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的资料历史典故 篇一:深厚的历史背景
赵州桥,位于中国河南省开封市,是一座横跨于滑河上的古桥,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赵州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时期,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这座桥不仅在建筑技术上具有独特的价值,而且在历史上也有许多典故与传说。
赵州桥最早的典故之一是关于桥的命名来源的。相传在隋朝时期,赵州桥的修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当时的皇帝杨广决定以赵州的名字来命名这座桥,以表达对赵州人民的感激之情。这个典故反映了赵州桥在当时的重要地位,以及人们对其修建的重视和认可。
另一个有趣的典故是关于赵州桥的耐久性的。相传在赵州桥修建完成后,有一位名叫“石头”的人试图用他的力量来毁坏这座桥。他每天都用力推撞桥墩,但是桥却没有任何损坏。这个故事传扬开来,人们纷纷称赞赵州桥的坚固和耐久。这个典故不仅展示了赵州桥的建筑技术,也成为了人们对这座桥的赞美之词。
赵州桥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典故与诗词相关。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曾在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的景象,其中提到了“天阶夜色凉如水”,指的就是赵州桥。这首诗使得赵州桥成为了文人雅士们青睐的对象,也为这座桥增添了文化和艺术的气息。
赵州桥的历史典故不仅仅反映了这座桥在建筑技术上的重要性,更展示了人们对它的敬重和赞美之情。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赵州桥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也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记忆和情感。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
赵州桥的资料历史典故 篇二:桥上的故事
赵州桥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桥,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也承载着许多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让赵州桥更加饱含了浓厚的人文气息,也为这座桥增添了一份神秘和神奇。
赵州桥上的一个著名故事是关于桥上的石狮子的。相传在桥的两端有着一对石狮子,它们各自面朝桥的一端。据说这对石狮子是桥的守护神,他们每天都会巡视整个桥面,保护过往行人的安全。故事中还说,如果有人在夜晚试图破坏桥面或者行为不端,石狮子会活过来,追捕这些人,并将他们交给官府进行惩罚。这个故事使得赵州桥的石狮子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形象,也增加了人们对这座桥的敬畏之情。
赵州桥上还有一个与爱情有关的传说。相传在古代,有一对青年男女相爱却因家族的原因无法在一起。每天他们都会在赵州桥上的桥墩上写下他们的心愿,并希望有一天能够实现。多年后,这对青年男女终于能够在一起,他们返回赵州桥,却发现他们的心愿已经消失了。人们相信是桥墩上的石头吸收了他们的心愿,使得他们的愿望成真。这个传说让赵州桥成为了情侣们向往的地方,也增加了这座桥的神奇色彩。
赵州桥还有一个有关修建者的故事。相传在赵州桥的修建过程中,工匠们为了保证桥的稳固而付出了很多努力。然而,无论他们怎样修建,桥面总是有些许的摇晃。最后,一位工匠决定在桥的每一块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希望能够以此来保住桥的稳固。从那以后,赵州桥就再也没有摇晃过,人们相信这是那位工匠的名字给了桥以力量。这个故事使得赵州桥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奇迹,也让人们对工匠们的聪明才智和毅力心生敬意。
赵州桥上的故事让这座古桥更加具有了人文和神秘的气息。它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和传承。走在赵州桥上,仿佛可以听到这些故事在耳边轻轻诉说,也让人们对这座桥的美丽和神奇产生了更深的感受。
赵州桥的资料历史典故 篇三
赵州桥的资料历史典故
赵州桥坐落在河北省南部,流经赵县。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赵州桥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安济桥选定为第12个“国际历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历史土木工程古迹”铜牌纪念碑。赵州桥, 又名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券高7.23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桥上有很多的东西,类型众多,丰富多彩。
赵州桥建成已距今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9次。
在主拱券的上边两端又各加设了二个小拱,一是可节省材料,二是减少桥身自重(减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桥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时还认为这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不是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他在报告中写道:
“为要实测券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约70-80厘米,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层,共高1.58米,每层较上—层稍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分明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非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见水,所以除非大规模的发掘,实无法进达我们据学理推测的大座桥基的位置。”
为了保护赵州桥,上世纪末在赵州桥东100米处新建的桥梁,其结构还是沿袭赵州桥,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数量增加到一边5个,桥上有车轮印,膝盖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