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 教案
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 望海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关于词知识、作家作品 能力目标1、品味词的语言,鉴赏词中形象。 2、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1、体会柳永写本词的目的。 教学难点:鉴赏词中的形象。学习表现手法,领会 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感悟、探究 教学过程: 一、 1、作家作品:柳永是北宋真宗、仁宗时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继承并发展了民间的和文人的词的优良传统,超过了他以前和同事时的词人所已经达到的成就。 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写词。精通音律,熟悉暗调,并能创作新调。长期过着羁旅和冶游的生活,和歌妓、乐工们混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还怀有真挚的情感。他为她们创作新词供她们歌唱,也可能从她们哪里学习一些来自民间的曲子,因而他创制的词一许多新调子在别处是不易看到的。 作品内容反映都市生活的繁华面貌,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描写爱情生活的甜蜜,抒发离怀别感的痛苦,表现不幸妇女的遭遇和失意文人的感受,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 他的词的表现艺术主要是即事言情和融情入景。 柳永是福建崇安人,字奢卿,宋工部侍郎柳宜的幼子。初名三变,字景庄,和哥哥三复、三接都有文名,号“柳氏三绝”。他在宋仁宗景佑元年中进士,曾做过睦州推官,定海晓峰盐场官,最后做屯田员外郎,亦称柳屯田。他的词集《乐章集》。 2、关于词的发展: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它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同时,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如西江月,又名步虚词,江月令。 除了字数较少的小令,大多数词要分段,一段叫一片,又叫一阕。一般分为两段,少数分为三四段。 二、 背景导入:这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美、城市经济之繁荣。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那么,下面我们来看本词。 三、 整体感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评价柳词说:“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看注释理解文意)完成课后第一题 1、 词中描写了那些景物?烟柳、花桥、风帘、帐幕、云树、怒涛、青山、桂花、荷花、烟霞。 2、 文中景物给你怎样影响和联想?千百年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它的风姿倩影,令人一见钟情。就连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吟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人说他之所以舍不得离开杭州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杭州有个魅力的西湖。三面环山,碧波盈盈,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环湖的山有许多奇峰,瞧,那一对山峰高耸入云,从山脚到山顶就像俯瞰刀劈,山顶云雾缭绕,仿佛到仙境,向下看,真叫人心惊胆颤,这正是西湖十景里著名的“双峰插云”。在西湖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灵隐寺、黄龙洞、烟霞洞、放鹤亭。历史著名的诗人苏轼和白居易在这里修建了苏堤和白堤。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虽然末句有献媚的味道,格调显得不高,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成为作者最好的明证。 引导:结合上面的想象,说说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3、《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2) 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3) 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4) 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5) 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四、 问题探究: 1、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用的就是点染手法。比如上阕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染,展开描写。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2、“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西湖有许多景物,为何独写“桂子”和“荷花”? 桂子和荷花是代表杭州典型景物。白居易《忆江南》中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见桂子和荷花最能画出西湖的美景,从而展现杭州的风姿。 3、“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 好景,除写湖山胜况,市井繁华,还暗送颂孙何政绩良好之意;“归去凤池夸”则暗含入朝执政之意。两句歌颂并祝福孙何任满报政于朝。 五、 小结:同学们,我想这清丽的词句能打开联想、想象的思维空间。下去希望同学们多读,去感受文中优美的艺术形象。 六、 板书设计:(略) 《雨霖铃》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雨霖铃》是情真意挚的美文,且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领略其情感之美上。要想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美,必须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词人,用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对话。这就要让学生多朗读,发挥阅读的主体性,充分感知文本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各有所感,各抒己见。教师要少讲,相机诱导,将学生理解引向深入。对学生言之有理的回答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了解词人 2、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3、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千百年来,别离之情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今天让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来聆听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雨霖铃》。 二、了解词人 通过预习,大家对柳永已经不再感到陌生,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词人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查找关于作者的资料。课堂上让学生来介绍作者。同学之间可互相补充。)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创造了慢词即长调,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三、初读感知 1、听读课文(听录音或老师范读) 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感情。 听完后教师强调字音。 骤雨(zhòu)凝噎(yē)暮霭(ǎi)那堪(nǎ kān) 2、生自由朗读 要求:体会感情基调,并勾画出自己不懂的语句。 明确:感情基调是凄清、缠绵。学生提出疑问,生生或师生互动解决疑难问题。 3、有感情朗读 找一位同学有感情朗读,请同学点评朗读情况,指出不足的地方请点评的同学再读。教师作适当的朗读指导。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 再请学生试读。然后全班齐读 四、整体感知 1、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 由此可知这首词的内容是:在一个萧瑟的秋天里,词人要远行与恋人告别。(学生说出答案) 2、全词围绕着“伤离别”来构思,请你说一下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长亭别离 下阕:别后愁思 五、品位语言,体会感情 1、请同学们读上阕,选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词人离情的句子进行赏析。 (学生自主发言,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 参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凄清的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长亭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都门帐饮”,语出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可见他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写出了不忍别离却又不得不别的无奈。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形象的刻画,看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