赛格林的《麦田守望者》,封面的天空 是纯净的湛蓝色,一片金黄的麦田一直延伸到地平线的尽头。远方,一个孤独少年的守望身影在灼眼的阳光下倾斜着投在那大片的金黄上。

  赛格林的书在他人看来活是一本“教育小说”。的确,主人公是一个大家眼里的“问题学生”,再被学校 开除后游荡于纽约街头。在这几天中,他看到并且看透了成人世界的'种种丑恶,与他童年中那个理想的世界相去甚远。于是,他便幻想守望自己的最后一片麦田,做“纯真”的守护神。但现实的残酷最终逼得他精神崩溃,最后只得在疗养院度过余生。

  不知道为什么,面对这本令教育家们争执已久的书,我却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

  合上书,封面上少年的背影又一次让我有些莫名的感动,眼角湿湿的。想起以前曾在哪本杂志中看到过一个名为“麦田守望者“的乐队,那群年轻人是因为共同的爱好——喜欢《麦田守望者》这本书才这样走到了一起。打开MP4,听着《在路上》,吉他朴质自然地音色顿时流淌出来,是那种令人怀念的调子。“我们没有理想/流浪没有方向/总是梦中麦田/守着一片金黄”主唱有些沙哑似经风霜的声音陡然使我联系到了那位的少年,在纷乱的闹市中坚毅地守望着心灵的最后一片麦田。

  抬头,窗外的天空已不再湛蓝。静静远眺,我多想就在眼前寻找到自己的麦田。但满街汽车的轰鸣声与遮挡住视线的高楼大厦,嘲笑般地打破了我的幻想。许多黑暗将心中的麦田包围,什么也看不见。心也会渐渐变得麻木吧,在虚伪的世界中仿?着,有谁还在守望自己的麦田?

  也许,他们不是这样……我的思考又渐渐退回遥远的历史长河中,我惊喜 地发现了许多“麦田守望者”们的身影在浪花中闪烁。庄子与濮水之畔守望,心如澄澈秋水,心如不系之舟。面对官场功名,他持杆不顾,保留了心中金黄的麦田;于是历史记录了他那至今还在茫茫天域回荡的声音:“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与之相隔百年后,凡·高在世界的另一端守望,他深爱着欧维尔那片灿烂的麦田。他的作品中便充斥着与这个世界不和谐的热烈,难以为世人所接受。他是在欧维尔的麦田中选择离去的。当夕阳欲颓,金黄热烈的麦田中一个最后的守望者绽放出自己最后的美丽,那片灿烂的麦田会陪伴他走向天堂。

  他们是麦田守望者,在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坚守着心中的最后一块圣地。回望从前,许多“守望者”们站在风扬起的麦田边,目光坚定淡然,望向远方。尼采,北岛,海明威……大片大片的金色麦浪在我的记忆中摇曳。

  我想,我也要做个麦田守望者。纵然会孤独,会寂寞,但我也想像赛格林笔下的少年一样,守望自己最后的麦田。

  让我们成为麦田守望者吧。守望最初的纯真、善良,守望一片金黄。

麦田守望者读后感 篇五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部小说。小说主人公霍尔顿因5门功课中的4门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但他又因种种因素而无法回家,于是在外漂泊流浪了两个多星期,他原本打算到西部去,但因妹妹菲芘的跟随而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保护在麦田里玩耍的孩子不掉下悬崖去,但最终,他在大病了一场之后不得不再回到学校继续上课。大病也就意味着霍尔顿的大彻大悟,意味着一个人的生活最终要与现实接轨,意味着我们的叛逆是错误的。

  主人公身上充满了叛逆色彩,他打架、逃课、吸烟、酗酒、等等,都是青春期孩子身上典型的叛逆特征,他厌恶学校,以及学校里的老师、同学等一切的人和事,他总是希望逃离现实生活而到自己理想的世界中去,却又一次一次被现实打击的失望彷徨,一次次的提醒着他,理想与现实之间是具有差距的。

  的确是这样,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反差,你的理想,往往就是你在现实中无法得到却又渴望得到的东西,现实越糟糕,理想就更美好。而理想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才能够得到实现。小说中主人公的理想很美好也很朴素,但对于他来说,依然是很难实现的。他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还没有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他不能也不可能离开家离开父母独自一人到西部去生活。小说的最后,也许正因为作者认识到理想的不切实际,才乖乖的回到了家,回到了学校。

  现实中的我们也是如此,和主人公霍尔顿有着一样的叛逆,()总想着脱离社会规则而按照自己一个人的意愿去生活,然而理想和现实之间存有差距,人本来就是群体动物,成年人也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完全独立的一个人存在,更何况是还没有自立能力的我们呢?但也不要否认理想的存在,正因为有正确的理想鼓励我们,引导我们,我们才能够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有距离的,承认现实是我们实现理想的基础,而美好的理想又是鞭策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只有正确的把握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以现实为基础,以理想为目标,脚踏实地,我们才能不断前进,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麦田守望者读后感(实用5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