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精彩6篇】

时间:2018-03-09 08:14:4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篇一

《卡尔威特的教育》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通过讲述主人公卡尔威特的教育经历,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现代教育的问题,并对教育的目标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故事中,卡尔威特是一个天真善良的人,他一直受到家人和老师的关爱和教育。然而,当他离开家庭环境,进入社会后,他发现世界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美好。他遭遇了各种挫折和困难,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努力学习和不断成长,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这个故事深深触动了我。它告诉我,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注重学生的成绩和能力,而忽视了他们的品格和情感发展。但是,卡尔威特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他的智力,更取决于他的品格和态度。

另外,故事中的卡尔威特也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他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没有选择逃避或抱怨,而是勇敢地面对并解决问题。这种积极的态度让我深受启发。在我读完这本书后,我决定要像卡尔威特一样,积极面对困难,不断努力学习和成长。

最后,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而不仅仅是追求高分数。在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知识本身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让他们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总的来说,《卡尔威特的教育》是一部非常有启发性的作品。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提醒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以及积极的态度。我相信,只有通过全面的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取得成功。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篇二

《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反思的机会。通过卡尔威特的故事,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这本书讲述了卡尔威特从小学到大学的成长过程。他在家庭和学校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培养了良好的品格和学习能力。然而,当他进入社会后,他才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不足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于是,他开始不断地自我学习和成长,通过实践和经验,逐渐成长为一个有能力和有责任心的人。

从这个故事中,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包括知识、品格和能力的培养。而且,教育应该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让学生能够应对和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成长和发展。

另外,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故事中,卡尔威特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这种自主学习的态度让我深受启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依赖老师和学校来传授知识和技能,但是这种被动学习的方式并不能真正培养我们的能力和素养。因此,我们应该主动地去学习和成长,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最后,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在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而且知识本身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总的来说,《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反思的机会。它让我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自主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通过这本书的启发,我希望能够更加重视自己的教育,不断学习和成长,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篇三

  有了儿子之后,我对有关孩子教育方面的书籍总是特别关注,也买了不少。偶然在当当网上看到《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就把它买下来。细细读下来,我被老卡尔深深地震撼。这本书讲述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德国乡村牧师创造了一个众人认为不可能的神话。老卡尔在52岁才生下了他的儿子小卡尔。威特,这个孩子在出生后,比一般的孩子还要瘦弱,甚至有些痴呆。其实早在儿子出生前,老卡尔就主张要从小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他的观点遭到了周围人的质疑,儿子出生后,大家更是嘲笑他。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他的悉心培养下,小卡尔九岁能阅读荷马、普卢塔克、西塞罗等名家之作,并被莱比锡大学录取,14岁获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法律硕士学位,成为当时的神童。

  老卡尔的教育方法可谓是独具匠心,一是他和孩子始终是平等对话,老卡尔在很多时间从来没有把孩子当成孩子,而是以成人的方式来交流。在老卡尔威特眼中,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没有绝对权威的,相反孩子的“面子”却应是父母特别关注的。二是让孩子快乐学习。小卡尔的博学多才,并没有建立在勤学苦练的的基础上。从很小的时候,老卡尔每天带着儿子去散步,让孩子亲密接触大自然,认识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让孩子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快乐。他从来不让孩子学的太累,即便是小卡尔自己愿意学,他也不让。三是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卡尔威特教育一个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鉴于老卡尔的教育方法,我也把它用到了儿子的教育上。我比较尊重他的意见,一般不强迫他做什么事情。做什么事情都让他自己思考自己选择自己做。刚开始可能不行,慢慢地就会了。上超市买东西,都是他自己选,自己结账。我只跟在后面当看客。上次去超市就自己买了两个橙子、一袋果冻,一根火腿,一袋QQ糖,还有一个玩具小飞机。学习不也强迫他,爱学就教,不爱学就玩。其实他在玩的时候也在学。一次我教他学说“哎”,他只顾自己玩自己的,根本不理你。我就说了一遍,就放下了。过了几天,他自己拿着书,一边翻一边说:“陶陶听妈妈说“哎”妈妈,“哎”陶陶“哎”,让我们哭笑不得。

  我们不要求把孩子培养成天才,只要教给他合适的方法,在他人生路上多一些捷径,生活的快乐些就好。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篇四

  其实这本书我刚看到25页,内容很有意思,很丰富。那么先写下第一期感受吧。

  第一,作为孩子的早期教育者,小卡尔的父亲很了不起。分析:小卡尔的教育成果取决于父亲对他的教育指导,试想如果不是这样的一个父亲呢?小卡尔的父亲不光有耐心,而且有智慧,超出一般人的教育智慧。他能够观察到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而且思考孩子由此走向的未来。小卡尔5岁就会多国语言,这首先取决于他的父亲自己不光会多国语言,而且他有这个意识从小就培养小卡尔,而不是等他到了大学再去让他学。我们的生活中恐怕还有孩子5岁的时候母语也说不清呢,进一步想,又有多少学第二外语的大学生还不能用二外交流沟通呢?结论:小卡尔的父亲是小卡尔的早期教育者,那么作为一名少儿英语教师,我们接受了家长送过来的孩子,同时,我们就承担了这个早期教育者的任务,这份任务不压身,但是很重!现代中国社会的少儿英语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观察力,在自己优秀的专业知识技能下,大量补充自己,完善自己,包括先进教育思想的吸收理解和先进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学习。以一个培养天才孩子的家长自居的老师应该可以成为一个好老师。

  第二,不要低估孩子的年龄与其相对应的学习能力。分析:小卡尔对数和颜色的学习在几个月大已经开始了,并且其中包括韵律节奏的控制。这是我们一般父母根本想不到的,或者一些家长想到了去这么做,但是不会期望有什么结果。而事实是小卡尔做到了,一个出生时大家都说是低智力的孩子做到了,这不仅让小卡尔周围的人吃惊,而且让现在的家长也吃惊。结论:瑞思最小的孩子是3岁左右,有的孩子刚来的时候根本离不开家长,哭得嗓子都快哑了,老师虽然能把孩子的情绪缓和下来,但是在上课过程中却可能会产生心理遮蔽,觉得孩子可能太小了学不了,或者教学内容会不会太复杂了,其实不然,给予孩子足够的信心与支持,孩子肯定可以做到!第三,探究孩子的内心,给予孩子快乐的学习环境。

  分析:小卡尔的童年丰富多彩,因为父亲给了他快乐的心境,带他畅游大自然,抓住了小卡尔的兴趣点,总是让小卡尔在自主的寻求和自由的探索中去感知、去认知。孩子的童年是珍贵的,在快乐中去领悟这个世界是孩子成长过程的重要开始。

  结论:我们瑞思的小朋友也是如此,尤其是瑞思玛特的宝贝儿们,他们每个人都是小天才。

  他们来到了瑞思,我们老师便有义务有责任让孩子在快乐中寻找他们的兴趣点,开发他们的各项潜能与智能,让宝贝儿们在瑞思度过他们快乐的童年,让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去体会,去探索,去发现世界的精彩!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篇五

  正在读的纯教育理论的《透视课堂》《批判反思型教师ABC》被暂时搁下。这两本书读着较生涩,较费神,需要细细琢磨,需要对照自己曾经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方式,因此阅读的进度较慢,也较吃力。

  如今换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换换口味,换换读书的情绪,也是自然之事。

  《卡尔·威特的教育》第十一章说到培养孩子的四种良好习惯:

  1、专心致志的习惯;

  2、敏捷灵巧的习惯;

  3、精益求精的习惯;

  4、坚持不懈的习惯。

  我认为不仅仅是孩子需要培养出这良好习惯,大人们也需要以这些好习惯来支持自己的事业,渗透自己的生活。

  无论在学习什么,我都能达到专心致志的境界吗?如果不能用心一处,那么一切都是白费;如果不能专心一处,即使整天捧着书,整天坐在书桌旁,那只是对时间的任意践踏,也是对自己和别人的一种欺骗。

  做事我也欠缺敏捷灵巧的习惯。工作起来,持续一段时间仍然没有开始工作,在磨磨蹭蹭中浪费了多少时间。我需要做事专心,提高效率,善于抓紧时间做一些事,别让宝贵的时间像水一样悄悄流走。一个完美的人应该做事果断,行为灵巧,这样才会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有所作为的事情来。

  精益求精的习惯似乎也是我的弱项,无论做什么都不去进行深入的研究,所做的事往往只有大的效果,没有让人值得回味的东西,甚至在很多方面有不可饶恕的错误。我应该尽量把一切事都做得尽善尽美。无论对于学习还是于爱好,都要讲究一个“精”字。任何事情只要有了给人以“精”的感觉,这件事一定就有了价值。

  同时还应该兼具备坚持不懈的习惯,认准一件事后就应尽全力去做,只要有恒心,只要能够坚持,那么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篇六

  卡尔威特的父亲是德国哈雷近郊洛赫村的教师,对教育富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孩子的教育必须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并用自己的理论实践于自己的儿子,使之成为传奇般的天才。于1818年写成《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该书是世界上论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老威特的教育理念被后人誉为早期教育的楷模。

  一开始卡尔威特只不过是痴呆的智障婴儿,其父亲通过不懈的教育训练,让他成为了一个天才:8岁学会6种语言;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3岁发表数学论文,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6岁,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被柏林大学聘为法学教授。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成长,在1883年安然逝世,享年83岁。

  一切的奇迹都来自卡尔威特父亲独创的天才教育法。

  《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自出版两百年以来,不知培养出了多少个天才儿童。近年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就是其中的一位幸运者。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开头就沉痛地讲述了老威特的不幸遭遇:第一个孩子刚出生几天就不幸地夭折了,直到老威特52岁才有了第二个孩子。显而易见,这有可能是个先天不足的脑瘫儿童:一生下来就四肢抽搐,呼吸急促,其反应相当迟钝,极为痴呆。

  老威特面对第二个孩子,悲痛不已,还在写给弟弟的信上发誓:“我必将他培养成非凡的人”,在培养卡尔威特的过程中曾经遭受过诸多信奉天赋论的保守教育家屡次围攻,愤然地声明道:“我要说的观点只有一个:对于孩子来说,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由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在第一章《愿上帝保佑我的孩子》,老威特在书中十分感谢妻子的贡献,讲述了自己和妻子的一些经历,并真诚地写出了:“从我有限的知识来看,历史上的伟人往往有一个善于教育孩子的母亲。”柏仔认为老威特作为一位普通的乡村牧师能认识到这一点,在19世纪初期的德国确实是可贵难得的!

  老威特自从妻子怀孕后,就改掉了熬夜看书的习惯:“因为我知道怀孕的女人特别需要丈夫的体贴。何况,我在深夜看书,一定会影响妻子的休息……在关心妻子上,我自认为是合格的丈夫,为了让她保持愉快的心境,我可以说想尽了一切办法。不管是在她的饮食或其他方面,我都力求尽善尽美。”

  尽管最后还是出了一些疏忽,导致卡尔威特不幸地沦为脑瘫儿童,柏仔认为老威特确实是妻子怀孕期丈夫的典范,值得每一位准爸爸学习!这就是卡尔威特能够成为天才的先天基础!老威特针对贵妇人雇人教育孩子的做法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我认为,母亲的工作不能由旁人代替,孩子的教育必须由母亲承担。把自己的孩子托给他人,恐怕只有人类才这样做,这种做法有失天性。

  柏仔认为老威特的这一说法值得探讨。现代社会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职场女性没有多少时间养育孩子,选择把孩子交给家里老人或托儿所幼儿园老师照顾。这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有一些影响。

  如果可以的话,职业女性还是需要尽量抽时间来教育孩子,这样会更好的。不过我们也不能强求现在的职场女性一定要做到这些的。而且在大自然环境中,也有一些生物的后代也不是由母亲养育的,也算是符合生态规律的。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父亲或爸爸也是要承担更多的教育孩子责任!

  在第一章的中间部分,老威特郑重地写道:“他们不知道孩子一出生,教育就开始了。他们错误的观念让他们最终尝到了苦果,以至于终生后悔”。老威特认为多数父母都是在孩子长到两三岁时才注意到这一问题,往往为时已晚了。

  这说明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开始越早,取得的`效果就越显著,孩子越有可能成为接近完美的人。这让柏仔想到中国古谚语:3岁看大,7岁看老。

  这些简单明了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

  因为即使是天生聪明的孩子,在出生时有很好的起点,但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培养也不可能充分发挥其潜能,那么他终究也不会成材。反之,即使天赋不好,但是后天得到合理的教育,他也能够成为优秀的人才。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精彩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