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简6篇)

时间:2018-08-05 01:48:1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一

在教育教学领域,拿来主义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方法,一直备受关注。拿来主义强调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外部资源,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将结合一个优秀的教案案例,探讨拿来主义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这个教案是一节关于地理知识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文化特点。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采用了拿来主义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提供了一些外部资源,比如地图、图片、视频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主动获取相关信息。其次,教师设计了一些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探讨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进一步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探索。

在实际教学中,这个教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拿来主义的教学方法,他们不仅学到了地理知识,还培养了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团队合作精神。总的来说,这个教案体现了拿来主义的核心理念,即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

通过这个教案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拿来主义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拿来主义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二

拿来主义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备受关注。它强调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将结合一个优秀的教案案例,进一步探讨拿来主义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这个教案是一节关于科学实验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采用了拿来主义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提供了一些实验设备和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体验科学的乐趣。其次,教师设计了一些实验任务和问题,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主探索和发现规律,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一步深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探索。

在实际教学中,这个教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在实验中积极参与,表现出很强的实验兴趣和创新意识。通过拿来主义的教学方法,他们不仅掌握了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还培养了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此外,学生们在实验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团队合作精神。总的来说,这个教案体现了拿来主义的核心理念,即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

通过这个教案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拿来主义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拿来主义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三

  [教学要点]

  在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过程]

  一、诵读鉴赏第8、9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

  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加点字板书)

  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全盘接受的人。(加点字板书)

  方法点拨:上一节课我们谈到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谈到“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这里,作者把准备批判的观点形象化,然后着重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的否定,没有生硬的说教,读来生动形象,却又力透纸背。在我们的写作中应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以取得较好的讽刺效果。(加点字板书)

  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9段分析“鱼翅”““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加点字板书)

  方法点拨:作者运用比喻说理,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经验性问题。对本文的学习,有助于我们的议论文写作,避免枯燥生硬的说教,力求具体生动形象,达“润物细无声”之效。

  板书:

  5、学生自由朗读8~9段,体会比喻说理的妙处。

  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10段

  1、集体朗读第10段。

  2、多媒体显示:

  阅读本段,完成下列题目。

  (1)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2)“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3)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限填两字)

  (4)请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选四名学生回答。

  三、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三段,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近七十个年头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来”必须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

  最后,“拿来”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五、探究性思维训练

  1、以“拿来主义”审视已学的中国古代文学或外国文学作品,说说“拿来主义”提倡的“占有、挑选”原则。

  2、以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依据,说说他对“拿来主义”这一主张是如何实践的。

  3、以“拿来主义”审视我国的改革开放,说说“拿来主义”提倡的“占有”“挑选”“创新”三原则。

  4、“送去”就是“崇洋求荣”吗?

  5、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我们如何看待“送去”与“拿来”?

  请同学们任选二题与同桌讨论交流。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深层探究。

  材料1 ……这些采取(旧形式的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存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如果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使本集能一程一程地向前走,那就会知道上文所说,实在不仅是一种奢望的了。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

  材料2 “五四”以后,鲁迅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进展,他虽未斩断与尼采思想上的联系,但所取于尼采的,已有别于前一阶段。

  为配合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时代需要,鲁迅强调了尼采彻底破坏旧传统的反抗精神。他把尼采和易卜生、托尔斯泰一起称为“近来偶像破坏的大人物”,赞扬他们“不单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将碍手碍脚的旧轨道不论整条或碎片一扫而空。”他坚信“旧象愈被摧破,人类便愈进步”。他提倡树立尼采那样不怕孤立的精神。

  鲁迅在这一时期对尼采的批判态度也是很鲜明的。到1919年,他已感觉到尼采的超人“太觉渺茫”,他批判了自己在前一阶段所接受的尼采的“置众人而希英哲”的思想。

  鲁迅和尼采的彻底决裂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1934年,他在《拿来主义》中写道:“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次年,他进一步指出,尼采的超人哲学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发狂和死,另一条是收缩为虚无主义者。

  早期鲁迅曾以尼采的新理想主义和唯意志论为理想,希图改造国民精神以挽救祖国的命运。“五四”时期,他把尼采“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学说作为反帝反封建的武器,以尼采的“超人”精神鼓励人们不怕牺牲改革旧弊。20世纪30年代起,他批判了尼采脱离现实、脱离人们的思想观念,但依然肯定尼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精到而深邃的观察。鲁迅正是把尼采学说中某些有用部分加以吸收改造来充实和阐明自己的观点的。

  材料3 据柯文辉的《艺术大师刘海粟传》、吴作人等的《徐悲鸿》、梅绍武的《我的父亲梅兰芳》等人物传记及20世纪30年代的一些文史资料介绍:1934年刘海粟一行在柏林巴黎广场普鲁士美术馆举办中国画展极其成功,大长民族志气,“获得无上光荣与极大成功”;1933年,徐悲鸿在西欧举办中国画展,震动了西欧各国艺坛,破除了西方人轻视中国文化艺术的偏见,在世界艺坛上弘扬了祖国的绘画艺术;1935年,梅兰芳应邀访苏演出,这次演出促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了中苏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爱国之举。

  仔细揣摩课文第一段文字,语含讽刺,带有贬义,应从两方面理解:第一,这是鲁迅先生的偏见,鲁迅是伟大的,他有许多真知灼见,但并不等于他对任何人任何事的评价总是客观的,全面的;第二,不应脱离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生硬地理解,为了加强讽刺力度,杂文语言是可以带有主观色彩的。

  所以,我们对《拿来主义》,同样要“运用脑髓”“自己来拿”。

  材料4 正在进行的“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我们“拿来”了十五个国家的十八个城市的电视节目。人家的艺术,我们可以观摩、思索、借鉴,既开阔了观众眼界,又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电视艺术,可谓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

  这是“拿来”。此外,还有“送去”。据了解,明年,本市将在汉堡举办“上海电影周”,在澳大利亚举办“上海儿童电影周”,上海杂技团,舞剧《大禹》将赴欧、美、加、日等国演出等等,真是进进出出,热闹非凡。

  “拿来”和“送去”,这便构成了中外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会使我们文化更充实,更成熟。切勿一提“开放”,就担心人家那儿的“苍蝇”和“蚊子”,只要注意借鉴,我们就可大胆地“拿来”,也可大胆地“送去”。

  材料5 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起,中国文化中就有外来的成分。“有容乃大”,中国人民是最“有容”的,我们肯于和善于吸收外来的好东西,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所以才能创造出这样光辉灿烂的文化。鲁迅先生提倡“拿来主义”,正表示了这种精神。

  但是,中国不但能“拿来”,我们也能“送去”。历史上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送到外国去,送给世界人民。从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和现状看,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辉煌的程度,中国人民与有力焉。

  可惜的是,西方国家自从产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上其余的国家都争先恐后地向西方学习,中国也不例外。今天,中国人民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在此情况下,我们认为,既然西方不肯来拿,我们只好送去了。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们必须认真完成。我们必须把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送给世界各国人民,使全世界共此凉热。

  (选自季羡林《东学西渐丛书》)

  六、布置作业

  1、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方法说理,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征。请编出能够阐述“拙劣的模仿会导致丧失自己原有的东西”的寓言故事。

  提示:庄子《邯郸学步》 伊索寓言《鹞子和天鹅》 成语故事《东施效颦》

  2、运用“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运用扩散思维进行不同的立意。

  提示:

  ①农夫的愚昧、蛇的狠毒。

  ②农夫把爱看得比生命更重要,高扬“爱”的旋律。

  ③保护野生动物是人类的职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允许有不同的立意,言之成理即可。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四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

  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引导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思考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二、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1.阅读第7段,思考,“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

  (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2)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逃避主义)不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加废物羡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投降主义)挑选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3.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完成表格喻体事物态度本体事物态度鱼翅吃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完全吸收鸦片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批判地吸收烟展览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姨太太请他们各自走散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坚决抛弃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4.小结。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5.请学生再读第八、第九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6.研读最后一节。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训练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最后一句话揭示全篇的中心思想,深刻提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总结文章写作特点

  1.先破后立,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综合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

  3.运用比喻展开论证,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4.语言幽默犀利,诙谐辛辣,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四、拓展延伸

  试用“拿来主义”精神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案例有:

  1.“韩流”现象;

  2.法国的电影人抵制美国大片进口,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

  3.招商引资,污染企业纷纷到乡镇设厂……

  4.讨论活动。

  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淡化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对待洋节,传承并发展传统节日。

  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荡秋千、划龙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之处。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五、语言特色体会

  鲁迅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面,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毛泽东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文章充满了调侃和反讽的味道。“嬉笑怒骂皆是文章”

  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杂文——议论性、形象性、现实性)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1、把握文章的思路、观点;

  2、品味、学习形象生动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思路,总体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教学过程]

  一、检查《荷塘月色》的背诵

  二、导入新课

  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睡着。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死窗子。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拿来主义》。

  三、朗读课文

  四、梳理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讨论: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请从文中归纳几个原因。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这实际上涉及到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目前,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有人认为谈的是对待本国文化遗产,第三类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我认为,第一意见比较对,因为文章从“闭关主义”极其变种“送去主义”说起,都是从中国与外国关系的角度谈的,提倡除给外国人“送去”之外,还得要从外国那里“拿来”。但是,本文论述的,通常也完全适用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所以,有人干脆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这是文章第7段提出来的。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如果对待文化遗产,就是要有批判地去继承。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第7段劈头一个关联词语“所以”,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来拿”的原因。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呢?

  (1)第1、2段所论,“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经,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2)第3、4段所论,“送去主义”必然要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用《友邦惊诧论》中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这刻不容缓了。

  (3)第6段所论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板书有关内容)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文章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第9段阐明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总结全文,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品质要求、和重大意义。

  五、总结

  文章先重点批判“送去主义”,从而揭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文章后半部分,着重阐明“拿来主义”。全文采用的是因果论证方法。

  换一种角度看,全文采用的是破立结合的论述方法。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在“立”。如果进一步研究课文,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方法实际是贯穿全文的。第1段破,第2段立;第3、4段破,5段立;第6段破,第7段立;第8段破,第9、10段立。。从这具体的行文布局来看,先破后立,边破边立,一破一立,一反一正,一步一折,一折一景,相互穿插,呈S状。既相对,又错综;既整齐,又变化。这种正反流水穿插结构确实是一种创造,鲁迅先生的超群绝伦,不仅表现在他的思想深邃,也表现在他随意挥洒、不拘一格的文章艺术。这样精湛的艺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板书)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破)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正确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总体理解文意

  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设想】

  1、学习本文可以从理解文章的观点和结构入手。

  2、对语言的揣摩要结合鲁迅杂文善于运用形象说理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的词句,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可通过练习一中的3题进行。(详见《教师教学用书》P10“教学建议”部分)

  3、多用启发性的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总体理解文意,先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初步体会文中一些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1、题解导入:

  “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或主张。“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的独创,它的题旨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鲁迅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的文化遗产),又要认真的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2、讲读课文的前半部分(1-4节)(第5五节为过渡节,也可到第5节)

  (1)学生阅读这部分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

  课文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接着举出事实(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媚外卖国

  (2)细读第3节,要求找出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词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

  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教师补充:

  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则当佳节大典之际,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卖国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头贺喜”、“讨”等词语描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画出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性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鬼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论述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鞑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是给予,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事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论为殖民地,最后举开掘地下的煤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

  (3)思考第4小节中“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作者为什么“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抛给或“送来”—指有目的的、带有恶意的输出。

  “抛给”是贬义,用鄙视的目光给人,而不是出于善心的施舍。

  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送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这样既写出对卖国政府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3、布置作业:

  (1)熟读1-4小节

  (2)预习课文后半部分,思考文后练习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1、检查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冠冕(miǎn)堂皇礼尚(shàng)往来自诩(xǚ)残羹(gēng)冷炙(zhì)孱头(càn)脑髓(suǐ)蹩进(bié)玄虚(xuán)

  2、讲读课文后半部分(5-10节)

  (1)指名朗读第5-7节。

  (2)思考问题:

  ①作者批判了“闭关主义”,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哪些词语饱含了讽刺的意味?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先用“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一句推上文,然后提出自己“拿来主义”的主张。先破后立。“摩登”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用“吝啬”与上文的“大度”进行强烈的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一步讽刺。

  ②“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为什么要把“送来”和“拿来”加以区别?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2作者用列举的方法指出“送来”的实质,揭露帝国主义的罪恶。从经济到军事到文化,所谓的“送来”,就是贪得无厌的侵略、掠夺。“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里“运用脑髓”是指独立思考,“放出眼光”是指鉴别精华与糟粕,“自己来拿”是指独立自主的选择。一“送”一“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将二者严格区别,既可以辨是非,澄清人们“吓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3)齐读第7节

  (4)指导阅读

  8、9两节思考问题

  ①作者以什么作比方来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批判了哪三种错误倾向?“拿来主义”者采取怎样的态度?

  学生回答,教师择要板书:作者把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

  拿来主义者的态度--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孱头—怕、徘徊--害怕继承(逃避主义者)

  错误的态度昏蛋—怒、烧光—拒绝继承(虚无主义者)废物--慕、吸鸦片--全盘继承(投降主义者)

  ②本来继承文化遗产,是一个很深奥的理论问题,可经鲁迅先生这么形象地一论述,就使得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第8小节最后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那么“拿来主义”者究竟是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呢?

  学生回答:他占有,挑选。

  教师明确:“占有”是就态度而言,“挑选”是就方法而言。

  ③“拿来主义”者占有哪些东西,怎样进行挑选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择要板书“鱼翅”—精华—吃掉(吸收)

  “鸦片”--毒品(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药用(治病)

  “烟灯烟枪”--旧形式(有害的可做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毁或展览(教育)“姨太太”—腐朽(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东西)--走散(消灭)这样就能够做到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5)课文第10小节共5句话,讲了哪五个问题?

  A、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B、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

  C、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

  D、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E、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何在?教师小结8~10小节的内容:

  对待文化遗产“占有”是前提,“挑选”是关键,创新是目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语气斩钉截铁,挑选的标准在是否于我们“有营养”、“有用”,从而区别对待,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只有借鉴吸收文化遗产,加以创新,才能为我所用。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照应前面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因果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分析说理方法。课文的第七段是一个醒目的独句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劈头一个关联词“所以”提示注意:前面所论,都属于“要自己来拿”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重视现实教训)↓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文章显著的特点是使用比喻论证。

  (3)鲁迅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本文语言的特点是犀利和幽默。犀利是能够三言两语,甚至只用一句话一个词语就深刻揭示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犀利的语言多用于揭露敌人,鞭笞丑恶,也用于一般的剖析事理,揭示矛盾。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只有五句话八十二个字,集中回答了五个问题,论因果,作选择,加判断,都深中肯綮、无可移易。每一句都是精确、犀利的典范。

  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在论辩的文章中还显示了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最典型的例子是第九段的那些精当而风趣的比喻。作者对于如何占有,怎样挑选,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题目虽大,道理虽深,却能以小喻大,深入浅出。既令人信服,也使人受到感染。这就是幽默的力量。鲁迅的幽默和风趣,显示了他的.非凡的观察力和一个成熟的思想战士的特点。”(课后练习三)

  4、作业:

  ⑴、交流课后练习完成情况。(课后练习也可在理解课文时进行)

  ⑵、归纳字词,预习新课。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