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萧相国世家有感【优选3篇】

时间:2016-03-09 09:39:2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读史记·萧相国世家有感 篇一

萧相国世家,古代历史上璀璨的一笔,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在阅读《史记·萧相国世家》过程中,我深深被这个世家的兴衰沉浮所震撼。这部史书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历史细节,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精彩而又悲壮的历史画卷。

萧相国世家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世家,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有着杰出的贡献。他们的先祖萧何是西汉初年的重要政治家,他在统治者刘邦的帮助下,参与了刘邦的起义,最终功成身退。萧相国世家在西汉初年的政治斗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出现使得西汉初年的政治更加稳定和有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世家的光芒逐渐黯淡。在东汉时期,萧相国世家逐渐失去了对政治舞台的掌控力。尽管他们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但已经远不及他们先祖的辉煌。这种衰落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环境的变化和家族内部的纷争。东汉末年,内乱频发,政治腐败严重,许多世家都在这个时期衰落。而萧相国世家也没有逃过这个命运,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

读完《史记·萧相国世家》,我深感历史的无常和人事的变幻。一个世家,曾经辉煌一时,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失。这让我不禁思考:一个家族的兴衰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环境的变迁?还是家族内部的因素?或许两者都有。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教训,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为我们自己的人生选择做出更好的决策。

读史记·萧相国世家有感 篇二

《史记·萧相国世家》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历史著作,它揭示了一个世家的兴衰沉浮,让我对历史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这部史书中,我看到了权力的诱惑、家族的荣辱、忠诚和背叛的交织,以及历史的无情和残酷。

萧相国世家在西汉初年的政治斗争中崭露头角,他们的先祖萧何因其杰出的才能和忠诚被刘邦所看重,成为刘邦的重要助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萧相国世家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在东汉时期,他们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最终走向没落。这让我不禁思考:权力和荣耀是如何腐蚀一个家族的?又是什么因素导致一个家族的衰落?

阅读《史记·萧相国世家》让我明白,权力对人的诱惑是巨大的。在政治斗争中,个人的野心和私利往往会战胜忠诚和公正。萧相国世家的兴衰正是因为家族成员在面对权力的时候产生了种种的纷争和背叛。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权力斗争和家族矛盾,人性的复杂和脆弱是不可忽视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到人性的真实和世事的无常。读史记·萧相国世家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反思自己在面对权力和利益的时候应该如何选择。我们应该保持忠诚和正义的品质,不被权力所腐蚀,才能在人生的历程中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读史记·萧相国世家有感 篇三

读史记·萧相国世家有感

文臣乎?武将乎?

——读《史记·萧相国世家》有感《史记·萧相国世家》说的是萧何伴随汉高祖左右,为其效犬马之劳终其一生的故事。其中写到汉高祖为群臣排位次的细节,现在读来,让人有寒噤之感。经历过秦末的腥风血雨,又有楚汉的争锋对决,该是坐下来论功行赏的时候了。此时高祖认为“萧何功最盛,…所食邑多”,而一群武将却不买这个帐。仔细想来,曹参之流,身经百战,冲锋陷阵,要是没有曹参这样的干将,刘邦即使有一百个萧何也成不了大业。而萧何不曾有点点汗马之劳,只会舞文弄墨,凭什么他的功劳就会攀到曹参之流的头上呢?试想,如果在楚汉对决时,刘邦说出萧何功劳最大这样话,结局肯定很惨,不用说韩信这样的人立马会占到项羽那边,就连曹参这样的亲信也会觉得靠不住,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调转马头了。现在不一样了,消灭了项羽,天下惟刘邦最大,一伙人不再是称兄道弟歃血为盟的关系了,高祖说的话不需要考虑那些武将们的感受了,他欢喜谁就是谁,他爱谁就是谁。武将们的命运似乎就是这样,在主子需要他们时,他们拼命冲杀,最后功遂建业已立之时,他们的功劳却被轻轻松松的抹去。每个朝代都在上演着这样的不幸,为什么?武将手握重兵,功高盖主,“大哥”如果在论功行赏再给他们予很高的位置,难保哪天他们就给篡夺了,这招谁都得防着点。这手棋下得妙的人有刘邦,分封群臣时抬高文人地位,极力贬低武将功劳,后来还通过吕后、萧何消灭韩信进一步铲除那群武将们的势力,汉景帝承刘邦衣钵,连本族人都不放过,通过平定“七国之乱”,让天下权利集中于皇室。赵匡胤也是一个忽悠武将的能手,他“杯酒释兵权”,还把表情装得很无辜,在酒席间,故意愁眉不展状,石守信一看就是又怕又愁的,武将藏忧的问题一下子就给解决了。赵匡胤算温柔的,狠一点要算朱元璋了。朱元璋即位后,为了防止武将们功高震主,竟制造种种借口,向握有军政大权的元老重臣挥起了屠刀,胡惟庸、蓝玉等等开国功臣都不能幸免,最冤的是徐达,做得忠顺恭谨,让朱元璋找不出错误,还是免不了被赐死。高祖以猎人和猎狗来比喻文臣和武将的功劳关系,以萧何为人,武将们为狗固然不是对武将们的人格的侮辱,但是在这个比喻中武将们被极度的`工具化却是不争的事实。高祖说萧何“功不可忘也”,难道曹参和韩信之流功可忘乎?说到底功可忘不可忘不是在于他们功劳之大小,而在于他们的功劳有没有必要被提及。这就涉及到了萧何之流之所以被重用的原因了。兵刃交接的战争中,萧何是个谋臣,是个副职。管理国家之时,他被刘邦扶正,究其竟,可能有一下原因:一,通过这一举动表明刘邦不信任武将们的态度,有此举动,武将们便也不敢肆意妄为了;二,通过这些文臣们的文墨功夫和律令制定达到限制武将的势力的目的,在很多时候,文字的力量并不比刀枪小。看看萧何的所为就知道,他真正的本事不大。刘邦是这样为萧何功最盛辩护的,首先他是个谋臣,“发踪指示”,其次,他“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发踪指示”是他本职工作,“举宗数十人皆随我”那是另有隐情的,是刘邦对萧何的胁迫,可见刘邦是为了捧红他而出其辞的。再后来排位次时,刘邦所举萧何功劳也未必多么光耀。刘邦所言萧何之功如“遣军补其处”、“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萧何全关中以待陛下”等功劳要是真与前线将士相比,又何足絮叨。可谓“欲加之功,何患无辞”。刘邦果真十分信任萧何之流的文臣吗?帝王对于臣子的信任从来只是处于将来利益需要,而不是过往功劳的惦记,如果谁以功劳自夸,这样的人总会被干得很惨的。刘邦当初在楚汉之争最为艰苦的时间里,他还多次派遣使者慰劳丞相萧何。鲍生对萧何说:“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说白了,就是刘邦怀疑萧何,屡次派人打探,而萧何为了消除刘邦的一律,把自己家族的子孙昆弟都给派上疆场了。而后,汉立国后,刘邦一次一次地怀疑萧何,萧何表现出了很好地孙子态度,为了保全自己,设计把韩信杀了,为了让刘邦放心,他把自己所有家产、资财都献出来分给军士,为了让刘邦对自己彻底无忧,他甚至做毁誉之事——低价甚至赊借买地,一直到把自己搞臭为止。有时,你只能感慨,历史真是一幅充满小丑的图卷,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卷入其中。看看司马迁对萧何的评价就知道,这个人真的是没什么大本事“萧相国何於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奇节(没什么作为)。及汉兴,依日月(指刘邦)之末光”。看《萧相国世家》的《萧何第一》中还有个细节挺有意思的,刘邦为萧何“功最盛”正名,功劳评定后,接下来就是排位次的事情了。刘邦决定要压制武将的想法是铁了心的,但是又不好意思把自己意思说破,群臣也装傻,力推曹参位排第一。此时,一个姓鄂的人站出来,替刘邦把想说的话抖落出来,说萧何居功至伟,有万世之功,应该排在第一之类的云云,高祖二话没说,立马就说“善”。这个人据说因为在关键时候揣摩了刘邦的心态,替他说了句话,被封为关内侯(很巧的事,

这也似乎没什么本事的人,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也仅只于此)。读到这个细节时,哑然一笑,佩服于关内侯和刘邦的配合之默契,也深感司马迁对历史的敏感程度。说到底,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不管是君子小人,不管是想要赞誉还是毁誉,只要是想活着都不容易,尤其是为别人活着更难。人们总是要在舞台上刻画一下自己,在别人的舞台上大家都不得已
读史记·萧相国世家有感【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