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教师教案(最新5篇)

时间:2017-01-06 06:46:2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教师教案 篇一

在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中,学生将学习关于成正比例的量的知识。成正比例是指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一致的,即一个量的增加或减少会导致另一个量以相同比例增加或减少。在这个阶段,学生将学会如何判断两个量之间是否成正比例,以及如何利用成正比例的关系进行问题的解答。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 引入生活实例: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成正比例的概念。例如,让学生思考食物的消耗与运动量之间的关系,或者物品的价格与数量之间的关系等。通过这些实例,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成正比例的含义。

2. 练习判断成正比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可以培养对成正比例关系的敏感度,进而更好地应用这一概念。

3. 利用图表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借助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成正比例的关系。通过绘制图表,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的解答方法。

4.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掌握了成正比例的基本知识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将成正比例的知识灵活运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策略,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成正比例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正比例的概念。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教师教案 篇二

在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的学习中,成正比例的量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成正比例的知识。

为了有效地教授成正比例的量,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生动的故事、趣味性的例子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可以提高他们对成正比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注重实际应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应用的方式理解成正比例的概念。通过这些实际问题的解答,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成正比例的含义,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提供充分练习:在学生掌握了成正比例的基本知识后,教师应该提供充分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提高。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可以更牢固地掌握成正比例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策略,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成正比例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学习成正比例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教师教案 篇三

标题:如何教授正比例的量的计算方法?

在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中,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正比例的量。正比例是指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成比例的,变化是按照一个恒定的比例来进行的。在教授这个知识点时,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介绍正比例的计算方法。例如,让学生计算一个正比例的问题:如果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求它行驶4小时的距离是多少。通过这个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并掌握计算方法。

接着,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来巩固对正比例的量的理解。可以设置一些情境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制图表来表示正比例的量。让学生将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用图表表示出来,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并且能够通过图表来解决问题。

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的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例如,设计一些多个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计算和推理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将能够掌握正比例的量的计算方法,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培养数学计算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他们学习更高阶段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教师教案 篇四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教师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

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生

  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3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 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教师教案(最新5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