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2000字读后感 篇一
《1984》读后感
《1984》是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名著。这本书以极为真实和恐怖的方式描述了一个被极权主义统治的社会,令人深思。
这部小说让我对权力和自由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小说中,主人公温斯顿生活在一个叫做“大哥”的独裁者统治下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严格的控制和监视。任何违背党的意愿的行为都会被严厉惩罚,甚至牺牲个人的自由和尊严都无法改变这一现实。温斯顿对这种社会秩序感到不满,并试图反抗,但最终却被捕并被洗脑。小说通过温斯顿的遭遇,揭示了权力对个人自由的压制和摧毁。
阅读《1984》让我感受到了极权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权利。他们被迫相信由党宣传机器传播的虚假信息,被剥夺了追求真理的渴望。温斯顿的经历让我深感恐惧,因为他无法逃避这个无处不在的监视和控制系统。这让我想到了当今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如网络监控和言论管制等。虽然现实与小说中的情节存在差异,但《1984》中的恐怖场景仍然给我带来了警示。
此外,《1984》还让我思考了个人的力量和抗争。尽管温斯顿最终失败,被迫接受了党的意识形态,但他的反抗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给了读者一丝希望。这让我想起了历史上一些英雄人物,如马丁·路德·金和纳尔逊·曼德拉等,他们通过坚持正义和真理,改变了世界。虽然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只要我们坚守自己的信仰,并且勇敢地为之奋斗,就有可能改变现实,争取自由和公正。
总的来说,《1984》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作品。它通过描绘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的恐怖景象,让读者深刻认识到权力对个人自由的压制和摧毁。它也提醒我们珍惜自由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人类社会的思考和警示。我相信,《1984》的影响将会持久,并且激励着我们继续追求自由和正义。
名著2000字读后感 篇二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本书以幽默和机智的笔调描绘了英国乡绅阶级的生活,让我对社会风气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部小说以伊丽莎白·班纳特为视角,通过她的目光和观察,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小说中的班纳特家庭是一个较为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他们与富有的达西家族的交往成为整个故事的主线。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之间的误解和误判,以及最终的和解和相爱,让我对人性中的傲慢和偏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阅读《傲慢与偏见》让我明白了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在小说中,班纳特家庭成员对达西家族持有偏见,而达西先生则因为自己的傲慢而拒绝与伊丽莎白交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发现对方的美好品质和内在价值,最终打破了彼此的偏见和傲慢,走到了一起。这让我深思,如果我们能够更加开放和宽容地看待他人,去了解和理解他们的背景和观点,就能够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并且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共赢。
此外,《傲慢与偏见》还揭示了社会阶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在小说中,达西先生因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而骄傲自大,而班纳特家庭则因为经济条件一般而受到歧视。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看到了财富和地位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和人格。伊丽莎白的机智和善良以及达西的真诚和善意使他们超越了社会的限制,找到了真正的幸福。这让我想起了当今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如社会不平等和阶级歧视等。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无论他们的背景如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
总的来说,《傲慢与偏见》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幽默的作品。它通过描绘人性中的傲慢和偏见,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它也告诉我们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以及财富和地位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和启示。我相信,《傲慢与偏见》的魅力将会持久,并且激励着我们追求平等和谐的社会。
名著2000字读后感 篇三
名著2000字读后感(一)
偶然的机会,我得以翻开《居里夫人传》一书,得以更加细致的了解她那我自认为辉煌的一生。
但是,我可能错了。
居里夫人的一生充满了奇异的经历,但无论如何我不想把它形容成一种辉煌。
我忘不了她的童年生活:她自幼就有著过人的天资,加上适宜的家庭背景,塑造了一个具有令人羡慕优秀的她。可是,命运不愿成全这个小女孩:她的祖国被侵占,受著外族沙皇统治。她的童年充满了忧患,这也渐渐形成了他理想的初衷。她拼命教书攒钱帮助姐姐,为的是实现自己的愿望。终于有一天凑成了可以入学的几百法郎——终于能自己去巴黎大学求学。
进入了巴黎大学,她一刻也不停歇的求学。她租了一间简陋的阁楼,那里几乎什么也没有!家具都成了奢侈品。这样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她为著探索那她热爱的科学,忘记了多年来的艰辛,忘记了多次倒在书桌前,忘记了她那日益憔悴的、苍白的面孔。
太多太多的无奈、太多太多的艰难,可她?用她那坚定固执的灰色双眼告诉了人们一切——她从未屈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多少年背井离乡的生活,多少年艰苦生活的压迫,她从未屈服!
这就是她那艰苦的巴黎生活,是最令我感慨的那段艰苦卓绝的巴黎生活。
她邂逅了皮埃尔·居里,她的生活从此变化了,变得更加充满激情!她的丈夫同样是位忠于科学研究的“梦想家”。他们有了共同语言,他们的结合是两颗高尚心灵的碰撞,这碰撞摩擦出耀眼的科学成就。
她发现了镭以后,更加有激情做科学研究,甚至获得了第一项诺贝尔奖!
可悲哀的是,她正被镭为人类带来的巨大用途捧成名人。
她不愿做名人,她对那些成天来骚扰的记者感到厌恶,这不是她要的生活!这不是她要的生活?这与当今的社会景象与人民思想有著极大地反差,更是一种对大红大紫、闲逸奢侈生活的讽刺啊。
她是个“梦想家”,是个永恒奉献的人,这一点是我最最看重与钦佩的。她一生淡泊名利,不接受财富,不接受名望,“两袖清风”。在她心中,总有一个使命叫她完成一项又一项科学研究,让他不断崭新科学的远景,那是不知从何而来的坚定信念,是一个“梦想家”的原则。
我记得那句“即使人变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也必须继续工作下去”。这是皮埃尔的名言。居里夫人她做到了,她的一生,为工作付出的太多太多。八年屋棚下,她与丈夫搞放射学研究。皮埃尔死后,他又忍住哀恸,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努力工作,勇敢生活。她既挑起一个当母亲的责任,又不忘她的科学使命。晚年的她,比原来更加艰苦!亲人们一个个要么远在他乡,要么哀伤离去,她孤单地做著工作,终于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她依然淡定,她作为一个女性给了那些保守势力重重一击。此时又一阵轩然的荣誉大波向她袭来,她没有被打到,俨然像个风浪中归来的英雄。她以其雄厚的实力来完成自己看似不可能坚持下去的一生。
他甚至经历了世界大战的考验!但并没有倒下,真令人惊愕和叫绝!
但总有她倒下的时刻。直到她倒下时,她仍未忘记自己的使命。在这一刻之前,她已预兆到自己生命的终结,似乎可以想象她生前为科学事业做出的辉煌灿烂,她舍得抛弃这一切么?命运不给她疑迟的机会。
居里夫人走了,完成了她的使命,一个在全世界都刻有深刻印记科学事业,终结了。
她的一生很长很长,很是深奥,很是神秘,我无法一一叙述,但可以细细品味、感悟。我回想到了许许多多疮痍的画面:祖国波兰被沙俄痛苦蹂躏时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