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的教案 篇一
标题:探索地球的奥秘——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球的运动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地球的内部结构
3. 地球的运动规律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引发学生对地球的好奇心。
2. 学习: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的运动规律,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的整体认识。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地球的自然景观,加深对地球的了解。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地球的奥秘,展示他们对地球的认识。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山川河流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地球的美妙之处。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球的看法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实地考察和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地球的了解和认识。
2.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实际行动,评价教学效果,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的教案 篇二
标题:探索地理之美——初中地理实践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的
1. 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2. 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学生爱护地球的行动。
二、活动内容
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当地的自然景观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地理知识。
2. 社会调查:让学生走访当地居民,了解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看法和实践。
3. 制作展板:让学生根据实地考察和调查结果,制作展板展示地理之美和环保意识。
三、活动过程
1. 准备工作:确定活动地点和内容,分组安排学生任务。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景点进行实地考察,引导他们观察、记录和分析。
3. 社会调查:让学生分组走访居民,了解他们的看法和意见。
4. 制作展板:让学生根据实地考察和调查结果,制作展板,展示给全校师生。
四、活动评价
1. 参与度: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效果评价:通过展板的制作和呈现效果,评价活动的实际效果。
3. 效果反馈:收集学生对活动的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设计。
通过这些地理实践活动,希望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让他们在探索地理之美的过程中,更加热爱地球,更加珍惜我们的家园。
初中地理的教案 篇三
一、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
1、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当今的热点问题。
3、从西亚最具特色的节水农业中获取适宜发展我国农业的经验。
情感目标:
1、联系当前西亚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2、由我国的“丝绸之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努力建设祖国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2、西亚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西亚地区的动荡不安与本地区的位置、资源的关系。
四、教学进程:
1、学生活动。课前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上课时,结合课文中给出的词语,以及自己课下收集的资料,以“我印象中的西亚”为题进行1分钟左右的发言。
教师设问:“西亚为什么会战争不断?这个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引入新课。
2、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
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
(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
(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
(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看录像后,结合书上资料,分小组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再做出简要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若干条“热点因素”,如“运河之争”、“石油之争”、“淡水之争”、“宗教之争”、“领土之争”等,在板书中以框题形式书写,然后再逐一具体分析讲授。
(一)三洲五海之地:
1、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
2、向学生阐明“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3、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4、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1、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呢?
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2、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3、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三条航线的优势差异,如提问学生:同样是输出至西欧各国,航线A和B的差异何在?(A航线经苏伊士运河,至欧洲的距离最短,运费最经济,但由于运河地狭水浅,油轮吨位不高;B航线经非洲好望角,至欧洲的距离较长,但水道宽阔,可通行巨型油轮。)
4、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三)匮乏的水资源
1、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西亚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西亚一直在为水而战?”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四)文化差异:
1、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2、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3、通过录像,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西亚问题的核心?)
(2)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全课小结:
要求学生每人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题目是“我所认识的西亚”,对本课的学习做一个总结。
初中地理的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通过读图了解世界石油、煤炭、铁等矿产资源的分布概况,通过人类对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理解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了“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铁、煤、石油的分布”、“矿产资源的利用”三个问题。
在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部分,主要讲解了两个问题: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入;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矿产资源。课文从实例入手,以一个家庭的厨房为例,说明矿产资源与人类生活多么紧密,而又随处可见。而读一读则说明了矿产资源对一个国家经济巨大的影响。
在“煤、铁、石油的分布”一段,通过三幅图,讲解了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三种矿产资源的分布及石油的运输路线,从中可以看出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对于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部分,主要从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等方面,说明了合理利用和开发矿产资源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建议采取谈话法与指导作业方式进行 教学。
对于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部分,建议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举例说出矿产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得出现代生活离不开矿产资源的结论。
对于矿产资源的分布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部分,采用指导作业方式。利用课本提供的分布图,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对于人类对矿产资源开采、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提供一些录像或其他媒体材料,引起学生的关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1
【 教学重点】
利用地图分析世界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地区
【 教学手段】
挂图:世界政区图
计算机课件:(1)读图应回答问题(2)矿产资源的开采图片或其它媒体资料
【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自然资源中唯一的不可再生的是_______?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重要性?
(学生回答)
(总结)通过刚才的回答我们得出人们生活与矿产资源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矿产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它可以是一个国家变富。读书"一个小国是如何变富的?"(学生看书)
(提问承转)瑙鲁能否长期利用磷矿石致富?为什么?(不能,因为是不可再生资源)人类使用最多的矿产资源是什么?---煤、石油、铁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三种矿产资源在世界上的分布。
(学生做练习) 教师课前准备的练习篇子或投影打出题目。
1、读课文世界铁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铁矿的图例是_______;铁矿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它们占世界铁矿储量的_______。
2、读课文世界主要煤田分布图回答:
煤炭图例是_______;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南半球较多的国家有_______、_______等国。
3、读世界石油的产区和输出图回答:
①世界石油集中分布在_______地区,该地区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_______。
②世界上主要生产和出口石油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主要输往_______、_______地区。
③世界其它出产石油较多的国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美国东部需要的石油资源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西部发展需要的石油资源由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答问题:
①矿产资源属于_______资源,在人类 历史时期_______再生,所以应该更加_______;
②在矿产资源的开采中存在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③为了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人们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中存在一些浪费现象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你认为应该如何保护本矿区的自然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了解了矿产资源的一些相关的知识,希望每个人想一想,保护矿产资源,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设计思想】
矿产资源是学习的几种自然资源中唯一的不可再生资源。所以本节紧紧围绕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主要的能源石油、煤炭和主要的资源铁矿的利用及利用中存在问题展开讨论和学习。为了使同学了解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必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找出与矿产资源的关系,增加感性知识是必需的。
对于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因为前面已经学习了几节资源的利用保护的内容,所以采取读图作业法,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对其中比较容易出错和难以理解的问题, 教师给与指导。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增加学生保护资源意识。
初中地理的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图片说明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的生存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3.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4.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概括总结某种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判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通过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
3.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综合、解说等方法。
●教具准备
1.有关澳大利亚录像资料。
2.实例图片。
3.自制电脑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歌曲《浪迹地球》引入,展示澳大利亚人文和景观的特色图片。教师出示《悉尼歌剧院》图,创设情境,引出澳大利亚之行。
板书:澳大利亚
[讲授新课]
过渡语:今天我们要去澳大利亚旅行,开始行程之前,首先要了解它在世界中的位置。
电脑展示:课本73页图8.35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
学生活动:
①学生在图上找出澳大利亚。
②以它为中心,找出与澳大利亚相邻的大洲和大洋。
提问学生:在我们开始澳大利亚之行之前,请你谈一谈,我们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学生回答:服装、饮食、语言、货币等方面做准备。
过渡语:第一站我们到悉尼去参观野生动物园。
教师提问:你知道澳大利亚有哪些特有生物吗?
学生:袋鼠、鸭嘴兽、考拉等。
教师:这些动物长什么样,他们是如何生活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园。
电脑展示:动物的图片。老师做简单介绍。
袋鼠: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是澳大利亚人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风景。你们看,前面 那只袋鼠正拖着美丽的长尾巴,怀藏可爱的“小宝贝”,跳跃着前进在澳大利亚广袤的牧场上,整洁的城市里。
鸸鹋: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不过它比鸵鸟更高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之一。不过翅膀和尾巴已退化,所以不会飞翔,但善于奔跑,有“飞毛腿”之称,并能连续长跑,因此赢得了“长跑运动员”的声誉。
鸭嘴兽:它是哺乳类却会下蛋,它最主要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亦兽亦鱼,而又非兽非鱼。它是水陆两栖动物,它通过下蛋繁殖后代,但它所孵出的小鸭嘴兽又是哺乳的,因此,生物学家经过多年的争论,才将鸭嘴兽列为世上稀有的“卵生哺乳动物”。
树袋熊:与我国大熊猫相媲美。它长着一张胖乎乎的孩儿脸,一个黑黝黝的大鼻子,一双黑豆似的圆眼睛,两只毛茸茸的短耳朵,一身又厚又密的灰色毛,滑稽可爱、憨态可掬。它们虽然属于走兽,但几乎从不下地行走,它们吃在树上,睡在树上,以树为家。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的特有生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很古老。
教师提问: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试着用大陆漂移说的观点解释一下。
电脑展示:大陆漂移的图片。
分段提问:
1.澳大利亚大陆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的?
2.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3. 引申思考:实际上,长期处于孤立状态的大陆,不仅仅是澳大利亚大陆,还有南极大陆,为什么澳大利亚大陆有那么多特有动物,而南极大陆却很少呢?
学生活动:讨论。
学生回答:
1、6500万年前。
2、会减缓生物进化的速度。如果这些动物又没有生存的天敌,就能够生存至今。
3、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老师补充小结:由于澳大利亚远离其他大陆,海洋阻碍了各大陆间的动物迁徙与交流,使旧大陆上的高级食肉猛兽,如狮、豹、虎、狼等无法自己远涉重洋来到这里,也使这些古老动物得以保存至今。所以独特位置是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得以保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板书:位置——孤立于南半球海洋上
总结过渡: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环海,面积76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就同其他大陆分离,孤居一方,独立发展。长期以来,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演化缓慢,又没有大型食肉天敌的侵扰,许多珍奇的原始动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现在,我们一起来体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真实含义。
学生活动:一名学生模拟播音员给大家朗诵课本74页资料。
师生互动:老师提问,学生齐答来帮助学生抓住资料当中的关键词语。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有多少种其他大洲没有的植物?
学生齐答:9000种。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有多少种其他大洲没有的鸟类?
学生齐答:450种。
老师提问:全球有多少有袋类动物分布在这里?
学生齐答:全球150种除了南美洲有几种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
板书:种类繁多
过渡:参观完悉尼动物园,下面我们去墨尔本,参观牧羊场。
电脑展示:墨尔本《牧羊场》的图片和视频。
教师讲述:这是澳大利亚墨尔本附近的牧羊场,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
设置悬念:澳大利亚盛产羊和羊毛,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然而①澳大利亚是从何时开始发展养羊业?②又是谁最先把羊这种澳大利亚大陆原本没有的动物引入这块乐土的?
学生回答:18世纪后期,欧洲的殖民者随船带到澳大利亚29只绵羊。
教师提问:为什么澳大利亚非常适合绵羊的生长和繁殖呢?
学生:气候、地形适宜。草多,没有大型食肉动物。
电脑展示:展示《澳大利亚地形》空白图。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的地形东部、中部西部有什么差异?
学生回答: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原。
电脑展示:视频,补充大自流盆地相关知识。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亚牧场主的话,如果仅从地形的角度来考虑的话,你准备把你的牧羊场建在何处?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可以一年四季露天围栏放牧。
电脑展示:《澳大利亚的气候》图片。
教师提问:说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回答: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亚的牧场主的话,如果仅从气候的角度来分析的话,你又准备把你的牧场分布在哪里呢?如果综合地形和气候因素,你又有什么打算?
学生自由讨论。
学生回答:分布在中部、西部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东南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西南部的地中海气候区。
电脑展示:《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图。教师提问:澳大利亚的养羊业有几种方式?
学生:两种。一种粗放牧羊带,一种是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澳大利亚对外贸易总公司的经理的话,如果你们公司主要出口羊毛和小麦的话,你觉得这些工业原料应来自于澳大利亚的哪些地区?
学生回答:东南部和西南部。因为那里是羊毛和小麦混合经营带。
过渡:同学们,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是多少呢?(120人/平方千米)你们知道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是多少吗?(学生看书了解2.5人/平方千米)是我国的1/45。澳大利亚国土面积是多少?(768万平方千米)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澳大利亚的农场规模很大,一般可以达到几千公顷。这么少的人要管理这么大的农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呢?
学生结论:农牧业生产高度机械化。
老师:时间差不多,旅行快结束,请学生总结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
思维拓展:澳大利亚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学生回答:
1.发展特色农业。
2.农牧业机械化,提高粮食产量。
初中地理的教案 篇六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设悬导入法。引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设置疑问】
“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
【展示活动用具】地球仪
【问题】
(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
(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
【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
(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学生活动】实验,自主思考,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展示活动道具】手电筒及地球仪
【实验活动】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问题】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黑夜。而区分白昼和黑夜的那一个圆圈所在的界限则是晨昏线。
【问题】
(1)地球是不断旋转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2)地球的自转会对白昼和黑夜有什么影响?
(3)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时间,比如纽约时间、北京时间、伦敦时间等,这又是为什么?
(4)两个极点(北极点、南极点)是否产生“运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因此太阳东升西落
(3)地球上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时间差异
(4)两个极点进行旋转运动。
(5)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我们每天坐在这里学习的同时也“日行万里”。
环节三:巩固提高
完成课后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了解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及“日心说”和“地心说”。
环节四:小结作业
(1)让同学们回家之后自己动手进行本次课上的实验,重温知识。
(2)总结地球自转的特征及其引发的地理意义。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