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优秀教案 篇一
探究酸碱中性溶液的性质
本节课主要围绕酸碱中性溶液的性质展开,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探究其中的规律,并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酸碱中性溶液的性质;
2. 理解酸碱中性溶液的浓度与PH值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材料:
1. 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
2. PH试纸、PH计;
3. 酚酞指示剂、甲基橙指示剂。
三、实验步骤:
1. 将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倒入试管中;
2. 使用PH试纸和PH计测试各溶液的PH值;
3. 在每种溶液中滴加酚酞和甲基橙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四、实验结果:
1. 盐酸、硫酸呈酸性,PH值在1-3之间;
2. 氢氧化钠呈碱性,PH值在12-14之间;
3. 盐酸和氢氧化钠中滴加酚酞指示剂呈粉红色,硫酸中滴加甲基橙指示剂呈橙黄色。
五、实验讨论:
1. 酸碱中性溶液的PH值在7左右;
2. 酸碱中性溶液的性质取决于其中的酸碱浓度;
3. 酚酞和甲基橙是常用的酸碱指示剂,通过颜色变化可以判断溶液的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感受酸碱中性溶液的性质,还可以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为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打下基础。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 篇二
化学键的形成与性质探究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探究化学键的形成与性质,深入理解化学键在化合物中的作用。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形成规律;
2. 理解化学键的稳定性与化合物性质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验材料:
1. 氯化钠、氯化铜、碳酸氢钠、铁粉;
2. 集气瓶、试管、酒精灯。
三、实验步骤:
1. 将氯化钠和氯化铜分别溶解在水中,观察其导电性;
2. 将碳酸氢钠和铁粉分别加热,观察其反应产物。
四、实验结果:
1. 氯化钠和氯化铜能导电,说明其中存在离子键;
2. 碳酸氢钠和铁粉加热后发生反应,生成气体,说明其中存在共价键。
五、实验讨论:
1. 离子键是由金属与非金属元素间的电子转移形成的;
2. 共价键是由非金属元素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的;
3. 金属键是金属元素间的电子海形成的。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不同类型化学键的形成和性质,加深对化学键在化合物中的作用的理解,为化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 篇三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
教案是针对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及教育对象具有明确目的性、适应性、实用性的教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教案应是与时俱进的。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化学优秀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现代教学论认为:一个理想的教学过程应该是问题循环的过程。心理学则告诉我们,青少年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要求,即渴望有尝试和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探究,当学生产生思维障碍时,应为学生提供支撑性问题,使学生克服思维障碍,保持思维的连续性,是一种优良的教学方法,是可以让学生动起来的方法。
本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紧密联系生活,创设出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探究,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化学的乐趣、奥妙与价值。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学习内容分析
(1) 课标要求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化学Ⅰ中规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有以下内容: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2)本节内容组成及模块教学要求
了解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以及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备,认识铝的重要化合物在化学性质上与其他常见金属化合物的不同,能书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
(3)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铝的重要化合物》是第三章第二节第二个框题,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学习该知识,不仅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离子反应等基本概念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也可以为必修2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因此,本部分内容实质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内容之一。
2。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已有基础:
初中已学内容“铝合金应用、铝与氧气、盐酸的反应”,高中必修1铝单质内容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 “物质的分类”和“离子反应” 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本节内容的理论平台,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生认知关键点
学生已经学习过钠、镁、铁等金属元素,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因而对一般物质性质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困难;但是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具有两性,这是它们的独特性,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因而两性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点。
(3)学生认知障碍点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关键点,对两性的教学采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探究实验最关键的就在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最后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的已有认识中还没有两性的相关认识,这些决定了在探究实验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是本节课的主要障碍点。
(4)学生认知发展点
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对“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更全面的感性认识,对金属元素的活动性顺序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对非金属元素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对元素的性质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而,对元素性质规律的理性认识飞跃是学生认知的发展点。
3。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4。 技术准备
实验药品:氧化铝、浓盐酸、稀盐酸、10%盐酸、浓氢氧化钠溶液,6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氨水(NH3·H2O)、蒸馏水、Al2(SO4)3溶液、氢氧化铝(提前制备)
实验仪器:试管12支、烧杯2个(1个装胶头滴管数支、1个装废液)。
学生分组:5人/组,共十组;小组长一人,负责本组的纪律,协调组员的具体分工
搜集铝的化合物的相关资料并结合教学设计制作成多媒体课件(PPT)。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 知识与技能
(1)以氧化铝和氢氧化铝为代表掌握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和化学性质;
(2)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氧化铝、氢氧化铝的性质及制备氢氧化铝的较优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认识事物和全面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深化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
本节课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Al(OH)3的制备
难点: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过程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评价设计:
教师自身教学评价:
(六)教学反思
本课时教学设计体现了“实验探究”的新课程理念,采用问题教学法,实现了“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目标,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以下三个特点:
(1)整节课我重视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重视由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问题。比如关于氧化铝的性质,我是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来引导他们实验探究归纳氧化铝的性质;对于氢氧化铝的性质,我是通过两个探究实验 “氢氧化铝是否有两性?” “如何制备氢氧化铝?”来开展,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想,并由学生自己做实验来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我整节课紧紧地联系生活,从红宝石蓝宝石、酸菜鱼火锅、明矾净水、胃舒平等事例来设置问题,突出了“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目标,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验学习的价值。
(2)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实验探究 “如何制备氢氧化铝?”这一部分,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法,力求让每个学生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不这么做会怎么样。对每个活动都力求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和师生交流,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把以往的机械讲解变为活的思维过程。
(3)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本教学设计以问题教学法结合实验探究法实施对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引导,使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并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从而全面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
【总评析】
本案例可以说是突出体现新课改的一个典型案例,虽说内容是高中的,但同样适用初中的课程教学设计。案例的分析涵盖了指导思想、教学背景、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的核心内容,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很好的参考范例,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是需要考虑到本案例涉及的这些方面的,大家可以结合本案例及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的学习和研究本案例,为自己的教学设计积累素材。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由于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没有必要将本案例所有的内容都呈现,必须要呈现的有: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有这些基本内容足够,如果时间允许,能力够强的话,可以适当增加本案例的其他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