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读后感(最新4篇)

时间:2019-04-05 07:47:4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六祖坛经》读后感 篇一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禅宗经典之一,也是我近期读过的一本深入浅出的佛经。通过阅读这本经典,我对禅宗的修行法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人生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经中的主要内容是六祖惠能的开示,其中包含了许多禅宗的基本教义和修行方法。我被其中的一段话深深地触动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段话告诉我们,菩提(觉悟)本身是没有形相的,就像明镜本身并没有台子一样。我们平常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只有心无所执着,才能够真正地觉悟。这让我想起了佛家的“无我”观念,也让我对世界的真实性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此外,经中还强调了“无念禅定”的重要性。禅定是禅宗修行的重要方式,通过专注于当下的呼吸或者其他感知,使心境平静,达到超越思维的境地。这种修行方法对于现代人来说尤为重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容易迷失自我,被各种琐事牵扯,而无法真正体验当下的美好。而禅定的修行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杂念的纠缠,让我们更加专注地生活在当下,感受生命的真实和美好。

通过阅读《六祖坛经》,我对禅宗的修行法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禅宗强调的“无我”观念让我明白,我们所认为的“我”只是一种虚构的概念,真正的自我是没有形相的。而通过禅定的修行,我们可以超越思维,体验到本来的清净和宁静。这对于当代人来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修行方式。我希望未来能够继续深入研究禅宗,将其修行方法运用到我的生活中,让自己更加平静和开明。

《六祖坛经》读后感 篇二

《六祖坛经》是一本极富启发性的佛教经典,通过阅读这本经典,我对于佛教的修行方法和人生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经中充满了智慧的引导和深刻的思考。其中一句深深触动了我:“观心无心,无心心常住。”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观察自己的内心时,我们应该摆脱执着和偏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洞察到内心的真相。这让我明白,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往往是由我们内心的执着和偏见所塑造的,只有当我们超越这些执着和偏见,才能够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这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此外,经中还提到了“菩提心”的重要性。菩提心是指发心成佛的愿望,也是禅宗修行的根本。经中说:“心即菩提,菩提即心。”这句话告诉我们,菩提心就是我们内心的本性,只有发现并坚持菩提心,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觉悟。这让我明白,修行并不是追求外在的成就和荣誉,而是回归内心的本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光明。

通过阅读《六祖坛经》,我对佛教的修行方法和人生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禅宗的智慧和启示让我明白,观察自己的内心是实现真正觉悟的关键,而菩提心则是修行的根本。我希望未来能够继续深入研究佛教,将其修行方法运用到我的生活中,让自己更加平静和有意义。

《六祖坛经》读后感 篇三

  《六祖坛经》,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称《坛经》,唐代禅宗六祖慧述,法海集,元代宗宝编,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是禅宗最主要的思想依据,书中所强调的"顿悟"等观念,在我国佛教史与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前不久有天晚上和一位本专业的学妹在校团委办公室聊天,由于她是我们学校"九月文学社"的现任副会长,不经意间话题就从社团发展变成了文学。

  当谈论到一部经典作品对人生的启迪时,她突然问道:"学长,你说一本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真的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观吗?"她的疑问也让我陷入了沉思:年少时的我曾经害怕各种各样的困难,既没有沉着应对的头脑,又没有努力克服的勇气;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掌握了解决各类困难的方法,却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面对它们时可以毫不畏惧。直到阅读完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的旷世名著《悲惨世界》之后,才终于明白一个道理——困难都是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经历艰难险阻后所积累的经验要比体验幸福快乐的收获大得多,对指导今后的生活也更有意义。禅宗强调"顿悟",其特有的方法是"直指人心",也称为"直指法",是要学人当下认清自心是佛(即"见自性"),此称"开悟",此种悟就是顿悟。

  而禅宗的"顿悟"是其区别于其他宗的特色,如可积渐修而成悟,那就与其他宗的依渐修而见道没有差别了。无疑,品读《悲惨世界》的过程,对本人而言就是顿悟"困难是财富"的过程。小的时候家人经常教育我空闲时最好多读世界名著,而不要像别的小孩子那样沉溺于卡通片或者游戏机,抑或整天在户外嬉戏玩耍。年幼的我根本无法理解捧着那些沉重的`书籍、咀嚼着那些生涩的文字意义何在,简直不如情节诱人、形象生动的漫画有趣。后来当我接触的书目多了,才发现幼儿读物读得再多也单独是数目上的增加,而并非让读者的思想和品位得到些许的进步和提高;经典著作一般不能够满足读者一时的感情需要,而从长远来看,委实可以触动人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并且使之发生重大改变——大概这就是文学名著在世界各国读者心目中历久弥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原因吧。

  由此可见,经典具有"直指人心"的作用,不但能帮助阅读它的人认清自我和客观世界,达到"自心是佛"的境界,而且能使人们实现"顿悟",即提供了通往真知灼见的契机,让读者已经懂得却难以言明的道理突然间找到了恰当的表达方式。相比之下,幼稚、愚昧、浅薄的图书读得再多,也是一件类似"渐修"的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永远不能"开悟"。诚然,渐修在禅宗的思想体系中也并非无关紧要:

  一是悟后起修,禅宗称为"保任",即悟后还必须清除无始来的烦恼习气,这

依然是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个渐修的过程;

  二是悟的前提,禅宗承认,"顿悟"者只是上根利器,即极少数人。

  第一遍读完《悲惨世界》之后,我曾一度沉浸在故事当中,反复琢磨,虽然学会了诸如"困难是财富""宽恕是美德""真爱是永恒"等道理,但是丧失了继续阅览其他著作的志趣,导致阅读量停滞不前。究其原因,还是自身的意志不够坚强,容易被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吸引,甚至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并未像书中主人公冉阿让那样具备坚韧的品质。他能够在一夜之间洗清自我的灵魂,重新做人,终其一生来完成禅宗所说的"保任";而我却未能"清除无始来的烦恼习气",忽视了"顿悟"之后"渐修"的过程,这仍然是个漫长而重要的过程啊!

  至于客观原因,主要是当时我才小学毕业,还没有形成时刻自省、杜绝自满的观念。年纪太小,知识不足,就不属于拥有"上根利器"的极少数人,仅仅做到了"小感悟",距离"大彻大悟"的层级还相差甚远,没有做到充分的准备。综上所述,品读经典着实可以顿悟人生。不过,这是一条循环往复,永不懈怠的道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六祖坛经》读后感 篇四

  每次读完一本书,我都会更理解一点老师为何经常提醒我们多读书、读各门各类书。读万卷书不仅有助于我学习到更多的人生哲学,也有助于我将各家观点与老师心理咨询的理念结合思考。读完《六祖坛经》,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1、六祖强调人的“自性”,强调“一切般若智慧,都是从自性中出生”。也就是说智慧不是凭借外在力量或条件获得的,而是人本身具备的,这也是“众生皆佛”的原因之一——众生的自性都能生出智慧。能不能生出智慧是一回事,有没有生出智慧又是另一回事,没有成佛的人便是能生出却还没有生出智慧的人。

  联系心理咨询,所有的来访者是能生出智慧,但还没有生出智慧的众生。咨询师的工作便是帮助他们生出自性中的智慧。因此,咨询师决不能“看不起”来访者,要相信来访者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很人本主义,看样子人本主义的思想也不过是我们古代先贤思想的一种形式,我们与其逐“末”,不如究“本”。

  2、六祖说的智慧是,在一切地方,一切时刻,每一心念中都不愚蠢。老师提倡的“念念觉察”不就是追求智慧的一种表现吗?每一念都很重要,不仅是因为我们生命短暂由不得我们任性地试误,更是因为“一念愚蠢,一念智慧;一念凡夫,一念成佛”,每一念都可以让我们的生命状态瞬间变样。但这种理念有个前提——我们是可以因为一念而立即改变的。倘若把人生当成一份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答卷,我们的每一念都是这张答卷上的题目,念“错”得越多,得分越少。如果是这样,我们一定会像考试时认真对待每一道题目一样,去对待我们的每一念。再细想,对于每个个体而言,一辈子最重要的答卷不就是自己的人生吗?可我们好多时候却没有按照对待最重要的考试的态度去对待它、对待里面的每一道试题。

  3、关于六祖渡化的“有缘人”,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规律,即无论他们原来有怎样的认识或理念,拥有什么样的地位或荣誉,当六祖指出他们身上的不足时,他们都能立刻接受指正,并且遵循六祖的教导去修行。如果我们在一辈子中,也能如此对待我们生命中的机缘,一定会有更美好的人生。

  相反,生活里,我有太多不愿意承认和接纳自己错坏差的时候,也有太多不愿意改变自己假恶丑一面的时候。如果还是用考试来比喻,那些经历就像被打红叉的题目,而我就像个考生,总是倔强地用上一次的错误答案来回答这次的题目。

  六祖所传授的佛法智慧博大又精妙,里面蕴含了很多人生的智慧和心理咨询的理念。愿自己做个人生智慧的“有缘人”。

《六祖坛经》读后感(最新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