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时间:2016-07-07 08:44:3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感知历史的形象思维能力;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激发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帝──“人文初祖”是全课的重点。

  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是难点。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以江丙坤郁慕明清明祭拜黄帝陵冢的视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黄帝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清明节会有那么多人祭拜黄帝陵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3课,远古的传说

  【自主预习】

  1、读课文结合课件图片了解本文内容。

  2、小组讨论华夏族的由来,人文初祖,禅让制等知识。

  (一)炎黄战蚩尤

  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归纳出华夏族,炎黄子孙名称的由来,知道涿鹿之战。明确黄帝所进行的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

  (二)黄帝--人文初祖

  结合课文内容及课件图画知道黄帝对于人类的贡献。明白他被人们称为人文初祖的原因。

  (三)尧舜禹的“禅让”

  了解什么是禅让以及禅让的本质,尧舜禹的事迹。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及夏王朝的建立等有关知识。

  【合作探究】

  1、你对神话(即黄帝时期有关发明的各种神话传说)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

  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更为科学?

  2、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什么时候算起?后世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3、你还听过哪些有关炎帝、黄帝、和尧舜禹

  的传说?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首领?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元谋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和发现的历史意义。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体质特征、发现的意义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和了解我国境内其他古人类遗址。

  2.过程与方法

  (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北京人。

  难点:理解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二、三部分内容是包含关系,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递进关系,先介绍北京人的发现,再阐述北京人的特征和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全国大多数省市。事实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左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中最著名的就是北京人遗址。北京人的发现内容丰富,大量的遗骨、石器和用火遗迹,证明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图片等。

  学生:自学教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s教师活动E学生活动6设计意图b

  导入新课H展示女娲抟土造人、亚当与上帝、古猿人的图片,问题:

  1.人类是怎么产生的?

  2.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谁?x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回答问题。r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探究新知

  (授新课)g1.我国最早的人类g

  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图》”,提出问题。

  (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

  (2)元谋人的体质有哪些特征?

  (3)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观察并抢答:

  (1)云南元谋县。

  (2)牙齿硕大、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

  (3)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4)会不会制造工具。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北京人

  (1)北京人的发现

  活动与探究

  假如你是导游,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北京人的发现?

  动脑筋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展示化石的图片)

  (2)北京人的特征

  展示《北京人复原头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分组并让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①同学们互相观察一下,你们和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有什么不同?

  ②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提出问题: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③根据《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讲述北京人劳动的情景。

  ④讨论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

  ⑤火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火对北京人生活有什么作用?

  ⑥北京人的发现有什么历史意义?

  3.动动手:今天我们学习元谋人、北京人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把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地方、生活的年代标识在《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播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的动画。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教师先介绍有关贾兰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失踪的经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员古代人类的面貌。这就是为什么元谋人的相貌不能够复员而北京人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2、距今年代约70万年至20万年。

  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让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试着说一说北京人的的体质特征。学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师补充。

  4、生活情况:

  ⑴使用打制石器。

  ⑵已经使用天然火。会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用火烧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过着群居生活。让学生阅读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讨论:北京人为什么过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况怎样?学生结合课文和一些相关知识,应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几十个人在一起,依靠集体的力量打野兽,采集植物果实、根茎,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生活艰苦。)

  通过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逼迫类人猿为生存而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促进了人的发展。如果不是环境险恶,类人猿不需劳动即能获得食物,人类也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三)、山顶洞人

  投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山顶洞人的生活”图片,要求学生结合图片自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指出: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1.结合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指出,山顶洞人在体质特征方面有什么变化?(模样同现代人基本相同)

  2.识“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图,说明山顶洞人在制造工具方面掌握了哪些先进技术?并举例说明(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例骨针)

  3.在用火方面,山顶洞人获取火种的方法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会人工取火)

  4.识“山顶洞人的生活”图,说明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怎样形成的?(按血缘关系结合的氏族)

  学生阅读课文自由回答,然后师生共同订正归纳总结,填写图表。

  【合作探究】

  1、结合下列有关材料和图片,思考北京人为何要过群居生活?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

  2、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什么意义?想像一下,北京人是怎么样取得天然火的?

  大家的想象很丰富,既然我们知道了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简单的工具,过着群居生活,会使用自然火。那么,我们再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明显的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同学们应该从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人工取火、社会组织等方面进行比较。

  【小结提升】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依据板书图表提问、巩固强化。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培养自己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我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

  学生回答明确: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那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你了解我国古代那些关于农耕的传说,谈一谈。

  学生回答: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自主预习】

  (一)河姆渡原始农耕

  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

  河姆渡原始农耕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2、时间:距今约7千年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

  4、农耕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家畜(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2、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石刀、渔叉等

  4、农耕作物:粟

  5、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子

  6、原始饲养业:猪、狗

  7、原始手工业:陶器、纺线、织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学生讨论归纳了解以下知识

  大汶口出现贫富分化,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合作探究】

  1、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2、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3、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原始的农耕生活的相关内容,我们一起

  列表比较总结一下本文所学内容。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5

  [教材分析]

  文明的中心──城市为初中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中的内容。本单元以中国和世界为舞台,从人们生活的差异着眼,选择典型的具有特色的区域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自然环境只是作为区域生活的背景、文化传统、社会生活则是侧重点。本课内容以“城市”为主题展开,并以“文明的中心”为标题,点出了城市的地位,城市虽然面积远远低于乡村,但它却是当今人们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最为活跃的舞台,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较高水平。增强对城市的认识,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一课。

  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对“文明”一词的认识可以从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去理解。课文以上海为例,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表现在对外贸易、资金流动、国际会议、民间往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国乃至在世界经济活动中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在介绍国际大都市这个概念时则主要侧重在城市的影响力超越了国界,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两点。教材图文并茂,图片真正成为课文的一部分,图文互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重点:

  1.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2.理解国际大都市的内涵;

  3.描述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难点:理解国际大都市的内涵。

  [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的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他们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的能力较低,很多学生的学习还深受小学时的影响,依赖性非常的强,良好的思维习惯还没有养成,缺乏丰富的想象力。但是初一的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是非常强的,我们可以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出发,用直观的图片和材料来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得到不断加强。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国际大都市上海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家园和建设美好国家的情感。

  2.通过对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设计,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点。

  二、知识目标

  1.理解标题“文明的中心”,认识城市的地位,加强对城市的认识。

  2.理解国际大都市的内涵。

  三、能力目标

  1.能够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作为文明的中心──城市的特色

  2.学会充分使用图片资料来帮助对课文的理解,并有所拓展和创新。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1. 注重情感

  创设民主、和谐的环境,使学生在充满关爱的气氛中,勤奋学习,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和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创设情境,感染学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能既轻松愉快,又专心致至地深入进行。

  2. 注重互动

  构建探究阶梯,用生动的语言,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并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增加他们动脑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去,使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掌握规律和培养能力提供有效的保证。把成功让给学生,把思维活动推向高潮,加强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通过师生,积极配合,相互交流,共同探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学方式]

  多媒体──直观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在上课前屏幕上展示的是一幅城市繁华建筑群的景观图,同时配上轻柔动听的背景音乐。(设计理由:好的导入能给学生创下一种情境,给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打好情境铺设。)

  铃声响完之后,投影上就逐一出现以下问题:

  1.如果你父母要选购一些高档家具和家电,他们会到城市还是农村购买呢?

  2.你要找工作,是城市还是农村给你选择的机会多呢?

  3.如果你要上大学深造,你选择农村还是城市的大学呢?

  4.如果某人出了车祸重伤,是立即送往农村还是城市的医院就医呢?

  (设计理由:新课程强调要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几个问题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都能反映出是城市,从而得出城市的条件比农村优越,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个条件深入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说明城市是比农村优越,并提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是城市先产生呢还是农村先产生。学生反映出城市是产生于农村之后的,由此得出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即转入今天的课题:文明的中心──城市。

  (设计理由: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让学生自己逐步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再适当补充材料,如: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都分布在城市等。)

  (二)新课教学

  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城市,然后在屏幕上打出一张城市面貌图,在这一张图上有上海东方明珠这一标志性建筑,问;这是哪个城市呢?

  学生一下子就热情高涨起来,马上说出是上海。

  (设计理由: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学习上海,当然不如由学生自己认出这个城市是上海来好,因为直观清晰的图片能与学生的所见所闻能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在瞬间被激发出来,能促使学生在整节课都学习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师:直接告诉学生:上海不是一个普通的城市,她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怎样的城市才是国际大都市呢?

  如何理解国际大都市的内涵,在这里我采用了两张图片:

  第一张是太湖流域图,并告诉学生整个太湖流域乃至华东地区经济发展的口号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以上海为经济发展的龙头”,请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呢?

  第二张是20xx年上海APEC会议领导人的合影图,并告诉学生,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并且是成功的召开了,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设计理由:怎样的城市才是一个国际大都市,要求学生理解这一名词的时候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两个图片都非常点睛,可以让学生理解国际大都市对周围的带动和影响非常大,这个影响力甚至是超越国界的,并且在国际上的地位很高,直观的图片和深入的问题,两者图文结合,形象直观,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

  下一个环节是认识国际大都市的风貌。这里我选取了四张图片,反映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在对外贸易、资金流动、国际会议和民间往来等四方面,从而使学生了解上海在中国、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

  (设计理由: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读图分析能力,使学生对国际大都市的认识从图片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象直观。)

  接下来是对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形象进行深入的了解,我播放了一段录像,让学生对上海的方方面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更加深入认识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设计理由:放一段录像比教师说更多的话都有效果,这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全面具体的认识上海,形象而直观。)

  在对上海有一个深入和整体的认识之后,就要让学生举一反三。我安排让学生自己来说,来说说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应具备哪些条件。在说之前,学生们先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

  (设计理由:通过讨论,可以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好习惯,也可以通过交流进行知识的互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较全面的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这个时候要做到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过程中去,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帮助。)

  到此学生们对上海、对国际大都市已经有了一个较理性的认识。在这个时候还要再进行知识的拓展。所以我告诉学生一个消息:上海已经取得了20xx年世博会的承办权,并且打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请同学们分析上海为什么会打出这一主题,这说明了什么?上海的城市建设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呢?

  国际大都市由于它的吸引力巨大,使得许多任都涌向城市,这会给城市带来什么影响和问题呢?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设计理由:这两个问题都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样有深度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挑战性,教师又积极的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引导,可以引起学生的成就感,激励学生做深入探究和分析,并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同时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地学观点。)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是以城市为研究区域,重点认识了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和风貌。课文以上海为载体,了解国际大都市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从而对城市有深入的了解,加深学生对城市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填充图册第20页,文明中心-城市的相关内容。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学资源] 结合本课主题自制幻灯片若干张教学挂图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

  让学生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教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炎黄战蚩尤

  出示问题: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2、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的总结。教师出示孙中山的一段话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并有其中内容过渡到下一目

  认识黄帝像,对黄帝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

  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二、黄帝----人文初祖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提出设问: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要求各组推选代表回答。

  各个小组根据《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其课本中的文字内容,小组相互合作

  三、尧、舜、禹的禅让

  出示问题: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

  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教师简要总结说明

  各个小组推选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讲述,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举出实例说明(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大禹治水的故事)。

  课堂小结: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只因为炎黄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我们称他为人文之祖。

  课外延伸: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课外作业:从你得到的寻找历史的途径中选择一个最有趣的事例,讲给同学听。

  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及其所得看书整理笔记。

  1、P16页的练一练

  2、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间( )名称()思考回答

  记录在预习本上要求:课后通过查找有关的资料,精心筛选、整理,记忆,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7

  一、课程标准

  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自己身边的例子阐述西亚石油对世界和中国经济的重要影响。

  2.学生能指出西亚地区几个主要的产油国,并能结合地图指出西亚石油出口路线。

  3.学生能感受到石油给因缺水而长期贫困落后的西亚各国带来的巨大改变,能结合时事表述石油的出现给西亚各国人民带来的`困扰和隐忧,能充分认识到:要把握机遇,因地制宜,充分发展才是一个国家明智的选择。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西亚石油的输出路线以及它给西亚国家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石油的出现给西亚国家带来的困扰和隐忧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师准备

  幻灯片课件、自制短片《让世界充满爱》、资料《西亚小资料》、视频《疯狂奢靡的迪拜》。

  六、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课文,阅读《西亚小资料》。熟悉西亚在世界的位置,石油生产情况,掌握一些有关西亚的时事新闻。

  七、教学流程

  1.板书设计

  【构思】利用《疯狂奢靡的迪拜》,激发学生兴趣。

  2.导入

  【操作】

  了解迪拜的过去和现在,疯狂奢靡的迪拜因油而富,激发学习的兴起。

  ──由此导入课题《石油宝库》。

  3.第一部分:石油之“产”

  【构思】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发掘“石油宝库”的基本特征。

  【操作】

  (1)学生结合地图指出西亚波斯湾沿岸的五个主要产油国。

  (2)同桌互为搭档,根据《小资料》,归纳西亚石油生产的主要特点。

  a.储量巨──约占全球石油储量的1/2 b.产量大──占世界总产量的1/3

  c.出口多──约占世界出口量的60% d.开采易──开采成本仅为我国的1/3

  e.油质好──中轻质低腊石油 f.运输便──油田近海,港口便捷

  小结:西亚波斯湾沿岸地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地和出口地,真不愧为“石油宝库”。

  4.第二部分:石油之“销”

  【构思】通过石油运输路线演练,让学生巩固大洲大洋知识,了解西亚石油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操作】

  (1)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亚石油主要运输的区域。 (美国、西欧、中国、日本)

  (2)情景设置:假如你是一艘油轮的船长,满载30万吨原油从科威特出发,前往英国。请为你的油轮设计一条航行路线。

  同桌搭档,根据课本附页《世界地形图》,设计出运输线路。

  一名学生代表在大屏幕上展示该小组所确定的线路,其余学生可进行补充或更正。

  教师:动画地图显示线路: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

  设问:为什么不能经过苏伊士运河? (请学生根据《小资料》形成答案)

  苏伊士运河只能通航载重25万吨以下的船只,多数大吨位油轮还是得绕道好望角前往欧洲

  (3)西亚石油出口中国的咽喉要道在哪里? (马六甲海峡)

  中国每年原油进口的85%都经过这里。

  (4)如果时间允许,可增设一问:西亚石油输往中国的线路潜藏着什么风险?为了确保西亚石油顺利运到中国,你有什么建议?

  小结:西亚石油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5.第三部分:石油之“利”

  【构思】通过图片来直观感受石油给西亚产油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操作】

  (1)阅读课文相关内容,描绘出西亚地区自然条件的特点? (干旱、多沙漠、缺乏水资源)

  (2)按常理,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当地应当是一幅什么景象?

  每位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常理下”的西亚,并把它写在纸上,之后向同学们展示。

  教师:展示一组来自今天西亚产油国的图片:

  a.世界上唯一的七星级酒店──阿联酋迪拜“阿拉伯塔”;

  b.档次最高的汽车市场;

  c.天价手机号码;

  d.耗资最多的亚运会──多哈亚运会。

  (3)为何今天的西亚不同于“常理”?

  依靠巨额的石油收入,各产油国发展多种经济,从而极大地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工业(炼油石化)、农业(节水农业)、生活(海水淡化)。

  (结论):石油带来了繁荣,石油带来了奇迹!

  (配图文字:“阿拉伯人直接从骆驼背上跳进了奔驰轿车里”)

  小结:

  6.第四部分:石油之“忧” 通过上图所示逻辑关联,展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构思】通过对石油“利”与“忧”的对比认识,让学生认识到:面对资源,我们都应该用一种积极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操作】

  (1)展示阿联酋总统的一段话:

  “这么多年来依靠真主赐予的礼物──石油我们改变了很多东西,我们告别了贫穷,告别了落后,看起来我们比50或40年前要自信得多了……但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这一切仅仅是昙花一现的辉煌罢了。”

  小组活动:(前后两桌形成四人小组)

  结合阿联酋总统的话,深入思考讨论:为什么阿联酋总统会说“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这一切仅仅是昙花一现的辉煌罢了。”石油除了给西亚国家带来滚滚而来的财富外,还有哪些困扰和隐忧呢?

  各小组积极讨论,形成共识,并将其记录下来。

  (2)汇总各小组讨论成果。

  (3)播放自制音乐短片:

  以三年伊拉克战争给当地人民,尤其是儿童带来的伤害为主题的图片,配以童声合唱《让世界充满爱》背景音乐,让学生对伊拉克人民因石油而陷入的困境有更直观的感受。

  播完短片后,可由学生来谈谈,片中给其触动最深的某个画面,以此对应我们的生活,真切感受到和平与安宁的可贵。

  (4)最后,以阿联酋总统本·哈利法的另一句话作为全课总结──

  “石油,应当成为阿拉伯人赶上世界先进民族的机会。它绝不能变成我们享乐的资本和灾难的根源。”

  石油作为一种资源,它给西亚各国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利用它,做到趋利避害,把这种宝贵的资源真正变成为当地发展的机遇,需要人们的智慧和不断的努力!

  7.课后作业:──时空畅想

  如果50年后,西亚这个宝库石油完全枯竭了,当地会有什么变化呢?他们能成功地实现经济的转型和社会的发展吗?请发挥你的想像,以《昨日油都》为题写一篇短文,预测一下50年后的“石油宝库”是什么景象。

  【目标】: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精神。

  8.小结: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用三种颜色来描述西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和《金刚经》、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引导学习使用互联网,搜索“赵州桥”、“唐都长安、《金刚经》、 “孙思邈”等资料,进而引导学生查找“现代建筑艺术”、“世界著名桥梁”、“现代印刷技术”等,学会利用网络扩宽知识面,博古知今。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对赵州桥与颐和园玉带桥等桥的对比,雕版印刷术与手抄笔录的对比,培养运用对比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

  通过师生对唐诗共同进行赏析,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隋唐时期各族人民在前代文化基础上,注意吸收文化成果,共同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不仅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隋唐文化中的每一项科技成果无一不是经过发明者无数次试验、钻研,认真学习前人成果取得的,我们要学习他们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3) 通过了解世界科学技术的古今发展变化,激发学生对人类目前科技的兴趣和向往,对未来科技的憧憬和幻想。

  (4)讲到赵州桥时可联系赵州桥已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等意识。讲到《金刚经》时引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补充《金刚经》被近代外国侵略者掠走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情,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德才兼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唐诗

  难点:1、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2、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特色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交通发达,民族融合,中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教育制度先进,这些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唐文化的部分杰出成就。

  (出示课题)

  首先让我们一同学习高超的建筑水平。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隋唐的建筑已达到相当成熟阶段。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尤其在桥梁工程方面,有突出成就。(由学生总结得出)

  1.隋朝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出示赵州桥图片)引导学生读图评价赵州桥。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是隋朝杰出的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石拱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赵县古时曾称作赵州,所以安济桥又叫赵州桥。赵州桥设计非常科学,由五拱构成。中间的大拱跨度37.45米,大拱两端各有两个小拱,它既可减轻大拱及桥基的负载,又可分洪和节省建筑材料。同时,小拱对石桥本身也增添了美观、玲珑和生动的姿态。赵州桥坚固耐用,桥面平缓,有利于交通。赵州桥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车马仍可通行。距今约1400年,在漫长的时间里,历经洪水、地震、风化,至今仍然坚固的屹立着。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出现无疑是由于设计的巧妙。

  宋人杜德源有诗赞颂安济桥“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蜇背磨空”;元代刘百熙有诗赞“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明代诗人祝万祉赞美安济桥“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实不过誉。

  近代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赵州桥的结构“所取的方式,对于工程力学方面竟有非常的了解,及极经济极聪明的控制。……真可惊异地表现出一种极近代化的进步的工程精神”。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赵州桥遴选为“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

  赵州桥成为桥梁建筑史上难得一现的秀美风景,已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无数国内外旅客观光旅游。

  2.唐都长安和大明宫含元殿

  多媒体投影:唐都长安城平面图以及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教师提问:唐朝长安城建筑布局如何?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教师对唐都长安作一简要说明。

  它东西约九千七百多米,南北长约八千六百多米,是今天西安旧城面积的十倍。长安城规模庞大,“长安百万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长安城市、坊分开,东西对称,城内街道、住宅规划得有如棋盘,全城街道整齐宽直,树木成行,两边有排水设施;这些都是我国城市建筑史上的新创造。

  大明宫位于长安城东北的龙首原上,居高临下,唐太宗时开始修建。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皇帝每年元旦、冬至举行大朝会,以及阅兵、献俘等主要仪式,都是在此殿举行,其性质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面积也基本相当。

  雄伟的含元殿建筑群,充分显示了一千三百年前我国建筑工匠和设计师们的杰出的创造才能。

  国家预计资金投入为13亿至15亿元,将大明宫遗址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进行修复,重现盛唐恢弘气势。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出示图片)

  印刷术发明前,人们用手抄书,这既费时耗力,又易出错。到隋唐时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什么是雕版印刷术呢?

  教师布置学生看书寻找答案。教师在学习回答基础上强调: 雕版印刷术于生活的体验,离不开人们的观察,探索及创新。

  可引导学生联系印刷术的发展: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近代欧洲人发明了机器印刷、现代的电脑排版等。让学生感触到近现代中国的与世界的落伍和差距,让学生意识到振兴中国的责任。

  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多媒体投影:《金刚经》

  教师作如下介绍:唐朝雕版印刷的原本,多已失散。现在所看到的《金刚经》,长约488厘米。卷首为佛像画,后为经文。画着释迦牟尼对弟子们说法的神话故事,四周环绕的天神也在静听,大家神色肃穆。画面精美,线条流畅,字体整齐,浑朴厚重,着墨均匀,刀法纯熟,是优美的版画艺术。

  请大家看最后一行字,你有怎样的发现呢?

  教师念“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警造普施”,并作进一步的解释。即这部《金刚经》是一个叫王玠的人在成通九年即公元868年为他父母祈福消灾而刻印的佛教经书。这样,这部《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引导学生阅读小字,教师强调: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但在近代被外国殖民者掠走。教师补充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900年,丝绸道路上的敦煌千佛洞在整修洞窟时,发现了一个秘密的复窟,里面堆满了古写本和古画。这个自公元366年开窟,共有洞窟469座的千佛洞,每座都充满了自北魏至元代一千多年间画家和雕塑家们留下的艺术杰作。这座文物艺术宝库的发现,很快引起了帝国主义者的注意。1907年,替英国工作的匈牙利人马克·斯坦因风闻此事后,马上带着中国翻译蒋孝琬,跑到千沸洞来。他千方百计诱骗千佛洞住持王道士,拣选了24箱古写本,5箱古画和丝绣品,计1万余件,全部运抵伦敦不列颠博物馆。而他为这些希世奇珍只付给王道人500两银子和交了130镑税金。1914年,斯坦因又从这里骗走5大箱手稿,计有600多卷佛经。其中公元868年的木刻本《金刚经》,是印刷史上极为罕见的瑰宝。斯坦因是一个极为贪婪的所谓“汉学家”,他对我国西域文物进行了三次扫荡,历时16年,盗骗走了足以装满一个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和文书。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观看李、杜、白三人画像插图和“文献资料、诗句摘录”,然后讨论回答:

  1、唐诗繁荣的情况怎样?

  2、哪三位诗人的成就最突出?

  3、说说他们的诗歌风格为什么有所不同?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欣赏三位大诗人的作品,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及所处的不同的社会背景,从中品味三位大诗人诗歌的不同风格。

  〔归纳总结〕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唐都长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二、雕版印刷术

  发明过程

  唐朝印制《金刚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李白 (作品及特色)

  杜甫 (作品及特色)

  白居易(作品及特色)

  〔探究活动〕

  1.让学生扮演一名导游设计一篇赵州桥和唐都长安城的“导游词”。(必须包括地点、建筑名称、建造者、特点、地位等)

  要求:语言简洁优美、富有感染力,能够引人入胜。

  2.利用网络查找世界著名桥梁的资料及图片等,以古今中外桥梁建筑为专题,选出自己喜欢的二、三座桥梁,做重点介绍,进行研究性课题探讨。

  3.以印刷术的发展为专题进行研究性课题的探讨。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9

  一、课程标准

  1.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色。

  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二、学习目标

  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材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2.能够说明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描述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3、学会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色。

  难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读图法、情景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

  五、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欣赏图片】

  欣赏安第斯山脉地区风光,同时配上印第安人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设问: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这些风光图片美不美?

  学生答:美!

  问: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么美丽的地方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答:想!

  (一)寻找安第斯

  1.通过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两张图片(安第斯的地理位置图),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走向及地位?

  2.再通过幻灯片展示一幅当地图片,设计问题:“走进山区,探索山区

的生产生活是怎样的?”

  (二)探秘安第斯

  1.【幻灯片展示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

  设计问题:安第斯山区人民又是如何利用当地的环境发展生产的呢?

  学生回答:低海拔处……高海拔处……

  2.【幻灯片展示5。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观变化示意图】

  设计问题:秘鲁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原因?

  学生整理(教师引导)回答: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高海拔山区从山麓到山顶,导致自然景观呈现垂直变化。

  3.【教师引导过渡】

  设问:秘鲁山区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奇特的生产方式出现文明,是什么人最先在此创造出的呢?

  学生回答:印第安人!

  教师出示印第安人图片,及出示印加文明遗址图片。

  (三)走进安第斯

  1.【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目标要求

  1)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

  2)这样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

  2.【学生成果展示】

  衣:羊驼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极为珍贵,有“纤维上帝”之美誉。

  食: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秘鲁人培育出抗寒的马铃薯品种,还利用昼夜温差大发明了常年保存马铃薯营养价值的方法。

  住:如图(PPT)

  行:骆马能在崎岖的高山峻岭间行走自如,体小但耐饥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3.【展示秘鲁国徽】

  问题:秘鲁国徽左上角是什么动物的图案?它出现在国徽上面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骆马。

  (四)感悟安第斯

  教师设计问题:安第斯山区秘鲁人“靠山吃山”的生产、生活方式让我们懂得了?

  学生回答: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新课小结】

  【巩固练习】(见《随堂练习》)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0

  一、课程标准

  1-4-1 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二、教材分析

  《带着地图定向越野》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中的部分内容。教材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判读,使用地图,而且增加了绘制地形剖面图的要求。内容形式多样,激发兴趣,也锻炼了能力。重点是对等高线地形图展开分析。让学生学会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三、学情分析

  通过《我的家在哪里》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地图,对地图有了粗略的、浅层次的了解。对于具体的等高线地形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而且七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比较弱,将立体的山脉转化为封闭曲线的等高线地形图,学生比较难理解。但是他们好奇心强,只要创设适当的情景就能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创设可以激发求知欲的情景,引导学生从地图上和材料中获取自己想知道的信息。但是由于本部分内容比较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兼顾学生的接受力,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觉得无趣,也不能拔得太高,让学生丧失信心。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2. 学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坡度陡缓,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海拔关系。

  3. 能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以及地形剖面图分析区域地形、地势的特点。

  4.学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的疏密程度,识别坡度的陡缓。

  2.通过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颜色深浅与海拔的对应关系。

  3.通过绘制和阅读地形剖面图,概括剖面线地带地面起伏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

  分析等高线地形图。

  六、教学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分析和使用。

  七、教学方法

  绘图、讲练结合法。

  八、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爬山(出示:山脉模型)。


如何将这么笨重的模型变得简单易携带呢?但是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个区域。


思考。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这问题走进新课学习。


我画我析合作探讨


1.对绝大多数同学提出的导学案疑问部分给予解答。


2.出示视频:等高线地形图绘制的方法。


3.师生共同在黑板上绘制山脉模型的等高线地形图。


4.问:在模型中找到山峰、鞍部、山脊、山谷、陡崖、缓坡、陡坡,分析它们表现在等高线地图中,各有什么特点?河流出现在哪?(出示各种地形及特点)


5.问:说说在现实的爬山中爬缓坡和陡坡的感受。从地形图角度分析爬山问题(指导学生一定要从等高线疏密角度进行判断)。


6.在地形图上填上颜色及图例。


7.教师在已有的地形图上画一直线,示范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


1.学生对课前预习部分进行相互交流,提出疑问点。


2.看视频。


3.绘图、提问。对师生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提出自己的看法(可能出现的错误之处以及自己的疑惑)。


4.“玩”模型,谈感受、读图、析图完成课本P1723两个箭头的题目。


5.对老师绘图进行提问。完成课本练习。


6独立完成课本18页第一题。小组合作分析地形剖面图所反映的地势以及确定越野路线。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依靠集体解决问题。


通过视频,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学生自己动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的听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自己动手,他们对本部分内容理解会加深。


通过模型教学,让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让学生更好理解。


通过讲练结合,不仅能起到检验学生掌握的情况,同时也是对知识的巩固。


当堂检测


查漏补缺


教师个别批改。



自主完成、合作交流。


通过知识运用,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教师个别批改则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


  九、板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