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案设计【推荐3篇】

时间:2013-05-04 02:31:1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范进中举》教案设计 篇一

教材:《范进中举》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范进中举》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理解《范进中举》的主题和寓意;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

1. 理解《范进中举》的主题和寓意;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理解《范进中举》的主题和寓意;

2.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引入《范进中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讲解《范进中举》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范进中举》的主题和寓意,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范进中举》的理解。

第二课时

1. 复习:通过问答或小测验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 拓展:引导学生分析《范进中举》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提升其阅读理解能力。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范进中举》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4. 总结:对整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鼓励学生表达对《范进中举》的个人见解。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范进中举》教案设计 篇二

教材:《范进中举》

课时:3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范进中举》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析《范进中举》的主题和寓意;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1. 分析《范进中举》的主题和寓意;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理解《范进中举》的主题和寓意;

2.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通过提出问题或分享相关故事引入《范进中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讲解《范进中举》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范进中举》的主题和寓意,帮助他们从多角度理解故事中的含义。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范进中举》的理解。

第二课时

1. 复习:通过问答或小测验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 拓展:引导学生分析《范进中举》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提升其阅读理解能力。

3. 实践: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探讨《范进中举》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4. 总结:对整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鼓励学生表达对《范进中举》的个人见解。

第三课时

1. 总复习: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或讨论思考问题进行总复习,巩固学生对《范进中举》的理解。

2. 创新:组织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或演讲比赛,让他们展示对《范进中举》的个人理解和见解。

3. 总结: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激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和欣赏。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表达。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范进中举》教案设计 篇三

《范进中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卓越的讽刺艺术,提高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

  2、了解文章是如何用鲜明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

  3、感知人物性格,学习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

  1、如何辨证看待封建科举制度(联系现实)。

  2、深入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

  3、掌握人物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对联导入

  1.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2.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3.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4.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提问:以上对联说明了一个怎样的现象?

  ——科举制度对人们思想的侵害。生活的世态炎凉。

  二、交流有关科举的知识及介绍作者作品相关知识。

  清代的科举制度是这样的: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

  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禄取“入学”后称为

  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

  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乡式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

  次。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

  春天在礼部举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

  元。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土,取中后统称

  为进土。殿试分三甲禄取。第一甲踢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禄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

  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2.介绍作家作品。

  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吴少时曾热中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青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正因为吴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中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3.有关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

  范进的宗师周进长期未能进学,后来他做生意的朋友为他捐了一个秀才的资格,他才能考上举人,最后考上了进士。

  他特别注意老童生,看到了衣衫褴褛的老范进,他就特别关照。周进看范进的卷子,根本就看不懂,不知在说些什么。又看了几遍后,说了这样的话:“这样的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所以在别的卷还没有看,就给范进填了第一名,范进因此中了秀才,并嘱他参加乡试。课文中说“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就是指这些内容。

  范进中举后不久,他的母亲喜极而逝。范进为自己所谓“功名”着想,为了做官,便隐秘不报。又在张静斋的唆使下去高要县汤知县处打秋风,最终成了一个贪婪的人。

  二、梳理情节复述故事

  1.Flash重现故事。

  2.梳理情节。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以最快的速度梳理出故事的情节结构,并简要概括出其内容。

  第一部分(1-2):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第一层(1段):写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第二层(2段):写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

  第二部分(3-12):中举后喜得发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第一层(3~5段):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

  第二层(6~10段):写胡屠户治疯。

  第三层(11~结束):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3.学生在复述时思考:——范进中举前后,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作业完成《同步》一、积累与运用

  教学

  反馈

  第14周授课地点北校区初三授课类型讲授课(可填讲授课、习题课、作文课、实验课等)

  课题19.范进中举(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卓越的讽刺艺术,提高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

  2、了解文章是如何用鲜明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

  3、感知人物性格,学习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

  1、如何辨证看待封建科举制度(联系现实)。

  2、深入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

  3、掌握人物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分析课文

  1.重申上节课思考的问题——范进中举前后,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

  (1)家境。——第一段结尾处、第二段开头、第二段结尾、第三段开头、第十一段结尾、补充《教学用书》p206内容

  (2)地位。——连买肉的都瞧不起(联系范进中举起的艰难历程,《教学用书》p204出场时的描写,五十多岁的老童生,不读书考试不行吗?)、岳父任意辱骂到不敢打,连做过知县的乡绅也来巴结(为什么?预备官员)

  (3)别人的态度(胡屠户、邻人)。——语言、动作、神态、行为(两次贺喜所送的东西)(前倨后恭)(细节描写,拿银子时的动作描写)丈人胡屠户态度可用“前倨后恭”四个字概括。众乡邻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是漠不关心(范进去省城应试,家里饿了两三天;发榜那日范家断粮,只好去集上卖鸡。在范家如此困难的境地,没有一位乡邻来过问);中举后对他热心帮忙(拿来鸡蛋<酒<米等招待报录人,寻范进,细心照顾范进)。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不屑一顾(一向有失亲近);中举后竭力巴结<拉拢他。

  《范进中举》教案18,

  (4)本人态度。——唯唯诺诺,老实巴交(p155),对胡屠夫的称呼(岳父——老爹),发疯的过程(层次感)(为何如此?补充《教学用书》p205-206有关内容),很快与张乡绅打成一片,补充第四回有关内容(《教学用书》p20

  2.这些种种变化,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生活?

  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有钱有势者的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的冷漠无情。

  5、问题探究

  造成这一切变化的根源是什么?(封建科举制度)

  6、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范进——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可从范进对待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判断),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

  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

  7、总结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1).以人物自己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先前的“岳父”到中举后的“老爹”。

  2).运用细节描写、侧面烘托。如范进发疯的过程。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胡屠户为女婿扯衣服后襟,拿银子时的动作等

  3).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范进中举惊喜得发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并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会有实情”的,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痴如醉,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对比手法主要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范进中举》教案设计【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