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案【推荐6篇】

时间:2016-04-07 08:41:1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风筝》教案 篇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名著《风筝》一直是备受推崇的教学素材之一。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性描写和感人的情节,吸引着无数读者的目光。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这部作品,是每位语文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将针对《风筝》这部作品进行教学设计,希望能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风筝》这部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准确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思考,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

1.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2.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他们从细节中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3.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思辨和探究,引导他们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层内涵。

三、教学内容

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风筝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2.阅读:让学生认真阅读《风筝》,并进行交流讨论,帮助他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3.分析:通过分析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4.思考: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作品。

5.总结:通过小结,让学生对《风筝》这部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相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风筝》这部经典名著,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希望广大语文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风筝》教案 篇二

《风筝》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在文学界备受推崇,也在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这部作品,是每位语文教师都要面对的挑战。本文将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分享一些关于《风筝》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启发。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风筝》这部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准确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思考,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二、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风筝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让他们猜测风筝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2.阅读:让学生阅读《风筝》,并进行小组讨论,帮助他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3.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方面,让他们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4.讨论: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作品。

5.总结:通过小结,让学生对《风筝》这部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风筝》这部作品,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希望广大语文教师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真正体会到文学之美,感受到人文的力量。

《风筝》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认识“8个生字,会写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熊友谊。

  ★借助插图,了解课文内容。

  ★感受人物喜怒乐情感变化,使学生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

  教学难点:

  感受人物内心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质疑)

  1、识字写字。

  2、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拼音读准字音。

  3、利用图画辅助识字:观察一、二幅图,体会“乐坏了”“扎风筝”“抓住”“幸福”的意思,并认读其中的生字。

  4、利形声字的规律识字。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学习“抓、莓、吵”三个声字。读准字音,理解字义。

  5、重点分析“坏、扎、抓、幸、福”。

  6、指导写字:重点指导“幸、抓、祝、福”。

  幸:上下结构,右边是“土”不是“士”

  祝福:两个字的左边都是“示补旁”。不是“衣补旁”。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三、自由读课文:

  说说你读后有什么感受。

  四、教师范读课文:

  听后说说你有什么一步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20、纸船和风筝

  坏扎抓莓幸福吵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内心喜哀乐的情感变化。

  教具准备:

  图片、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词语。

  山顶、山脚、小溪、风筝、纸船、松果、草莓、纸条、屋顶、门口、幸福、快乐、愿意、漂亮、飘荡

  复习生字读音。(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

  根据下面问题,找到相应段落。并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小熊第一次拿起纸船,心里可能怎么想。

  2、为什么“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后来小松鼠放了一只纸船,如果是你,你会主动放这只纸船吗?

  三、举行朗读比赛。

  1、先小组比赛,一人读,其他成员做评委。选出代表在班上比赛。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2、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四、板书设计。

  20、纸船和风筝

《风筝》教案 篇四

  教材简析:

  《风筝》一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自然”“科学”主题之后为培育有血有肉有感情之人而设的单元。在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等等。我认为教材的“点”更在对“精神的虐杀”的觉醒与反思,所以教学时以此为要点,逐步挖掘开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学生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时尽量考虑让学生扣紧文本、深入思考、合作探究,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和感受,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

  2、过程与方法: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

  2、 难点:文章深层的思想情感体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3分钟)

  1、 课前播放儿童歌曲《放风筝》,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

  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听到这首儿歌,是不是有童年重现的感觉?

  风筝这个可爱的玩具,曾是许多人快乐童年的天使,给年幼的我们带来数不清的欢乐。可是也有一些小朋友,会因为一些看似正当的理由,无端地被剥夺了这专属于童年的纯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风筝》,和作者一同来追忆一段关于风筝的,伤心往事。

  2、出示课题。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3、简介作者。屏显鲁迅有关材料,师生一同阅读。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寓意丰富、思想深刻的,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风筝》的教学,对于老师是一个挑战,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老师已经作好挑战的准备了,同学们作好准备没有?那就让我们来接受挑战第一关——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教学环节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出示听读要求:

  1、 听清字音,划出生字词。

  2、 边听边想:文章围绕风筝,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情?

  3、 听的过程中,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出你认为写得特别精彩的或者不太明白的词句。

  反馈:

  1、 生字词教学

  2、 概括课文内容: 围绕风筝,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弟弟喜欢放风筝,我不许他放,他偷偷地自己做风筝,快要做好时被我发现并毁坏,二十年后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想要讨得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完全不记得了。(文字提示学生回答)

  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发现问题的能力非常出色,这些疑问能不能自己来解答呢?接下来要考验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进入第二个学习环节:

  三、教学环节二:研读课文,探究意蕴。(20—25分钟)

  出示学习步骤和要求:(学生自读与合作探究用时5分钟,交流、梳理小能不能理解的问题2分钟,完成预设的两个问题15分钟)

  1、快速阅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课文意蕴,自我质疑、释疑。

  2、小组内交流、探讨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问题预设:

  1.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2.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由问题1“精神虐杀”引导进入第三、四段学习:

  1.“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对心灵造成巨大伤害)

  2、我是如何“精神虐杀”弟弟的?(找相关的动作描写,并朗读。概括我的形象——粗暴)

  弟弟的心灵有没有受到伤害?(找相关的神态描写。概括弟弟的形象——可怜)

  3、 我踏扁的仅仅是一只风筝吗?(童心、快乐、创造力等。从第三段里找相关的神态描写,并诵读)

  4、 我为什么要“精神虐杀”弟弟?(领悟到,出发点是关爱,是亲情)

  5、 我为什么要把自己写得那么粗暴,弟弟那么可怜?反映了鲁迅什么样的感情?(悔恨、自责——同样体现对弟弟的亲情)

  问题2:为什么弟弟不记得了,我不觉得宽松,而是“沉重着”?(我无法原谅自己对自己造成的伤害,想弥补而无从弥补,心里更加歉疚、自责)

  小结:二十年的时光,变了的是对风筝和游戏的看法,不变的是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情深,浓浓的亲情。

  四、教学环节三:感悟主题,体会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3—5分钟)

  1、 从风筝的故事里,你看到了鲁迅先生身上哪些可贵的品质?

  (自省精神 知错就改 勇于承担;关爱弟弟,手足情深)

  2、你从本文中领悟到了哪些道理?

  五、教学环节四:说说写写,拓展延伸。(5分钟)

  说一说:

  在跟家人和同学的相处中,你有没有被他人“精神虐杀”或“精神虐杀”他人的经历,至今想起有什么感受?

  写一写:

  给曾经“精神虐杀”过你或你“精神虐杀”过的人写一封信,真诚地与对方交流你的感受和想法。(课后完成)

  六、课堂小结(1分钟)

  二十年前,年少的鲁迅毁坏了弟弟的一只风筝;二十年后,带着深深的自责和浓浓的亲情,鲁迅又还给了弟弟一只风筝。而这只风筝同时也送给了我们。从这只风筝里,我们懂得了在误解和冲突中也蕴藏着亲情;也是从这只风筝里,我们懂得了人要敢于自省,要知错就改,要勇于承担责任。

  一边是严于律己,一边是宽以待人,拥有这样的一双翅膀,我们一定可以在爱的天空中翩翩起舞,爱的天空,将充满自由和温馨。

  七、教学反思

  1、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侧重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挖掘了,但对学情的把握还很有欠缺。导致的结果是课堂上给予学生熟悉文本的时间不够充分。学生听一遍再快速地读一遍,对课文的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究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后面的质疑和释疑环节学生很难做到自主发现、探究,原定的“生成性教学”体现得不明显,学生提问往往问不到点子上,释疑更难以把握课文意蕴。

  2、整堂课的教学,事实上仍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得少。一是时间的限制导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深,致使很多问题最后变成了老师的讲解;二是老师心太急,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讨的时间,而是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环节匆匆抛出答案。事实上是理念上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表现。

  综上两点,最大的问题仍是传统的教学理念未转变,仍是教师操控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问题。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上,应尽力的改变自己惯用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的学为基点,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不急,不躁,让学生一步步扎扎实实地学习和领悟。教学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切的教学行为都应为了学生终身的发展而努力。

《风筝》教案 篇五

  活动目标:

  1.在观察欣赏的基础上,尝试自己设计风筝的图案。

  2.引导幼儿通过绘画、黏贴的方法制作风筝。

  活动准备:

  1.各种风筝的图片。

  2.幼儿人手一份材料:剪好的三角形彩纸、皱纹纸、线、蜡笔、胶水。

  活动过程:

  一、观察欣赏风筝。

  1.出示图片: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种好玩的玩具,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

  2.幼儿讲述图片上的实物。

  3.师:有什么样的风筝?

  4.引导幼儿说说各种不同风筝的外形。

  5.师:风筝上面还有漂亮的图案呢,有些什么图案呢?

  6.引导幼儿观察讲述。

  二、介绍材料,讨论制作。

  1.师:我们小朋友也来制作一个漂亮的风筝吧。

  2.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材料,分别制作风筝的什么?

  3.请幼儿讲一讲。

  4.师:你想在风筝上面设计什么图案呢?

  5.引导幼儿交流。

  三、幼儿制作。

  1.要求:先在三角形的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装上飘带,最后装上线。

  2.鼓励幼儿耐心制作。

  3.幼儿玩一玩自己制作的风筝。

《风筝》教案 篇六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

  2.学习排除干扰根据颜色寻找一定的路径,发展观察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和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数字四的字卡一张。

  2.一张挂图:广场背景、四朵小花、四个小朋友、四个风筝(可以和幼儿用书一致)。

  3.幼儿用书、教学挂图60-18。

  活动过程:

  1. 引导幼儿学习收口一致的点数数量为4的物体,并能说出总数

  教师:春天来了,广场上种的漂亮的花朵都开放了(出示挂图)。我们来数一数有几朵花呢? (老师点,引导幼儿一起导幼儿一起来数。 )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3、4,我们数到几了? (4。)对,数到4了,广场上有4朵花。我们再来数一遍。 (引导幼儿再次集体点数并说出总数)哪个小朋友也来数一数呢? (请个别幼儿到黑板前点数,注意要手口一致。)

  2. 引导幼儿认识数字4,初步感知数字4的实际意义

  1) 认识数字4,感知4的外形特征。

  2)进一步感知数字4的含义,进行手口一致的点数练习。

  3.引导幼儿排除干扰,根据颜色寻找拟定的路径

  1) 引导幼儿学习排除干扰,根据颜色寻找一定的路径。

  2 ) 幼儿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风筝》教案【推荐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