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经典6篇】

时间:2011-02-01 01:41:1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一

在化学开学第一课中,我们通常会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以下是一份适合初中生的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化学的基本概念

1. 什么是化学?

2.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3. 物质的性质:化学性质、物理性质

4. 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3. 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化学的基本概念、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2. 难点:原子、分子的概念理解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展示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理解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依次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物质的组成

3. 实验: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如溶解实验、燃烧实验等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六、课堂练习:

1. 什么是化学?举例说明。

2. 请说明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区别。

3. 什么是化学性质?请举例说明。

七、课堂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

2. 思考: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通过这样一堂生动有趣的化学开学第一课,相信学生们会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二

在化学开学第一课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以下是一份适合高中生的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化学的基本概念

1.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2. 物质的性质:化学性质、物理性质

3. 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2. 掌握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概念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原子、分子的概念

2. 难点:原子、分子的概念理解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通过讲解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

2. 实验:进行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加深学生的理解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实验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依次介绍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物质的组成等概念

3. 实验: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如气体生成实验、溶解实验等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六、课堂练习:

1. 请说明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区别。

2. 什么是化学性质?请举例说明。

3. 请解释原子和分子的概念。

七、课堂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

2. 思考:化学的应用有哪些?举例说明。

通过这样一堂生动有趣的化学开学第一课,相信学生们会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未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

  【交流回答】

  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

  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

  【展示交流】

  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并理解教材P51内容,归纳什么叫指示剂?指示剂遇酸和碱溶液变色有什么规律?

  【阅读回答】

  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

  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交流回答】

  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

  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过渡】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通过后面的活动体验一下。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51“探究”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展示交流】

  实验完成后请各组同学展示你们的实验成果。

  【提出问题】

  通过上述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想法?

  【交流回答】

  有一些花可作指示剂,如牵牛花、蝴蝶兰花、玫瑰、紫甘蓝。

  【过渡】

  上面我们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并熟悉了几种酸和碱,下面我们重点探讨几种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

  【交流展示】

  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2盐酸与硫酸的用途,并熟记它们的主要用途。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完成P53实验10-3并作好实验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即脱水性),因此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弄到皮肤和衣服上;其次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作非碱性气体的干燥剂。

  【活动与探究3】

  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观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教师先演示P53实验10-4,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20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10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第二步:学生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讨论原因,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教师再按图10-6演示实验,强调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时导致的危害。学生作好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故烧杯外壁发烫,另外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浮在浓硫酸表面,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向四周飞溅。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是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对于严重者应尽快送到医院治疗。

  特别提醒:在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原因在于它的脱水性。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酸碱指示剂,熟悉了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规律,并能利用这一点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另外了解了几种常见酸的性质与用途。

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学习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方法的不同。

  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学习内容。

  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初、高中化学的衔接。

  高中化学课程设置。

  学习高中化学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实验、多媒体辅助

  四、教学时间:

  20分钟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教师自我介绍

  通过一个小魔术“白纸变字”引入教师的自我介绍(师生共同完成)

  第二环节:初、高中化学学习的不同

  抽两名学生演示(初高中对比实验)

  实验1:取一支试管加入约2mlNaOH溶液,再加入约3-5滴酚酞试液,振荡后再观察。

  实验2:取一支试管加入约2ml碘水,再加入约2mlCCl4溶液,振荡后观察。

  学生观察得出:两支试管的溶液中均出现了红色。

  教师讲解:以上两个小实验均产生红色,但产生的原因不同。由此,我们上高中后一定要学会不仅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活动设计:一位高三学生谈高中化学学习的心得体会。(播放视频)

  教师:实验是感知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的重要途径。

  学生演示:

  实验3:向一个盛有与水(水中先加入酚酞)的烧杯中加一粒黄豆大的金属钾

  引导学生从现象分析上升到理论分析,从而引出初中到高中的学习要求: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

  第三环节:高中化学学什么

  介绍高中化学课程设置:高中化学共八个模块,其中有两个必修模块,含必修1、必修2,六个选修模块,含选修1《化学与生活》、选修2《化学与技术》、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选修6《实验化学》。

  我们要学的模块有必修1、2,选修1、4、5。

  第四环节:高中化学怎样学?

  讲学习方法,并通过一则小故事带给学生启示:做任何事贵在持之以恒。

  第五环节:美好祝愿

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教学过程 】

  [引言]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讲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观察实验的方法: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边实验边讲解仪器的名称,视频加描述)

  [演示]实验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2

  [说明]首先展示胆矾晶体,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 ,然后进行实验。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 实验1—3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

  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

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根据。

  区别一种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关键(依据)是看在变化中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外形发生改变,没有生成其他物质;而发生化学变化的特征是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二、 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讲解]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⑵ 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教具

  酒精灯,纸条,木块,烧杯,坩埚钳,石块

  四、教学内容

  [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装在集气瓶里的氧气并不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唯一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设计意图: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新课]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讲解]可以燃烧的物体叫做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的首要条件。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认识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设计意图:根据探究实验,推导出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

  [演示]探究实验,学生观察实验

  [思考与讨论]:

  1、实验中坩埚钳上的纸条燃烧而坩埚钳上的石块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必须是可燃物。

  2、坩埚钳上的纸条很快燃烧而坩埚钳上的木块要时间长点才能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3、露在空气中的蜡烛继续燃烧,盖上玻片密封的蜡烛熄灭了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

  学生回答: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归纳小结]

  1、燃烧的定义

  2、燃烧的条件?

  [思考]

  1、如果不往煤炉里添煤,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2、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

  3、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4、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能继续燃烧吗?

  (设计意图:根据讨论,有学生自己得出燃烧的条件,使学生有成就感,进一步巩固燃烧的条件。)

  [过渡]燃烧的火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有时也会带来灾难。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设问]根据燃烧的条件,我们应该如何来灭火呢?

  [讨论]根据灭火的实例,分析灭火的原理。

  [活动与探究]灭火器的原理。

  [小结]灭火的原理

  1、隔绝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小结]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课堂练习]

  1.下列物质在空气中不能被点燃的是 ( )

  (A) 木炭 (B) 铁丝 (C ) 硫磺 (D) 红磷

  2.下列情况下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

  (A) 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布扑盖

  (B) 木柴着火用水浇灭

  (C) 少量的汽油起火用沙子盖灭

  (D) 电器因短路起火,用水浇灭

  3.使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

  (A) 可燃物必须粉碎

  (B) 可燃物与氧气接

  (C)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达到着火点

  (D) 可燃物必须放在有限的空间内

  [布置作业]书上习题

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经典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