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篇一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而如何去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正如教育家罗曼·罗兰所说:“山是由小石头垒成的,但山比石头稳固。”这句话启示我们,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像山一样思考,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出发,寻找更加稳固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首先,像山那样思考意味着要有远见和全局观。山是由许多小石头积累而成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产物。因此,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也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困难和挑战,而忽略了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和潜在风险。只有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问题的来龙去脉,才能找到更加有效和持久的解决方案。
其次,像山那样思考也需要坚毅和耐心。山的垒积是一个漫长而坚实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积累和努力。同样,解决问题也需要我们坚持不懈,不怕困难和挫折,不断尝试和改进。只有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下,才能最终攀登到问题的巅峰,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最后,像山那样思考还需要平和和坚韧的心态。山虽然高大稳固,但也会遭受风吹雨打的考验,但山不动如山,心境平和。因此,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被外界的干扰和负面情绪所左右,保持内心的坚定和稳定。只有在心境平和的状态下,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问题和挑战,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总之,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全面和长远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应对挑战,实现自身的成长和进步。希望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都能够像山一样,坚定不移,稳健前行,最终攀登到成功的巅峰。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篇二
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像山一样思考,具有远见和耐心的品质,是一项重要而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正如教育家约翰·博尔德曼所言:“教育并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激发思考。”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培养像山那样的思维方式。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和问题解决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学习和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更加主动和有条理。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项目实践的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跨学科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思考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边界,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项目实践则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动手和动脑能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更加灵活和创新。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激励和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坚韧和耐心品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给予适当的激励和奖励,鼓励他们坚持不懈,不怕困难和挫折。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的方式,帮助他们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更加从容和自信。
总之,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全面和长远的思维方式,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培养远见和耐心的品质,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最终目标。希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和学生们都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像山一样,稳健前行,最终取得成功的果实。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篇三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看到的画面上是什么动物啊?(图片)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贬义。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散文《像山那样思考》。 二、作者简介: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三、背景介绍: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四、检查预习 1、默写并注音 嗥叫驯服蔑视迸发湍急 艾蒿疲惫饿殍蜿蜒毛骨悚然 2、指名同学回答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五、研习课文: 1、讨论文章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3)借助一声狼嗥而引起的反应,将深刻的生态伦理表达出来。 第二部分(4-9)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第三部分(10)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像山那样思考要有生态意识。 2、阅读并思考: ⑴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4~6自然段。从前认为自然界是被人类明智而高效的利用的,是应为大多数人提供最大的善,这种“善”即是认为狼是坏的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的鹿,该杀。用文中的话说:“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后来作者还是这样认为吗?他的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呢?是不是一个人闷在家冥思苦想得出的结论?(不是)那作者的想法、观点是什么时候转变的呢?(“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再具体点,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是什么观点?(从前的观点) “新的东西”又是什么?(新的观念,对狼的负罪感。) 我们憎恶狼,是因为它伤过过人类,我们对此总是念念不忘,但我们反过来想想,我们人类伤了多少只狼呢,却不曾有人提起。我们总讲人类有情,有怜悯心怀,讲求“道德伦理”,但当十余种狼在地球上永远的消失,当T型台上的裘皮大衣满世界的招摇时,我们还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说人类敬天惜物?我们跟纳粹点的人皮灯又有什么两样呢?物极必反,人类终究会为这一切付出高昂的代价的。 (2)自然界失去了狼会怎样? 7~9自然段。那我们就来看看,人类大肆捕杀狼,狼在地球上消失,等待人类的将是什么结局?“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的皱皱巴巴。我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变成无用的东西,然后则死去。我看见每一棵可吃的、失去了叶子的树只有鞍角那么高。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象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并禁止了所有其他的活动。结果,那原来渴望着事物的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出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 “……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为什么说狼消失了,草原得不到复原呢,狼与草原什么关系?(生物链:狼少——鹿多——草光——食草动物的灭亡——山秃)于是大自然会报复人类,于是“……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这句话什么意思?人类将不再有未来! (3)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能明白? 1~3自然段。那么归根结底的说,导致这种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由于人类不善于思考,缺少客观的思考,那么谁做到了客观的思考呢?(大山)文中哪部分有所体现?(第一部分) 朗读一二段,并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①狼的嗥叫有什么特点? ②不同的角度写狼的叫声其表层意思是什么?深层含义又是什么? ③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明白? (4)结合全文,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可悲的是,对于这一点,只有大山明白,却极少为人类所领悟,学过此文后,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学生谈) 大家还记得这样一幅公益广告吗?拍卖最后一滴无污染的水,最后一株无污染的植物,当我们一味的追求物质进步,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那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要知道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包括那些无言的和无助的、甚至濒临绝迹的动物与植物,都拥有自己不可抹煞的生命的尊严、履历与故事。芸芸众生,他们都是自然的子民,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势必影响到整个生物链的平衡,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可怕的灾难。 在生态环保方面,世界上德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做的很好,德国教科书每页的左上角都有一张小小的自然图片,用意无非就是教育它的下一代要在享受自然的同时融入自然,热爱自然。而日本人更无时无刻不在为环保做着宣传。 六、总结课文:(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1、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生存环境的意义。 2、本文明显的诗意和浓郁的思辨色彩。