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聊斋志异·司文郎》有感(优秀3篇)

时间:2011-05-01 09:48:1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读《聊斋志异·司文郎》有感 篇一

《聊斋志异·司文郎》是一部充满神秘和奇幻色彩的作品。它以司文郎的故事为主线,描述了他与金山寺的一段奇妙经历。在阅读这个故事时,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蒲松龄的独特的想象力和文学才华。

故事中的司文郎是一个聪明而好学的年轻人,他在金山寺修道。他对佛法有着极深的理解和追求,但他却犯下了不能忍受的错误。他爱上了一个村姑,放弃了修行,私奔了。然而,他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是遭受了妻子和丈人的虐待。最终,他在一次争吵中被丈人杀害了。死后,他的灵魂被送到了地府,受到了地府官员的审判。

在地府,司文郎遇到了地府官员李道宗。李道宗不仅是一个聪明而善良的人,还是一个对法律非常熟悉的人。他帮助司文郎理清了他的罪孽,并为他争取到了转世的机会。司文郎因此重生为一个贫苦的书生,再次有机会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多启示。首先,它告诉我要珍惜眼前的幸福。司文郎因为一时的迷恋而放弃了修行和真正的幸福,最终导致了自己的不幸。我们应该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

其次,故事中的李道宗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是一个聪明、善良并且精通法律的人。他不仅帮助司文郎理清了罪孽,还为他争取到了转世的机会。这告诉我要有一颗善良和助人为乐的心,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便能够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最后,故事中的转世给了我希望。司文郎虽然经历了一次失败和死亡,但他却得到了转生的机会。这告诉我即使经历了失败和挫折,我们也不应该失去希望,而应该继续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总之,《聊斋志异·司文郎》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作品。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理解。我相信,只要我们珍惜幸福、善良助人、保持希望,就能够走出困境,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读《聊斋志异·司文郎》有感 篇二

《聊斋志异·司文郎》是一部充满奇幻和玄幻色彩的作品。它以司文郎的故事为主线,描述了他与金山寺的一段神秘经历。在阅读这个故事时,我被作者蒲松龄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所吸引。

故事中的司文郎是一个聪明而好学的年轻人,他在金山寺修行。他对佛法有着极深的理解和追求,但他却因为爱上一个村姑而放弃了修行。这个情节让我深思,爱情和理想之间的选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司文郎在面临选择时,他选择了爱情,但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故事中的地府描写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地府是一个神秘而诡异的地方,充满了各种奇怪的生物和景象。在地府中,司文郎受到了地府官员的审判,并最终得到了转世的机会。这个描写让我对死后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让我对生死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故事中的李道宗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作为地府官员,李道宗不仅聪明而善良,还精通法律。他帮助司文郎理清了罪孽,并为他争取到了转世的机会。这个角色让我相信,只要我们有善良和正义的心,就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最后,故事中的转世给了我希望。司文郎虽然经历了失败和死亡,但他却得到了转生的机会。这告诉我即使经历了挫折和困境,我们也不应该失去希望,而应该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总之,《聊斋志异·司文郎》是一部充满奇幻和想象力的作品。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我对爱情和理想之间的选择、生死和命运、善良和正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就能够走出困境,追求自己的幸福。

读《聊斋志异·司文郎》有感 篇三

  半边月

  蒲松龄《聊斋志异·司文郎》讲述了一个古时候读书人文章之优劣虽关乎及第登科,但与文章相比冥中取士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德行的故事。而联系作者蒲松龄在科场上一生郁郁不得志的经历,则可略略体悟其作此文的意义:一是要为自己无缘仕途的原因进行一番分析,另一是要为后世有志于仕进的读书人作一番劝诫。读书人要注重修德,砥砺心性,完善自身。

  "不尤人则德益宏,能克己则学益进。"这是生前同样失意于科场上的宋生对王平子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也像是作者借故事人物之口而抒发以自勉之语。为科举半生碌碌的蒲松龄,始终未能得意骋怀,在那样一个读书人以进士为务的时代,又怎奈何命运的磨折?与德为邻,以戒为师,更加显其非同一般之人格光辉。念及今日在碌碌风尘中的凡庸吾辈,又何不可将之作为一句警醒之语?

  人生并非是一帆风顺。倘若一遇及不顺心之事则一味埋怨,归咎外物,不从自身寻找半分原因,即是萌生了"尤人之心",此心不除,必将为烦恼缠绕。若以未有一个显赫的出身而怨,则必当为虚荣所奴役;若以外人不善眼光而怨,则必当为戾气侵袭;若以命运不济而怨,则必当

牢骚满腹。试想一个人为以上诸多恶念缠绕,何言克己?任凭恶念肆意生长,又怎会遇上好运气?

  孔子曾和子贡对话。子贡问:"有一言可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尤人则德益宏"与圣贤所推行的"恕"道颇为相似,皆重修德容物。它是要人们怀一颗宽容之心,而非欲塑造一具不辨是非的麻木之魂。"能克己则学益进"之"克己"并非提倡一种逆来顺受的观念,而是宣扬一种在坚守中却能积极向上的精神。它是在犯错之后,能够沉下内心,细思原由,不轻易归咎他人的内省;它是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纵然一事无成,却能够由于竭尽全力而坦然释怀的胸襟。就如苏轼,纵使怅然于仕途,却终究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坦坦荡荡立于人世;就如司马迁,纵使罹遭隐隐创伤,却终究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时代作不朽之文章。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秋霜降者草花落,水摇动者万物作。

  万物更替,斗转星移。世间万物都难奈时间巨浪之淘洗,终将消逝无痕迹。时间可以让原先各自珍重的`事物变成一文不值,也可以让原先各自的怨怼变得毫无意义。如故事中的余杭生,在青年时期以文字自得睥睨外物,深不为礼,同为赴试而为人谦逊的王平子难堪其傲以致有"文人相轻"之意。可是,岁月如利刃,无论你是否愿意,终将砍削那高凸的棱角;岁月如秋霜,无论你是否允许,终将染白那乌黑的双鬓。微微沉吟,更又何必为那琐碎之事耿耿于怀,徒添戾气。

  故事的结尾这样说,又经过许多年,当其二人再次相遇时,行状已与昔日大异,原文如是:"(王平子)遇余杭生与旅次,极道契阔,深自降抑,然鬓毛斑矣。"此情此景,正是作者对其二人历经沧桑后,包容外物、淡看世事的写照。彼时,其早已不为红尘中所谓的富贵羁绊,更又何必驰骛于纷纷扰扰的科考途路?

  于二O一七年冬月廿三

读《聊斋志异·司文郎》有感(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